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上

“參政真能識見千里之外。貧僧亦常以此事爲念,夏國不比遼國。遼國除燕雲故地之外,本是胡夷所居,我大宋便能撫有,然若不能大量移民以鎮之,則終究只能親和胡夷,以夷制夷。得其地,除使邊境安寧之外,便無尺寸之用。而夏國河南之地,凡華夏強盛之時,未嘗爲他人所有,河套之利,雖愚可知,不可盡言。若能進據靈涼二州,西則可開通絲路,北則可夾擊遼國,精兵良馬,其地所產,朝廷得之,可以征伐四方,而陝西無烽煙,大宋無西顧之憂。且夏國弱於大宋,旦夕有事,正可圖之。”智緣說起西夏之事,實是關係到平生的抱負所在,不由雙目炯炯,意氣軒昂。

“以夷制夷,未若化夷爲漢。遼東非不能爲我所有。”石越沉吟道:“然而我聽說遼國新主耶律浚,才智過人,決斷無疑,又信任賢臣,我大宋兵不練甲不精,一旦行軍,處處掣肘,且於遼軍,士氣不高,有未戰先怯之憂,真要打仗,勝算不多。故此我才力勸皇上不可輕舉妄動。歷來佔形勢而兵敗,不知凡幾,實不得不謹慎。而夏國之事,若朝廷從長計議,陰做準備,一待有變,兵鋒直指靈涼,當其內外疑懼之時,則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故我的不少主張,都是急欲在四五年之內,克見事功。以便萬一西境有事,不至被國內之事困住手腳。”

智緣聽到石越這番話,當真喜出望外。這是石越分明告訴他:他已然決意圖謀光復靈武!智緣一身抱負,盡繫於西事,王安石罷相,石越得勢之後,他以爲石越行事謹慎,志在國內,便是對外用兵,也當是一二十年後之事,因此滿腔雄心,漸漸收起。不料石越切切之意,竟然不遜於他。而之前急欲在五年內完成移民,想必也是由此而來。智緣心意已動,便試探着問道:“朝廷歷來西事,在於聯蕃制夏,參政若要謀劃西事,不可不結納吐蕃。”

石越目光轉向李丁文,李丁文微微額首,含笑道:“吐蕃以青唐最盛,其酋長董氈本是唃廝羅第三子,尚契丹公主,嘉佑七年,契丹主思念公主,欲遣使迎還,觸怒董氈,遂殺契丹使者,絕遼通宋,至今已有十三年。當年夏主諒詐在位,以爲吐蕃與契丹有隙,即領兵而西,欲吞併吐蕃,並亂秦州,時張方平相公在秦州,嚴陣以待,諒詐無隙可乘,轉攻青唐城,不料被唃廝羅擊敗。兩家世仇,愈結愈深,唃廝羅雖曾兩敗於元昊,卻三克諒詐。青唐吐蕃自是我大宋臂助。王韶平定熙河之後,西蕃亦多歸附。聯蕃制夏之策,已然成形。然而董氈終是蕃人,他日有事,無非使其出古渭州,取西涼城,以爲牽制。若要謀劃西事,其根本還在中國。”

“善!”智緣本是試探石越之見識,此時聽李丁文言道吐蕃不可恃,不由大生知己之感,慨聲道:“本朝諸公,無一語能及此。王相公曾言,夏國一國戶口,僅能當陝西之一路,以陝西四路攻夏國,傾全國之力能供糧餉,不能成功,其罪在用人不當。又朝廷之中,凡議兵事者,盡以計苟安、彌邊患爲便,故種諤取綏州、城羅兀,無不干犯言路,衆議紛紛,以爲釁事。貧僧願爲參政言平夏形勢:平夏之地,以綏、宥爲首,靈州爲腹,西涼爲尾,有靈州則綏、宥之勢張,得西涼則靈州之根固……”

石越微微頷首,吩咐道:“取地圖來。”頃時,便有家人將一幅地圖取來,掛在客廳的屏風之上。石越起身走近,仔細觀看地圖,便見在陝西以北、山西以西的河套地區,由東至西,盤垣着銀、夏、綏、宥四州,往西則有靈州與靜州,再往西則是涼州,也就是西夏的西涼府。這數州之地,便宛若一條長蛇,盤踞於宋朝的西北邊境,護衛着西夏的都城興慶府。石越知道銀、夏、綏、宥、靜五州,是李家的“祖宗基業”,而如今綏州總算落入宋朝手中,便如一根尖刺一般,插入銀、夏、宥三州之中,時刻威脅着蛇首,特別是銀州更是近在咫尺。而熙河地區,則與蛇腹靈州、蛇尾涼州,形成一個三角形,一朝有事,奪下蘭州,不僅可以鞏固西線,切斷蛇腹與蛇尾的聯繫,還可以直接威脅靈州。更重要的是,掌握熙河,則宋朝與吐蕃便聯成一線,可以互相支援——王韶畢竟是知兵之人。

“參政請看——”智緣走到地圖之畔,手指銀、夏二州,道:“綏州屬銀、夏之衝,得綏州,則銀、夏不安。此處是橫山,羅兀城是橫山之要,若能兩險並據,則夏國國勢已危。種諤爭之,豈爲失策?然所惜者,其能守綏德,不能救撫寧,患得患失,臨戰而怯,致使諸堡分崩,朝廷震動,將已成之業,付諸東流!種諤固有罪,然朝廷終於棄之,亦是失策!”

石越默然無言,這不過幾年前的事情,雖然他並非決策之臣,但事事歷歷在目,自己當時也未必有此見識。

“參政可知夏國之兵乎?”智緣手指橫山,重重一劃,帶着幾分遺憾的語氣說道:“夏國雖在河外,然河外之兵怯懦少戰,人馬精強慣習戰鬥者,惟二百餘里橫山蕃部。此天下精兵!夏國每入寇,橫山兵必爲前鋒。嘉佑八年,橫山部將輕泥懷側苦於諒詐虐用,率所屬歸附,請兵延州,約中國會兵靈夏,此天賜之機。昔日吐蕃衰絕、回紇亂亡,無不由此。本是夏國安危之機,然會逢仁宗不豫,朝廷未能迴應,諒詐已然得訊,立時遣使安撫,天賜良機,我大宋竟然失之交臂。實爲可惜!”

石越以前從未聽聞此事,不由愕然,不過他知道嘉佑八年仁宗駕崩,英宗並非仁宗親生,中外不安,宋朝自然不敢輕啓邊釁。縱有機會被白白浪廢,也是在所難免。

“故夏國並非無隙可乘,其國上則權臣當道,女主臨朝,幼主不安其位;下則各部心懷怨恨,常有異心,百姓亦苦於賦斂,且兩國和市久絕,其國中必然匱乏,民不能無怨。光復河套之要,在於大宋能把握時機,善用將領。言臣紛紛,於防範權臣或有利,于軍機大事則常誤。行大事者,豈能順庸人之意哉?!”智緣說起來,依然是一臉不平。

石越凝視智緣,忽然揖首道:“越不才,願請教大師圖夏之策。”

“朝中王副樞使、郭侍郎,本朝名將,皆是熟知西事之人。參政何故問一老僧?”

“若機會已至,當問策於王、郭。然越以爲,不能坐等良機天賜,沒有機會,便要設法制造機會!越所請教於大師者,是如何製造機會?”說罷,朝侍劍打了個眼色,侍劍立時斥退廳中所有家人。

智緣待衆人散盡,這才笑道:“貧僧有三策,可獻於參政……”

數日之後。

大宋尚書省非常低調地成立了一個臨時機構,其全稱爲“荊湖南北、廣南東西路軍屯制置使司”,負責全面協調軍屯地點勘測工作,由尚書省與樞密院各派一人並同主持,尚書省方面的官員是工部尚書蘇轍,樞密院則是樞密院都承旨曾孝寬,二人一同擔任“四路軍屯制置使”。四路軍屯制置使司向荊湖南北、廣南東西路派出了一共十六個規模可觀的調查團,調查各路州縣可以進行軍屯的地點、規模與周邊狀況,畫出地圖,撰寫報告,最後再由蘇轍與曾孝寬選定方案,交由尚書省決策。四路軍屯計劃悄然拉開序幕。

與此同時,工部工部司的官員也開始了有關修路的準備工作。在石越的一再強調下,蘇轍亦開始要求手下習慣於模糊的官員,遞交由石越親自擬定格式的調查報告,蘇轍的要求非常的簡單明瞭:如果報告中沒有足夠的數據,即以不勝任論處;若報告中發現兩處數據錯誤,即要求其主動引咎辭職。與石越的愈行愈近,不僅僅讓蘇轍在政治上根基日固,石越的作風也在影響着蘇轍,蘇轍深知修路與軍屯之成敗,關係到國家的前途,也關係到自己的前途。因此他竟然一改自己溫和的形象,決意將官僚主義趕出工部。便在當日,蘇轍還做了一件相當大膽的事情——兩封蓋有蘇轍印鑑的信件從工部發出,分別送到了《汴京新聞》與《西京評論》,蘇轍主動請求兩家報社派遣記者前往穎昌至南陽進行調查。

但是這些,在當時而言,一般的百姓是不可能知道的。他們所能知道的,最多是一些事實的碎片而已。熙寧八年十月下旬,最具轟動性的事情,是自皇帝明詔天下,廢除持兵禁令,允許百姓持有二十七種兵器之後幾天,尚書省便緊接着頒佈了《若干軍資許民間生產敕令》,這份敕令公開向天下宣佈此後諸軍所須軍衣等物品,官府將向民間作坊採購六成以上,並且將於十一月十五日,在汴京城單將軍廟,向天下公開競標。“凡大宋商民,只須家世清白,皆可投標!”——報道此事最爲熱誠的,自然是《海事商報》。敕令頒佈之後僅僅七天,遠在杭州的《海事商報》即已刊出,一時“杭州紙貴”,商人紛紛爭搶,許多人不及細思,便決定先來汴京一探究竟。雖然不是每個人都知道大宋究竟有多少軍隊,但是人們都知道這個數目非常的龐大,之前軍器監向民間購置寒衣,就讓許多作坊主發過一筆財。所以歷史上第一次,從江南到汴京的官道上,竟然有無數的馬車不絕於道——大家都怕坐船耽誤了時日,而連續不斷的騎馬趕路,則不是這些腰纏萬貫的商人們所能承受的。也是在這個時候,四輪馬車格外標顯了它的優點,從此以後,在陸路上,四輪馬車幾乎成爲商人們出行的唯一選擇。

在江南到汴京上的馬車上顛簸的商人們,並沒有意識到,他們歷史上最好的時代,就要來臨。雖然這個時代未必比得上戰國之時能與國君抗禮,但是卻也比戰國時更安全。

不過不能責怪這些商人們看不到一個新時代的帷幕在升起。因爲十月下旬的時候,整個事的始作俑者,太府寺卿兼參知政事石越與大宋朝的皇帝陛下趙頊,正躲在瓊林苑的行宮中一面喝酒,一面大失身份的算計着別人的錢袋。

“陛下,將軍資開放給民間競標,固然會爲朝廷節省更多的資金,但是臣想於那些商賈,也是有極大利潤可圖之事。”石越似笑非笑的說道,“因此臣已經規定,凡是參加競標者,都必須交納一百貫錢的入場費,以向朝廷證明他的實力。”

“一百貫?”趙頊吃了一驚,他並不是那種不知金錢爲何物的君主,自然知道一百貫絕非是一個小數目。

“想來競標之人,自然都是家產殷實的,給朝廷貢獻幾萬貫錢,權當替朝廷省下了組織競標的開支,臣以爲並不無妥。他們日後要賺的錢,何止萬貫?這樣也免得有人進來看熱鬧,搞得亂哄哄的不好。”石越笑道:“此次成功之後,明年軍屯之競標,就會更有經驗。”

“如此一面節省,一面開源,明年雖則有修路與軍屯兩項工程要做,兼之軍器監生產新式軍器的投入加大,且朝廷一歲無免役錢寬剩錢之收入,但省下給遼國的歲賜,兼之商稅與市舶務關稅增多,且撤併州縣又省費用,今歲朝廷最少能節餘二百萬貫,至明歲,或者能達五百萬貫不止。”趙頊的情緒非常好。

以宋朝如此龐大的帝國,每年僅交到中央的稅賦折成銅錢最低不低於六千萬貫,省吃儉用能節餘二百萬貫,皇帝就已經高興不已,實在讓石越哭笑不得。須知唐家每年的純利,石越雖然不能盡知,但是最保守也有三四十萬貫之巨,便是說有一百萬貫,石越也不會太意外。

“陛下,待兩三年後,財政好轉,臣以爲改革兩稅法便可提上議程。”石越趁着皇帝高興,進言道。

“改革兩稅法?”

“正是。兩稅法弊病太多,百姓之困弊,一爲稅,一爲役。本來兩稅之外,不當有役,今日之兩稅法,實在過於苛刻。臣以爲非改不可。兩稅法量出爲入,索求無度,最不可取。然後稅法牽涉太大,不可輕動,故臣以爲,一旦財政紆緩,第一步,可以取太祖建國以來至熙寧八年之兩稅稅額相加,取得均值,再以均值之八成,定爲兩稅稅額。稅額五年不變,使百姓稍得休息。此間朝廷一切用度,皆要量入爲出。”

趙頊心中不由一緊,石越這樣說法,分明便是一次爲期五年的大減稅。以一百年稅額相加,取平均值,雖然會比開國時多,但是比起現在來,卻肯定要少上許多,趙頊幾乎懷疑會降到六成,再加一個八折,那麼不用算太仔細,也知道是換了個名目給普天下的農民減稅一半。雖然未必會動到他準備用來打仗的封椿錢,但是那五年時間,朝廷肯定不可能多一文錢的積蓄。若是司馬光提出這個意見,趙頊心裡還會寬心一點,但既是石越提出,司馬光更無反對之可能——他兩個管財政的臣子只要難得齊心一次,他的軍費就不免要大大減少……

“這……”趙頊果然遲疑起來,但是他畢竟知道“愛民如子”是一個傑出君主所應有的品德,石越打出“讓百姓稍得休息”這樣的大義來,他也不太好反駁。

十一月二十七日上午十點半,西單圖書城阿越簽名售書

歡迎北京的書友去捧場

第9節 上第12章 三朝元老心方壯(二)第17章 安漢當年一觸龍第二十一章第25章 河潼形勝寧終棄第8章 中流以北即天涯(三)十字修改版緣起代序第14章第七節第7節 ?拗相公(下)第8章 中流以北即天涯(三)第3章 誰持白羽靜風塵(三)第7章 上第32章 雪壓飛狐城第7節 ?拗相公(下)第10章 上第三章第11章 錯料一帆超十程第31章 與昔一何殊勇怯第9章 國須柱石扶丕構(三)第15章第3章 誰持白羽靜風塵(二)第28章 聖主如天萬物春第三章第十章第5節 學術與政治上(1)第9節 上第5節 學術與政治上(1)第十五章第15章 天機雲錦用在我第9章 國須柱石扶丕構(二)第6節 白水潭之獄下(02)第6章 面如田字非吾相(三)第30章 自古和親誚儒者第8節 下第6章 下第33章 山河百戰變陵谷第4章 書生名利浹肌骨(三)第5節 學術與政治上(2)第九章第27章 臣憂顧不在邊陲第18節第15章 天機雲錦用在我(三)第五章第五章第13節第1章 一聞戰鼓意氣生第3節 終南捷徑上(03)第28章 聖主如天萬物春第一章第1節 上第7節 ?拗相公(下)第1節 上第4節 集英殿風波下(2)第1章 上第33章 山河百戰變陵谷第7節 拗相公中(02)第三十章15 汴京杭州3第33章 山河百戰變陵谷第11節 天下才俊(上)第1節 上第14節 匪斧不克(中)第八章第16章 莫嗟身世渾無事第9章 上第八章第4章 書生名利浹肌骨(二)第31章 與昔一何殊勇怯第8章 下第15章 天機雲錦用在我第六章第27章 臣憂顧不在邊陲第19章 黃金錯刀白玉裝第18節第11節 天下才俊(下)第五章第28章 聖主如天萬物春第25章 河潼形勝寧終棄第七章第15章第10節 呂氏復出(中)第四節第24章 天下自古無能才第15章 天機雲錦用在我第16節·十字後記第14節 匪斧不克(上)第三十章第16節 十字(四)第30章 自古和親誚儒者第6節 白水潭之獄(中)第9節 下15 汴京杭州5·十字後記第6節 白水潭之獄下(02)第四章第7章 上第19章 兩朝國史?鄴世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