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卷42章 【猶豫不決】

見了這份參劾北平布政使李彧的奏章,黃子澄初入官場倒還罷了,張昺卻是個遊走六部多年的人了,深知裡面的干係重大,不禁也是心驚肉跳。

眼見太子和張昺都呆愣着不說話,黃子澄鄒了鄒眉,接過奏章又仔細端詳了半響,只覺得是個尋常案子罷了,並沒什麼特別,便說道:“太子殿下,既然有人上了參劾的奏章,自然也不能聽風就是雨,殿下先派人去調查一番就是了。若奏章所言屬實,依大明律來措置即可。若是奏章所言有誤,那便是誣告,就該反坐餘敏和丁廷。這......難道有什麼爲難之處麼?”

朱標還沒答話,張昺便搖了搖頭:“黃湜(黃子澄字)老弟,你是還不知道當今萬歲的脾氣啊。這份奏章要是送上去,只怕又是一場腥風血雨,幾百顆人頭落地是免不了的了。哎,疾風驟雨,誰也說不準會打在什麼人的頭上啊。”

“不至於吧?餘敏和丁廷舉告發的不過北平布政使李彧、提刑按察使趙全德、戶部侍郎郭桓三個人罷了。就算最後坐實了,滅了他們滿門,也不過數十號人罷了,又何來幾百顆人頭了?”黃子澄不可思議地說道:“無論是閃電還是雷劈,都得講究個天理人情,別說疾風驟雨了,就是下刀子,要掉在自己頭上,他也得有個道理才行。哼,不做虧心事,他就不會有鬼敲門!”

朱標聽着這二人話說得有點跑題,更不想私下妄議當今皇上,便擺了擺手止住了:“這只是一面理,也不是我們可以妄議的。北平布政使李彧與魏國公交情匪淺,現在又正是燕王在北平用兵的臂膀。如今魏國公剛剛薨逝,就有人跳出來參劾李彧,這是明擺着衝燕王去的啊。燕王手握十數萬雄兵在塞外與北元作戰,風餐露宿、出生入死,這倒好,朝中竟然有人背後朝他放冷箭。哼哼,也太過無情無義了一些。別說燕王是血性漢子,不會善罷甘休,就是在我這裡,也是瞧不過眼的。”

黃子澄這才掂量出裡面的文章,這事攪鬧不好只怕真會引出大亂來,不禁撫額沉吟着問道:“太子殿下真乃仁厚君子。只是,聽着殿下的意思,是想要暗助燕王不成?這麼大的事,只怕躲得過初一也躲不過十五啊,殿下又如何能助他?”

朱標拿着奏章踱了兩步:“這幾年,先是母后、後是曹國功,如今又是魏國公,一個個都先後去了。父皇的身子,也多有起伏,這纔將朝務交給了我。若是一般的事,我倒還可以做的了主。嗯......這件事......”

一直沒有言語的張昺眉棱骨忽的一跳:“殿下,您是要爲了燕王殿下,偷偷把這個案子壓下來?”

“也不是要把案子壓下來”,朱標也有些猶豫,心下不住掂量着後果:“案子現在晦暗不清......就如子澄所言,我先派人去將事情調查清楚了來,再看事體的大小來定是否轉呈父皇裁奪。”

張昺只覺得不妥:“這......殿下,若是要派人調查此事,就該做得天衣無縫,不落把柄才行,否則只怕......只怕不好交代。可是要做得不落把柄,就免不了要將李彧、趙全德、郭桓這三個當朝要員拘拿起來,這麼大的事體,要瞞住當今萬歲,只怕是不能的。萬歲若是事後問將起來......”

朱標聽張昺娓娓道來,也越發覺得這事不好擅自做主,洪武皇帝本就對自己這個太子多有不合,朝野內外也隱隱有一些傳聞,說什麼當今皇上有意改立秦王爲太子,也不知從哪兒傳出來,可畢竟不會空穴來風的。如今皇上漸老,自己這個皇儲正當是在節骨眼兒上的時候,若是頂住了這段日子,那便一馬平川。可是如果這段時間再出點岔子,以洪武皇帝晚年的性子,自己輸得一無所有也不是不可能的。

想着朱標已有些心驚,可又不甘心,猶豫着道:“可是燕王與我交情頗深,昔日也幫過我不少。如今魏國公突入薨逝,李彧又遭彈劾,正是燕王最苦的時候。況且這一出出的戲,怎麼看怎麼都像個連環套似的。小人作祟、禍害藩王,無論於情於理,還是於公於私,我又豈能坐視不管呢?畢竟幾個兄弟裡頭,只有燕王與我是一條心啊。”

黃子澄聽了眉毛一挑,面露慍色:“殿下,您是太子,將來的皇上,心裡裝着的應該是天下、是江山、是您的億兆子民,怎可以如此拘泥小情,剪不斷理還亂呢?”

朱標被黃子澄說得臉上一紅,正要說話,不想張昺忽然冷冷地道:“殿下說......只有燕王與您是一條心?哼哼,只怕未必吧?說得不好聽一些,幾個年長一點的藩王,離九五之尊只是一步之遙,誰的心裡沒有一點想頭啊?前些年的事,殿下又不是不知道,給您添的亂兒還少麼?單單曹國功李文忠之死,私下裡都有不少議論呢。至於燕王呢,確是沒有違拗太子之處,可燕王都在做的什麼?不是在北平出兵放馬、立功立威,就是禮賢下士、探望小民百姓,聲名極隆,依着下官看來,其志非小啊。”

“燕王?”朱標端詳着張昺,不可思議道:“不會吧?早年他就被冷落,近些年打了些戰,名聲這纔好了些。怎麼瞧也不像是有什麼非分之想的人。原先宋老學士、詹同他們在時,也曾疑心於他,只是後來宋老學士回鄉、詹同病故、葉伯巨下獄、我也被父皇猜忌,別人都在看笑話時,卻正是燕王出手,洗脫了我的嫌疑,葉伯巨也因此才留下了一條性命啊。若是他有什麼居心,又何必襄助於我?”

“這纔是他的可怕之處啊”,黃子澄一個老學究,忽然也說:“我在入京之前,也曾聽過這位王爺不少傳言。無論傳言真假,哼哼,他都決不是個簡單的角色。太子殿下不可不防啊。”

幾人一席話,說得朱標心裡竟打了個寒噤,暗暗揣度着若是燕王真有什麼居心,以他的威望和手裡的十幾萬鐵騎,還真是最大的勁敵呢。以前燕王總是站在自己一邊,自己盯着的只是秦王和晉王,倒忽略了他。如今重新審視一下,才覺得幾個兄弟中,論起實力,最強的只怕就是這位出兵放馬的燕王了,心下已是有了主意。

二卷31章 【繞道昌平】第四十八章 【情到濃時】二卷27章 【巧言設謀】五卷49章 【朝廷設謀】第八章 【中都鳳陽】二卷32章 【風水寶地】第四十章 【師徒別離】三卷2章 【帝王心術】第二十三章 【離家出走】四卷第5章 【國丈失禮】三卷4章 【父子重逢】二卷27章 【巧言設謀】第四十章 【二人鬥法】五卷38章 【百官跪迎】第四十章 【二人鬥法】第十八章 【隔岸觀火】二卷6章 【燕王請罪】五卷51章 【挾持在京】第四十章 【師徒別離】五卷53章 【謀奪九門】第三十五章 【無端蒙冤】五卷26章 【蹊蹺毒殺】二卷18章 【奇招解困】二卷43章 【夜探灰山】三卷45章 【前朝宮人】第十七章 【江湖奇人】五卷43章 【事成定局】三卷23章 【口舌之爭】五卷第5章 【清茶怪味】第二十六章 【楊府滅門】三卷37章 【暗入揚州】三卷11章 【重查舊案】五卷42章 【嫡爲生變】第三十三章 【朝中生變】二卷30章 【羣匪奪寶】二卷32章 【風水寶地】二卷12章 【仗義執言】第三十四章 【葉伯巨案】第十九章 【名聲大震】第三十八章 【洪武變局】二卷19章 【天德將臺】五卷第3章 【潼關跋涉】四卷18章 【虛虛實實】五卷第3章 【潼關跋涉】二卷21章 【燕王入城】二卷37章 【巡視居庸】二卷33章 【金石彌音】第十五章 【奇謀救朝】二卷44章 【計中有計】五卷第9章 【夜宿飛霜】四卷13章 【灰白錦囊】五卷22章 【太子暴斃】四卷34章 【重回北平】三卷30章 【步步爲營】五卷28章 【入宮請見】第六章 【丞相當朝】第一章 【古寺奇遇】二卷9章 【秦王后招】四卷13章 【灰白錦囊】第七章 【利誘御史】第十一章 【夤夜返京】四卷29章 【皇帝情深】四卷41章 【郭恆案發】二卷27章 【巧言設謀】四卷第4章 【朝廷邸報】第九章 【於皇寺內】二卷38章 【關城翹楚】五卷第6章 【油壺茶香】四卷30章 【太廟遴選】三卷39章 【紅市競價】三卷31章 【甕中捉鱉】四卷47章 【歷史之謎】三卷30章 【步步爲營】第二十章 【皇帝提親】四卷32章 【同門情重】三卷17章 【督察山陽】三卷42章 【鬼話連篇】五卷第12章 【偏妃鄧氏】第十章 【殺伐工匠】三卷49章 【一勞永逸】三卷20章 【洪澤會合】二卷9章 【秦王后招】三卷6章 【叔侄相見】二卷6章 【燕王請罪】三卷21章 【夜闖茹府】第十九章 【名聲大震】二卷2章 【王府護衛】四卷21章 【北征大捷】第十三章 【太廟重逢】二卷29章 【瘋癲道士】五卷50章 【託付王子】五卷第2章 【太子西巡】二卷17章 【殺官開倉】第七章 【利誘御史】五卷34章 【二王選一】五卷50章 【託付王子】四卷32章 【同門情重】四卷第1章 【丞相被誅】五卷54章 【設計擒王】二卷3章 【單刀赴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