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天主教復辟的失敗——“光榮革命”

1688年“光榮革命”是對英國曆史有極大影響的歷史事件,它以宮廷政變的方式廢黜了不得人心的“天主教徒”詹姆士二世,徹底擺脫歐洲大陸天主教對英國的統治,就此正式確立了君主立憲的制度,英國此後一直保持了相對穩定的政治環境,爲英國向現代化國家邁進創造了良好的政治條件。

(一)斯圖亞特王朝的復辟

克倫威爾原希望兒子理查德能延續護國主的政體,繼續統治,但理查德的能力遠不及他的父親,懦弱無能的他根本無法駕馭軍隊飛揚跋扈的將領,結果反被操縱,不到8個月就在1659年5月25日被迫辭職。英國陷入了權力真空狀態,原來執掌大權的軍隊一下子羣龍無首,實力大減,爲議會重新取得最高權力創造了機會。

1660年2月3日,駐蘇格蘭軍隊司令蒙克(Monk)藉口恢復過去的長期議會,率領軍隊武裝佔領了倫敦。蒙克本來就是個保皇派,當時迫於革命形勢才轉到國會這方面。他到達倫敦後,馬上按斯圖亞特王朝時期的選舉法召開了新國會,多數議員也都是親王黨派。國會決定與流亡國外的王室妥協,扶持查理一世之子查理二世復位,這樣英國也上演了與二百多年後中國的“張勳復辟”一樣的歷史場景,但英國斯圖亞特王朝復辟的歷史影響遠大於如鬧劇般的“張勳復辟”

查理趁機緊緊抓住了這一東山再起的機會,他裝出一副寬容心腸,在荷蘭的佈列達發表《佈列達宣言》聲稱:內戰期間沒收的王黨和教會的土地所有權將不做變動,承認信教自由,停止宗教迫害,除參與直接處死查理一世的人以外,其他反對過君主制度的人一概不予追究。1660年5月,查理王子由荷蘭返回不列顛即位,稱查理二世,英國臣民盼望他能爲英國帶來傳統的秩序,放焰火、鳴鐘以示歡迎。

但好景不長,查理二世即位不久就把自己昔日慈悲心腸的諾言丟到九霄雲外,開始對原來的革命者進行反攻倒算,他一再擴大“弒君者”的範圍,甚至當時連反對處死國王的革命者也難逃一死。克倫威爾的屍體被從墳墓中挖出梟首示衆,曾經審判查理一世的最高審判庭成員全部被判處死刑,內戰期間沒收的一些王室、教會土地也被收回。接着議會又頒佈《宗教考查法》等限制性法令,將清教徒逐出國家機構和國教會,要求一切教士遵奉國教,禁止國教會以外的任何公開禮拜,國教重新取得統治地位。

在外交上,他實行親近法國的政策,甚至出賣英國的國家利益。當年查理二世倉皇逃出英國後,就來到法國避難。法國國王按英國國王的禮遇招待他,不僅提供給他錦衣玉食,還積極幫助他復辟。查理二世想着要知恩圖報,爲此他在1662年與法國簽訂條約,把克倫威爾從西班牙人那裡奪得的、有“歐洲大陸鑰匙”之稱的敦刻爾克以20萬英鎊的低價賣給了法國。

查理二世的做法引起舉國上下的一致反對,1679年的議會選舉中,反對查理二世的反對派佔據了議會多數。

儘管查理二世有時也不顧議會反對一意孤行,但他畢竟已經無法像他父親那樣爲所欲爲了,國王不能再隨意徵稅,也不可以任意制定法律,議會重新成爲英國的政治權力中心。從這一點上,斯圖亞特王朝復辟是有着積極的歷史意義的。

對詹姆士二世的評價

詹姆士年輕時是個很有才華和能幹的軍人,但狂妄自大,對藝術和科學一竅不通,沉溺酒色。由於害怕像父親一樣上斷頭臺,他輕易地將王位送給自己的女婿。對於他在宗教問題上的固執態度,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很是不以爲然,稱詹姆士是爲了一臺彌撒而拋棄三個王國的傻瓜。

(二)天主教徒詹姆士二世

1685年查理二世去世,儘管他不乏子嗣,但都是私生子,按照英國的法律傳統,私生子是絕對沒有繼承權的,最後只能由他52歲的弟弟約克公爵詹姆士繼承王位,史稱詹姆士二世。

圍繞詹姆士的繼承權問題,議會曾發生激烈的爭執,一部分懼怕天主教復辟的議員聯合起來,組成輝格黨(Whigs)而另一些保守的保王派則擁護詹姆士,主張維護教會的權威,他們被稱爲託利黨(Tories)這兩大派別成爲英國兩黨制的雛形。

詹姆士二世即位後大力推行天主教,他不僅宣佈天主教徒信仰自由,給予他們平等的公民權利,還任用一些天主教徒擔任政府、軍隊與大學裡的高官要職,在宮中接見羅馬教皇的代表,甚至在宮廷裡公開舉行天主教的祈禱儀式,這讓當時的英國國教教會大爲反感與恐懼。

同時,他還沿襲查理二世的親法政策,降低法國商品進入英國的關稅,潮水般涌入的法國商品給英國本土手工業帶來很大沖擊。他還接受法國的財政援助,力圖恢復被壓制很久的天主教的地位。當坎特伯雷大主教與其他六名主教請求國王重新考慮其宗教政策時,詹姆士二世勃然大怒,以“煽動、誹謗”的罪名將這些人逮捕,這樣國王與議會在宗教和外交上的對立衝突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

這時,詹姆士二世晚年得子,他的王后瑪麗爲他生下一個小王子。詹姆士二世按天主教的儀式爲其進行了洗禮,這樣就斷絕了議會對詹姆士二世最後的希望。原本英國的國教教徒指望由他信奉新教的兩個女兒瑪麗和安妮公主繼承王位,那樣英國還是以新教爲國教,可小王子的出生使這個希望破滅了。於是,被後世稱爲“光榮革命”的宮廷政變開始了。

(三)不流血的“革命”

1688年,英國國會的七名重要議員秘密集會,他們聯名寫信請求荷蘭的執政威廉率軍前來英國,幫助捍衛英國人的自由。他們選中威廉的原因很充分:威廉的妻子是詹姆士二世的長女瑪麗,而且夫妻二人都是新教徒,如果他們繼承王位,王位的正統原則和新教原則就最充分地結合在一起了。

威廉接到邀請信後喜出望外,當時他正與法國開戰,急需得到英國的支持,如若當上英國國王,對抗法國的力量將大爲增加。1688年11月5日,威廉率領600多艘船隻、1.5萬軍隊在英格蘭西南部德文郡的托爾灣(Torby)成功登陸,很快得到了當地信奉新教的鄉紳與貴族的支持。英方雖然集結了4萬軍隊與之對抗,但主要將領都避免與威廉的軍隊交戰,一些軍官甚至公開倒戈,像英國著名首相丘吉爾的祖先——當時的英軍少將約翰·丘吉爾和英國皇家海軍都宣佈歸順。王室成員也順應形勢,詹姆士二世的小女兒安妮進入威廉的陣營,倫敦市議會也代表市民歡迎威廉的到來。12月18日,威廉率領的軍隊在未遭遇任何抵抗的情況下,**倫敦,徹底控制了英國的政局。

眼看大勢已去,詹姆士二世害怕遭到父親查理一世的厄運,想出逃奧地利,但途中被截獲送回倫敦。當然,議會與威廉並不想取他性命,在被押往英國港口城市羅切斯特途中,詹姆士二世提心吊膽,不知女婿會如何處置他。一天晚上他發現看守他的士兵放鬆了戒備,心中大喜過望,趕緊在12月25日帶着王后與新出生的小王子乘船逃往法國。其實這是威廉對他網開一面的安排,議會也因此省去了如何處置國王的難題。詹姆士二世最終客死他鄉,而那位信仰天主教的王子終生也沒放棄奪回英國王位的努力,但英國新教勢力的地位已經完全鞏固,斯圖亞特王朝再沒有第二次復辟的機會了。

1689年2月,議會全體會議通過了詹姆士二世“退位”的決議,並宣佈威廉和瑪麗登上王位,共同統治英國。在此之前,議會發布了《權利法案》規定以後國王不經議會同意不能停止任何法律的效力,也不能決定使任何人免受法律的制裁。國王不經議會同意不能徵收任何賦稅,也不能在和平時期徵集和維持常備軍。法案宣佈議會的言論自由,議會必須定期召開,全體人員都有請願的權利等等。

同時規定禁止天主教徒繼任國王,也禁止王室成員與天主教徒結婚。威廉雖心有不甘,但他的王位是議會給的,爲取得英國王位只得接受這些條款。法案以法律的形式限制了王權,終於在英國確立了君主立憲制的政體形式,並正式明文承認了議會高於王權的政治原則。

瑪麗與威廉的感情如何?

威廉三世娶了英王詹姆士二世的女兒瑪麗爲妻,這場婚姻看來並不幸福,兩人沒有留下任何後代,而且瑪麗在世時威廉一直對之十分冷淡,死後才記念起她的好處,悲痛萬分。

英國經過“光榮革命”最終建立了君主立憲制度,並沿襲了英國通過溫和的漸進道路解決國內社會矛盾的傳統。在以後的幾個世紀中,英國既無內戰,又少有外患,英國終於形成了適應資本主義經濟快速發展的政治和社會環境。在這個環境中,英國把重商主義推進到極至,建立起重商主義的龐大帝國,並對外大舉開殖擴土,建立了龐大的殖民帝國。同時,英國又率先發動劃時代的工業革命,把一個曾經只在文明邊緣徘徊的小小島國推向了世界舞臺的中心。

“光榮革命”之後,議會在1701年通過《王位繼承法》ctofSettlement)根據此法,威廉三世之後,王位應該傳給瑪麗女王的妹妹安妮。由於安妮沒有直接繼承人,在她之後,王位應傳給斯圖亞特王朝的遠親、信奉新教的德國的漢諾威(Hnover)選帝侯。1714年安妮女王去世,詹姆士一世的曾孫漢諾威選帝侯喬治繼承王位,稱喬治一世,開始了漢諾威王朝的統治。

第11章 諾曼征服第5章 專題英國的風俗習慣第45章 英國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下)第27章 專題最受歡迎的英國作家:莎士比亞第25章 女王的“海狗”第24章 偉大的伊麗莎白女王第35章 海軍軍神納爾遜第43章 釐清敵友——協約國的建立第37章 黑奴的淚與血——罪惡的黑奴貿易第47章 英國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上)第47章 英國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上)第45章 英國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下)第16章 征服威爾士與蘇格蘭的戰爭第4章 羅馬人入侵第30章 天主教復辟的失敗——“光榮革命”第51章 分崩離析的大英帝國第19章 玫瑰戰爭的始末第49章 一代賢相——丘吉爾第11章 諾曼征服第46章 姑息養奸的“綏靖政策”第43章 釐清敵友——協約國的建立第35章 海軍軍神納爾遜第15章 議會制度的起源第25章 女王的“海狗”第23章 血腥瑪麗第12章 亨利二世主持的司法改革第21章 亨利七世的勤勉創業第3章 不列顛文明的開拓者第42章 專題亞當· 斯密與《國富論》第41章 日不落帝國的餘暉——英聯邦的建立第39章 大饑荒的後果——愛爾蘭的分離獨立第15章 議會制度的起源第30章 天主教復辟的失敗——“光榮革命”第10章 專題英國貴族第6章 盎格魯—撒克遜人入主不列顛第8章 阿爾弗雷德大帝第38章 金礦爭奪戰——英布戰爭第40章 盛世時代的女王——維多利亞第43章 釐清敵友——協約國的建立第51章 分崩離析的大英帝國第16章 征服威爾士與蘇格蘭的戰爭第22章 亨利八世與英國宗教改革第30章 天主教復辟的失敗——“光榮革命”第28章 推翻國王的暴政——英國革命第11章 諾曼征服第53章 英國“鐵娘子”——撒切爾夫人第1章 出版說明第34章 殖民侵略的急先鋒——東印度公司第50章 專 題 名門名將——蒙巴頓勳爵第35章 海軍軍神納爾遜第20章 專題紳士風度第13章 “獅心王”的傳奇人第1章 出版說明第49章 一代賢相——丘吉爾第1章 出版說明第35章 海軍軍神納爾遜第8章 阿爾弗雷德大帝第3章 不列顛文明的開拓者第54章 布萊爾與“第三條道路”第1章 出版說明第10章 專題英國貴族第54章 布萊爾與“第三條道路”第27章 專題最受歡迎的英國作家:莎士比亞第7章 七國時代第28章 推翻國王的暴政——英國革命第34章 殖民侵略的急先鋒——東印度公司第36章 開闢帝國的新領地——庫克船長的探險歷程第43章 釐清敵友——協約國的建立第48章 英國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下)第39章 大饑荒的後果——愛爾蘭的分離獨立第1章 出版說明第2章 引言第23章 血腥瑪麗第44章 英國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上)第16章 征服威爾士與蘇格蘭的戰爭第49章 一代賢相——丘吉爾第20章 專題紳士風度第50章 專 題 名門名將——蒙巴頓勳爵第32章 兩黨制的確立與工黨的崛起第43章 釐清敵友——協約國的建立第28章 推翻國王的暴政——英國革命第38章 金礦爭奪戰——英布戰爭第44章 英國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上)第14章 自由的奠基石——《大憲章》第38章 金礦爭奪戰——英布戰爭第28章 推翻國王的暴政——英國革命第43章 釐清敵友——協約國的建立第28章 推翻國王的暴政——英國革命第27章 專題最受歡迎的英國作家:莎士比亞第38章 金礦爭奪戰——英布戰爭第4章 羅馬人入侵第9章 丹麥金與丹麥人的統治第39章 大饑荒的後果——愛爾蘭的分離獨立第24章 偉大的伊麗莎白女王第16章 征服威爾士與蘇格蘭的戰爭第38章 金礦爭奪戰——英布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