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偉大的伊麗莎白女王

(一)坎坷的少女經歷

1533年9月7日下午3點,一個美麗的女嬰在泰晤士河畔的格林威治宮降生了。這個女嬰就是後來鼎鼎有名的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她的童年頗受磨難,在她不到3歲時,其母安妮·博林因不忠之名被其父亨利八世處死,幼小年紀就蒙受喪母之痛。但她要比她的姐姐瑪麗幸運,亨利八世對她很好,亨利本人也經常關注她的成長,因此她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她的老師包括英國文藝復興時期著名的人文主義者羅傑·阿斯坎。在她統治期間,她可以說寫英語、法語、意大利語、西班牙語、拉丁語和希臘語六種語言。在她的繼母即亨利八世的最後一位王后凱瑟琳·帕爾等人影響下,伊麗莎白成爲了一個新教徒。

亨利八世死後,伊麗莎白不滿10歲的弟弟愛德華做了娃娃國王,大權落入廷臣貴族手裡,他們爭權奪利,熱衷於明爭暗鬥,年方14歲的伊麗莎白也被捲入***的漩渦。攝政王的弟弟托馬斯·西摩利用伊麗莎白的一片少女癡情,企圖通過和她的婚配篡奪王位。托馬斯的陰謀破產後,伊麗莎白也受到牽連,被人看作野心勃勃的妖媚女人,幾乎擡不起頭來。

瑪麗登上王位後,舊教又在英國得勢,瑪麗不能容忍伊麗莎白的新教信仰,更嫉妒她的美貌。爲了爭取生存,緩和與瑪麗的矛盾,伊麗莎白違心地接受了舊教,但還是遭到瑪麗的猜疑。不久她因涉嫌參與一起陰謀政變而被關進倫敦塔,隨時面臨和她母親一樣的厄運。幸運的是終因證據不足,在被監禁8個星期後,伊麗莎白被從倫敦塔釋放出來,流放到牛津以北約40英里的伍德斯道克,這樣,她總算逃脫了這場劫難。

在伍德斯道克,伊麗莎白度過了10個月艱難的流放生活。1555年3月,瑪麗最終下令釋放她。在此後一段時間,伊麗莎白在瑪麗的威脅下苟且生存。1558年11月17日,瑪麗去世,沒有留下子嗣,按照亨利八世的遺詔安排,伊麗莎白在經歷了種種艱辛與苦難後,終於登上了英格蘭的王位。

(二)整合內政,重振朝綱

伊麗莎白即位後,面臨着一個爛攤子,英格蘭國庫空虛、財政枯竭,新教與舊教視同水火、矛盾重重,法國和西班牙則對英格蘭虎視眈眈。

伊麗莎白即位時,面臨的最爲棘手的問題就是宗教問題,當時新舊教會勢力曠日持久的鬥爭已經嚴重威脅國家的統一與穩定。伊麗莎白在1559年促使議會通過《至尊法令》確立新教爲英國國教,斷絕了與羅馬教廷的關係,宣佈女王爲國教會最高宗教領袖,強調教會與國家是密不可分的統一體。瑪麗女王原來頒佈的那些恢復天主教地位的法律全部被廢除。爲平息天主教徒的不滿,她在制定英國國教教規時對最激進的新教教規做了修改。她的名言是:只有一個耶穌基督,這是唯一的信仰,其餘的一切爭論都是小事。她規定原來的天主教徒只要不再效忠羅馬教皇,願意進國教的教堂做禮拜就可以算成國教會的教徒,天主教的教會組織形式和一些傳統的禮拜儀式也在國教會中保留下來。這種政策的結果是,在女王統治期間,新教徒和天主教徒基本相安無事,他們之間的仇恨得到緩解,英格蘭保持了民族的統一。

▲伊麗莎白一世(ElizbethI,1533~1603)都鐸王朝的第五位也是最後一位君主。她即位時不但成功地保持了英格蘭的統一,而且在經過近半個世紀的統治後,使英格蘭成爲歐洲最強大的國家之一。英國在北美的殖民地亦在此期間開始確立。

但天主教的勢力一心想復辟,國內一些天主教貴族和西班牙、法國勾結,企圖支持蘇格蘭的前任女王瑪麗,奪取英國王位,恢復天主教的統治。蘇格蘭女王瑪麗堅信天主教,1568年被蘇格蘭激進的新教卡爾文派廢黜,驅逐出境,她逃到英格蘭後繼續從事反對新教的活動,結果被伊麗莎白囚禁。1587年,全國上下關於蘇格蘭瑪麗的謠言四起,鬧得人心惶惶,這時伊麗莎白女王經過謹慎考慮,終於決定將瑪麗斬首。這一舉措雖然激怒了西班牙,促使西班牙下定入侵英國的決心,但從根本上排除了國內天主教的威脅,以後直到女王去世,再沒有出現天主教大規模的陰謀活動。

伊麗莎白一世十分注重爭取民衆的支持,她在位期間,一共出巡25次。女王在巡行時表現出的一視同仁的和藹態度,激發了人民忠於她的情感。她還是個出色的演說家,1601年,伊麗莎白髮表了著名的“黃金演講”其中說道:我只希望,只要我活在人世上,統治英國,我就要爲你們謀福利。儘管你們過去有過、將來也可能有許多更能幹、更聰明的君王坐在這個王位上,可是你們從來不曾有過、將來也不會有任何一個君王比我更深切地愛你們。這些舉動使她廣受民衆的愛戴,擁有極高的威信。

伊麗莎白時代,英國的財富積累加快。女王十分注重節儉,王室的歲入常保持在四五十萬鎊,宮廷開銷僅及瑪麗的三分之一。女王即位時,英國還是一個外債累累的國家,到16世紀80年代,英國的財政比1568年增加了兩倍。女王還注重拉攏新興的資產者,對他們封官許願,這樣每到國家財政出現困難時,總會有富人慷慨解囊。

在經濟方面,伊麗莎白一世奉行民族自立的方針,大力推進工商業的發展,她首先着重發展與國防相關的採礦、造船等行業,以振興英國的軍事實力。她也比較重視有民族優勢的毛紡呢絨工業。

她當政僅三年即頒令禁止綿羊、羔羊和羊毛出口,以保證本國呢絨工業的羊毛供應。爲了擴大呢絨產品銷路,伊麗莎白一世竟於1571年頒令指使舉國臣民一律戴國產呢帽,違者處以罰金。由於女王的支持與鼓勵,毛紡呢絨工業當之無愧地成了英國最重要的民族工業。

伊麗莎白一世還大力支持金融事業的發展,1566年格勒善在倫敦創建的首家證券交易所落成之際,女王御駕親臨,並賜名交易所爲“皇家證券交易所”

(三)女王的婚姻外交

年輕時的伊麗莎白風姿綽約,楚楚動人,如同一朵盛開的鮮花。

無論從哪方面來看,她都是全歐洲王公貴族最好的追求對象。因此,在伊麗莎白登基後的前25年中,她一直是各國國王、公子、王侯的“夢中情人”很多國王期望通過“征服”伊麗莎白而征服英國。因此,對伊麗莎白女王而言,婚姻不只是個人私事,同時也是英國乃至當時世界之大事。

爲了保證英格蘭的國家利益,女王在自己的婚姻問題上一直遮遮掩掩,以最大限度地爭取英格蘭的盟友。伊麗莎白先是略施小技,故意引誘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讓他產生可以續娶她爲後的錯覺,同時又裝出與世無爭、無所欲求的樣子,向西班牙使節訴說自己寧可做一個隱居的修女。而到伊麗莎白羽毛漸豐時,她便正式拒絕菲利普二世的求婚,使西班牙國王不可能再用聯姻方式控制英國。但她這種策略也使她付出了一生獨身的代價,以至於英格蘭不論是貴族還是黎民百姓都爲女王沒有王位繼承人擔憂。議會兩院也再三懇求女王成婚生子。後來,當議會代表團再次懇求女王時,女王戴上了結婚戒指,並說:我已經獻身於一個丈夫,這就是英國。

晚年的伊麗莎白,在英國國內新舊教派勢力矛盾日益尖銳的情況下,成爲一個反覆無常、性情孤僻多疑的老人。她常常陰鬱地在宮廷中徘徊,兩眼失神地張望着;有時拔出寶劍憤怒地刺向牆上的掛毯,懷疑那裡隱藏着敵人。她的抑鬱心情越來越重,唯一令她感到欣慰的是,在她的治理下,英國已經強盛起來。她曾自豪地對大臣說:再也不會有像我這樣的女王,把滿腔熱忱傾注於國家,精心料理我的臣民。

1603年3月,女王病倒了,並失去了語言能力。臨終前,她用手勢向議員傳達了她的遺囑:立她處死的蘇格蘭瑪麗的兒子——蘇格蘭國王詹姆士爲英格蘭王位繼承人。3月23日,女王去世,身邊的人默默地從她手上取下了那枚象徵嫁給英國的結婚戒指。後人在評價伊麗莎白時,說她像“一隻兇狠的老母雞,不動聲色地蹲坐着,在她的羽翼下,英國初生的力量,快速地成熟和壯大”

女王未嫁之謎

關於伊麗莎白一世一直未嫁的原因,存在多種說法,其一是不幸的童年和在倫敦塔中的幽禁給女王心靈留下巨大創傷,她也目睹了父王虐殺妻子的種種慘劇,所以對婚姻有一種本能的厭惡。還有一種解釋是女王一生只愛過一個男人,那就是英俊瀟灑的萊塞斯特伯爵。傳說伯爵同女王從小相識,不過女王登基時,萊塞斯特已結婚8年,後來他妻子神秘死亡,謠言甚多,他的品德遭到非議。伯爵曾兩次向女王正式求婚,女王也想嫁給他,但是民情不允許這麼做。傳說女王彌留之際,還呼喊着萊塞斯特的名字。

瑪麗的父親是蘇格蘭國王詹姆士五世,她出生六天後其父去世,她即成爲蘇格蘭的女王。根據蘇格蘭貴族會議既定的聯法抗英的方案,5歲的女王被送到法國宮廷作爲法國皇太子的未婚妻。瑪麗女王17歲那年嫁給了同齡的法國皇太子弗朗索瓦。同年,弗朗索瓦即位爲法國國王,瑪麗則成了法國王后。1560年弗朗索瓦去世後,她於次年返回蘇格蘭親政。因信仰天主教,爲蘇格蘭貴族和加爾文教徒所不滿,後來她又捲入到謀殺其新任丈夫達恩利勳爵亨利·斯圖亞特的陰謀中,引起貴族叛亂。7月24日她被迫退位並將王位傳給她的兒子詹姆士。1568年5月瑪麗·斯圖亞特逃到英格蘭,旋即被伊麗莎白一世軟禁起來。1587年,她被伊麗莎白一世以謀反罪名押上斷頭臺。

因其傳奇而悲劇般的人生經歷,她既是歷史中飽受非議的女王,又是傳奇故事中永遠的主角,後人評價她說:如爲瑪麗·斯圖亞特寫墓誌銘,那她的墓誌銘一定應該是:活過,愛過,瘋狂過。

第3章 不列顛文明的開拓者第21章 亨利七世的勤勉創業第25章 女王的“海狗”第16章 征服威爾士與蘇格蘭的戰爭第22章 亨利八世與英國宗教改革第2章 引言第34章 殖民侵略的急先鋒——東印度公司第47章 英國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上)第31章 工業革命第24章 偉大的伊麗莎白女王第45章 英國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下)第46章 姑息養奸的“綏靖政策”第12章 亨利二世主持的司法改革第49章 一代賢相——丘吉爾第50章 專 題 名門名將——蒙巴頓勳爵第14章 自由的奠基石——《大憲章》第42章 專題亞當· 斯密與《國富論》第6章 盎格魯—撒克遜人入主不列顛第41章 日不落帝國的餘暉——英聯邦的建立第50章 專 題 名門名將——蒙巴頓勳爵第28章 推翻國王的暴政——英國革命第28章 推翻國王的暴政——英國革命第42章 專題亞當· 斯密與《國富論》第18章 歷時最長的戰爭——英法百年戰爭(下)第47章 英國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上)第53章 英國“鐵娘子”——撒切爾夫人第49章 一代賢相——丘吉爾第1章 出版說明第12章 亨利二世主持的司法改革第37章 黑奴的淚與血——罪惡的黑奴貿易第27章 專題最受歡迎的英國作家:莎士比亞第51章 分崩離析的大英帝國第24章 偉大的伊麗莎白女王第42章 專題亞當· 斯密與《國富論》第18章 歷時最長的戰爭——英法百年戰爭(下)第32章 兩黨制的確立與工黨的崛起第37章 黑奴的淚與血——罪惡的黑奴貿易第24章 偉大的伊麗莎白女王第30章 天主教復辟的失敗——“光榮革命”第46章 姑息養奸的“綏靖政策”第49章 一代賢相——丘吉爾第1章 出版說明第2章 引言第33章 專題詩壇雙聖——拜倫與雪萊第9章 丹麥金與丹麥人的統治第45章 英國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下)第15章 議會制度的起源第19章 玫瑰戰爭的始末第31章 工業革命第38章 金礦爭奪戰——英布戰爭第35章 海軍軍神納爾遜第17章 歷時最長的戰爭——英法百年戰爭(上)第50章 專 題 名門名將——蒙巴頓勳爵第39章 大饑荒的後果——愛爾蘭的分離獨立第42章 專題亞當· 斯密與《國富論》第35章 海軍軍神納爾遜第7章 七國時代第40章 盛世時代的女王——維多利亞第31章 工業革命第19章 玫瑰戰爭的始末第42章 專題亞當· 斯密與《國富論》第37章 黑奴的淚與血——罪惡的黑奴貿易第18章 歷時最長的戰爭——英法百年戰爭(下)第51章 分崩離析的大英帝國第50章 專 題 名門名將——蒙巴頓勳爵第31章 工業革命第27章 專題最受歡迎的英國作家:莎士比亞第42章 專題亞當· 斯密與《國富論》第13章 “獅心王”的傳奇人第7章 七國時代第28章 推翻國王的暴政——英國革命第51章 分崩離析的大英帝國第34章 殖民侵略的急先鋒——東印度公司第4章 羅馬人入侵第20章 專題紳士風度第6章 盎格魯—撒克遜人入主不列顛第25章 女王的“海狗”第16章 征服威爾士與蘇格蘭的戰爭第21章 亨利七世的勤勉創業第6章 盎格魯—撒克遜人入主不列顛第12章 亨利二世主持的司法改革第14章 自由的奠基石——《大憲章》第7章 七國時代第32章 兩黨制的確立與工黨的崛起第52章 國有化、福利國家與英國病第47章 英國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上)第29章 叱吒風雲的統帥——克倫威爾第20章 專題紳士風度第38章 金礦爭奪戰——英布戰爭第7章 七國時代第20章 專題紳士風度第42章 專題亞當· 斯密與《國富論》第12章 亨利二世主持的司法改革第36章 開闢帝國的新領地——庫克船長的探險歷程第18章 歷時最長的戰爭——英法百年戰爭(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