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兩河百郡宋山川(二)

“在諸夏,士若是做了奴才,百姓也不要指望有什麼好日子,國家亦不必指望有什麼前途……幸好,幸好……”桑充國告辭後,石越忽然間沒頭沒腦的感慨起來。

衆人均是聽的莫名其妙,只潘照臨冷笑道:“但桑直講卻未免太像個債主了。”

石越轉過頭,望着潘照臨:“先生可知,長卿之所有能有今日,亦是由他這份癡氣?”他掃視衆人,又說到:“有些人,不管他懷抱何種目的,只要認定一件事後,便能竭盡全力,心無旁的去做,有如此態度,無論他看起來多可笑、多迂腐,亦不當被人輕視。”

“長卿想事情雖然簡單,但他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是發自內心的相信它正確,都誠懇極認真的去做。天下男子,又有幾人能做到如此境界?所以,無論長卿做了多不合情理的事,我都沒辦法討厭他;無論他想做的事,多麼不可思議,我亦願意包容……”

潘照臨的臉色變了變,他敏銳的覺察到,石越有點忘形了。

皇上死了,石越的確很傷感,但與此同時,皇上給石越造成的那種無形的壓力,也一起消失了。

否則,無以解釋石越的話雖然這只是評價桑充國,只是無關緊要的話,但若在以前,石越最多在心裡這樣想想,絕不會隨便當衆說出來。

不過潘照臨也並沒有多麼擔心,更加沒有諫止。這未必是一件壞事,也許正是潘照臨所期盼的石越必須少一點顧忌其他人的想法。現在,已經到了要讓其他人來習慣石越的時候了。從皇上崩架的第二天起,潘照臨自己也刻意改口,稱石越爲“相公”了。石越雖然有點驚訝,但並沒有告訴他不要這樣喊……

他冷眼看了一眼在座諸人,果然衆人都是很認真的聆聽着……人人都覺得理所當然。

“其實,長卿的南北之論,還是極有見識的。他雖說是幾個福建學生之語,不過我看多半還是他自己的想法。”

“亦未必如此簡單!”潘照臨不屑的說道,有些事情可以改變,但對桑充國,潘照臨心裡的評價卻與石越大不相同,他只是一眼就看穿了桑充國的那點小把戲,懶得當面反駁桑充國,但對石越,潘照臨卻還沒有喪失反駁的興趣,“說甚南北之爭,南方興盛,其實多半倒是北人之功”

“哦?此話怎講?”他的一番高論,卻立時將衆人的好奇心都吊高了。

“何謂南人北人,若非是北人南渡,南方還在刀耕火種,又有何興盛可言?”潘照臨冷冷的說到,“大抵只要北方動盪,或者舉國南遷,或是流民南渡,何處北人多,何處便會興盛起來,東南有今日之興盛,又豈止是因爲文教?若無北人帶去的農耕之法,令得東南富庶,又何談興盛?

石越搖搖頭,反問道:“先生此言,雖然有理,但既然是東南富庶是因爲北人,那爲何如今北方許多地方反不如南方富庶呢?若說因爲戰亂,國家承平也有一百多年了……”

“這又何足爲怪?一則北方地利已開發數千年,若要有何進益,自然是難於登天;而南方土地本來便要肥沃,且開發遠不及北方,其財富增加,自然快過北方。故南方易於進步,而北方則苦於停滯。再則南方本是蠻夷居所,禮樂教化未至,北人到了南方,雖然移風易俗,以夏變夷,然原來土著之習俗,又豈能對移民沒有影響?故南方風俗,原就與北方不同,北人重義輕利,南人卻趨利重商,蔚爲風氣。相公不見連成都來京赴試的舉子,也有人順帶着做生意的麼?北方一家一族,若爲分家分財打官司,不免爲鄰里所恥笑,南方則是習以爲常,分家產時一文錢也不肯算錯。相公莫要忘記,在相公之前,蘇老泉、王介甫等人,便已經在說‘利者義之和’、‘利亡則義喪’,風氣所致,南方士人,一向便在主張不得以義抑利,抑本崇末,非正統。上至士大夫,下至普通百姓,個個如此,其民富庶一點,又何足怪?”

潘照臨說完,意猶未盡,又說到:“我雖是北人,但若以此說來,倒是南人知變通些,北人大多竟是被孟子的徒子徒孫所累,我遊歷天下時,曾聽有南人叫自家女婿叫‘駙馬’,除夕放煙花爆竹,南人竟敢大呼‘萬歲’,這等事情,若是在中土,可任誰也沒有這個膽子……”

提到此事,連曹友聞也忍不住笑道:“潘先生所說這習俗,南方別處是沒有的,至少杭州便不敢如此,不過有一年學生在廣州過除夕,卻曾聽到軍民大呼萬歲,當時幾乎嚇得魂飛魄散,還以爲有人聚衆謀反若說南人趨利重商,那確是如此。”這點他卻無需強調,他本人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石越若有所思的點點頭,“如此說來,長卿所言,的確片面了。”

曹友聞好不容易有了說話的機會,自是不會錯過,忙又說到:“以學生所見,山長所言,的確失於片面。在北方諸路大興學校,自然是善政。然若以爲憑此便能另陝西復興漢唐舊觀,只怕是一廂情願。以學生所見,北方若能保住不由停滯而轉爲衰退,便已要謝天謝地。以今日而言,整個南方固然還不及北方,但南方纔是諸夏之未來,則毋庸置疑。一者如夕陽,一者如朝陽,學生斗膽直言,朝廷來日之目光,還是應當向南看……”

“潘先生與允叔說的不錯,先前聽桑直講所言,還是侷限於南人與北人,卻未能深思南方與北方。”吳從龍也贊從道:“所謂南人與北人,其實皆是相對而言。我諸夏之民,皆是北人,何曾有南人?”今日之所謂南人,或爲北人之後,或爲以夏變夷之民,所謂南北之辯,甚是無謂。

“全文字版閱讀,更新,更快,盡在首發,電腦站:paoshuom手機站:àp文學,!極是!極是……唉……”石越聽着衆人你一言我一語的說着,忽然之間,便覺腦中有靈光一現,象是被什麼東西點着了,忽然激動的大聲喊起來,他手舞足蹈,一時忘形,竟觸到了傷口,疼痛難忍,忍不住叫出聲來。

但他卻依舊激動難抑,望了潘照臨等人一眼,似是解釋,又似是自言自語的說道:“是了,是了……南方之興盛,北方之停滯,固然有其它原因,但其根源,還在於此……”

衆人方以爲他是認可了潘照臨、曹友聞等人的見解,心裡正納悶他爲何會如此激動,卻聽石越又說道:“……種族、文明之發展,可以有兩種推動之力,一自內部,一自外部……我諸夏曆千年之演化,欲再求內部之推動,進入新的境界,難免會倍感艱難,故北方之停滯,亦不足爲怪這並非是北方的衰落,而是北方達到一個高峰之後,無法尋求突破的徘徊。若不能突破,它固然難免會陷入衰落,但若能有所突破,其前途更不可限量。而南方恰在此時迅速崛起,亦不可簡單視爲南方的興盛,更非簡單的重複北方之歷史,它亦是北方在內部無法尋求突破時,在外部找到的推動之力……”

石越興奮的發表着自己的宏論,卻令在座衆人都目瞪口呆。即使是潘照臨,也不曾想到,石越與衆人在談論着南北之別,但心裡思考的,卻是這更高維度上的事情。這種視野上的差別,讓潘照臨都有點似懂非懂,沒有完全明白石越所說的話。

石越看了一眼衆人,見只有曹友聞的雙目中,露出那種理解與興奮的光芒,他略頓了一下,又解釋道:“這便是如同我諸夏是一架馬車,原本拉車的,是北方這匹馬,南方只是我諸夏在征服後生下來的小馬駒,幾千年後,北方這匹馬,雖然代代相傳,但永遠都是那種血統,跑得不可能再快,拉得不可能再多,這時候,卻發現,南方這匹小馬駒,竟然已經有潛力跑得比北方更快了……”

“便是如此!”石越又重重的點了點頭,彷彿要藉此來強調自己所說的話,任何優秀的文明,都需要不斷加入新鮮的基因,讓自己變得更加優秀但這種變化,應當是主動的,從他所知道的人類歷史來看,若野蠻征服文明,則常導致衰退;然當文明徵服野蠻,則帶來的,卻往往是文明的新一輪突破,在當時,南方對於北方來說,便是傳統北方文明以外的新基因,所以,當北方的文明有些陷入呆滯與古板的時候,南方卻突然爆發性的崛起了,而且,南方也的確呈現出一種與北方不同的特質來。

但這些話,他卻是無法和任何人說的。

只有曹友聞似乎已經完全明白石越的話,他向一臉茫然的吳從友問道:“學生或已明白相公所說的意思……子云你知道配馬種麼?”

“這……我不太懂這些。”吳從友疑惑的看着曹友聞,心裡有一點妒忌,但更多的是好奇。

曹友聞悄悄望了一眼石越,見石越並無阻止之意,又繼續解釋道:“配馬便是這樣的,純種馬配種,雖然是極好的,但若一代一代的,都是同一匹馬的後代間進行配種,便是再好的純種馬,最後總會不成,更不可能超越最早的那匹種馬。但若是能找到這種羣之外的好種馬配種,那便有可能配出更好的馬來!”

“允叔說得極好。”石越看曹友聞的眼神,已經帶上了欣賞之色,“我須多謝各位,讓我想到了解決眼前難題的好辦法。”

衆人還在咀嚼着石越與曹友聞的話,石越這句話,卻又讓衆人都大吃一驚。

“相公?”潘照臨正要開口詢問,石越已經說了出來:“這是一石多鳥之法,既能解決眼前的幾個困局,又能爲我諸夏找到一匹新的小馬駒!”

“子云、允叔,今日所說之事,切不可向任何人泄漏。”衆人方等着石越繼續說他的“小馬駒”,不料石越已經轉換了話題,他對吳從友、曹友聞叮囑了一句,待二人答應了,又轉向曹友聞,問道:“允叔可知道,我找你來,所爲何事?”

曹友聞聽石越語氣中,帶着考較的味道,略想了一會方答道:“學生別無所長,相公召見,莫非是錢莊總社,便當與南海海商有關。”

他說完,抿着嘴望着石越,卻見石越的表情不置可否,過了好一會,才聽石越又淡淡道:“其實我找允叔來,是想問問東南商人與南海海商的家底……允叔須得和我說真話,然你亦可放心,我的問題不會太爲難。”

曹友聞連忙欠身回道:“相公下問,學生自當言無不知,言無不盡。”

石越點點頭,問道:“以允叔的估計東南商人與南海海商,手裡通計能有多少金、銀、銅錢?”

曹友聞聞言,驚訝的擡起頭,卻見石越面無表情,他不知道石越打的什麼主意,想了想,方謹慎的回道:“這個……東南商慄如過江之鯽,學生也不能知道究竟有多少商慄 超級統治者帖吧……但以學生所見,家財在百萬貫以上的,總有上千家,至於十萬貫以上的,當數以萬計、甚至十萬計。這些人家,多少都會藏一些金銀、銅錢,便是這金銀、銅錢只佔到家財的兩成,最少也不會少於二十萬萬貫……”

“兩成?”石越不動聲色的反問了一句。

“實際自然是不止兩成的,不過也不會太多。”曹友聞連忙說到,“東南商慄與中原、西北商慄不同,中原、西北商慄,家財多以天地、金銀爲主,多者佔到八九成,但東南,便是海商,號稱多藏金帛,可實際上,東南海商不喜歡如同北方一樣,挖着地窖,一窖一窖的藏着寶貨,故這金銀,亦極少有人家會超過家財的五成……一般來說,佔到二三成較爲常見。”

“允叔這麼說,未免有點不盡不實了。”石越的臉忽然沉了下來,“海商出海,追逐的無非是黃金白銀,如何會比西北商慄還少?”

“相公……”陳良方想替曹友聞解釋幾句,卻被石越冷冷的擋了回去,“本相只想聽允叔的解釋。”

石越一雙眸子,咄咄逼人的盯着曹友聞。他召見曹友聞,自有他的用意,但如果曹友聞竟敢在他面前耍什麼心眼,那這個人從此以後,就永遠都別指望踏進石府的大門半步。

曹友聞卻連想都不敢想,欠了欠身,從容道:“學生絕不敢欺瞞相公相公說的不錯,海商出海,爲的都是金銀銅錢,但若是相公去兩北一個富豪之家,主人便會指着一個倉庫說,此處全是捐,指着另一個倉庫說,此處全是綢緞,又指着幾個倉庫說,此處全是糧食,然後指着一排地窖說,此一窖是真金,彼一窖是白金,……然後會帶着相公,去看他家的萬畝良田!北人性格勤儉,無論貧富,都是如此,這似是天性。”

但相公若去一個南方的富豪之家,卻絕不會如此。南方的富人,與北人一樣,也會購買良田,但他們若要炫耀自己的財富,便會帶相公去看他的府邸是如何極盡奢華,巧奪天工;他府裡養着多少知名的歌妓;每天要燒掉多少名貴的香料,一頓飯要吃掉幾百貫甚至上千貫的銀錢……甚至如今杭州一帶的富人,蔚然成風的,是養一隻蹴鞠社,此風便如同北方富貴之家養着好馬去賽馬一樣,唯一不同的是,這蹴鞠社不及名馬有用,卻要花更多的錢。

“相公曾經守杭,當知學生並無虛言,北人勤儉,然南人就尚奢侈,這亦是天性。以兩浙來說,普通百姓收入較北方爲高,但其家中積蓄,卻往往比北方的百姓要少。三吳風俗便是如此,許多人家,房子蓋的華麗,衣飾望之皆然,但家裡連隔夜的存糧都沒有。當年災荒之時,因爲沒有積蓄,所以許多人家只好把家裡的門窗劈成木柴來賣,結果這些木柴中,許多都漆着金!且南人又好遊樂,好口腹之慾,不止是富人如此,連窮人也對時行樂……”

“故學生所言,絕無半點欺瞞。”曹友聞雙目炯炯,望着石越,說到:“東南的確要比西北富裕,富商也爲數衆多,然南人生性浮薄,若兩家家財相當,則家中之儲蓄,必不及北人。”

石越聽到這裡,臉色漸漸緩和下來,他在杭州當過知州,也知道一些杭州的風俗當年他見到許多杭州人,已經窮的要借米過日子,但是家裡的碗,卻一定是美輪美奐的漆器。若是在北方,碰上這樣的窮人家,那一定是用很粗陋的陶婉將就了。

他心裡面,對曹友聞的話,已經信了七八分。

“如此說來,本相還須多打北邊富室的注意?”

曹友聞一愣,口裡卻如實說到:“學生雖不知相公的打算,然以學生之愚見,若是想叫富人出錢,還是隻能指望東南富慄。”

石越奇道:“這又是爲何?”

“雖然如學生所言,北邊的富人積蓄多,但其往往吝嗇,若沒有實際的好處,他們絕不會輕易往外掏一文錢;東南的商慄卻不同,他們生性便愛追逐一些浮誇的東西,如珍珠、象牙、珊瑚此類海外奇珍異寶,在國內的銷量,除了汴京以外,便數東南的城市賣的最好。南人愛攀比,好虛榮……”

“允叔果然聰明!”石越不待曹友聞說完,已是開口稱讚起來。

陳良是知石越的算盤的,也說道:“其實允叔說二十萬萬貫,只是最保守的估計。亦有不少海商,根本看不出來他們的家財……以學生之見,便是翻個倍,亦不奇怪。”

石越點點頭,他瞥見曹友聞眼中還有疑惑之色,但這等大事,自然是不能隨便和曹友聞泄露的。按禮儀,太皇太后帶着小皇帝正式聽政還需要一段時間。在此之前,若是被御史們知道,新帝即位之初,不是先向天下求賢納諫,反而是要賣爵位,不管是爲什麼,都免不了要鬧出軒然大波來!

不過,這段時間內,石越也並非無事可做。

“叫允叔知道也無妨,允叔在界身巷買到的交鈔,千萬看緊了。”石越刻意提前放出一些風聲,“朝廷已經下定決心,要保住交鈔!皇上即位後,照例都是要頒佈一些德政的,後天便會下旨,各地所有拖欠之歷年稅賦,皆可用交鈔按官價補交!”

“啊?!”

“除此以外,本相還會請朝廷准許,今年之兩稅,繳交鈔也罷、緡錢也罷,或是繳實物也罷,聽民自便,屆時本相會奏請朝廷着戶部與太府寺,制定各州之稅額,並令各路監察御史,嚴查拒收交鈔之官吏,並鼓勵各報監察。更允許百姓提前交納兩稅!”

“這……”曹友聞的震驚,變成了憂懼。“此事還請相公三思!恕學生大膽直言學生雖然不知朝廷之事,然以常情推測,便可知道,若是朝廷有錢,便斷不需要增發那麼多交鈔,既然朝廷增發了那麼多交鈔,國用一定比較拮据。兩稅收交鈔,固然於穩固交鈔之信用大有好處,但重要的不是朝廷收稅收什麼,而是支出時付什麼?朝廷每歲開銷龐大,若支出也是用交鈔的話……以學生之見,交鈔非止不能減少,反而會增多,縱使軍民願意用交鈔,物價也會暴漲,而朝廷又將迫不得已,被迫發行更多的交鈔……如此惡性循環,只恐……”

曹友聞說到此處,不由搖搖頭,道:“最要緊的是,萬一失敗,便如同雪上加霜……”

“允叔所慮極是。”石越卻顯得胸有成竹,坦然說道,“萬一失敗,朝廷便形同破產,後果不堪設想。而即使能讓百姓恢復對交鈔的信心,朝廷亦將面臨着物價悠悠的巨大壓力。”

“相公既然已經知道,爲何?”

“無他,若不這般做,百姓對交鈔的信心,又怎能恢復?國家賦稅收不收交鈔,於百姓信心來說,至關重要。況且,若是朝廷能籌到一筆銅錢,那一切擔憂都是多餘,所有麻煩皆迎刃而解!”石越說着說着,竟是“說漏”了嘴。

一筆銅錢?曹友聞在心裡計算着,那需要一筆多大的鉅款。莫非朝廷發現了一座曠古絕今的大金山?

其實,石越心裡面也遠不如他臉上所表現出的那麼從容,正如司馬光所說的,他已經下定決心,背水一戰,便不惜丟出自己所有的籌碼來。

石越經過這麼長時間的深思熟慮,已經認定,他面臨的,乃是一個非常複雜奇妙的局勢。這既不是一場信用危機,亦不是貨幣發行過多的危機。石越如此理解他所面臨的局面,誠如他所看到的一些食貨社的觀點,大宋朝在經濟上,絕非是一個整體。大宋朝,準確的說,不過是使用相同貨幣,由同一個政府領導的幾個地區而已。汴京、西北、益州,既是信用危機也是貨幣發行過多,而最根本的就是貨幣發行過多;而東南則根本不存在貨幣發行過多的問題,它不過是受北方波及的信用危機,其最實際的問題,則是李敦敏與曾布擔心的海外貿易萎縮。

換而言之,這是完全不同性質的兩件事,只不過因爲使用同樣的貨幣,屬於同一個國家,所以南方與北方儘管流通並不完全,卻也同樣會互相產生影響,於是表現出來的,竟然是相同的形式交鈔信用受到嚴重懷疑。而受打擊最嚴重的,便是興起不足二十年的錢莊業。

這也是石越突然對大宋朝的南北之爭產生極大興趣的重要原因。

蜀中商賈是一個非常活躍的羣體,然而因爲大宋朝的特殊歷史原因,蜀中的經濟與外界的聯繫較少,直到交鈔廣泛應用之前,蜀中都是不使銅錢,而使用鐵錢的。所以,蜀中於大宋,實際上是一個相對獨立的經濟王國。目前在那裡,最重要的乃是軍事與政治的事情,石越已經決定,要將益州的事單獨處理。

除去益州以外,東南與北方,則面臨表象相似,但本質各不相同的麻煩。

理想的辦法,當然是鞏固交鈔的信用,然後加速各地區的流通,讓汴京與北方過多的交鈔,分散到全國去,然而石越卻對此一籌莫展。

因此,石越心裡面真實的想法,乃是保住東南。

汴京在天子腳下,出了什麼事情,自然會給朝廷最大的壓力。然而,無論從賦稅的比例來看,還是未來的發展來看,石越都相信東南諸路纔是大宋經濟上的根本與未來。

石越相信,只要儘快恢復交鈔的信用,東南就會重新穩定下來,並且恢復活力東南諸路本身就是一個發展潛力無限的地區,海外貿易影響的到底只是個別的產業。畢竟,在海外貿易這個鏈條中,大宋朝扮演的角色,主要只是用瓷器、絲綢等製品,去換取金銀以及香科、象牙等奢侈品。這還是一根比較原始的鏈條,其最重要的意義,只是爲朝廷掙來大筆的稅收。東南之所以會一片狼藉,乃是因爲興起不足二十年的錢莊業發展太快,石越此時已經充分的認識到錢莊業是一個多麼脆弱的產業,而偏偏它卻成爲了東南諸路這十幾年來迅速發展的最重要的發動機!

當然,若能爲海外貿易找到新的突破口,那事情就更加完美。

但無論如何,在石越的計劃中,已經有了明確的主次。在確保交鈔的信用之後,汴京與西北的危機也會得到很大的緩解,至於物價,想要恢復舊觀,那幾乎已經不可能。

石越心裡非常明白,曹友聞所說的風險的確存在,而且極可能變成事實。然而,石越亦認爲自己別無選擇。

所幸的是,石越發現上天並沒有拋棄他。

便在這個節骨眼上,石越的腦海中,形成了一個無比大膽的想法。

那匹小馬駒!

只要一念及此,石越便無法抑制住自己的興奮之情。他這一日的話,也顯得格外的滔滔不絕。令熟知他的潘、陳、侍劍等人,都忍不住露出驚訝之色。

第16節第31章 與昔一何殊勇怯第五章第12章 三朝元老心方壯(二)第8章 下第29章 誰知快意舉世無第八章第四章第5節 學術與政治(中)第27章 臣憂顧不在邊陲第四章第16節第16章 莫嗟身世渾無事(一)第十六章第四章第3章 下第二十一章第26章 真剛不作繞指柔第28章 聖主如天萬物春第3章 誰持白羽靜風塵(四)第24章 天下自古無能才第33章 山河百戰變陵谷第九章第二十六節第二十三章第7節 拗相公中(02)第16節第10章 下第8節 離間計(下)第20章 關河迢遞繞黃沙第18章 封疆盡是春秋國第9節 上第四章15 汴京杭州4第22章 君王有意誅驕虜第27章 臣憂顧不在邊陲第6節 白水潭之獄下(02)第18章 封疆盡是春秋國第17章 安漢當年一觸龍第26章 真剛不作繞指柔第4章 書生名利浹肌骨(一)第24章 天下自古無能才第31章 與昔一何殊勇怯第9章 國須柱石扶丕構第十七節第五章第12章 三朝元老心方壯(二)第2節 下第31章 與昔一何殊勇怯第四節第30章 自古和親誚儒者第25章 河潼形勝寧終棄第十六章第6節 上第9章 國須柱石扶丕構第25章 河潼形勝寧終棄第29章 誰知快意舉世無第12節 再度交鋒(中)第33章 山河百戰變陵谷第22章 君王有意誅驕虜(一)第35章 平昔壯心今在否第八章第6節 上第6節 下第30章 自古和親誚儒者第5節 學術與政治(中)第二章第九章第11節 天下才俊(上)第二章第二十六節第22章 君王有意誅驕虜第33章 山河百戰變陵谷第二十章第五章第14章 兩河百郡宋山川(一)第31章 與昔一何殊勇怯第26章 真剛不作繞指柔第23章 熊羆百萬臨危堞第14章 兩河百郡宋山川第12節 再度交鋒(下)第4節 下15 汴京杭州4第2節 聲名鵲起下(02)第19章 黃金錯刀白玉裝第1章 一聞戰鼓意氣生第6章 面如田字非吾相(一)第4章 書生名利浹肌骨(二)第18章 封疆盡是春秋國第二十九節第15章 天機雲錦用在我第7章 江上潮來浪薄天(四)第31章 與昔一何殊勇怯第15章 天機雲錦用在我(三)第六章第三章·十字後記第9節 下第8節 離間計上(01)第4節 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