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管鮑之交

“今日幸而遇到叔治,不然再見伯德不知是何時了。”何進進入客堂坐下後慶幸道。

如今拜訪楊明之人排起長龍,關鍵是府邸門口那名爲張義的義從嚴格按照名刺先後,不讓通融。

幸而王修認出了他,否則他還真不知道何時才能入府。

“遂高這是要離開雒陽?”楊明開口問道。

“我已收到調令,下月將往潁川任職太守。”何進笑着回道。

“恭喜遂高。”楊明聞言笑着舉杯。

中郎將的秩是比兩千石,太守的秩是兩千石,看似太守高一級,但地方的官自然是比不得雒陽的官。

不過也有特例,比如南陽、汝南、潁川這幾個離着雒陽不遠,卻又是實實在在的人口大郡。

尤其是潁川,潁川人口雖不如其他兩郡,但有十二大名門望族,其中荀氏與陳氏更是頂尖世家大族。

何進去那裡任太守,去察舉,去徵辟,明擺着就是爲收攏人才與拉攏世家支持而去。

這也是楊明先前分析過的,何進家族無人,需要招攬士人爲己用。

雖說這個結果是何氏在牀笫間發力的結果,但何進的這一手外放極顯政治水平。

“昨日我讀到《大禹謨》時多有不解之處,不知伯德能否指點一二?”何進喝下一杯後,接着便開口道。

“指點不敢,探討一番。”楊明擺手道。

於是乎,兩人你一言我一語地探討起《尚書》,不知不覺間已過了一個多時辰。

此時二人已喝了不少酒,臉色均有紅潤之色。

“伯德,我爲你心憂啊。”又喝下一杯後,何進忽然開口道。

“遂高此話何意?”楊明疑惑道。

“你出身今文經世家,卻拜古文經鄭玄爲師,這本不算什麼,可如今古、今文經紛爭又有大起之勢,你先前又在太學展露古文經學識,怕是會有宵小之輩借題發揮,讓你在經文之爭中深陷囹圄,左右不是。”何進解釋道。

“遂高所言極是,我也深有擔憂。”楊明面露愁容道。

何進所說的,其實早在他答應孫乾前往東萊之時就已經考慮過,他就是奔着統一經學,整合政治資源去的。

尤其是習得鄭學之後,他確定那有可行性,所以這次的經文之爭屬於意料之外,但卻是個天賜良機。

不過這些他肯定不會同何進講。

“不知伯德將如何自處?”何進接着問道。

“尚不自知。”楊明搖頭。

“我有一言,不知伯德是否願意一聽?”何進看着楊明道。

“遂高兄但講無妨。”楊明換了稱呼,拉近了一下雙方距離。

“伯德其實大可不必介入此次經學之爭,至於說辭,伯德如今廣交友,多郊遊,大可以此爲理由,待風頭過去,再去郎署報道便可。”何進接着說道。

楊明聞言點頭,若不是他早有謀劃,這確實不失爲一種辦法。

“若真避不開,伯德也當以今文經自居。”何進接着又補充道。

“這是爲何?”楊明疑惑道。

“如今之勢,今文經面對古文經落於下風,若伯德能以今文經領袖之姿對抗古文經,即便落敗,也能贏得今文經一衆世家支持。”何進進一步說道。

楊明聞言恍然大悟,接着舉杯道:“勝敗並非關鍵,聚攏人心纔是目的,遂高所言實乃高見,我深爲拜服。”

何進聞言也笑着舉杯。

待二人隔空碰杯後,關係又更進了一步。

“可惜啊。”何進放下酒杯後卻是長嘆一聲。

楊明疑惑地望向他。

“可惜我出身微末,未能成爲經學弟子,不能助伯德一臂之力。”何進感慨道。

楊明一下便聽出話外之音。

何進專攻今文經《尚書》,又與他這個弘農楊氏弟子拉近乎,明擺着是要投身弘揚楊氏門下。

或者更爲準確一些,是要拜如今的當家人楊賜爲師。

楊賜可還有層帝師身份,而且相較於劉寬他還有一個特點,就是門生不多。

劉寬性格極度溫和,收徒門檻極低,甚至都不介意與別人共弟子,比如公孫瓚,就同時是他與盧植的弟子。

物以稀爲貴,這種收徒方式導致的結果就是弟子氾濫,那價值自然也就低。

而楊賜收徒則很嚴格,這也讓他的含金量極高,比如王朗。

東海王氏並非望族,但王朗卻可以憑藉楊賜弟子身份,在尚書檯爲侍郎。

而且劉寬是皇室宗親,並不是世家大族,對比之下,何進選擇楊賜基本無需考慮。

“遂高兄對《尚書》有如此研究,我願代爲引薦叔公楊賜。”楊明旋即開口道。

何進原本還面有醉意,聽到這句直接醉意全無,更是一下站起身來。

他未料到楊明會如此直接。

“若能如此,自當感激不盡。”何進直接對楊明拱手道。

“遂高兄不必如此,你既有才學,又爲我建言,我自當爲你引薦。”楊明揮手示意何進坐下。

何進坐下後感嘆道:“世人都說伯德折節下士,深明大義,果真名副其實,若能引爲膠漆之交,我無憾也。”

膠漆之交,喻指心意相通,情投意合之友,何進這是向楊明發出了結盟邀請。

而且,還用上了“折節下士”這樣的詞語,姿態放的很低。

這也正常,何氏此時只是貴人,他也不過一太守,而楊明作爲楊家潛在的新家主,不是他所能比。

“遂高兄博學多才,若能爲膠漆之交,自是再好不過。”楊明同意了何進的邀請。

這就是穿越者福利,在別人眼裡何進出身微末,但在他眼裡可是何大將軍。

於是乎,等何進走後,楊明便去找了一趟楊賜,向他舉薦了何進,並且給予極高評價。

楊賜雖不可能說當即表示收人,但也已對何進有了很好的印象。

等又過了幾日,楊明又親自帶着何進拜訪了楊賜,一番交流之後,楊賜對何進的經學和品性也大爲讚賞。

原本以何進出身,楊賜很難看得上他,即便他再苦讀也無濟於事,或者至少也要等到何氏成爲何皇后之後,纔有可能成功。

但如今這一切因爲楊明的引薦而得以改變。

站在楊明的角度,他提前了這一事件,而站在何進角度,在不知道何氏會成爲皇后的情況下,楊明這是助他跨過了不可能越過的鴻溝。

膠漆之交,淺了。

怎麼也得是管鮑之交!

……

而在幫助何進拜師楊賜後,楊明並未像何進建言的那樣等到經學之爭過去纔去郎署報道。

恰恰相反,他提前結束了自己的郊遊之旅。

然後,他做了兩件事情。

一是修書兩封,讓張遼帶着前往弘農。

一封是給此時在弘農掌管族中事宜的叔父揚衆,讓其安排張遼的衣食住行。

另外一封則是給到昔日“涼州三明”之一的張奐,望其收張遼爲弟子,傳授兵法。

張奐出身涼州敦煌,在邊郡屢立戰功,威望卓著,延熹十年派遣司馬尹端、董卓平定羌亂,得以舉家遷到弘農。

後來因二次黨錮之亂時,被曹節所詐,率五營士平定了竇武,悔恨之下心灰意冷,便辭官歸弘農不問政事,講誦儒經。

楊氏爲弘農望族,張奐又研究今文經《尚書》,自然與楊氏交好。

楊明尚在弘農之時,還曾主動拜師研習兵法。

如今張遼已通讀《接要》,有了一定的兵法基礎,張奐自然也會更願意接納他。

第二件事,便是他自己拿着公車署換來的文件前往郎署報到。

此次論經是朝堂之爭,一介白身可沒資格參與其中,他得先爲官。

第五十一章 小試牛刀第五十一章 小試牛刀第五十二章 未曾設想之路第五十章 太學第五十一章 小試牛刀第四十九章 郊遊第六十四章 論經(下)第六十二章 不敗之地第二十七章 鄭學第三十章 偏愛第四十九章 郊遊第三十六章 前路第十三章 神明第六十五章 凱旋第五十章 太學第六章 拆招第一章 死罪第八章 成型第六十六章 袁紹心裡苦第五章 報復第三章 謀略第十八章 天子第四十六章 公車徵召上架感言第六章 拆招第五十三章 管鮑之交第四十四章 謀定第十六章 孤寡第五章 報復第五章 報復第三十八章 名士第五十一章 小試牛刀第四章 辭賦第二十二章 下策第四十一章 樂極第十章 抉擇第五十八章 只因第四章 辭賦第二章 揚名第七章 嫁妝第六十二章 不敗之地第二十五章 論經第二十三章 人間上架感言第四十三章 死第六十三章 論經(上)第二十八章 瘟疫第三十章 偏愛第三十九章 遇刺第五十八章 只因第五十六章 破局第三十八章 名士上架感言第二十九章 太平道第十八章 天子第五十八章 只因第五十三章 管鮑之交第二十四章 對峙第十四章 馬邑第二十七章 鄭學第五十八章 只因第四十二章 生悲第三章 謀略第四十三章 死第五十五章 困局第六十四章 論經(下)第八章 成型第二十七章 鄭學第五十八章 只因第四十六章 公車徵召第六十五章 凱旋第四十章 局第六十三章 論經(上)楔子楔子第五十七章 天子意第四十六章 公車徵召第十二章 火勢第五十章 太學第二十一章 孟德第五十七章 天子意第四十八章 王異第三十九章 遇刺第一章 死罪第二十八章 瘟疫第十九章 家第十七章 驚喜第十六章 孤寡上架感言第四章 辭賦第二十三章 人間第十七章 驚喜第六十四章 論經(下)第三十章 偏愛第五十八章 只因第四十九章 郊遊第二十九章 太平道第四十七章 婚禮第五十四章 小師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