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英國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下)

1918年11月11日上午11時,在巴黎東北的貢比涅森裡傳來101聲禮炮響,德國簽署了停戰協議,宣告投降。消息傳到英國,舉國上下一片歡騰,但英國的政治家們卻笑不出來,他們弄不清英國在這次戰爭中究竟是贏家還是輸家。

(一)索姆河的“馬克”

1916年,一戰的戰場從冰天雪地的東線轉回到泥濘潮溼的西線。1916年2月21日,德軍在凡爾登發起了進攻,長達一年的凡爾登戰役開始。爲了牽制凡爾登的德隊,以英軍爲主力的英法聯軍於7月在法國北部發起索姆河戰役。

6月24日,索姆河兩岸雷鳴般的炮聲打破了清晨的寧靜,英法聯軍隱蔽的炮兵羣對德軍陣地開始了大戰以來最大規模的炮擊。空前猛烈的炮火使德軍陣地頓時陷入一片火海之中。盤旋在德軍陣地上空的協約國飛機不時扔下炸彈,而後俯衝掃射。

到7月1日清晨,炮擊終於停止了,初升的太陽照耀着硝煙漸漸散去的戰場,經歷了一週炮擊的德軍陣地上死一般的寂靜。早晨7點半,英軍的陣地上突然響起刺耳的軍哨聲,只見英軍士兵爬出戰壕,開始向德軍陣地發動攻擊。與此同時,英軍進行了更爲猛烈的炮火掩護。但這時所有掩藏在地下工事中的德軍傾巢而出,他們擡出沉重的機槍,把黑洞洞的槍口居高臨下地指向排列整齊、幾乎是肩並肩緩慢前進的英軍士兵。待到英軍接近時,德軍槍炮齊發,頃刻間把英軍“像割麥子一樣成羣地掃倒”結果進攻變成了大屠殺。僅這一天,英軍就傷亡了6萬多人。

第一次使用坦克

1916年9月15日,英軍採用了他們的秘密武器——坦克。這是這次大戰中最革命的武器,比攻城榴彈炮或毒氣意義要大得多。主要創始人是歐內斯特·斯溫頓上校,這位作家在戰前寫的文章,就想象一架自動推進的機器,類似美國的履帶拖拉機那樣,能在一條連續的帶子上前進。

在以後,雙方展開陣地戰,戰鬥異常激烈,地面上炮彈坑密密麻麻,死屍遍地,惡臭熏天。英軍的每一步推進都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爲了改變索姆河戰役的膠着狀態,英軍打算以一種新式武器來加快進攻的步伐。

9月15日清晨,索姆河畔大霧瀰漫,這時德軍陣地前突然響起了“轟隆轟隆”的機器轟鳴聲,十幾個巨大的“怪物”身披鋼甲,形如房屋,腳底雖沒有安裝輪子卻能緩緩前進,身後揚起棉絮般的塵土,從這些“怪物”裡還傳出“噠噠噠”的機槍射擊聲,子彈像雨點般射向德軍士兵。這些裝有鐵甲的戰車用寬大的履帶壓垮了鐵絲網、越過戰壕,將工事碾壓得支離破碎。德軍見狀嚇得四散逃竄,他們不知道這就是“坦克”後來稱雄戰場的“陸戰之王”

這一仗由於坦克的助戰,英軍取得了巨大的勝利。英軍未受多大傷亡就向前推進了4.5公里,繳獲德軍衆多武器。但是不久,德軍開始加強防禦體系,並掌握了反坦克作戰的方法,英法軍隊的所有進攻都無法奏效。轉眼進入11月份,索姆河兩岸大雨滂沱,被炮火破壞的地面變成一片片沼澤,連生存都困難,進行戰鬥簡直是不可能的。而此刻雙方的物資也已近枯竭,無以爲繼。直到這時,索姆河戰役纔不得不宣告結束。通過這次戰役,英法聯軍雖然牽制了德軍,使其放鬆了對凡爾登的攻勢,但代價巨大,光英軍的損失就有42萬人。

(二)日德蘭大海戰

當英國的遠征軍在歐洲大陸上同德軍奮力廝殺的時候,英國皇家海軍的將士們則在大西洋北海地區的日德蘭海面上同德國艦隊進行着一場殊死較量。德國的海軍艦隊自大戰開始以來一直被英國強大的海軍力量封鎖在其海軍基地內,動彈不得。長期的海上封鎖嚴重影響了德國經濟,因而德國海軍的指揮官決心與英國海軍進行一次真正的會戰,突破英艦的封鎖。而英國人則感到,德國的出擊是徹底摧垮這個海上勁敵的大好時機。

5月31日,北海的海面上陰雲密佈,海面一望無際。德國的誘敵艦隊沿日德蘭海濱向西北駛去,而這時英國的誘敵艦隊自西北向東南駛進。一路上兩支艦隊都不停地拍發無線電報,唯恐對方不知道自己的行動。下午2點20分,兩支艦隊相遇,都慶幸地以爲對方上了自己的當,很快,雙方都進入了大炮射程,日德蘭海戰就此打響。

15時48分,巨炮雷鳴般地響開了,雙方展開了遠距離的炮轟。16時整,英艦“雄獅”號炮塔被炸,燃起熊熊烈火,首先被擊毀。16時26分,2.7萬噸的英國超級無畏艦“瑪麗女皇”號也被德艦炮彈連續擊中,發生了水中大爆炸,一分爲二。

17時,受到勝利鼓舞,一直後撤的德國偵察艦隊突然轉舵,返身撲向實力受挫的英國艦隊。英艦隊被迫後退,眼看就要支撐不住了。在這千鈞一髮的時刻,英軍的後援艦隊——第五戰列艦隊姍姍來遲,這才稍稍扭轉了英國海軍的敗勢。

英國第五戰列艦隊投入戰場後,形勢逆轉。德軍受到大口徑炮的威脅,幾乎陷入危局。這時,一位德軍觀測兵激動地喊起來:我們的大洋艦隊來啦!”來者大多是“無畏”級戰列艦和巡洋艦,大小共有70多艘,由德國的舍爾海軍上將直接指揮。英誘敵艦隊司令貝蒂急忙向英國艦隊司令傑利科海軍上將報告了這一情況,請求火速增援。而傑利科在聽到貝蒂的呼救信號後,馬上命令艦隊全速前進。到18時13分,英國海軍的主力隊也殺入了海區。

這時夜幕已完全降臨,海面上漆黑一片。待到雙方發現彼此的時候,距離已是很近。兩支艦隊在慌亂中投入戰鬥。只見在照明彈、探照燈及中彈軍艦上燃起的沖天火光的映襯下,上百艘英德戰艦碰撞、扭轉、加速、開炮。一時間,夜幕籠罩下的日德蘭海面上,炮聲隆隆,惡浪翻騰,一條條魚雷在水中四處飛馳,不時有艦艇中雷,頃刻間沉入海底,只在海面上留下幾縷青煙。最後英軍的艦隊利用自己在航速上的優勢,截斷了德軍回港口的航道,對德軍艦隊形成包圍之勢。

到次日清晨,德艦見大勢不妙,遂冒着紛飛的炮火和縱橫的魚雷,從英艦的封鎖中殺開一條血路,落荒而逃。英艦由於未能及時收到有關敵艦逃亡路線的情報,眼睜睜看着對手穿過事先佈滿魚雷的秘密通道回到基地。英艦隻得收兵作罷,規模浩大的日德蘭海戰遂告結束。

海戰的結果,英軍艦隻損失和人員傷亡都大於德國,似乎讓德國人佔了便宜,但在戰略上,英國海軍成功粉碎了德國海軍突破封鎖的計劃,牢牢掌握着制海權,使得龐大的德國艦隊被困海港,無法發揮作用。

誰是日德蘭海戰的勝利者?

海戰結束後,交戰雙方都宣稱自己是勝利者,以至於如何評判它成了世界海戰史上的一段著名公案。就戰術而言,德國人的確是這場海戰的勝利者,大洋艦隊向強大的英主力艦隊發起了勇猛的挑戰。然而就戰略而言,德國海軍沒能打破英國的海上封鎖,全球海洋仍然是英國海軍的天下,大洋艦隊困在港內毫無作用,仍然是一支“存在艦隊”

(三)慘痛的勝利

1917年在西線戰場,由於法國國內兵變,又連遭敗績,對德作戰的重擔不得不落在英軍肩上。6月至11月的伊普爾之戰,德軍放水阻止英軍的進攻,英軍被迫在爛泥塘中與德軍展開苦戰,最後以犧牲30萬人的代價,只得到了幾平方英里毫無價值的沼澤地和荒蕪區,這是英國開戰以來打得最糟糕的一次戰役。

11月至12月的康佈雷鎮戰役,英軍最初取得了很大勝利,俘獲敵軍7000餘人,摧毀了德軍大量坦克。爲此倫敦各處教堂鐘聲齊鳴,慶賀勝利。但英國人高興得太早了,德軍反撲後,奪回了一半的失地,英軍死傷甚多。英軍撤退的消息傳到國內,倫敦的歡樂頃刻無存。

當大戰雙方精疲力竭之時,一直保持中立的美國以德國實施“無限制潛艇戰”爲由,於1917年4月宣佈對德宣戰。美國的參戰大大加強了協約國方面的力量,英國聽到美國參戰的消息後欣喜若狂。

1918年11月,敗局已定、節節敗退的德國爆發革命。11月11日,德國人終於放下了手中的武器,簽訂了停戰協定,血戰四年多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終於結束,英國成了這場戰爭的勝利者。

英國爲戰爭的勝利,付出了高昂的代價。戰爭中英國與其自治領一共900萬人因戰爭而殘障,傷亡或失蹤達出兵總數的三分之一,其中戰死近百萬人;英國龐大的商船有70%被德軍摧毀,大英帝國賴以生存的兩大基礎——經濟實力與海上霸權均受到極大削弱。隨之而來的是左右時局的國際地位的喪失和國內社會秩序的動盪,“日不落帝國”的太陽開始隕落了。

在一戰前後,衆多英國女性走出家門,填補大量成年男子入伍空下的職位,婦女地位大大提升,她們在此情況下也爲取得選舉權而開展了聲勢浩大的女權運動。英國女權運動的領頭人是埃米琳·潘克赫斯特(EmmelinePnkburst)潘克赫斯特早在1918年英國婦女獲得選舉權之前的多年就發起了爭取讓婦女有投票權的民間反抗運動。這些女權主義者爲引起社會的關注,常常做出一些極端行爲。

她們通常從防寒手套和手提包中拿出事先準備好的錘子,然後開始向倫敦的主要大街行進,沿途她們用錘子砸碎商店櫥窗的玻璃,因爲她們知道此時此刻潘克赫斯特也正在準備用石頭向唐寧街的一扇窗戶投去。

在女權運動的壓力下,英國議會通過法案,規定年滿21歲的男子和年滿30歲的女子都享有選舉權,英國的婦女被首次給予了選舉權。

第20章 專題紳士風度第1章 出版說明第17章 歷時最長的戰爭——英法百年戰爭(上)第34章 殖民侵略的急先鋒——東印度公司第45章 英國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下)第31章 工業革命第10章 專題英國貴族第35章 海軍軍神納爾遜第48章 英國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下)第12章 亨利二世主持的司法改革第16章 征服威爾士與蘇格蘭的戰爭第24章 偉大的伊麗莎白女王第9章 丹麥金與丹麥人的統治第3章 不列顛文明的開拓者第10章 專題英國貴族第26章 “無敵艦隊”的覆滅第35章 海軍軍神納爾遜第12章 亨利二世主持的司法改革第1章 出版說明第15章 議會制度的起源第53章 英國“鐵娘子”——撒切爾夫人第9章 丹麥金與丹麥人的統治第29章 叱吒風雲的統帥——克倫威爾第24章 偉大的伊麗莎白女王第13章 “獅心王”的傳奇人第19章 玫瑰戰爭的始末第43章 釐清敵友——協約國的建立第9章 丹麥金與丹麥人的統治第19章 玫瑰戰爭的始末第20章 專題紳士風度第24章 偉大的伊麗莎白女王第10章 專題英國貴族第9章 丹麥金與丹麥人的統治第38章 金礦爭奪戰——英布戰爭第20章 專題紳士風度第4章 羅馬人入侵第47章 英國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上)第3章 不列顛文明的開拓者第2章 引言第13章 “獅心王”的傳奇人第47章 英國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上)第27章 專題最受歡迎的英國作家:莎士比亞第19章 玫瑰戰爭的始末第12章 亨利二世主持的司法改革第50章 專 題 名門名將——蒙巴頓勳爵第4章 羅馬人入侵第4章 羅馬人入侵第15章 議會制度的起源第2章 引言第38章 金礦爭奪戰——英布戰爭第28章 推翻國王的暴政——英國革命第11章 諾曼征服第19章 玫瑰戰爭的始末第30章 天主教復辟的失敗——“光榮革命”第53章 英國“鐵娘子”——撒切爾夫人第44章 英國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上)第16章 征服威爾士與蘇格蘭的戰爭第30章 天主教復辟的失敗——“光榮革命”第9章 丹麥金與丹麥人的統治第1章 出版說明第26章 “無敵艦隊”的覆滅第51章 分崩離析的大英帝國第39章 大饑荒的後果——愛爾蘭的分離獨立第25章 女王的“海狗”第3章 不列顛文明的開拓者第20章 專題紳士風度第5章 專題英國的風俗習慣第42章 專題亞當· 斯密與《國富論》第23章 血腥瑪麗第10章 專題英國貴族第48章 英國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下)第17章 歷時最長的戰爭——英法百年戰爭(上)第10章 專題英國貴族第34章 殖民侵略的急先鋒——東印度公司第41章 日不落帝國的餘暉——英聯邦的建立第33章 專題詩壇雙聖——拜倫與雪萊第2章 引言第32章 兩黨制的確立與工黨的崛起第35章 海軍軍神納爾遜第44章 英國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上)第16章 征服威爾士與蘇格蘭的戰爭第39章 大饑荒的後果——愛爾蘭的分離獨立第38章 金礦爭奪戰——英布戰爭第44章 英國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上)第26章 “無敵艦隊”的覆滅第38章 金礦爭奪戰——英布戰爭第53章 英國“鐵娘子”——撒切爾夫人第16章 征服威爾士與蘇格蘭的戰爭第33章 專題詩壇雙聖——拜倫與雪萊第20章 專題紳士風度第19章 玫瑰戰爭的始末第1章 出版說明第47章 英國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上)第36章 開闢帝國的新領地——庫克船長的探險歷程第23章 血腥瑪麗第40章 盛世時代的女王——維多利亞第42章 專題亞當· 斯密與《國富論》第20章 專題紳士風度第2章 引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