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先機,北辰的設想

早在一九零零年,北辰初到西貢時,結識了法國銀行買辦華僑曾錫周、馬培生及僑商李竹癡等人;一九零二年,北辰利用赴河內參觀博覽會的機會,組織了興中會,但人數極少;一九零五年冬,北辰偕黎仲實、胡毅生、鄧慕韓等再次來到西貢,原以爲有了基礎,組建河內同盟會、籌集起義資金會比較順利,但事情卻不如預期順利,甚至可以說是大失所望。

對於北辰,他缺乏的是耐心細緻認真踏實的工作,可以說,他建立了興中會,卻從沒好好地進行組織領導。歷史上的同盟會呢,差不多也是如此,實務的工作基本上都是黃興、宋教仁等人在苦幹。而歷史上同盟會的十次起義,只有一次他短暫親臨,也就那一次踏上了國土。他和同盟會其它人也一直很疏離。甚至辛亥革命的時候,都是一個人漂泊到不知何方。

成年累月地在海外奔波,籌集資金,購買軍火,然後組織起義,密謀行刺,如此等等。差不多構成了北辰前半生的革命主線,他的足跡不在江湖之間,卻是遍佈全世界。

這個弱點或缺陷,使北辰在河內打下的薄弱基礎沒有什麼作用。就象檀香山根據地被保皇派攻破一樣,數年之間,復興會已經在河內紮下根來,並且在華僑當中形成了難以動搖的根基。

堤岸爲越南華僑聚居區,北辰在西貢住了一兩天後即赴堤岸,本以爲會得到華僑的熱烈歡迎,與舊識相見甚歡,成立同盟會也是輕而易舉的事情。

而北辰等人沒有想到,雖然有僑商李竹癡出面熱情地接待他們,卻是本着盡地主之誼、款待故友的心思。在酒宴上。李竹癡委婉地向北辰說明,此地已有復興會支部,有機關報,有會議場所,連北辰的舊識曾錫周、馬培生都已經加入,成爲了復興會的會員。

酒熱心冷。北辰卻不想輕易罷休。復興會雖然成立得比同盟會早,但他們的綱領和宗旨溫和軟弱,既沒有排滿激進,更沒有什麼能叫得出名號的革命家。最近是重磅推出了宋復華,但只有他——孫逸仙才應該是被全國各地的革命志士公認爲革命領袖。

“吾四萬萬人之代表也,是中國英雄中之英雄也!”

“孫逸仙者,近今談革命者之始祖,實行革命者之北辰,此有耳目者所同認……則談興中國者。不可脫離孫逸仙三字。”

“第一之孫起,當有無量之孫以應之,有孫逸仙而中國始可爲。”

無論是報紙,還是個人,對他的讚頌難道是假的?他是首倡革命者,他提出了三民主義,他才應該是革命的旗幟。革命者自然要聚集在這面旗幟下,奮然搏鬥。直到推翻封建王朝。

“復興會頗有財力,《光明報》發行之初。並不足以贏利,但期期皆出,並不停刊。”李竹癡說着自己的判斷,也是委婉的勸諫,“且復興會並不以籌款募資爲主,甚至成立旅越華人公會。對底層生活困難之僑胞多有接濟幫助。公會又僱請洋人律師,爲華僑打官司、爭取應得之權益。前些日子,復興會會首宋復華訪問河內,又至此與華僑暢談宣講,信心滿滿地要在十年內推翻清廷。華僑們十分振奮。認購債券亦很是積極。時隔甚短,若想再籌款募資,恐怕有些困難。”

復興會很有錢,復興會這一兩年來一直在宣傳革命、穩固根基,復興會爲華僑辦了實事,復興會得到了華僑的支持,復興會發行了債券並得到了華僑的積極認購……

李竹癡的這番話不長,卻包含了很多信息,中心思想也很明確,復興會根基已固,在華僑中的影響已成,想要再成立什麼革命團體,想要籌集資金,已經相當困難。

“兄弟此次前來,承蒙李君等如此熱心接待,兄弟實是感佩莫名。我實在擔心沒有什麼能夠不辜負諸君歡迎的盛意,但不得不獻兄弟見聞所及,將救國方針告之華僑,我想也是諸君所高興聽聞的。”北辰還是決定盡力一試,他不相信數年前打下的基礎就這樣灰飛煙滅,“復興會也是革命團體,與同盟會的大目標是殊途同歸,想必不會以卑劣手段進行破壞,甚或有更過分之舉吧?”

“先生執意如此,倒也不必擔心復興會的敵意舉動。”另一位僑商劉易初開口說道:“復興會在先生抵達西貢後,便曾在報紙上有過表態,對先生的革命精神有頗多讚譽之詞,但也明確地說明,志同道不同,兩家自可獨樹一幟,互不干擾。”

“互不干擾?”胡毅民皺着眉頭,不悅地說道:“說得好聽,誰知道他們暗中是如何佈置的?發行債券,他們已經從華僑身上撈了不少,又有多少華僑身家豪富,能爲革命再次出資?”

“的確有些困難。”李竹癡略有些不滿,但臉色如常,緩緩說道:“認購復興會債券的也多是底層僑胞,豪富者甚少,或者是匿名認購,預留後路,所募款項也不是很多。倒是保皇黨,頗多豪富者支持,這其中原因想必先生也知道。”

復興會不缺錢,自然是有陳文強的暗中支持,以及復興會的組織宣傳、自己經營。而保皇黨呢,因爲人們觀念的傳統,籌款也是很順利。

保皇黨籌款的辦法主要是拿着莫須有的“衣帶詔”作號召,並利用很多清朝官員穿戴的袍褂靴帽,在華僑中賣官騖爵。據說三品官以下的爵位,他們都有權封贈。封贈官階的大小,按你捐款的多寡來決定。

參加並支持保皇黨的華僑中,多是屬於上層,他們手上都握有比較多的財產。他們參加保皇黨的目的有兩個:一個是希望有朝一日,保皇黨在清朝掌握了大權,能夠得到一官半職;另一個是將來回國探親時,可以穿起官袍頂戴,炫耀鄉里。

爲了這些目的。這歇僑富商拿出不少錢給保皇黨,換取了清朝的官服靴帽,有的還穿起清朝的官服袍、褂、靴、帽,耀武揚威地拍起照片來。

而華僑中層人物對革命不表示反對,但思想上有顧慮,不敢公開地出來支持。他們覺得清朝雖然應該打倒。但推翻清朝這件事總是大逆不道,是“造反”。要是清朝打不倒,將來回到祖國,難免有生命之憂。所以,最能夠接受並支持革命的多是華僑下層羣衆。但是他們一天到晚忙於生活,不能在經濟上給革命以很大支持。

這種情況也不是北辰初次見到,復興會也面臨同樣的問題。但復興會以宣傳、發動爲主,倒不是把籌款放在首位,對於華僑下層的熱血青年。反倒是更爲歡迎,不斷吸收他們入會,不斷補充進革命軍中。

“這些情況我早已預料到的,沒有什麼。人家不瞭解革命道理,責備兩句是不足怪的!”北辰停頓了一下,猛地揮了下手,說道:“華僑中下層人物爲數最多,但經濟情況一般較差。所處地位,多不受人重視。但我們不能用這種估計去看待下層的僑胞,他們的力量是不可輕視的。泥土下面,我們往往可以找到寶貝啊!”

北辰在海外,曾挨家挨戶地去找人談革命道理,以這種方式來進行宣傳鼓動。對此,有些僑胞表示贊助。也拿出些錢來支持;但不少人表示冷淡;有些聽了之後,則嗤之以鼻,甚至予以嘲笑;有些則乾脆拒絕北辰去訪問。所以,北辰對各種可能遇到的情形,心裡多少都有些準備。

“先生這話說得很有道理。”劉易初感慨地說道:“底層僑胞卻是最爲熱情。最爲積極。便說那瓊州的萬寧起義,旅越華僑亦有參加的。前些日子回來了三人,便是真刀真槍上過戰場。其中那個叫阿水的,腿瘸了一條,卻更精神了,在復興會支部還當了個官兒。”

“是啊!”李竹癡點頭贊同,說道:“本來大家並不知道究竟,等那宋復華來訪,大張旗鼓地給他們頒發勳章、獎金,他們可就一下子成了英雄。那個阿水,成天把勳章掛在胸前,瘸腿倒成了大家眼中的榮譽,惹得更多的年輕人都心熱了。”

北辰沉默半晌,終於是慨嘆一聲,“厲害,復興會的實力如此雄厚,籌劃如此周詳,令人驚歎啊!

想到同盟會成立至今,雖然已經有數百之衆,但卻一直沒有穩定的資金來源。連機關報《民報》也是苦苦支撐,勉強沒有斷刊。在北辰的設想中,要在南洋建立支部,發行報紙,還是要說服爭取當地富商來出資。可看人家復興會,已經在河內、新加坡、吉隆坡、檳榔嶼、曼古等地生根立基,報紙刊物、活動場所一應俱全,這讓北辰不由不生出幾多感慨。

“先生首倡革命,天下聞名,若是能與復興會聯合,領袖當無旁落。”李竹癡委婉地勸道:“同盟會與復興會的綱領宗旨,雖有差異,但似乎也可彌合。比如這平均地權,若改成耕有其田,也無妨吧?”

“歐美各國,善果被富人享受,貧民反食惡果,總由少數人把持文明幸福,故成此不平等的世界。根源何在?就是因爲沒有解決土地問題。平均地權即是解決社會問題的第一步,我們應該高瞻遠矚,不但解決民族、政治兩大問題,還必須把將來最困難的社會問題亦連帶一起解決了,以便把我們國家建設成爲世界上最良善富強的國家。”北辰斷然否決了李竹癡的善意提議,“平均地權”這一綱領,是他因襲中國固有的思想、吸取歐美社會現實的教訓,於一九零三年提出的,他堅決不肯放棄它。

其實,在同盟會成立之初,好些人士對“平均地權”也是反對或不理解的,但北辰的堅持,他的的理想、激情和理論,還是使大會通過了他提出的“四綱”。

而更重要的卻是北辰並不認爲李竹癡所說的領袖不旁落會成爲現實,從復興會一直以來的態度和表現來看,這個革命團體顯然是要獨樹一幟,不會臣服於某個人或某個團體。對於革命的理解,復興會也有自己思想和籌劃,這都與北辰是難以相融的。

換句話說,復興會從始至終也沒有邀請北辰加盟的表示,甚至連試探都沒有。這讓北辰頗有疑惑的同時,也生出了不滿。

既然復興會已經推出了自己的領袖——宋復華,顯然是要與北辰一爭長短,在公衆面前重新塑造一個大革命家。對此,北辰倔強的性子又上來了,他偏要與復興會比一比,看誰還是革命的主導,誰的革命理論和道路更正確。

對於北辰的這些複雜心思,李竹癡和劉易初等人當然不能猜透,他們只是覺得北辰未免太固執了,綱領和宗旨變一變又有何妨?如果真的能與復興會聯起手來,豈不是兩全齊美的好事?

“易初兄,你的昌記商行能否暫時作爲同盟會的通訊機關?”北辰和顏悅色地對劉易初說道:“革命一途,志同道不合,復興會幹他們的,同盟會幹自己的,互相促進,也未嘗不能掀起革命的。”

劉易初想了想,點頭答應下來。雖然他不看好同盟會在越南的發展,但礙於情面,他卻是不好拒絕。

“先建立起同盟會支部,宣傳、鼓動、籌款、策劃起義,只要義旗高舉,打出聲勢,革命影響便是轟動性的。”北辰象是充滿了自信,激昂地說道:“粵、桂、滇三省最有可爲,尤其是廣東,民間反清力量最是雄厚強大。等支部建立起來,我要廣走南洋,於各地設立同盟會支部,發展壯大革命力量。”

李竹癡等人連連點頭贊同,卻覺得復興會已佔先機,宋復華已經在遊歷南洋,北辰如此做,未必會有很大的成果。

…………

第135章 商談,忽悠第32章 攫取黑金,革命者第162章 四下忽悠,爭取很必要第185章 先下手爲強,互動第45章 求知少年第23章 破紅袖閣第153章 領先的革命,買古玩第184章 不可留,倒逼清廷第25章 綁架第166章 緊鑼密鼓,提前發動第163章 威壓,賑濟第75章 僞裝立憲派的好處第147章 教誨,搶別人的成功第40章 打響聲名,談妥生意第71章 龍興堂初立第3章 奪槍、回家第168章 不能容忍的折騰第200章 輕取武昌第237章 定遼東第69章 東京秘行第37章 悠閒,幫派無處不在第143章 不投脾氣,鐵血夢想第225章 標本兼治,明暗結合第192章 各處的準備第73章 佈局,人販第213章 國際形勢第219章 撒手不管,討價還價第189章 亡也忽焉,北洋第五鎮第213章 國際形勢第103章 震懾,談說同盟會第67章 志向道不合第207章 大戰第282章 提前準備的中日戰事第78章 拒法拒俄第86章 黑吃黑第233章 倚仗實力的反擊第79章 點評《革命軍》第77章 勢力擴張,搶發明第50章 建廠立基,醜惡近在身邊第197章 集結號,風起第214章 粵漢鐵路攻堅,革命大不易第47章 利劍閃電第167章 革命大不易,整裝出發第238章 戰雲密佈,定遼東第267章 大軍發動,借外安內第64章 生日邀約第95章 換馬,革命聯合第71章 龍興堂初立第250章 返粵佈置第83章 伯蓀來訪第206章 人心恐慌,大戰難免第240章 東北初定第35章 意見,三點會第173章 被逼無奈的反正第46章 茶館較量第79章 朋友?第255章 凝聚,打壓第213章 國際形勢第278章 都是利益第17章 觸痛,招聘第45章 革命起航第210章 繁瑣雜事,清廷的兩難第288章 萬一?前提?第212章 國際同情,政府令第45章 革命起航第217章 勸說,中德密商第38章 爭論妥協第41章 親熱第82章 各有感慨第203章 黨派之爭,交涉第131章 感觸光榮,一槍狙殺第164章 越南基地,考察歸國第46章 味素問世第211章 猛烈攻擊第253章 日美濫觴第247章 清室安置第193章 這樣打似乎不對第254章 公路發展,溫存第114章 無題第248章 突發的“二辰丸”事件第255章 凝聚,打壓第129章 身處其境的改變,籌款競爭第171章 法越衝突第294章 大反攻之勝第171章 煙幕,三路清軍第279章 制海權和炮艦外交第216章 南返,政潮第216章 南返,政潮第227章 翻臉如翻書第27章 身跨青紅第130章 一攬子合作,緊跟和猛追第79章 朋友?第219章 外交折衝,專訪第217章 勸說,中德密商第233章 第一輪和談第203章 形勢難測,別號“光漢子”第74章 讀心,工廠第177章 生不逢時,西南劇變第2章 博覽會之感第199章 陳袁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