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抉擇

聽到呂布兩個字,楊明臉色未變,但心中是即驚又喜。

但凡接觸過三國的,誰人不知呂奉先?

“人中呂布,馬中赤兔,方天畫戟,專捅義父。”

呂布的勇猛不必多言,呂布的反覆也世人皆知。

歷史中殺死對他“大見親待”的舉主丁原,光這一點就已足夠楊明不敢重用。

但不能重用並非不能用。

楊明再細看一眼對方比自己還大了許多的年齡,接着便淡淡說道:“方纔你在帳外大喊驍勇善武,何以爲證?”

聽聞此言,未等楊明開口,他便已站起身來,一臉得意道:“不瞞司馬,布之驍勇,勝過司馬營人任意一人。”

此言一出,楊明眉頭緊蹙。

這說好聽點叫傲氣,說不好聽點就是情商極低。

難怪那些將領要把他往大帳外趕。

“布因擅射,人稱‘飛將’,司馬若不信,可差人與我比試一番。”呂布全然不自知,接着開口道。

“公明,你與其比試一番。”楊明開口道。

“唯!”徐晃沉聲答道。

幾人出了營帳,楊明便喚人搬來箭垛,直接立在一百步外,同時也喚人拿來一石弓與六錢箭。

個人所用弓箭,因身高體型差異盡皆不同,但訓練時常用一石弓。

而且士卒訓練,三十至五十步足矣,此時百步之遠,難度極大。

此時別部其他軍士也盡被吸引過來,不多時便已圍成了圈。

徐晃先射。

只見他雙腳張開超出肩寬,左手持弓右手搭箭,拉開之後三指扣弦,箭與肩平,瞄準後射出。

一箭正中靶心!

徐晃作爲寒門子弟,而且是候補進來,能脫穎而出爲一屯之長,所依仗的便是自身實力。

這也引得周圍衆人一陣叫好。

呂布表情未見異樣,從徐晃手中拿過弓之後竟往回走。

衆人很快反應過來,這是嫌百步距離太近!

只見呂布走到將近一百五十步左右的距離方纔停下,挽弓便射。

箭如流星,正中靶心!

這一下衆人看的均愣神。

一百五十步,便是近兩百米,非常人所能及。

正當衆人覺得勝負已分之時,徐晃竟也走到呂布位置,拿過弓箭,舉箭再射。

只聽“砰”的一聲,竟同樣正中靶心!

周圍頓時歡呼聲再起。

呂布此時才仔細看起徐晃來,當是也未料到楊明仗中竟也有這等神射手。

不過他反倒興奮起來,未再往外走,而是徑直去把自己的馬牽了過來。

踩着馬鐙躍身上馬,他示意弓箭拿來。

待人羣讓出路來,他便縱馬往前,離着箭靶百步距離,忽得背身瞄準速射。

此舉看得衆人瞪大眼睛。

射箭有步射與騎射之分,騎射因在馬上,難度倍於步射,而背射需瞬間調整,難度再增。

只見箭矢如虹,竟又正中靶心!

此時周圍衆人已忍不住爲呂布歡呼。

即便他們不認得此人,但軍中自尚勇武,呂布之勇,當真勇冠三軍。

楊明這時也算開了眼,他想起那轅門射戟,相比演義虛構之武力,這射術纔是真的天下無雙。

呂布縱馬回來後,馬上一臉得意地望向楊明。

“去牽我馬來。”徐晃此時開口。

正當衆人以爲他也要效仿之時,他卻徑直走向箭垛,從懷裡掏出一物用細繩掛在箭羽之上。

待他做完之後,衆人才發現那竟是一枚五銖錢。

五銖錢雖爲銅製,但懸在箭羽上隨風擺動。

這是要射五銖錢!

當衆人意識到徐晃意欲何爲之時,皆一臉震驚。

且不說那五銖錢孔洞不足尺,單說它隨風擺動並不固定,難度可想而知。

就連呂布都臉色微變,當是自己也無把握。

卻說徐晃懸好五銖錢後,便回身騎上自己所乘之馬,在衆人期待中縱馬向前。

待行至百步之時,他挽弓搭箭,呼吸之間一箭射出。

“叮!”

衆人只聽聞一聲脆響,再望去時,那箭已將五銖錢牢牢釘在箭垛之上!

“好!”這一次,楊明率先拍手叫好。

他方纔覺得呂布射術已是天下無雙,不曾想徐晃竟還有這種操作。

百步穿楊,也不過如此!

衆軍士也是齊聲高呼,士氣大振。

呂布神勇,但終還不是別部之人。

徐晃一箭定乾坤,有此將領,士氣怎能不振?

便是那呂布,此時也是收斂傲氣,對回馬的徐晃伸手行禮。

徐晃見狀下馬,也對呂布還禮,臉上並無得意之色。

楊明看到這越發喜愛,何爲大將之風。

等重新回到大帳,楊明賜了呂布一座,接着便聊了起來。

“奉先如此驍勇,此前又怎會投軍無門?”楊明望着呂布問道,就算呂布是真的情商不高,但也不至於不用。

“哎!”呂布此時一聲長嘆,“只因我出身寒微,皆是些勢利小人!”

說到後面,竟不由咬牙切齒。

“據我所知,呂氏起於幷州?”楊明對邊郡的世家瞭解有限,他所知幷州在春秋時就是“呂人故地”。

“司馬有所不知,我這一族並非本地居民,乃是先前定居琅琊,後遷入九原,族人大多死於戰亂,我此時不過一介武人。”呂布說到這時不自覺地下移目光。

東漢出身太過關鍵,世家子弟把控政治資源,寒門子弟毫無升遷路徑,也難怪呂布聊到出身會是這般反應。

“這樣,公明麾下尚有一隊長職位之缺,若奉先不嫌棄,可暫居之。”楊明開口說道。

讓呂布當個普通騎士是不可能的,但也不可能一來就委以重任,不然此前公平之舉蕩然無存。

所以以他今日營外與徐晃比試表現,屈居徐晃之下爲隊長最爲合適。

且從呂布反應來看,他對徐晃心悅誠服,徐晃又善於治軍,在他帳下也最爲穩妥。

呂布此時卻似乎在猶豫,許久纔開口問道:“不知公明兄現爲何職?”

“我爲司馬帳下屯長,司馬所領別部爲精兵,僅有五百餘騎。”徐晃心思縝密,即是回答,也是點醒。

呂布臉上瞬間換成笑臉,接着起身向楊明跪謝。

“公明,你先領奉先去熟悉狀況,如有需要,可先爲其配一副手。”楊明示意其起身後,又轉頭對徐晃叮囑道。

一是呂布性格感人,二是明日便出征,確有此需要。

待徐晃領着呂布出去後,楊明內心也是頗爲感慨。

一個人的性格很大程度上由出生決定,簡單的交流便能感覺出呂布非常在意出身,也極其想擺脫這種出身,那麼他很可能會成爲一個急功近利之人。

所以他原本只是基於史實的判斷,也和此時的感覺不謀而合。

這種人順風能用,逆風久了恐怕就要“茅塞頓開、撥雲見日”。

好在此戰打的是鮮卑,是胡人,倒是不必擔心這個,反倒是突然加入如此勇猛一人,會是一大助力。

翌日五更,號角連營,全軍起牀洗漱,起鍋造飯。

待吃完早飯,楊明召集衆人宣佈命令之後,便帶足乾糧,率先拔營。

和單獨行軍時不同,那兩千役夫不再跟隨,而是與其他役夫一起押送大軍糧草在後,由專門軍隊保護。

楊明所領別部,北上至荒幹水,接着便順河轉入紅螺谷。

因全是騎兵,他們行軍速度極快,除了派斥候往前偵查,也會派出騎兵與後面主力隊伍保持聯繫。

往前行十里,他們與身後主力便已拉開二里。

再往前二十里,距離便已是五里。

這速度雖不及急行軍,但也超出正常行軍。

途中在荒幹水處稍作歇息,接着便一口氣行進至約八十里處。

此時山谷出現了一個大的右轉彎,陰山和蠻漢山的山勢至此都出現大幅下滑。

按照徐晃先前所探,過了那個彎,再有一里便能到岔路口。

一切都在計劃之中。

就在此時,楊明擡頭忽然看到一隻鷹出現在遠處空中。

那鷹展翅應有丈寬,在他們頭頂盤旋一陣後便往回飛去。

楊明身旁一個親衛縱馬上前:“司馬,是海東青,鮮卑人要來了。”

所謂海東青,便是胡人用於偵查之獵鷹。

楊明伸手示意停止行軍。

霎時間全軍止蹄,塵土飛揚。

楊明在飛速思考。

鮮卑人有反應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河套胡漢雜居,除漢人外還有匈奴人、烏桓人,甚至鮮卑人,想要不被鮮卑發現也難。

只是沒想到他們會來的如此之迅速,要知道他之所以以超常規速度行軍,就是爲了避開和鮮卑接戰。

計劃還未開始便遭遇意外,如今他面臨關鍵抉擇。

是領軍回去與大部隊匯合,還是消滅鮮卑部隊後繼續轉入陰山。

前者穩妥,後者冒險,因爲不知對方鮮卑部隊的數量,若是主力,接觸後想再脫離便是難事。

但以他知道的歷史,與鮮卑交戰後會十不存一,且主帥爲田晏,他們存一都難。

沒有太多思考時間,他調轉繮繩,手按腰刀。

此刻他心臟加速,初上戰場如何能淡定,只是他身爲主帥,不能露出絲毫怯意。

“吳匡、鄭渾聽令!”

二人聞言提繮出列。

“你二人領各自騎兵爲左右翼,迂迴牽制。”

“唯!”

“其餘人隨我將旗而動,錐形列陣。”

“唯!”

富貴險中求,勇者方無敵!

隨着楊明排兵佈陣,五百餘騎均動了起來。

所謂錐形陣,便是騎兵常用衝鋒陣型,形似錐形而得名。

不多時,陣型已成。

陣最前方,便是楊明及所領五十親兵。

只見楊明此時頭戴紅纓兜鍪,着玄鐵扎甲,手持一柘木槊,槊長一丈八寸,槊首長三尺,兩側開刃,刃泛寒光,下掛一紅纓,迎風獵獵。

此時別部多數軍士面露緊張之色,但望見當先楊明,想起帶領他們乃當街弒殺王甫之人,緊張情緒又消散大半。

遠處塵土漫天,鮮卑騎兵已至。

第五十九章 入局第十一章 初陣第六十五章 凱旋第七章 嫁妝第七章 嫁妝第三十章 偏愛第二章 揚名第二十三章 人間第二十章 三策第十九章 家第二章 揚名第六十一章 盧植第十一章 初陣第三十五章 雙向奔赴第二十八章 瘟疫第二十五章 論經第五十八章 只因第十八章 天子第五十五章 困局第二十六章 王胡第二十章 三策第十九章 家第十一章 初陣第五十八章 只因第十三章 神明楔子第五十六章 破局第三十九章 遇刺上架感言第六十五章 凱旋第十六章 孤寡第五十八章 只因第十二章 火勢第五十九章 入局第四十九章 郊遊第四十一章 樂極第四十二章 生悲第十七章 驚喜第六十二章 不敗之地第三十二章 淚目第五十五章 困局第七章 嫁妝第四章 辭賦第四十五章 及冠第三十三章 攻府第三十九章 遇刺第五十四章 小師叔第六十六章 袁紹心裡苦第五十八章 只因第四十四章 謀定第十五章 封侯第三十四章 殺第六十五章 凱旋第二章 揚名第十九章 家第六十一章 盧植第五十七章 天子意第四十三章 死第六十二章 不敗之地第四十三章 死第五十二章 未曾設想之路第五十一章 小試牛刀第十三章 神明第五十六章 破局第六十一章 盧植第五十九章 入局第三十八章 名士第三十一章 地獄第五十八章 只因第五十七章 天子意第六十六章 袁紹心裡苦第二十三章 人間第二十三章 人間第三十七章 遇險第十九章 家第三十章 偏愛第六十四章 論經(下)第二十八章 瘟疫第二十七章 鄭學第二十九章 太平道第三十章 偏愛第二十一章 孟德第三十六章 前路第五十三章 管鮑之交第三十五章 雙向奔赴第二十四章 對峙第六十五章 凱旋第二十九章 太平道第十章 抉擇第二章 揚名第五十七章 天子意第六十四章 論經(下)第六十四章 論經(下)第六十四章 論經(下)第十三章 神明第九章 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