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什麼?!”夏主秉常的語氣中,有幾分不可置信的驚愕。

數日之內,沿宋朝邊境的諸軍司,向興慶府告急的快馬不絕於道。對於宋軍大規模的軍事集結,西夏的邊將們,都有幾分摸着不頭腦。宋軍集結大軍,從常理而言,必定是爲了進攻西夏,但是從宋軍的舉動來看,又似乎並非如此。摸不清宋軍虛實的西夏邊將們,全都迷惑不已。自古以來,都是兵不厭詐,無論宋軍是否在搞“虛虛實實”的把戲,對於不知底細的西夏人來說,唯一的辦法,就只有保持備戰的狀態,高度警惕,同時一面派人去刺探宋軍的軍情,一面則向興慶府報告。

“須得快點兵迎戰,國相知道了麼?”秉常着急的問道。

李清與禹藏花麻交換了一下眼神,李清跨上一步,低聲道:“陛下,這是千載良機!”

秉常愣了一下,沒有明白李清的話。

“召國相進宮,商議軍機,然後趁機……”禹藏花麻解釋道,一面做了一個殺頭的手勢。

秉常吃了一驚,旋即搖頭,道:“強敵當前,這樣不妥吧?萬一激起內變,豈不爲宋軍所趁?”

“機不可失,失不再來。”李清語氣中,透着寒意。

“先召國相進宮議事……”秉常猶豫着,下達了命令。

“是。”李清應道,退了下去。他知道秉常的決心,實在是不可以信任,有些事情終需要親自佈置。

目送李清退下,秉常又把目光投向禹藏花麻,憂心忡忡地問道:“宋兵人馬多少,進兵方向,沒有一樣是清楚的,駙馬以爲是怎生應對纔好?各處都是急報,莫非宋兵是數路大出?”他一面說着,一面將目光投向一幅畫得不怎麼準確的西夏地圖,遊移不定。

“陛下莫急。”禹藏花麻沉吟了一下,“任他宋軍幾路來,總有應付之法。各地烽煙未舉,可見仗還沒打起來。眼下之策,只得先在靈州一帶集中兵力,以備非常便可。”

秉常此時早無主意,只聽禹藏花麻胸有成竹的口氣,心下稍安,連連點頭。

與此同時,樑太后宮中。

“你是幾朝的老將,覺得這事如何?”樑太后坐在胡牀上,從容地問着嵬名榮。

嵬名榮想了一會,沉聲道:“臣總覺得此事透着蹊蹺。”

“怎麼說?”樑太后眼中閃過一絲光芒。

“自古以來,有智者之名者,多是謹慎之人。臣觀石越爲人行事,一向多謹慎小心,每做一事,都是謀定而後動。這既是他的優點,亦是他的缺點。既是石越在陝西主事,若是宋軍果真要來攻我,總不會只有一萬兩萬人馬。若是兵馬上十萬,這般大的調動,他便是瞞得再好,也總有蛛絲馬跡可尋……”

“你是說,石越在用詐術?”樑太后不禁傾了傾身子。

“兵書上說,虛則實之,實則虛之。這種事情,總是難料。不過臣以爲,若是在陝西主事之人,是李靖李衛公那般的人物,則便是五千之衆,亦可能是實;若是石越,十萬衆以下,皆是虛多實少。這點人馬,他最多也就敢擾擾邊。”嵬名榮下了斷語。

樑太后沉吟了一陣,忽然嘆道:“你這話縱是有理,但是國中只怕無人敢信。”

嵬名榮亦不禁默然,在心裡微微嘆了口氣。他知道樑太后說的,確是實話。休說他人,連他自己,內心中也會有幾分猶疑的。眼下國內其實是風聲鶴唳,草木皆兵,前線情況不明,誰又敢保證說宋軍真的就不會大舉進攻?誤國之罪,對誰都太沉重了一些。

“罷了,我先去見見皇帝。”樑太后忽然起身,又問道:“那個文煥,可有異常麼?”

“亦沒甚異常之處。”嵬名榮忙欠身回道:“他領了皇上的詔旨,現在專心負責籌建講武學堂。”

樑太后微微點頭,想了一會,忽問道:“你有沒有覺得我多疑了點?”

“謹慎總是沒有錯的。”嵬名榮委婉地回道。其實他心裡的確認爲樑太后多疑了,以文煥的遭遇,救駕的功勞,實在沒有懷疑的理由。“不是人人都比得上景宗皇帝的。”嵬名榮在心裡安慰性的解釋着,當年元昊對那幾個漢族秀才,可不曾有過什麼懷疑。不過強者有掌控他人的自信,這也不是人人效仿得來的,所以樑太后的作法,也不能算錯。

“嗯。”樑太后點了點頭,笑道:“我畢竟是比不上景宗皇帝啊。”目光悠悠,彷彿是無意,又彷彿直透嵬名榮的內心。

嵬名榮嚇了一跳,連忙把頭深深地低垂下去。

國相府。

“抱病”的樑乙埋,在他的園中,正與一干黨羽商議着大事。

“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有什麼好怕的?”樑乙埋冷笑道。他這話並非是爲了給手下打氣,而是打心眼裡這麼認爲的。雖然兩次大敗於宋軍之手,但是樑乙埋並不覺得那是因爲自己的指揮有誤造成的。

“國相所言甚是。”黨羽們拍着馬屁。

“樑將軍,你怎麼看?”樑乙埋的目光,移向默然不語,不肯隨聲附和的樑永能。

樑永能欠了欠身,沒有看旁人,沉聲道:“國相,此次宋軍做得甚是高深莫測,不可掉以輕心。到目前爲止,除靜塞軍司仁多澣以外,各軍司所報,都只知道宋人在邊境集結大軍,但既不知道兵馬之數量,亦不知道旗號,更不知其意圖……”

“意圖還用問麼?司馬昭之心……”

樑乙埋冷冷望了說話之人一眼,那人嚇得一縮頭,把剩下的話嚥到了肚子裡面。

“將軍的意思是?”

“兵法有云,虛則實之,實則虛之。若按常理而論,南朝興大兵之前,必然要鬧得舉國沸沸揚揚,天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此事從表面上來看,必是石越虛張聲勢。況且宋要入寇,若無十萬之甲兵,在下可爲國相吞之。若出動十萬之衆,調動兵馬糧草,我之細作再無能,亦不可能全然不知。故此,在下以爲,宋軍如此,絕非滅國之兵。然則,石越狡詐,亦不可掉以輕心……”樑永能爲西夏名將,也並非幸致。

“這又是爲何?按將軍的說法,我大夏不是可以高枕無憂麼?”有人發問道。

樑永能搖了搖頭,苦笑道:“若是石越並非是想一舉而滅我西夏,他是想蠶食呢?”

“這……”

“他調集軍隊於邊境,見我有備,則他自然不敢輕易挑釁,但我若無備,焉知他不敢取我邊地?”樑永能嘆道:“石越小兒如此行事,便是要叫我明知他是虛張聲勢,卻也不敢不防。”

“難道他不怕空耗兵餉糧草麼?”

樑永能皺眉道:“這也是我想不明白的地方。或者,南朝是想如此耗垮我大夏。但這般行事,時間短了不起作用,時間長了,卻要兩敗俱傷。真真讓人不解……還有讓人奇怪的是,爲何靜塞軍司沒有報告環慶路有異狀?”

“定是仁多澣與南朝勾結。”

“定是如此……”

“我要彈劾他……”

衆人頓時紛紛議論起來。樑乙埋看着衆人,卻也無意制止,只是在心裡暗暗盤算着。樑永能的分析,也許是正確的。如果夏國無備,宋軍趁虛而入,那便是又一個綏州。這般蠶食下去,西夏的滅亡,也只是時間問題了。而且,樑永能還少算一種可能,如果西夏不集結軍隊準備,萬一宋軍突然發難,攻入國境後,竟然並不收手,那時候再臨時召集兵馬,怎麼還來得及?因此還是要點齊兵馬,以備戰爭。何況此事對樑乙埋並無壞處,秉常剛剛宣佈要免稅罷兵,轉瞬之間,局勢急定,他稅也免不成,兵也罷不了……樑乙埋不禁幸災樂禍地暗笑起來。

正計算着,忽有家人急匆匆走來,在樑乙埋耳邊低聲說道:“皇帝宣見國相。”

“告訴使者,我病症加重,不便相見。皇上所問之事,我已知曉,不日便有奏章遞上,請皇上毋憂。”樑乙埋根本沒有興趣接見中使。

“是……”

“關於貢舉之事……”樑乙埋轉過頭,便說起其他事來。

西夏王宮之內。

李清拉住回報的中使,問着情況。

“國相不肯來麼?”李清皺眉道,一面瞥了殿中一眼,樑太后正在那裡和秉常說着話。“再去催一次。”

中使嚇了一跳。望着李清,嚅嚅道:“這……這……僞傳……”

“什麼僞傳?”李清冷冷地說道:“這是皇上的旨意!眼下皇上沒空理你。”

“是。”被李清的目光盯着,中使只覺得背脊發涼,連忙應道。

“真是狡詐。”李清望着再去傳諭的中使,在心裡罵着樑乙埋。樑太后的聲音忽然高了起來,從殿中傳出,李清側耳聽着,卻是斷斷續續地。他隱約猜到了她的意思,卻是要秉常遣他和樑永能分赴邊境,應對局勢,樑乙逋居中掌兵策應。秉常在低聲抗辯着。

李清在心裡無奈地搖了搖頭,只覺得每個對手都極其厲害。石越在此時來這麼一招,讓李清懷疑他對西夏的局勢簡直是瞭若指掌,正好是恰到好處,讓西夏左右爲難,還逼得秉常失信於國人。哪怕明知是計,也不能不應——他與西夏諸將一樣,此時自然也不知道什麼“軍事演習”,只以爲是虛虛實實之計,不過這樣的分析,雖不中,亦不遠矣。石越的這一手,一石三鳥,實是狠毒。李清心裡自然是佩服的。

不過他也不是吃素的。立時就想到利用這個機會,先除了樑乙埋父子再說。誰知樑乙埋亦是老奸巨滑之輩,沒有把握,絕不進宮。偏生還怕他狗急跳牆,逼他不得。

衆人之中,最厲害的,還是樑太后。一切可以利用的形勢她都利用到了,可以說是費盡心機,要削除秉常的羽翼。輕輕易易將文煥趕出宮去,現在又開始對付自己,要利用這形勢,將自己和夏主分開——若從單純的軍事角度來看,樑太后的應對之策無疑是正確的,由自己與樑永能分別節制方面,以二人的才幹,除非宋軍真的是大舉來攻,否則邊境絕對吃不了什麼虧。而使樑乙逋居中策應,更可保萬無一失。

但是樑太后背後之意,秉常豈能看不出來?自然也不肯答應。

自己的這個君主,雖然見事並不糊塗,但卻少了居上位者的狠決果敢。

李清不覺無可奈何地嘆了口氣,靜靜的等着。

過了許久,樑太后與秉常還在殿中爭執着,但是聲音卻冷了下去,李清已聽不清他們在說什麼,只見禹藏花麻不停地向外張望着。

去傳旨的中使又回來了。

“國相依然託疾不來。”中使不太敢看李清的臉色。

“再宣!”李清鐵着臉低聲喝道。

“是。”這次中使連問都不敢多問,又急急走了出去。

中使一連跑了四次國相府,但是樑乙埋始終不爲所動。最終李清也只得無可奈何地放棄。但是樑太后卻不是這麼輕易放棄的人。

她盯着秉常,厲聲問道:“皇帝豈可任性?哀家想問問皇帝,若不如此,皇帝想要如何應對?”

“母后放心,待事情更明瞭一點,再議對策不遲。我已派人去召國相,國相必有善策。”秉常無論如何,也不肯鬆口。文煥被斥,若李清再派往地方,他的改制,實際上就是等同於失敗了。

樑太后哼了一聲,道:“皇帝怎可說得這般輕易?軍機大事,豈能一再拖延。若待事情明瞭,大事早已不可爲。國相告病當中,皇帝是一國之君,終須自己拿主意。”

“眼下之事,實離不了李清。莫若遣別人前往。”

“聽宿將議論,我夏國善用兵之將,惟樑永能、李清數人,若遣不會用兵之輩,反誤大事。皇帝要離不了他,待事情一了,再召回他便是。他想久鎮邊關,祖宗法制還不許呢。”

“嵬名榮也是幾朝的老將……”秉常終於忍不住,反將樑太后一軍。

樑太后淡淡一笑,道:“嵬名榮老了。”

“妹勒倫亦善戰。”

“妹勒倫臨陣無勇,多謀少斷,不可託重任。”

“那野利輅如何?”

“野利輅有勇無謀,偏還有野心。李清、樑永能,雖然節制諸將,但是一道詔旨,便可解其兵權,無反側之憂。野利家在國中根深蒂固,使將容易撤將難。”

秉常又問了諸將,都被樑太后否則,偏偏還言必中的。秉常頓時理屈辭窮,卻只是不肯答應。

樑太后也不催促,只是坐在那裡,默默地望着秉常。

禹藏花麻偷眼望望樑太后,又望望秉常,已知道無論如何,樑太后佔盡了上風,秉常終須要屈服。但是仁多澣不敢來興慶府,李清若再往地方,則大安改制終究是一句空言。他沉思許久,終於咬牙說道:“太后,陛下,臣斗膽……”

“駙馬有何良策?”秉常似乎此時才意識到還有禹藏花麻在殿中,不由喜出望外,望着禹藏花麻。樑太后也饒有興致地看着禹藏花麻,嘴角流露出的笑容,不知道是諷刺還是什麼。

“臣雖無能,智勇不及李將軍,但亦願爲太后、陛下分憂……”禹藏花麻欠身說道,兩害相權取其輕,若一定要有一人離開興慶府,自己走總好過李清走。

wωω⊕ тт kǎn⊕ ¢ ○

“你要請纓?”秉常不由愕然。

禹藏花麻苦笑了一下,道:“臣雖然不過一介武夫,但也敢保證,若有臣在,只須宋朝不是興兵十萬來攻,臣可爲陛下當之。”他說完,眼光瞥了樑太后一眼,卻見樑太后那若有若無的笑容,更加深不可測。禹藏花麻怔了一下,心中一凜,一個念頭浮了上來:難道她本來就是想算計我麼?這一想之下,愈發覺得此事大有可能,不由大覺沮喪。但是想來想去,自己不站出來,卻又沒什麼別的良策。

“駙馬請纓,我也是信得過的。”樑太后悠悠說道:“若是這樣,實是兩全其美。”

“這……”秉常一時還接受不了。

“請陛下放心。”到了這個時候,禹藏花麻也只能硬着頭皮繼續說了。

“皇帝還猶豫什麼?”樑太后拿眼睛斜睨了秉常一眼。

秉常猶疑了一會,終於點點頭,道:“若是駙馬,朕也放得下心。便依母后之策。”

禹藏花麻頓時鬆了口氣,但心中又泛起一絲不舒服的感覺——在皇帝的心中,自己並沒有李清重要,這件事情雖然早已知道,但是被自己親自證實,卻並非一件多少讓人高興的事情。他把目光移向樑太后,卻見樑太后臉上波瀾不驚,竟不知道她在想什麼。

這個女人,真是可怕啊。禹藏花麻心中閃過這個想法,連忙把目光收斂起來。離開興慶府,也許未必是一件壞事。

第3章 誰持白羽靜風塵(二)第15章 天機雲錦用在我(五)15 汴京杭州4第10章 當年師友盡豪英第7節 拗相公中(01)第5章 東風未肯入東門(六)第3節 下第26章 真剛不作繞指柔第4節 集英殿風波下(2)第10章 上第2節 上第7節 拗相公中(02)第35章 平昔壯心今在否第18節第19章 黃金錯刀白玉裝第六章第9章 國須柱石扶丕構第十三節第6節 白水潭之獄上(02)第10節 呂氏復出(中)第5章 東風未肯入東門(二)第6章 面如田字非吾相(三)第28章 聖主如天萬物春第六章第6節 白水潭之獄(中)第5章 東風未肯入東門(六)第9章 國須柱石扶丕構第5節 上第4節 集英殿風波下(2)第五章第六節第4節 集英殿風波下(2)第21章 雲重陰山雪滿郊第14章 兩河百郡宋山川(一)第10節 下第九章第七節·十字後記第3節 上第13章 一夜大雪風喧豗(二)第8節 下第30章 自古和親誚儒者第15章 天機雲錦用在我第2節 上第四章第二十章第30章 自古和親誚儒者第1章 上第9章 國須柱石扶丕構第25章 河潼形勝寧終棄第9章 國須柱石扶丕構(三)第8章 中流以北即天涯(二)第12章 三朝元老心方壯第11章 錯料一帆超十程(五)第十三節第30章 自古和親誚儒者第19章 黃金錯刀白玉裝第25章 河潼形勝寧終棄第18節第6章 下第28章 聖主如天萬物春第五章第3章 誰持白羽靜風塵(四)第17章 安漢當年一觸龍第五章十字修改版緣起代序第3節 終南捷徑上(02)第31章 與昔一何殊勇怯第一節第3節 終南捷徑上(03)第4章 書生名利浹肌骨(一)第25章 河潼形勝寧終棄第6章 面如田字非吾相(二)第三節第六章第28章 聖主如天萬物春第二十七節第三章第29章 誰知快意舉世無第29章 誰知快意舉世無第7節 拗相公中(02)第16章 莫嗟身世渾無事第二章第十章第34章 誰其當罪誰其賢第19章 黃金錯刀白玉裝第12節 再度交鋒(上)第8章 中流以北即天涯(一)第16章 莫嗟身世渾無事(四)第十章第4節 集英殿風波中(01)第16節 十字(三)第二章第17章 安漢當年一觸龍(三)第五節第3章 誰持白羽靜風塵(四)第21章 雲重陰山雪滿郊(四)第33章 山河百戰變陵谷第7章 江上潮來浪薄天(二)第07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