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未曾設想之路

宦官廬。

曹節坐於主位上,張讓、孫璋等人分坐兩旁。

趙忠死後,張讓成爲新宦首領,而原本屈居張讓之下的孫璋則增補了上來。

“今日遣去太學之人並未成功。”高望開口道,此事爲曹節所請,劉宏命他去辦。

“蔡邕如今已有這等能力?”孫璋開口詢問道。

“並非那蔡邕,是楊明。”高望回道,說到楊明之時,他身子仍不自覺地一顫,那日王甫在他面前被誅殺,實是給他留下心理陰影。

曹節此時轉頭望向他。

“那楊明自青州歸來,竟已通曉古文經,遣去之人被他當場拆穿。”高望望見曹節眼神,慌忙回稟。

“又是那楊明!”張讓憤然,他與趙忠爲同盟,趙忠被殺,他勢力也大受影響。

其他幾個宦官也陸續附和攻訐。

如今他們不能奈楊明何,便只能逞口舌之快。

曹節輕咳了一聲,衆人頓時安靜下來。

“高望,你跟了王甫多久?”曹節望着高望問道。

“兩年有餘。”高望如實回稟道。

“那你這兩年還真是蹉跎了。”曹節評價道。

高望聞言頓時羞愧無比,曹節並未說他任何的不是,卻把他說的一無是處。

“平時讓你們少享一些樂,多讀一些書,也是爲你們好,既要遣人去挑唆士人,爲何不遣士人去?別覺得士人不願,天下熙熙,皆爲利來;天下壤壤,皆爲利往。”曹節環顧衆人道。

“長秋教訓的是,我再遣士人去。”高望立馬道。

曹節並未回答,而是直勾勾望着高望。

高望被看得低下頭去,不再做聲。

曹節這時才又開口道:“陛下過段時間便要宣佈在太學論經,屆時陛下會親臨太學。”

“那楊明?”孫璋忍不住說道。

曹節看了一眼孫璋,不由得想起趙忠,趙忠此時斷然不會問這樣的問題。

不過他還是開口回道:“楊明沒機會參與其中。”

衆人聞言均面露喜色。

只要楊明不去,這次勢必能把士人打壓得再也擡不起頭來。

……

幾日後,楊明的詩句意料之中地風靡雒陽。

時代在進步,詩詞也一樣,在這五言甚少,七言幾乎沒有的時代,這詩句過於驚豔。

蔡邕在太學時聽聞此詩,當即對着一衆太學生讚歎道:“‘滿樹和嬌爛漫紅,萬枝丹彩灼春融’,滿園春意撲面而來,尤是‘灼’字,似有春意沸騰,妙哉!

‘何當結作千年實,將示人間造化工’,由虛轉實,即寫桃花之爛漫,又勸人以向上,實在令人擊節讚歎,我不如也!”

蔡邕此前雖有爲楊明作賦,但那是單方面的稱讚,但是此次,他竟然不惜貶低自己要擡高楊明,這對一向自視清高的文豪而言,是多麼不可思議之事。

於是乎,在太學生的宣傳之下,詩句在雒陽瘋傳。

而且瘋傳之後,衆多士人竟齊齊涌向緱氏山桃林,感受那種桃花爛漫。

至於後來一些無教養之徒想把浪漫折回家中,以至於桃林被毀,那就是後話了。

總而言之,楊明僅憑這一首詩,在弘農楊氏、抗宦先鋒、萬歲亭侯、鄭玄高徒、士人翹楚等身份之後,又多了一個“詩壇新秀”的頭銜。

當然與這首詩一起在雒陽流傳的還有荀彧這個人。

只因楊明爲這首詩起的名字。

楊明上輩子自然有看小說,對文抄公的概念也並不陌生,但他總覺得缺了點什麼。

直到他讓王修把這首詩宣揚出去之時,他發現缺的是什麼了,作用。

一般人抄詩的目的是擡升地位,與揚名如出一轍。

但他“一五揚名計劃”已經完成,在不考慮積累聲望直接篡位的情況下,他如今的聲望已經夠高。

既然無需再爲自己揚名,那便爲他人揚名!

他“二五計劃”中最重要的一條,便是收攏人才,一句意外的“王佐之才”評語,讓他意識到爲他人揚名是最爲有效的方式。

但他畢竟還不是大儒,雖然有資格給人評語,但評語未必能廣爲流傳。

這就好比橋玄給曹操評語“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未必有許劭許靖給的“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更爲人知。

在給評語揚名這方面,靠的不單單是名望,更重要的還是方式。

許劭許靖兩兄弟用的就是炒作,而楊明用的是比炒作更高一級別的方式:自來水。

好詩能流傳千古,靠的並不是官方宣傳,而是作品質量,好到可以讓人主動爲他宣傳。

楊明抄的自然都是好詩,就像已經在雒陽廣爲流傳的《桃花》一樣。

但是,楊明實際上連詩一起放出去的詩名,並不叫《桃花》,而是叫《與王佐緱氏賞桃》。

此七個字,只有兩個字會讓人不解,王佐,這是人名,亦或是某種指代?

然後王修便在有人詢問時如實回道,王佐,那是那日郊遊作詩的參與人之一,來自潁川荀氏的荀彧。

楊明與其交談,驚呼其爲“王佐之才”,於是詩興大發,作下此詩。

於是乎,一條肉眼可見的,楊明此前從未設想過的道路就此出現。

其他先且不論,待到明年這個時節,他又可以帶着荀攸前往桃林,然後作下名爲《與公達重遊緱氏山》詩句,其詩云:“去年今日此林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當然,因爲事發突然,這種標題仍稍顯不足,楊明顯然已想好了壓軸之作。

沒錯,李白之《贈汪倫》。

歷史之中,若不是李白這首詩,誰又知那汪倫是何人?

待到桃花又開時,尋一有花有深潭處,再拉上欲收攏之人,作下此詩篇,看你還不就範。

而且這種方式因爲只有他能作名詩,別人想要模仿都不可能做到。

實際上,在荀彧之名隨着這首詩在雒陽流傳之後,他的楊府,原本選在步廣裡東北角圖一個清淨的楊府,拜訪者絡繹不絕。

士人們拜訪他,只爲與他一同郊遊,求贈詩一首。

楊明自然不可能全都答應,事實上,他選了一些人一起郊遊,但卻並未贈詩。

他深刻明白“物以稀爲貴”的道理。

若是贈詩氾濫,即便是名詩,也會形成覆蓋效應。

所以幾次郊遊過後,反倒是讓荀彧的名氣又上漲了許多。

荀府賓客如雲,許多士人都想見見“王佐之才”是什麼樣子。

而等見到之後,多數人的評價都是名副其實。

一個聰慧的,自帶君子香的世家大族主支弟子,怎麼可能不名副其實!

於是乎,這又形成了反哺效應。

雖然除了荀彧外仍未有人獲得贈詩,但求與楊明同郊遊者反而越來越多,可謂是車馬盈門,門庭若市。

甚至楊明還在這個過程中展現了一番“折節下士”的風采。

當袁紹還在守孝揚名的最後階段之日,楊明似乎已經把他這個竹馬之交所要做之事提前完成了。

當然,楊明並不會輕易贈詩,他只會靜待時機,等真正他需要的謀士踏上門來。

這一天,楊府來了一人。

不過不是楊明想要贈詩之人,而是此前與他約好論經之人,南陽人何進。

第十章 抉擇第五十八章 只因第四十一章 樂極第十七章 驚喜第七章 嫁妝第十五章 封侯第三十一章 地獄第四十三章 死第四十一章 樂極第二十三章 人間第三章 謀略第六十二章 不敗之地第七章 嫁妝第三十二章 淚目第三十章 偏愛第二十六章 王胡第二十五章 論經第五十六章 破局第三十一章 地獄第十二章 火勢第五十六章 破局第四十七章 婚禮第三十章 偏愛第四十六章 公車徵召第三十四章 殺第二十七章 鄭學第五十二章 未曾設想之路第六章 拆招第五章 報復第十七章 驚喜第六十二章 不敗之地第二十五章 論經第六章 拆招第二十九章 太平道第十四章 馬邑第十二章 火勢第五十八章 只因第二十七章 鄭學第二十一章 孟德第五十三章 管鮑之交第三十八章 名士第五十八章 只因上架感言第二十六章 王胡第三十五章 雙向奔赴第五十二章 未曾設想之路楔子第三十一章 地獄第三十七章 遇險第五十章 太學第三十六章 前路第六十章 本初第六十五章 凱旋第一章 死罪第五章 報復第六十二章 不敗之地第五十九章 入局第二十四章 對峙第四十九章 郊遊第二十章 三策第二十五章 論經第六十三章 論經(上)第四十五章 及冠第四十四章 謀定第十四章 馬邑第三十一章 地獄第六章 拆招第三十八章 名士第十八章 天子第三十章 偏愛上架感言第五十六章 破局第六章 拆招第五十章 太學第八章 成型第四十九章 郊遊第六十五章 凱旋第二十四章 對峙第三十八章 名士第四章 辭賦第四十七章 婚禮第四十三章 死第四十三章 死第十八章 天子第二十九章 太平道第二十六章 王胡第五十四章 小師叔第二十五章 論經第五十二章 未曾設想之路第二十一章 孟德第五十六章 破局第七章 嫁妝第四十七章 婚禮第三十二章 淚目第三十七章 遇險第九章 雲中第二十八章 瘟疫第四十五章 及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