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郊遊

此刻坐在他面前的,應該是王異,但卻是阿一。

難怪行沃盥禮時,他感覺那雙手那麼熟悉。

阿一爲他端茶倒水,甚至擦身子,去青州來回照顧了他一路,他怎麼可能不熟悉!

但爲什麼會是阿一?

王異跑路了?

這是他最直接的想法。

因爲自己把她一個人扔在雒陽不管不顧,王異受不了回了晉陽,然後讓自己的貼身婢女替了自己?

不可能。

他很快就否定了這種僅限於理論的想法。

且不說這樣會徹底得罪弘農楊氏,就以歷史上記載王異貞烈就不可能會那樣。

那麼,就只剩下第二種可能,阿一,就是王異!

是啊,他早該想到的!

阿一,阿異,這根本就是王異給自己起的一個化名!

但是,這似乎又是那麼的不可思議。

因爲這個時代,女子出嫁之前一般不出閨房,更別說和未婚夫相見,這被視爲不詳。

但想想這一路相處下來,王異本身就是一個性格特別的女子,能做出這種叛道離經的事情也並不奇怪。

尤其是當得知自己“死”後,王異竟然要拔劍自刎之時。

想到這,楊明溫柔地問道:“阿一?”

王異臉色緋紅,應了一聲。

“阿一就是夫人?”楊明看到王異反應,伸手握住了王異的手。

王異嬌羞地點頭。

楊明聞言臉色霎時一陣潮紅,然後直接一把王異攬入懷中。

因爲王異,楊明此前一直壓抑自己對阿一的那種好感。

也因爲阿一,他一直對王異有那麼一絲愧疚。

但現在,王異就是阿一,阿一就是王異。

當你發現自己可能喜歡上別人,最後卻發現那個人就是自己妻子的時候,那就只剩下一種想法,擁有她,好好地擁有她!

王異被楊明攬入懷中,臉色已經紅得要滴出血來。

楊明望着懷中嬌滴滴的美人兒,輕喚了一聲:“夫人”。

“夫君。”王異呼着熱氣回道。

……

幾日後,春日暖人,張義駕車,楊明帶着王異、王修、張遼、二荀,以及一些護衛、婢女去了緱氏山。

緱氏山在雒陽城南,緊鄰嵩山北側,山高僅百餘丈,因西王母姓緱曾在此修練而得名,又因周靈王太子晉在此昇仙而聞名。

許多大儒都喜歡在山麓開辦學堂授課,比如前幾日楊明在婚禮上見過的盧植,再比如楊琦也有在這辦精舍,門徒常有二百人。

當然這一日他們顯然不是來求學,而是郊遊。

緱氏山山上草木不多,但山下植了一片桃林,而且桃林對面就是綿延的嵩山,是個非常值得郊遊的去處。

他們尋了一塊僻靜的地方,鋪上布,擺上桌子,婢女們則開始忙碌起來。

幾人燒起炭火準備煮茶,幾人把鐵板架在石塊搭起的竈上準備烤肉。

“滿樹和嬌爛漫紅,萬枝丹彩灼春融。何當結作千年實,將示人間造化工。”望着眼前桃花盛開的場景,楊明不自覺地吟出唐代詩人吳融的詩句。

雖然這腦海中第一時間浮現出的是那句“人面桃花相映紅”,但崔護的那首詩整體並不應景。

楊明這詩也引得二荀皆是一驚,然後都陷入沉思。

漢代少詩,七言詩更是幾乎沒有。

“少君文采斐然,此詩若是傳出去,想必要風靡雒陽。”荀彧回過神後給出了一個評價。

七言詩雖不是主流,但能流傳千古的詩句,那種意境極容易引發共鳴。

楊明聞言笑了笑,古來雄主都是詩人,要是有朝一日他能吟出那句“氣吞萬里如虎”,那是多麼豪邁的場景。

而且既然要韜光養晦,那自然也是要做出樣子來,帶着王異寄情山水、吟詩作對,即麻痹對手,又獲得美名,還能借機結交士人,一舉三得。

這時鐵板已經燒紅,婢女把切好的牛肉放在上面,不一會兒已是肉香四溢。

楊明從懷裡拿出一香料,灑了一些上去,頓時間肉香中又多了一絲特別芳香。

“少君這香料頗爲特別。”荀彧忍不住開口道。

楊明聞言把香料遞給荀彧。

荀彧接過之後聞了聞,很快說出了香料的幾種組成。

“你對香料深有研究?”楊明露出意外表情道。

“僅有此好而已。”荀彧笑着把香料遞還給楊明。

楊明卻並未接回去,而是開口說道:“既有此好,那贈與你便是。”

“這豈能受之?”荀彧把香料放在楊明身前桌上。

香料在兩漢可是極爲珍貴之物,尤其是異香,許多時候都是可遇不可求。

“我不懂這些,這在我手中是暴殄天物,但若是到你手中,才物有所值。”楊明說着又把香料遞了過去。

而且遞過去之後,他已經伸手開始翻動烤肉,沒再給荀彧推辭的機會。

荀彧也不好駁了楊明的面,只好收下後拱手致謝:“多謝少君割愛。”

楊明見狀,擺手示意荀彧不必客氣。

荀彧愛香這事在史書上多出有記載,什麼“百步可聞”,“坐處三日香”,就連唐代王維都有詩句“遙聞待中佩,暗識令君香。”

因爲荀彧長期出任曹魏尚書令,被人稱爲“荀令君”,因此“令君香”後來都被用來泛指高雅之士。

那天在楊府,他也是聞到那香味,才猜出荀彧身份。

所以搞這麼一出,自然是給荀彧增加好感。

郊遊只是方式,交友纔是目的。

幾人喝茶吃肉,不多時已半飽。

他們聊天的話題,已由風景轉向政事。

此時的士人,坐在一起很難不聊到政事。

他們聊到的,是先前王朗說到過的經學之爭。

劉宏雖還未定下來要在哪論經,但此事已傳得沸沸揚揚。

“如今之勢,黨錮之禍,士人勢微,經學之爭雖未中斷,但迫於宦官壓力,已久未有大紛爭,如今卻一下而起,連陛下都參與其中,實是意想不到。”楊明感慨道。

“想必是有人有意爲之。”荀彧開口道。

“我聽聞此次經書之爭乃是袁氏袁胤所挑起。”楊明接着說道,這是他從父親楊琦處得知的。

荀彧沉思一陣,接着開口道:“曹節出任尚書令,若想控制尚書檯,引發士人內鬥,再借機將六曹尚書換爲宦官子弟是爲上策,袁氏素與宦官交好,便也不足爲奇。”

或許是性格與荀攸有差異,又或許是拿了香料的緣故,他此時侃侃而談。

楊明聞言看向荀彧,荀彧不過十四五歲,這份分析能力,讓他忍不住發出讚歎:“真王佐之才也!”

不過他這句話說完,此時不止是二荀,就連王修都露出一陣詫異神情。

楊明看着衆人反應,也後知後覺意識到一件事情。

“王佐之才”歷史中是南陽名士何顒給荀彧的評語。

因何顒昔日與陳蕃、李膺交好,在士人中名氣很大,於是便幫荀彧揚了一次名,後來又因爲荀彧確實展現出了與之相匹的能力,便廣爲後世所熟知。

但史書上並未記載這句評語是何時給的,只載“荀彧少時”。

但仔細一想,何顒一南陽人,是如何跑到潁川,找到荀彧給出評語的?

即便何顒曾逃往到汝南境內,但汝南和潁川兩地並不相鄰。

再想起之前荀攸說他們已搬來雒陽住,唯一的解釋便是,何顒是在雒陽時給荀彧評的。

因爲何顒所在的汝南是袁氏的老家,史書上也有載袁紹在何顒逃難至汝南時與他結爲“奔走之友”,後在雒陽“隱居”時,身爲“黨人”的何顒也頻繁私自跑到袁紹府上,與袁紹商議救助黨人。

袁紹某次宴會上邀請了已搬到雒陽的荀彧,恰逢何顒在府上,看見荀彧其貌不凡,加之出身潁川荀氏,然後給出評語,就是最爲合理的解釋。

那麼此時袁紹仍在汝南爲袁成結廬守孝,何顒自然也就還未給出評語。

荀彧臉色通紅。

他如此反應,也基本上證實了楊明推斷。

“王佐之才”出自《漢書》,是其中評價董仲舒之語,這評語不可謂不高。

此時的聚會雖只是小範圍,但也算不得私下,若是有心,評語自然能傳出去。

以楊明及冠及婚禮之盛景,名聲已是年輕一輩的翹楚。

因此此時的楊明,無人敢給他評語,他給別人評語卻全然可以。

楊明聞言面露笑容,卻也未見尷尬。

之前連曹操的《短歌行》都薅了一手,薅何顒一句評語,微不足道。

不過說來,他贈荀彧香料未必能有多大作用,雖是投其所好,但潁川荀氏潁川大族自然不缺這些,荀彧無非會覺得他爲人大方而已。

但他無意之間這一句評語助其揚名,卻勝過一車香料。

第二十章 三策第三十五章 雙向奔赴第一章 死罪第三十四章 殺第五十一章 小試牛刀第六十五章 凱旋第五章 報復第二十九章 太平道第四十二章 生悲第十一章 初陣第二十七章 鄭學第五十二章 未曾設想之路第四十章 局第三十二章 淚目第五十五章 困局上架感言第四十四章 謀定第四十九章 郊遊第二十一章 孟德第二十九章 太平道第十九章 家第十七章 驚喜第六十三章 論經(上)第五章 報復第六十五章 凱旋第五十四章 小師叔第五十三章 管鮑之交第三十一章 地獄第十八章 天子第六十五章 凱旋第五十四章 小師叔第四十四章 謀定第三十章 偏愛第三十七章 遇險第五十一章 小試牛刀第三十八章 名士第三十四章 殺第三十章 偏愛第二十章 三策第二章 揚名第六十二章 不敗之地第三十七章 遇險第三十五章 雙向奔赴第二十一章 孟德第十二章 火勢第四十四章 謀定第五十五章 困局第十一章 初陣第五十三章 管鮑之交第二章 揚名第四十六章 公車徵召第五十九章 入局第二十八章 瘟疫第四十八章 王異第三十五章 雙向奔赴第三十一章 地獄第四十三章 死第二章 揚名第三十八章 名士上架感言第八章 成型第九章 雲中第十三章 神明第五十四章 小師叔第三十三章 攻府第十八章 天子第七章 嫁妝第二十二章 下策第三十四章 殺第三十四章 殺上架感言第二十五章 論經第五十五章 困局第四十一章 樂極第七章 嫁妝第二十七章 鄭學第一章 死罪第五十八章 只因第三十四章 殺第四十五章 及冠第三十二章 淚目第二十五章 論經第四十八章 王異上架感言第四十九章 郊遊第四十九章 郊遊第七章 嫁妝第四十六章 公車徵召第十六章 孤寡第三十章 偏愛第三十七章 遇險第五十一章 小試牛刀第八章 成型第二十二章 下策第四十一章 樂極第四十七章 婚禮第五十三章 管鮑之交第七章 嫁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