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卷56章 【燕王大敗】

燕王朱棣大敗李景隆六十萬人馬、收編寧王麾下泰寧、朵顏、福餘三衛,天下都爲之震驚。甚至於韃靼國公趙脫、列幹司徒趙灰、鄰帖木兒司徒劉哈剌帖木兒,都率衆自沙漠來歸。一時間北平城的軍民人等盡皆喜氣洋洋。偏朱棣仍覺不安,大勝之後不僅不喜,反倒連上三篇奏章陳述前事之無奈。

反觀朝廷,建文帝不僅置燕王奏章於不顧,反而撫慰敗軍之將李景隆,令其重整人馬再度伐燕。建文二年四月,李景隆會同郭英、吳傑等又整兵將60萬進抵白溝河,對北平虎視眈眈。燕王大駭,忙遣張玉統領中軍爲先鋒,會同朱能、邱福、陳珪領軍十萬對敵。

張玉領軍駐紮在白溝河上三日,觀察敵營,見敵軍兵馬雖多,卻統領不一,便以精騎出擊襲擾。李景隆輕敵,便派軍出迎,豈料精騎只是誘餌,張玉的大軍早埋伏在兩翼,朝廷軍馬一經出迎便中了埋伏。因軍馬太多,難以號令,朝廷軍馬驟見伏兵,大驚之下便潰逃而去,踐踏死傷者無數。張玉趁機引兵追殺,大敗李景隆於白溝河。

李景隆只得退走德州,張玉卻領軍緊追不捨,李景隆在德州立足未穩便又匆匆棄城而逃,直奔濟南。此時燕王朱棣率領各部人馬與張玉合會,大軍也不歇息,直撲濟南城。李景隆尚不及入城,僅剩的十萬人馬又被燕軍擊潰。虧得濟南都督盛庸和山東布政使鐵鉉開城來援,方救回了一條性命。

眼見大軍圍困,山東布政使鐵鉉遣人下書投降曰:"奸臣不忠,使大王冒霜露,爲社稷憂。誰非高皇帝子?誰非高皇帝臣民?其又奚擇焉!唯是東海之民,不習兵革,聞大軍壓境,將謂聚而殲旃,是失大王安天下、子元元之之意也。請大王退師十里,單騎入城,臣等具壺漿以迎。"

衆將見了這封降書,都覺有詐。燕王卻不禁沉吟:“此戰乃是我大明軍士內戰,死傷者皆我大明將士,本王自少年時便常隨在軍營,豈忍自相殘殺、害了自家人的性命?本王曾下令,但凡投降的軍士,願留則留,不願留則發放銀兩送其回鄉。滹沱河之役,譚淵曾殺了三千降卒,哎,這本是極重的罪孽。本王當時便駁斥了他。本王每臨戰時也都戒諸位切勿妄殺,惟譚淵好殺不止,天報顯明,若此所爲,只怕譚淵不能免禍乎!”

這件事衆將也都知曉。燕軍與朝廷軍馬對敵,每次大勝都放歸俘虜,可哪裡想到那些俘虜領了銀兩口口聲聲說要回鄉,其實轉身又重歸朝廷麾下,隔了幾日便又來軍前叫陣。將士們其實也對此深惡痛絕,只礙於燕王將令,不好違拗罷了。如今聽燕王又如此說,也自不敢多口。

朱棣想了想,不無感嘆:“若是濟南城真是誠心歸降,那可以免了多少軍民枉送性命?道衍大師若是知曉了,也當稱頌的。所以,無論鐵鉉歸降是真是假,本王都該當去走上一遭。”

衆將無奈,只得退軍十里紮營,留下張玉、朱能領着百騎悄悄侯在城外的小樹林裡,燕王朱棣則單人匹馬入城。哪裡想到這果然是鐵鉉耍的詭計,待燕王剛要入城,城門上忽然落下一塊鐵石直朝面門砸了過來。燕王慌忙要逃,可馬匹太大,城門太窄,哪裡容得他轉身?朱棣只好滾落下馬,逃了出去,隨行的白馬卻被鐵石砸成了肉泥。

燕王又驚又怒,回營重整軍馬再度圍城。

至第三個月,京師忽然大火,朝中大臣皆言乃是不詳之兆,趁機上書建文帝"宜罷兵息民以答天譴"。方孝孺也建言朝廷與燕王言和,以遷延時日,方可重整軍威再戰。建文帝因此下詔罷免齊泰、黃子澄,貶爲庶人,與燕王朱棣言和。

燕王出兵日久,也恐糧道被斷,遂歸還山東、河北各州府,領兵回撤北平。

盛庸趁機收復德州,吳傑、平安則進駐定州,徐凱、陶銘進駐滄州。一時間,朝廷軍馬又成犄角之勢與北平對峙。

朝廷趁機得以喘息,罷免李景隆,命盛庸爲平燕將軍,代李景隆統兵伐燕。盛庸屯兵德州,以遏燕軍南下。建文二年九月,盛庸率兵北伐,十月,至滄州。燕王罷兵尚未及回城,得聞消息,忙遣張玉領兵一萬回師迎敵。張玉引軍也不叫陣,直攻敵營,一夜即破了滄州,生擒滄州主將徐凱。十二月,燕王朱棣領軍攻東昌,正遇着北伐主帥盛庸。兩軍對峙,盛庸背城列陣。燕王朱棣長途跋涉而來,也不敢歇息,便自領軍衝擊敵營左翼。奈何盛庸早料到朱棣會先攻左翼,將精銳之師盡屯於此。朱棣幾次衝擊無果,只得轉攻中軍,盛庸趁機引左右兩翼將其重重包圍。

自滄州而來的張玉、朱能見狀忙親自領兵去救。可張玉、朱能二人只有五千人馬,分從左右兩翼衝入敵營,在亂軍叢中左衝右突,死傷了大半,哪裡尋得找燕王的身影?

偏在此時,朱能眼見前方敵營密密麻麻地圍成一個圈,弓箭手引弓,卻不敢放箭,料想可能是燕王,便發了狠地往裡直突。朝廷軍馬眼中只有燕王,並不料後面還有援軍,一時間被殺得大亂。朱能快馬趕到跟前,果見燕王朱棣滿身是血被圍在中央。朝廷軍士想來是畏於燕王身份,並不敢朝其動兵戈,這才保住了性命。朱棣與朱能會合一處,拼死殺出重圍。只可惜了一代名將張玉不知朱棣已被救出,仍在陣中不斷衝殺,終力竭而死。

東昌大敗,張玉戰死,燕軍氣勢低迷,人人都面露慟色。燕王朱棣見折了張玉這麼一位知己戰將,心裡也自悲痛,下令全軍戴孝,祭奠張玉。又過幾日,因朝廷軍馬雖然東昌取勝,卻也折了許多人馬,並不敢再攻,燕王這才下令撤軍。十萬燕山將士,盡皆一身白綾地匆匆回守北平。

五卷36章 【冒雪探營】四卷第3章 【小人伎倆】三卷52章 【私邸被破】四卷25章 【燕王哭靈】四卷35章 【暴雨前夕】五卷55章 【一舉兩得】第四十一章 【柳莊居士】四卷43章 【通州尋主】二卷24章 【暗箭難防】二卷3章 【單刀赴會】五卷50章 【託付王子】五卷17章 【夜宿潼關】四卷25章 【燕王哭靈】四卷26章 【爺孫情深】第二十九章 【燕王大婚】第四章 【兄弟相爭】二卷29章 【瘋癲道士】三卷38章 【大廳攪鬧】三卷51章 【紀張會合】四卷第11章 【深夜來訪】三卷9章 【紈絝子弟】五卷第11章 【追查王府】二卷32章 【風水寶地】三卷5章 【奉旨查案】第十五章 【奇謀救朝】五卷28章 【入宮請見】二卷26章 【暗謀乾坤】三卷16章 【終定人選】二卷38章 【關城翹楚】四卷45章 【貪墨真相】二卷27章 【巧言設謀】三卷8章 【飄雪居內】二卷25章 【隆福爲宮】二卷5章 【秦王酒宴】三卷34章 【胡攪蠻纏】二卷11章 【書生意氣】五卷36章 【冒雪探營】二卷6章 【燕王請罪】第十三章 【人間地獄】三卷30章 【步步爲營】三卷19章 【道貌岸然】第二十一章 【東宮論道】五卷53章 【謀奪九門】三卷12章 【才能出衆】二卷3章 【單刀赴會】二卷23章 【宮殿抉擇】四卷46章 【理財奇人】三卷12章 【才能出衆】三卷29章 【分頭行事】二卷1章 【邗溝遇阻】第二十章 【皇帝提親】二卷四十六章 【奉旨回京】第四十章 【二人鬥法】二卷四十六章 【奉旨回京】四卷13章 【灰白錦囊】五卷50章 【託付王子】五卷17章 【夜宿潼關】二卷31章 【繞道昌平】二卷15章 【計議賑災】五卷19章 【太子回宮】三卷37章 【暗入揚州】四卷32章 【同門情重】二卷35章 【降職疑雲】四卷36章 【疑案重重】二卷5章 【秦王酒宴】四卷41章 【郭恆案發】第四十二章 【小試牛刀】三卷42章 【鬼話連篇】第三十七章 【天降靈兒】二卷39章 【滑稽千戶】第四章 【兄弟相爭】二卷4章 【硬闖行舟】第三十五章 【無端蒙冤】二卷14章 【扶危救困】五卷14章 【不似人間】五卷48章 【建文登基】二卷31章 【繞道昌平】第一章 【古寺奇遇】三卷34章 【胡攪蠻纏】三卷14章 【佐證之人】四卷28章 【計議離京】二卷2章 【王府護衛】二卷37章 【巡視居庸】五卷第3章 【潼關跋涉】四卷第5章 【國丈失禮】四卷20章 【大戰前夕】二卷23章 【宮殿抉擇】二卷30章 【羣匪奪寶】三卷13章 【雪夜回府】二卷1章 【邗溝遇阻】三卷27章 【巧遇熟人】三卷51章 【紀張會合】五卷54章 【設計擒王】五卷41章 【燕王謁陵】四卷19章 【升帳點將】第二十四章 【智取擂臺】三卷30章 【步步爲營】三卷35章 【忠心耿耿】三卷41章 【鬥謀用詐】二卷41章 【計議用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