第43章 釐清敵友——協約國的建立

英國著名首相帕麥斯頓說過:我們沒有永久的同盟者和永久的敵人,我們只有經常不變的永久的利益。我們的行動就應該以這些利益爲轉移。但在20世紀,面對德國的崛起與挑戰,英國出於維護自身利益的考慮,不得不調整其以“光榮孤立”自居的外交政策。

(一)不合時宜的“光榮孤立”政策

在一戰前的國際關係中,英國長期奉行不結盟的“光榮孤立”政策。所謂光榮孤立,即英國對歐洲大陸國家採取扶弱抑強的政策,以維持國際關係格局的“均勢”防止出現軍事強國稱霸的局面。英國小心翼翼地避免訂約結盟,儼然以解決歐洲國家衝突的仲裁者自居,力圖運用平衡外交使自己始終處於超然的地位。

但到了19世紀末,隨着德國的統一與崛起,英國的光榮孤立政策越來越面對挑戰。德國在1870年通過王朝戰爭實現統一後,緊緊把握住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機會,大力發展化學、電氣工業。到1900年,德國的工業生產總值已超越英國躍居世界第二位,僅次於美國,在生鐵、鋼、機器製造和化學工業等領域都已明顯超過英國。

而作爲一個具有濃厚軍國主義傳統的國家,德國具有很強的侵略性和掠奪欲,特別垂涎老牌殖民國家手中的廣闊殖民地。當時德國只有290萬平方公里的殖民地,不及英國一個零頭,德國就像一匹胃口很大的惡狼,朝思暮想從別的國家口裡搶食。於是,擁有世界上最廣闊殖民地的英國,就成爲了德國人的眼中釘、肉中刺。1898年5月,德國駐英大使竟向英國外交大臣粗暴地說:每個人都知道,英國是應有盡有,而我們呢,卻相反,所有的很少。於是,德國像餓狼般撲向它的對手,搶奪英國口中的“肥肉”德國的擴張勢頭,使英國深感不安。

但最令英國恐慌的,莫過於德國全力發展海軍,對英國的海上霸權構成極大的威脅。1898年德國通過《海軍法案》開始擴建海軍,兩年後又通過《海軍建設案》序言中說:德國必須保持這樣的海軍力量,當和最大的海軍國家作戰時,能有威脅那個國家的優勢。這樣,原來位列世界第六的德國海軍一躍成爲世界第二強,僅次於英國。

到20世紀初,面對德國咄咄逼人的威脅,英國顯得處處力不從心。後來的英國首相約瑟夫·張伯倫曾說過一句精闢的話:英國現在已經變成筋疲力盡的巨人,無力支持過於龐大的家業。爲了維護大英帝國利益不受德國侵犯,英國只有逐漸放棄不合時宜的“光榮孤立”計劃,尋求盟友的幫助,建立反德“統一戰線”

(二)英法諒解

這樣,作爲德國死對頭的法國就成爲英國反德“統一戰線”最先爭取的對象,法國在1870年普法戰爭中慘敗在德國的前身——普魯士手上,割地賠款,受盡屈辱,法國人無時無刻不忘報仇雪恥。

1903年,爲拉攏法國,英國國王愛德華七世不顧進行國事訪問會遭到冷遇的忠告,前往法國訪問。由於英法在歷史上的長期敵對,初抵法國,愛德華七世就遭到了羣衆的冷遇。沒有鮮花,沒有歡呼,法國人個個面帶慍色,有人甚至還奚落地喊:布爾人萬歲!愛德華七世卻步履穩健、態度從容,以微笑迴應法國人的白眼。在總統府,他發表了深情的演說,他說:我自童年起就認識巴黎。我一直對這個城市的無比美麗和其市民精神,深懷敬意。他還特別強調,英法兩國脣齒相依、密不可分的關係,以及兩國保持友好的重要性。他進而到處發表演說,他謙和、誠摯、風趣的形象漸漸感動了法國人。當他啓程回國的時候,巴黎羣衆紛紛高呼:上帝庇護國王!愛德華七世的訪法之行,爲他在英國贏得了“和平締造者愛德華”的美名。

法國這時也意識到英法聯手製衡德國的必要性,於是英法雙方在英王訪問後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在相互諒解的基礎上達成妥協,於1904年4月7日簽訂了協議,以調和雙方在殖民地的矛盾,它包括幾項協定:一)法國承認英國在埃及的特權,英國承認法國在摩洛哥的特權;二)劃定兩國在泰國的勢力範圍;三)法國放棄在北美的紐芬蘭的岸上權利,英國同意修改西非與法國殖民地的疆界。英法之間的“真摯諒解”——《衷心協約》就此達成,實際上兩國建立了非正式的同盟關係。

(三)英俄聯手

英國在同法國訂立了攻守同盟後,又把結盟的目光投向了俄國。英俄的矛盾要比英法矛盾複雜和尖銳,英俄兩國由於雙方在亞洲的激烈爭奪曾經一度相互仇視。當時爲爭奪黑海海峽的控制權,俄國與英國在克里米亞曾進行了好一場惡戰,在遠東,俄國也對英國與它的敵手日本結盟不滿。但在20世紀初的新形勢下,德國的擴張也對俄國構成了同樣的威脅。對俄國來說,德國支持下的奧匈帝國正在加緊向巴爾幹擴張;德國的巴格達鐵路計劃一旦實現,德國就會成爲土耳其和黑海海峽的主人,俄國出入海峽將受制於德國,此時,德國已取代英國成爲俄國在中近東地區的勁敵。就這樣,來自德國的威脅,使英俄緩和了矛盾,雙方都感到聯合遏制德國的必要性。

在愛德華七世提出的英俄親善主張和法國的極力撮合下,英俄舉行“坦誠的會談”1906年,英國主動採取行動,與法國一起向財源枯竭的沙皇政府提供貸款,同年兩國還就有關問題開始了外交談判。1907年3月,俄國海軍艦隊訪問英國的朴茨茅斯港,受到熱烈的歡迎,這是兩國和解的公開信號。最後在1907年8月31日,在聖彼得堡簽訂了類似於英法協約的英俄協定,表示雙方將在未來的國際事務中相互支持,共同對付來自德國的威脅。

英俄協定的簽訂,標誌着“三國協約”的最終形成,英國從法、俄的敵手轉變爲盟友。這樣,由英、法、俄組成的協約國集團和由德、奧、意組成的同盟國集團正式組成了兩大營壘。兩大軍事集團相互對峙、劍拔弩張,致使危機迭起、戰雲密佈,最終點燃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

1901年,維多利亞女王的長子愛德華七世即位後,因他的父親阿爾伯特是德國薩克斯-科堡貴族的一員,爲緬懷他的父親,就以薩克斯-科堡爲他的姓氏,他統治的王朝也被稱爲薩克斯-科堡王朝。

但到了1910年他的兒子喬治五世即位時,英德關係已經惡化,戰爭不可避免,英國皇室的德國姓氏遭到英國各界的非議。喬治五世決定使用一個具有英國特色的新姓氏。後來喬治五世採納了一個私人秘書的建議,決定用“溫莎”作爲自己的姓氏。

“溫莎”是英格蘭伯克郡的一個城堡,位於倫敦西面,泰晤士河的南岸。溫莎城堡據說是歐洲最大的城堡之一,原爲威廉一世所築的要塞,後爲王家居住地,查理二世和喬治四世時代曾把它用作國賓館。與歷代王室的親密關係,使溫莎具有了獨特的地位。1917年7月,喬治五世親自在樞密院會議上宣告:從即日起,決定更改族姓。今後我的全家姓‘溫莎’我的家族就叫做‘溫莎家族’除此之外,喬治五世還宣佈放棄德國授予他的所有頭銜和勳章,以示與敵對的德國徹底劃清界限。正是由於這次改姓,從喬治五世開始,英國進入了溫莎王朝時代。

第16章 征服威爾士與蘇格蘭的戰爭第26章 “無敵艦隊”的覆滅第29章 叱吒風雲的統帥——克倫威爾第16章 征服威爾士與蘇格蘭的戰爭第27章 專題最受歡迎的英國作家:莎士比亞第54章 布萊爾與“第三條道路”第8章 阿爾弗雷德大帝第37章 黑奴的淚與血——罪惡的黑奴貿易第54章 布萊爾與“第三條道路”第41章 日不落帝國的餘暉——英聯邦的建立第41章 日不落帝國的餘暉——英聯邦的建立第29章 叱吒風雲的統帥——克倫威爾第38章 金礦爭奪戰——英布戰爭第11章 諾曼征服第10章 專題英國貴族第17章 歷時最長的戰爭——英法百年戰爭(上)第16章 征服威爾士與蘇格蘭的戰爭第8章 阿爾弗雷德大帝第11章 諾曼征服第42章 專題亞當· 斯密與《國富論》第2章 引言第13章 “獅心王”的傳奇人第23章 血腥瑪麗第21章 亨利七世的勤勉創業第49章 一代賢相——丘吉爾第29章 叱吒風雲的統帥——克倫威爾第33章 專題詩壇雙聖——拜倫與雪萊第26章 “無敵艦隊”的覆滅第14章 自由的奠基石——《大憲章》第35章 海軍軍神納爾遜第22章 亨利八世與英國宗教改革第22章 亨利八世與英國宗教改革第46章 姑息養奸的“綏靖政策”第33章 專題詩壇雙聖——拜倫與雪萊第37章 黑奴的淚與血——罪惡的黑奴貿易第53章 英國“鐵娘子”——撒切爾夫人第14章 自由的奠基石——《大憲章》第24章 偉大的伊麗莎白女王第20章 專題紳士風度第54章 布萊爾與“第三條道路”第39章 大饑荒的後果——愛爾蘭的分離獨立第53章 英國“鐵娘子”——撒切爾夫人第2章 引言第8章 阿爾弗雷德大帝第33章 專題詩壇雙聖——拜倫與雪萊第24章 偉大的伊麗莎白女王第21章 亨利七世的勤勉創業第40章 盛世時代的女王——維多利亞第36章 開闢帝國的新領地——庫克船長的探險歷程第25章 女王的“海狗”第48章 英國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下)第7章 七國時代第17章 歷時最長的戰爭——英法百年戰爭(上)第9章 丹麥金與丹麥人的統治第19章 玫瑰戰爭的始末第13章 “獅心王”的傳奇人第31章 工業革命第30章 天主教復辟的失敗——“光榮革命”第1章 出版說明第45章 英國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下)第14章 自由的奠基石——《大憲章》第23章 血腥瑪麗第15章 議會制度的起源第16章 征服威爾士與蘇格蘭的戰爭第24章 偉大的伊麗莎白女王第33章 專題詩壇雙聖——拜倫與雪萊第50章 專 題 名門名將——蒙巴頓勳爵第45章 英國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下)第7章 七國時代第15章 議會制度的起源第27章 專題最受歡迎的英國作家:莎士比亞第46章 姑息養奸的“綏靖政策”第4章 羅馬人入侵第37章 黑奴的淚與血——罪惡的黑奴貿易第42章 專題亞當· 斯密與《國富論》第45章 英國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下)第30章 天主教復辟的失敗——“光榮革命”第20章 專題紳士風度第20章 專題紳士風度第50章 專 題 名門名將——蒙巴頓勳爵第10章 專題英國貴族第1章 出版說明第43章 釐清敵友——協約國的建立第5章 專題英國的風俗習慣第52章 國有化、福利國家與英國病第7章 七國時代第43章 釐清敵友——協約國的建立第22章 亨利八世與英國宗教改革第50章 專 題 名門名將——蒙巴頓勳爵第39章 大饑荒的後果——愛爾蘭的分離獨立第35章 海軍軍神納爾遜第37章 黑奴的淚與血——罪惡的黑奴貿易第53章 英國“鐵娘子”——撒切爾夫人第39章 大饑荒的後果——愛爾蘭的分離獨立第31章 工業革命第4章 羅馬人入侵第48章 英國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下)第44章 英國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