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歷時最長的戰爭——英法百年戰爭(上)

英格蘭和法國很早就形成了既是封君與封臣,互相聯姻,又是利益衝突的直接對手,屢次發生戰爭的複雜關係。法國國王爲吞併英國在當地的世襲領地和爭奪商業利益費盡心機,英格蘭國王則對法國國王的王冠垂涎欲滴,由此導致了歷史上最長的一次國際戰爭——英法百年戰爭。

(一)百年戰爭的緣起

英法兩國的瓜葛由來已久,法國的安茹家族繼承了英國王位,致使英國國王在法國所佔有的領地面積,居然是法蘭西國王所能控制的領土的五六倍,這不能不令法國封建貴族心懷嫉恨。最後在腓力二世統治時期,法國基本上收復了英王在當地的領地,只有西南沿海的一部分地區仍屬於英王。英王不甘心就此退出歐洲大陸,竭力收復失去的領地。當時,有兩塊領地成爲雙方爭執的焦點。

一是阿奎丹地區,它包括基恩及其毗鄰的加斯科涅地區,這是英王在法國僅存的領地,也是法國最富庶的地區之一,盛產葡萄酒和食鹽,而且還有不少港口,可與外界進行海上貿易往來。這麼一塊肥肉卻掉在英國人嘴裡,法國人當然不會甘心。英王爲了保留這塊領地在每次法國國王登基時,都不得不屈尊向法王行臣服禮,而法王對這種面子上的事情不感興趣,一直要求以宗主身份收回這一地區的主權。

二是英國對岸法國邊境北部的弗蘭德爾地區,這裡工商業十分發達,以毛紡業著稱,是歐洲傳統的毛紡織業中心,但羊毛原料主要來自英國,因此與英國的經濟利益密切相關。弗蘭德爾居民傾向於英國,英王也企圖控制這一地區。但是,統治該地區的是身爲法國大貴族的弗蘭德爾伯爵,他的後臺就是當時的法國國王。對弗蘭德爾控制權的競逐,成爲英法王室之爭的焦點。

戰爭的另一根導火線是法國的王位繼承之爭。1328年法王查理四世死後無男嗣,根據法國法律,他的妹妹、英國王太后伊莎貝爾作爲女性不得繼承王位。法國貴族們遂擁立查理四世的堂兄腓力爲王,稱腓力六世。英王愛德華三世(伊莎貝爾之子)一直垂涎法國的王位,只是當時羽翼未豐,無力改變局面,只得承認了腓力六世。這一權宜之計持續十年後,當他羽翼豐滿時,終於以此爲藉口挑起事端。

當時弗蘭德爾毛紡織內部商人與織工的矛盾日益尖銳,商人得到法國的支持,而織工則尋求英國的保護,腓力六世藉機將其伯爵驅逐出境以直接控制該地區。英國的反應是宣佈停止供應羊毛,遂使弗蘭德爾毛紡業陷入困境。弗蘭德爾的根特等城市的織工們發動起義,趕跑了法國派來的新伯爵,要求與英國結盟。愛德華三世給予支持,並在國內下令徵稅作戰費,戰爭一觸即發。1337年11月,腓力六世先下手爲強,派出強大艦隊進攻基恩。愛德華三世則在1337年自立爲“法蘭西國王”並派軍隊在弗蘭德爾登陸,進犯法國北部,百年戰爭正式爆發。

(二)克勒西與普瓦提埃戰役

百年戰爭實際上持續了117年(1337~1453)戰爭的初期階段英國獲得優勢地位。其實,從雙方的力量對比來看,法國要強於英國,法國人口是英國的三四倍,能徵召的兵力比英軍多得多。況且戰爭主要在法國本土進行,法軍更佔地利人和。可是,由於統帥的指揮失誤和英軍優越的武器裝備與義無反顧的猛攻,法軍抵擋不住,一敗再敗。

1346年8月26日,英王愛德華三世率領兩萬軍隊,到達位於法國北部沿海的丘陵地帶一個名叫克勒西(Crecy)附近的山岡上,佔據有利地勢以逸待勞,掘壕防守。當日中午,大約4萬法軍嘈嘈雜雜而來,看到英軍就在眼前,便潮水般地擁將過去。英軍將樹籬和四輪馬車佈置在陣前,迫使法軍只能發起不利的仰攻。法王腓力六世命令僱傭的熱那亞弩手約1.5萬人在隊伍最前方射擊,本來晴朗的天空突然烏雲密佈,大雨傾盆,熱那亞弩手的弓弦被雨淋溼,而英國長弓手的弦卻不受影響。而不一會雨過天晴後,太陽又從英軍的背後射出耀眼的光芒,照得法軍眼花繚亂,根本無法組織起有力的進攻。而英軍的弓箭手箭如雨下,熱那亞弩手紛紛中箭倒地,法軍的陣腳一下子被打亂。英軍的步兵乘機掩殺,在英軍的勇猛進攻下,法軍慌忙應對,很快就潰不成軍。腓力六世只帶60人脫逃,法軍1500餘人喪生,其餘大多潰逃,而英軍僅傷亡50人。

克勒西一戰取勝後,愛德華三世乘勝追擊,繼續北上,圍攻法國北部的加萊港達11個月之久。1347年8月4日,加萊孤立無援,被迫投降,加萊城的6個貴族赤頭銑足,頸繫繩索,手捧城門鑰匙向愛德華三世跪地求饒。此後,法國內部政局混亂,加之黑死病在歐洲的流行,以及兩國的財政困難使戰爭雙方不約而同地偃旗息鼓,百年戰爭進入短暫的間歇期。

1350年腓力六世死去,外號“善人”的約翰二世登上法國王位。他不思改革,固守那套依賴重裝備騎士各自爲戰、與敵人短兵相接的打法,致使法國再次遭遇慘敗。

1355年,百年戰爭戰事又起,英格蘭的“黑太子”愛德華於9月率軍在法國南部的波爾多登陸,穿過中部地區轉向西北,一路擄掠。當得知法王約翰二世率軍截其後路之時,黑太子立即南撤。這時約翰二世率軍在普瓦提埃(Poitiers)附近的高地以逸待勞,力圖全殲英軍。愛德華王子提出的休戰建議遭到約翰二世拒絕,後者在9月19日發起進攻。但是,黑太子機智地選擇了密佈着葡萄園和樹籬的地方爲英軍隱蔽待戰之地,身着甲冑行動不便的法軍重裝騎兵只得下馬作戰,反而成爲藏身於樹籬之後的英國長弓手擊射的靶子。結果,法隊幾乎被全部殲滅,法王約翰二世及其14歲的太子被俘。此後戰爭斷斷續續,最後英法兩國在1360年5月簽訂《布勒丁尼條約》根據條約規定,英國國王無須再行臣服禮而獲得了法國北部的加萊港和西南阿奎丹等地的大塊領土,英王愛德華三世則放棄對法國王位的要求。約翰二世在答應向英國交納300萬金馬克的鉅額贖金。

約翰二世死後,查理五世於1364年繼承法國王位。他下定決心要勵精圖治、恢復基業,因而也特別講究治國方法。他汲取了前一階段法國失敗的教訓,積極進行軍事和財政改革。比如說經過三級會議同意,徵收經常性的關稅、鹽稅,這就大大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用這些錢他又招募了大批的僱傭軍以代替部分自由散漫的封建騎士,還建立了有1200艘戰船的海軍。1369年戰爭又起,這時法國發揮本土作戰優勢,堅壁清野,打游擊戰,令英軍疲於奔命,最後到1380年,除了加萊幾個沿海港口,法國收復了全部的失地。1396年雙方簽訂停戰條約,百年戰爭暫時告一段落。

“黑太子”愛德華(EdwrdtheBlckPrince)是愛德華三世長子,1330年生於牛津郡伍德斯托克。他是英法百年戰爭第一階段中英軍最著名的指揮官,因其常穿黑色鎧甲,故被稱爲“黑太子”

根據《布勒丁尼條約》黑太子受封法國阿奎丹公爵。1369年,黑太子希望通過在阿奎丹徵收新稅來彌補西班牙失利的損失,遭到領地民衆的嚴重抗議。當地民衆厭惡黑太子的殘忍好戰,感情上與新任法王查理五世接近,於是向查理五世提出訴求,希望他出面主持正義。由於受到《布勒丁尼條約》的限制,查理五世僅要求黑太子在法國議會上解釋他的行爲。但是黑太子給予的答覆是,他將率領6萬英軍參與法國議會辯論,於是英法戰爭又起。此次戰爭淪爲對法國平民的搶劫與屠殺,1370年,黑太子指揮英軍在法國利穆贊省(Limousin)首府利摩日(Limoges)展開大屠殺,一共屠殺了3000多名無辜平民,他還令城裡所有男女和孩童都站在他的面前,觀看殺戮。

在對法國犯下一系列惡行之後,黑太子疾病加劇,返回英國。他沒能扭轉英國在法國的頹勢,法國上下在查理五世的帶領下展開大規模收復失地的鬥爭,而英軍在轉戰過程中損失一半兵力卻毫無進展。1376年,黑太子愛德華去世。

黑死病

黑死病即鼠疫,是歐洲歷史上最爲恐怖的瘟疫。從1348年到1352年,它把歐洲變成了死亡陷阱,這條毀滅之路葬送了歐洲三分之一的人口。據考證,黑死病的大暴發與中世紀歐洲大量屠殺所謂女巫有關,因爲當時歐洲人認爲貓是女巫的寵物和助手,所以貓被大量消滅。黑死病重要的傳播媒介老鼠則在這條斷裂的生物鏈中以幾何數量增長,爲黑死病的暴發創造了重要條件。

第27章 專題最受歡迎的英國作家:莎士比亞第9章 丹麥金與丹麥人的統治第30章 天主教復辟的失敗——“光榮革命”第3章 不列顛文明的開拓者第49章 一代賢相——丘吉爾第26章 “無敵艦隊”的覆滅第40章 盛世時代的女王——維多利亞第10章 專題英國貴族第18章 歷時最長的戰爭——英法百年戰爭(下)第11章 諾曼征服第42章 專題亞當· 斯密與《國富論》第19章 玫瑰戰爭的始末第23章 血腥瑪麗第48章 英國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下)第10章 專題英國貴族第53章 英國“鐵娘子”——撒切爾夫人第38章 金礦爭奪戰——英布戰爭第49章 一代賢相——丘吉爾第30章 天主教復辟的失敗——“光榮革命”第47章 英國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上)第50章 專 題 名門名將——蒙巴頓勳爵第19章 玫瑰戰爭的始末第44章 英國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上)第12章 亨利二世主持的司法改革第36章 開闢帝國的新領地——庫克船長的探險歷程第39章 大饑荒的後果——愛爾蘭的分離獨立第4章 羅馬人入侵第20章 專題紳士風度第37章 黑奴的淚與血——罪惡的黑奴貿易第38章 金礦爭奪戰——英布戰爭第44章 英國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上)第47章 英國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上)第40章 盛世時代的女王——維多利亞第11章 諾曼征服第38章 金礦爭奪戰——英布戰爭第36章 開闢帝國的新領地——庫克船長的探險歷程第13章 “獅心王”的傳奇人第37章 黑奴的淚與血——罪惡的黑奴貿易第13章 “獅心王”的傳奇人第18章 歷時最長的戰爭——英法百年戰爭(下)第26章 “無敵艦隊”的覆滅第43章 釐清敵友——協約國的建立第35章 海軍軍神納爾遜第45章 英國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下)第36章 開闢帝國的新領地——庫克船長的探險歷程第47章 英國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上)第54章 布萊爾與“第三條道路”第47章 英國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上)第49章 一代賢相——丘吉爾第44章 英國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上)第26章 “無敵艦隊”的覆滅第8章 阿爾弗雷德大帝第37章 黑奴的淚與血——罪惡的黑奴貿易第1章 出版說明第31章 工業革命第32章 兩黨制的確立與工黨的崛起第53章 英國“鐵娘子”——撒切爾夫人第10章 專題英國貴族第3章 不列顛文明的開拓者第18章 歷時最長的戰爭——英法百年戰爭(下)第26章 “無敵艦隊”的覆滅第40章 盛世時代的女王——維多利亞第48章 英國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下)第49章 一代賢相——丘吉爾第11章 諾曼征服第42章 專題亞當· 斯密與《國富論》第32章 兩黨制的確立與工黨的崛起第47章 英國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上)第31章 工業革命第41章 日不落帝國的餘暉——英聯邦的建立第47章 英國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上)第28章 推翻國王的暴政——英國革命第2章 引言第10章 專題英國貴族第18章 歷時最長的戰爭——英法百年戰爭(下)第46章 姑息養奸的“綏靖政策”第25章 女王的“海狗”第26章 “無敵艦隊”的覆滅第13章 “獅心王”的傳奇人第25章 女王的“海狗”第33章 專題詩壇雙聖——拜倫與雪萊第20章 專題紳士風度第10章 專題英國貴族第35章 海軍軍神納爾遜第13章 “獅心王”的傳奇人第23章 血腥瑪麗第52章 國有化、福利國家與英國病第12章 亨利二世主持的司法改革第32章 兩黨制的確立與工黨的崛起第34章 殖民侵略的急先鋒——東印度公司第24章 偉大的伊麗莎白女王第2章 引言第37章 黑奴的淚與血——罪惡的黑奴貿易第16章 征服威爾士與蘇格蘭的戰爭第49章 一代賢相——丘吉爾第22章 亨利八世與英國宗教改革第33章 專題詩壇雙聖——拜倫與雪萊第22章 亨利八世與英國宗教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