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逼宮,中英會談

袁世凱面無表情,除了日本人曾向他表示,日本對他“始終抱有深切同情,不論英國政府態度如何,帝國政府絕不致中途改變方針,自必始終支持君主立憲,並援助其實現”。,

可除了空頭承諾,再無實質的支持。反倒在英、美、德等國的強烈反對下,很有被孤立的跡象。英國已經發表聲明,表示決不與日本“採取協同行動”或“使用武力”以“支持清國實施君主政體”。

而隨後,日本也無奈地表示,日本繼續對中國局勢“單獨”進行“梗阻”已覺“無趣”,只好暫時住手,“聽任事態之自然發展”。

“帝國政府已經授命我在關稅問題上作出適當讓步,以確保江南造船廠與利物浦造船廠的合資計劃能夠順利進行。”朱爾典苦笑道:“如果再被德國伏爾鏗船廠搶了先,帝國政府的憤怒將使我不得不離開中國。”

“臨時政府開出的條件並不優惠,雙方控股相當,民間股份十年內不可轉讓交易,貴國想控制船廠,恐怕不容易。”袁世凱別有用心地說道。

“有美德兩國虎視眈眈地等着,帝國商人已經顧不上這些了。”朱爾典搖頭道:“中國衆多而廉價的勞動力,遠東廣闊的市場,開放而明智的政府,行將穩定的中國局勢,這些美好的前景足以吸引衆多的投資者。”

“行將穩定的中國局勢,朱爾典先生似乎言之過早了。”袁世凱有些反感地說道。

朱爾典伸手從兜裡掏出份情報,遞給袁世凱,說道:“這是我剛剛收到的,最遲明天的報紙上就會出現這個消息,不過。我還是希望你能先睹爲快。”

“廣東新軍第四、第五混成協結束高強度訓練,今日誓師北伐,政府主席宋復華親自檢閱並授旗。雖然訓練日短,士兵的步伐還不很整齊,但裝備精良,士氣高昂。主要由復興會會員和熱血青年所組成的部隊,展現出了旺盛的鬥志。另外,由於西南邊境局勢趨於穩定,桂省之第六混成協,滇省之第七混成協也有加入北伐的意圖”

袁世凱將情報輕輕放下,若有所思地說道:“這應該是復興會的精銳了,不過幾個混成協的兵力,真能將形勢明朗化嗎”

“也許能,也許不能。”朱爾典模棱兩可地回答道:“關鍵是這些軍隊用在什麼地方。可能不等援軍開到前線。局勢已經要發生變化了。你也明白,現在臨時政府密集出臺各項政策法律,並以此作爲談判籌碼,你拖得越久,形勢越不利。”

袁世凱苦笑起來,他何嘗不知復興會的意圖,就是要他逼清廷遜位。你拖拖拉拉,要捏着鼻子承認的東西越多。新政府成立後對復興會越有利。

與革命軍大打出手,袁世凱既不捨得自己手中北洋軍這個大籌碼。又不想爲清廷作嫁衣。

“他們逼得太緊了,爲什麼就不給我多留些時間。”袁世凱嘆息道:“要清帝遜位,這也是我的目的,也一直沒停止工作,但這是那麼容易的嗎”

朱爾典無奈地笑了笑,既是對現在的形勢。也是對袁世凱。在他看來,要幹就雷厲風行,袁世凱實在是有些拖拉了。一邊和革黨談判,一邊還在公開場合表示“某爲大清總理大臣,焉能贊成共和欲使餘欺侮孤兒寡婦。爲萬世所唾罵,餘不爲也”

復興會用一顆炸彈轟斃了宗社黨的溥偉,嚇得那些曾經慷慨激昂的滿話親貴忙不迭的奔到天津租界,宗社黨已近瓦解。連隆裕太后聽說溥偉被炸死,革黨已大舉潛入京師的傳聞,也是嚇得是幾天都睡不着覺,晚上便帶着小皇帝躲進皇宮秘道。

革命黨,或者說是復興會,或者說是陳文強,已經兌現了諾言,幫了袁世凱一把,可他非要當立牌坊,溫吞拖沓的行事,自然令革命黨不滿。人家不耐煩等你,也是有理由、有原因的。

但袁世凱也有苦衷,談判嘛,自然要討價還價,各自爭取最有利的條件,哪能一下子便定下來。何況,他還怕革命黨虛晃一槍,拿總統來誘惑他,最後弄得他裡外不是人呢

當然,袁世凱所說的也不爲虛,他確實在做着工作。一是藉着革命軍的威脅,他不斷向清廷加高價碼,使清廷任命袁爲內閣總理大臣。內閣名單中除了袁的私黨外,還網羅了一些君主立憲派人物,甚至保皇黨首領梁啓超也榜上有名。

其實,名單中一部分人物不可能到北京來就職,袁的真意是想吸收他們作爲君主立憲和責任內閣的點綴品,並且藉此把他和他們之間互相敵對的舊賬一筆勾消,對他們是否來京就職是不關心的。

然後,袁世凱便是要把北方和北京的軍事大權完全攬在自己的手裡。他已經取得了近畿北洋各鎮及毅軍薑桂題等部的節制調遣全權,但是北京城內還有名義上由攝政王載灃統率而事實上由載灃的兄弟、軍諮府大臣載濤統率的禁衛軍,對他還是一個心腹之患。

因此,袁向清政府建議,皇族大臣應當出征南方以爲各軍的表率。這樣,就使膽小如鼠的載濤自請解除軍職,袁立刻推薦他的老朋友徐世昌繼任軍諮府大臣,並從漢口調回馮國璋來接替禁衛軍軍統。

湖北方面,他派段祺瑞署理湖廣總督,全權主持軍事。他又把自己帶來的衛隊編爲拱衛軍,派段芝貴爲拱衛軍統領,而把禁衛軍調駐北京郊外。

現在宗社黨已幾近崩潰,要推倒清廷對袁世凱來說並非難事。但他還是要力求避免所謂“活曹操”的罵名,也就是說,他想使清廷相信他是從革命黨手中取得的天下,又要使革命黨相信他的天下乃是得自清朝之手。

既要利用革命軍以推翻滿清,好讓他不居篡奪之名,反過來又要利用清朝來與革命軍討價還價。從而攫取更多的利益。這個做法頗有些象清朝進關的初期所聲稱的,說清朝的天下得自李自成,而並非從明朝的手裡奪過來的。

但形勢比人強,面對着迅速的變化,袁世凱知道要“速和速決”了。因爲,袁對自己的力量知道得比任何人清楚。他也缺錢打仗啊

而革命軍的力量卻一天比一天發展,臨時政府越來越有威權,國際觀感和輿情也越來越有傾向,他必須要加快速度了。

“老朋友,我很快便要去上海,與臨時政府中最難纏的傢伙進行口舌之爭了。”朱爾典看似真誠地說道:“如果需要我進行斡旋,你還是需要做出更實際的行動。”

“我明白。”袁世凱苦笑了一下,說道:“貴使會聽到好消息的,希望貴國和貴使也繼續支持我。”

在朱爾典看來。袁始終不肯唱“逼宮”的這一齣戲,以免使他永遠洗不清“活曹操”的罵名,是僵局的關鍵所在。當然,如果能做到武戲文唱,維持封建道德的外殼,把“篡奪”之局粉飾爲“揖讓”之局,自然是最好不過。可形勢所逼,袁世凱必須要做出選擇。

而袁世凱也想到了辦法。但弔詭的是,這個辦法竟然也需要陳文強首肯。需要革命黨人配合。

就在朱爾典與袁世凱密談後的第三天,袁世凱策劃、革命黨人配合的一場好戲上演了。

這一天,袁世凱乘馬車由東華門到外務部新衙門辦公。剛走過丁字街三義茶館門口,突然有兩顆炸彈從茶館裡扔出來,因袁的馬車走得快,炸彈沒有直接命中馬車。卻炸傷了幾名袁的護衛。

誰也不知道這是雙簧戲,更很少有人知道袁的馬車在昨天晚上加裝了鐵板。這一舉動對袁沒有造成傷害,反而造成了他的另一個機會。

從此,隆裕太后不但不懷疑袁是“革命軍的奸細”,並且相信他是清政府的“股肱社稷之臣”。當天就派特使前往慰問,並封爲一等侯以示優異。也正是由於這一舉動,使袁以前所捏造的用以恐嚇清政府的“革命黨人已經遍佈於北京城”的謠言得到“證實”,引起清政府內部的大慌亂,使他們不得不在保全皇位與保全性命之中選擇其一。

也就從這天起,袁稱病不入朝,派他的心腹民政部大臣趙秉鈞做他的代理人。隨後,趙在參加御前會議時採取了攤牌的辦法,提出了南北兩政府同時取消、另在天津組織臨時政府以及優待清皇室的問題。在座的年老王公都默默不語,少年親貴則堅決反對,使得隆裕皇太后作不出最後的決定來。

趙秉鈞起身,盛怒而去,署理外務部大臣胡惟德和署理郵傳部大臣樑士詒也跟着走出,嚇得隆裕太后臉上變了顏色。

再過兩天,北洋軍將領段祺瑞等數十人聯名發出通電,籲請清帝即日退位,確定共和政體,以安皇室而定大局。

就在同一天,回京養傷的清貴族中的少壯派良弼,在家門口被刺殺。

作爲清貴族中惟一有膽識的軍事人才,良弼始終認定袁是插在清政府心臟裡的一支毒箭。當袁內閣以辭職手段要挾清政府接受退位條件時,即主張批准內閣辭職,另組皇族戰時內閣,他還請纓南下,要統率“討伐軍”與亂黨決一死戰。

良弼一死,普通王公大臣都嚇得膽戰心驚,紛紛離開北京逃到天津、大連、青島一帶。在京的滿族大員紛紛請袁派兵保護,使袁利用保護之名把大批政治俘虜控制在他的手裡。

此後,參加御前會議的王公大臣更是寥寥可數了,而少數參加者又都是面面相覷,沒有人敢於出頭來說反對退位的話了。

中國有句古話:聞名不如見面。

英國駐華公使朱爾典與臨時政府外交全權代表陳文強終於在上海進行了會談。一方是在中國勢力最大的列強,一方是代表即將執掌中國政權的新政府,會談的內容和成果必然會引起各方的關注。

審視,兩個人都在審視着對方,氣氛很凝重,見面後慣例般的寒喧客氣後,會談便陷入了沉默,誰也沒有搶先說話,但兩個人都從對方的表情和眼神中捕捉到了一絲別樣的感覺。

朱爾典稍顯無奈,但還帶着一些固有的傲慢,不過他下意識地撫摸手指,表明他多少也有些緊張。

陳文強的眼珠很靈活,表明心裡正轉着很多念頭,但隱隱透出的堅定,又讓朱爾典感到了些許壓力。

輕咳了一聲,朱爾典率先開口說道:“相信臨時政府對我本人可能有某些誤解,我需要重申一下,海關稅收已經指抵外債,稅款依法是屬於外國的債券持有人的,你們如擅自動用,可能因而與列強發生嚴重糾紛。所以我認爲最好暫時將稅款交由總稅務司或領事團保管,這絕不象外界媒體所報導的那樣,意在奪取關稅的統轄權,並歧視和抑制臨時政府。”

“閣下所作的解釋並不能讓人信服。”陳文強皺着眉頭說道:“臨時政府已經鄭重聲明,將全力保證外國的債券持有人的利益。而且,臨時政府提出的派專員監督海關稅收和將海關稅款存於中國銀行的正當要求,也被粗暴拒絕。另外,各地英國領事幫助當地海關當局抗拒臨時政府將郵政由海關分離,並移歸政府管轄的行爲,聽說也出於閣下的命令。對此,外間媒體的猜測,臨時政府對閣下的不滿,看來也不算過分。”

朱爾典對於陳文強毫不客氣地猛揭傷疤感到很氣惱,但卻不動聲色地回答道:“臨時政府現在還沒有得到列強的承認,互相間的不信任也是可以理解的。”

“既然還存在不信任,就需要雙方都做出努力來消除,臨時政府已經做出了友好的姿態,也得到了不少國家的認同和反應。美國、德國、奧匈帝國都表示尊重臨時政府收回關稅自主權的正當要求,並表示在適當時候將開啓雙邊關稅談判。不知道閣下將代表大英帝國做出如何反應,我們真的很期待啊”

第190章 畏難不進第41章 親熱第65章 海上第193章 這樣打似乎不對第284章 大敵——日本第76章 商團的前景第220章 出離憤怒,外交突圍第198章 天津會袁第79章 點評《革命軍》第264章 利用的價值第266章 有備而來第68章 同樣的迷惘者第178章 主場設想,地方自保第165章 國內社會的感觸,起事佈置第250章 總統入京,國會多數第171章 法越衝突第106章 連鎖計劃第95章 換馬,革命聯合第100章 暗殺行動第237章 定遼東第264章 利用的價值第169章 戰略戰術的改變第65章 海上第258章 蒙亂第201章 驚雷,風起雲涌第198章 兵貴神速,不戰而勝第113章 兵匪,伏擊第213章 國際形勢第28章 無題第63章 戲園之想,禮物第122章 謀劃設想,迴歸第99章 刮目相看的“一盤散沙”第265章 朱爾典的分析第8章 遭罪,青樓第266章 談判,拖延第181章 無題第114章 無題第116章 排水救人論第24章 制服金三爺第3章 把人當人看第40章 中華革命復興會第81章 秘密會議第201章 驚雷,風起雲涌第197章 猛烈展開,北上會袁第1章 重生的感悟第44章 豁然開朗,缺助手第75章 雨夜閃電第87章 覲見,新政之弊利第43章 意外,混血兒第49章 銷售網點,一炮打響第71章 互動,造勢第155章 抵英,接手鐵路公司第42章 陰謀論第199章 陳袁會第188章 赴鄂,貪官第9章 接客,賣唱第174章 感同身受的龍濟光第265章 朱爾典的分析第2章 博覽會之感第249章 迅猛的抵日運動第41章 鼠有鼠道,家中有變第266章 有備而來第217章 勸說,中德密商第261章 強硬背後第159章 無題第174章 感同身受的龍濟光第254章 公路發展,溫存第120章 狙殺,施恩惠民第167章 革命大不易,整裝出發第218章 都是二號人物第52章 內應外合第264章 挑拔,發動聲勢第281章 載譽而歸,海南建設第268章 收手,談判第65章 海上第177章 生不逢時,西南劇變第91章 官屠接見,投其所好第73章 南洋之行的收穫第41章 親熱第290章 陰你一把,戰爭爆發第233章 倚仗實力的反擊第17章 觸痛,招聘第4章 過苛,面具第2章 博覽會之感第95章 換馬,革命聯合第67章 志向道不合第255章 凝聚,打壓第36章 禮物,不知所措第59章 檳城立足第257章 政黨轉型,挑釁的想法第186章 同盟會內訌,龍濟光復出第13章 樂極生悲第88章 革命的具體和細節第246章 北京,強行籌款第226章 狂風暴雨的清鄉第42章 陰謀論第264章 挑拔,發動聲勢第45章 求知少年第189章 亡也忽焉,北洋第五鎮第45章 革命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