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卷41章 【郭恆案發】

洪武皇帝朱元璋自幼受盡苦難,如今掌了天下,就最恨貪官污吏,但凡牽扯到了哪怕一點點貪污的嫌疑,總是寧可錯殺一千也不放過一個,因而往往釀成潑天大禍。看看空印案牽連之廣就明白了,若不是燕王朱棣設巧計勸動了皇上,還不知要死多少人。可就算如此,也總有一些膽大妄爲的人敢在刀頭上添血,這在歷朝歷代都是不能盡絕的事,洪武朝自然也不能例外。

此時正是洪武十八年的三月,魏國公大喪之禮剛剛過去,無論朝局還是天下人心似乎又復歸於平靜。日過戌時,西暖閣侍候的太監已然舉着撐杆掛起了燈籠,屋內點着紅燭,悄無聲息。太子朱標穩穩地坐在當中,正凝目翻看奏章,下首陪侍着兩名青年文官,品級不一,卻也都端直地坐着屏息整理文案,動靜極小。

其中那身形精壯、濃眉短鬢、隱隱有悍然之氣的官員,乃是山西澤州人氏,名叫張昺,年紀輕輕卻精通各部要領,此時更兼着工部右侍郎和刑部侍郎兩個要職,是洪武年間年輕一輩官員中的翹楚。因其通達六部、人品方正,被洪武皇帝派往東宮,專一協助太子處理朝務,很是得用的一個人。

另一人則是個瘦高個兒,臥蠶眉長長地蓋在一對晶瑩閃亮的明眸上,鼻樑骨十分的挺拔,只是雙脣很薄,緊緊地閉着,顯得嚴謹而倔強。再看他神情,卻有些拘謹,舉止卻十分端方。此人乃是今年會試的頭名,殿試的探花,名叫黃子澄,分宜人氏。

因黃子澄自幼醉心初唐名臣虞世南,立誓要學做一名忠直之臣,因而讀書十分用功,終成學識淵博之名士,尤其一手書法,端方中暗藏剛柔,被譽爲君子之氣,極得初唐名臣虞世南的精要。待殿試之後,就被太子朱標請入東宮作爲伴讀,輔以文書之職。此時的黃子澄因剛剛入宮不久,因而不免有些拘謹。

“太子殿下,膳食已經重新備齊了,是否要這就送過來?”正當三人專心朝務之時,忽然一名容貌俊秀的年輕太監趨步進了西暖閣,輕聲問道。

這人是宮裡與司禮監慶童、尚寶監陳景、掌印監樑民齊名的四小太監之一,掌管御膳的尚膳監總管,名叫而聶。依據宮裡的規矩,太子早該用膳,只是自李文忠死後,洪武皇帝越發的倦政,朝裡的事大部分都丟給了太子朱標打理,直把朱標忙得腳不沾地兒。今天已經爲太子預備了三次晚膳了,送膳的宮人都被罵了出去,再沒人敢來。眼見時辰越來越晚,不送總是不行的,若是洪武皇帝問起,那尚膳監可有的苦頭吃了。因而這才勞動了尚膳監總管而聶親自送來。

“我不是說過了麼?要你們時自然會叫你們。不見我與大臣正在商議政事兒麼?”朱標顯然是被三番兩次打攪得有些窩火,將手中的奏章重重地甩在案頭,擡眼盯着而聶怒道:“你一個宮人太監,擅闖樞要重地,這是哪裡的規矩?這是誰教你的禮儀?”

朱標爲人仁厚,熟讀經史,想是看多了閹人亂政的事,最是厭惡、提防宮人太監,因而並不給他們好臉色。這一條宮裡人都知道,這纔沒人敢再送膳食進來,不想還真將這位皇儲給惹怒了。

而聶爲人素來誠懇,在宮裡名聲也極好,此時見太子見怪,忙跪了下去:“太子殿下恕罪,只是殿下勞累了一天了,不進膳如何得了?若是殿下身子有什麼差子,下官等也逃脫不了干係的。怪只怪下官情急之下沒了規矩,忘了稟報就進來了,殿下要打要罰,下官都認了。只是這晚膳,還請殿下將就着用一點纔是。”

張昺和黃子澄自早上入宮,中午也是陪着朱標用的膳,礙於規矩都不敢多吃,此時其實早就餓得前胸貼後背了,只是不能說罷了。此時見朱標又要拒了晚膳,心裡暗暗叫苦,擡眼看新科的探花郎黃子澄,也是圓睜着一對虎眼,有些呆滯,又似乎在想什麼心事,料想他也不敢插嘴,張昺心頭暗笑,因笑着說:“殿下,您從午時一直忙到現在,這都四個時辰了。多少也得走動走動,活一活筋骨纔是,一張一弛纔是文武之道啊。趁便兒用了晚膳豈不一舉兩得?再這麼餓下去,只怕要壞了身子。到時候,明日的政務、後日的政務,將來的政務,又該如何呢?”

朱標原只因被而聶打擾有些惱怒,此時聽張昺勸說得好笑,不禁“噗嗤”一聲笑了出來,無奈地搖了搖頭:“哎,這西暖閣是父皇理政之地,尋常人都不敢靠近,不想還是三番兩次地打擾。看來啊,想安安心心做點事兒,也是不容易的。”

“殿下,無論讀書還是做事,都講究一股靜氣。若是殿下心中有靜氣,就算於鬧市讀書又何妨。若是殿下不能歸心神於腹中,就算在僻幽之地,也會覺得煩躁的”,黃子澄是儒學,學究模樣兒,忽然插嘴諫言道。

朱標連日相處下來,早知道黃子澄耿介的性子,故而也不以爲杵,淡淡一笑道:“探花郎說得是,我受教了”,說着似乎心緒好了很多,卻不想就着這個話頭與黃子澄說下去,起身踱了兩步,朝跪着的而聶道:“而聶,念你是初次,平日做事也勤勉,便饒了你這回。以後可得小心規矩些,再觸了黴頭,可就沒這麼好說話了。去吧,將晚膳送過來。”

說着又朝黃子澄、張昺道:“待會兒你們兩就陪着我用膳了,完了我還得看一兩個時辰的奏章才能放你們出去”,說完朱標便又埋頭看起奏章來了。

黃子澄、張昺正要落座兒,接着整理文案,不想朱標手裡拿着一本摺子忽然“嗯?”了一聲,皺眉起身沉吟起來。

黃子澄和張昺對望了一眼,都定住了身子,問道:“殿下,可是出了什麼事兒?”

朱標一臉狐疑地拿着奏章踱至二人跟前,有些茫然地遞了過去,卻不說話。張昺小心地接過奏章,與黃子澄湊在一處,展開看去,竟是御史餘敏和丁廷舉告發北平布政使李彧,夥同提刑按察使趙全德、戶部侍郎郭桓等相互勾結、吞盜官糧的奏章。

世人都知道李彧是經魏國公徐達舉薦做的北平布政使,與徐達的交情至深,如今也是燕王北平用兵的保證。魏國公薨逝僅月餘,就有人朝李彧下手了,這也太陰毒狠辣了一些。

五卷14章 【不似人間】二卷14章 【扶危救困】五卷16章 【忍辱負重】四卷36章 【疑案重重】第二十五章 【寺廟姻緣】三卷14章 【佐證之人】第四十八章 【情到濃時】四卷第2章 【返回北平】四卷32章 【同門情重】四卷23章 【紀綱奏事】第四十章 【二人鬥法】第十五章 【奇謀救朝】三卷25章 【功敗垂成】五卷第1章 【費盡心血】第三十四章 【葉伯巨案】第四十七章 【雌雄難辨】第三十八章 【洪武變局】四卷第1章 【丞相被誅】四卷第7章 【北征軍至】四卷40章 【骨肉相殘】第三十一章 【夜審楊英】四卷第14章 【燕王從軍】第三十章 【燙手山芋】二卷43章 【夜探灰山】四卷13章 【灰白錦囊】五卷36章 【冒雪探營】四卷26章 【爺孫情深】二卷32章 【風水寶地】二卷16章 【調兵遣將】三卷9章 【紈絝子弟】二卷5章 【秦王酒宴】二卷23章 【宮殿抉擇】二卷45章 【再襲朝陽】二卷6章 【燕王請罪】五卷44章 【召見燕王】第三十七章 【天降靈兒】第三十七章 【天降靈兒】第十七章 【江湖奇人】二卷24章 【暗箭難防】第三十二章 【天定良緣】五卷48章 【建文登基】三卷29章 【分頭行事】三卷51章 【紀張會合】二卷2章 【王府護衛】五卷52章 【張信報信】第四十章 【師徒別離】三卷23章 【口舌之爭】二卷35章 【降職疑雲】三卷35章 【忠心耿耿】三卷6章 【叔侄相見】三卷31章 【甕中捉鱉】二卷39章 【滑稽千戶】四卷25章 【燕王哭靈】三卷34章 【胡攪蠻纏】五卷49章 【朝廷設謀】五卷52章 【張信報信】二卷30章 【羣匪奪寶】五卷35章 【大雪封山】五卷38章 【百官跪迎】三卷30章 【步步爲營】二卷7章 【行舟奇人】五卷第2章 【太子西巡】第一章 【古寺奇遇】第三十五章 【無端蒙冤】第三章 【笑算姻緣】三卷6章 【叔侄相見】五卷24章 【大變在即】三卷31章 【甕中捉鱉】第三十八章 【洪武變局】五卷第3章 【潼關跋涉】五卷第3章 【潼關跋涉】二卷10章 【慈雲禪寺】五卷第1章 【費盡心血】四卷12章 【深謀遠慮】第四十四章 【燕王就藩】第四章 【兄弟相爭】三卷49章 【一勞永逸】三卷43章 【大雪紛飛】三卷24章 【別有他圖】三卷25章 【功敗垂成】二卷26章 【暗謀乾坤】三卷46章 【情愫暗生】五卷45章 【許以周公】三卷12章 【才能出衆】四卷13章 【灰白錦囊】二卷31章 【繞道昌平】五卷第12章 【偏妃鄧氏】五卷14章 【不似人間】四卷21章 【北征大捷】二卷14章 【扶危救困】五卷13章 【臨水樓內】二卷12章 【仗義執言】三卷22章 【宦海老吏】第七章 【利誘御史】三卷37章 【暗入揚州】五卷18章 【王官待客】五卷第11章 【追查王府】第一章 【古寺奇遇】四卷43章 【通州尋主】二卷32章 【風水寶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