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時間永遠是最大的。宋朝的熙寧十一年,夏國的大安四年,很快就過去了。

宋夏之間的戰爭,眼看着就過去了一年的時間。一年的時間,對於善忘的人來說,已經可以忘記他們不想記住的事情;但對於另一些人來說,恥辱卻並不會隨着時間的推移而消減。

熙寧十二年的正月,宋朝與西夏,從表面上來看,除了西夏派出使者向宋朝皇帝拜賀正旦以外,雙方都是在爲各自的事情毫不相干地忙碌着。

宋朝在正旦的大典之後,由鴻臚寺卿正式告知遼使,宋朝決定接受了遼國的請求,雙方在對方京城,互設常駐使節,遼國由此成爲自高麗國以外獲准在汴京常駐使節的第二個國家。這件小小的事情,實際上傳達了很多的信息:此時的宋朝,正在漸漸變得比以往更加自信,因此也更加開放。

不過,此事由鴻臚寺卿來傳達,卻也意味着對石越主導的官制改革的修訂——當年官制改革之時,規定鴻臚寺負責藩屬、國內少數民族、海外殖民地之事務,而不在朝貢體系之內的國家,如對遼國的外交事務,則歸於禮部。這種設置本是石越試圖打破朝貢外交的一種嘗試,今後的宋朝必將面臨更寬廣的世界,雖然宋朝當之無瑰地處於當時人類文明的頂峰,但是並不意味着其餘的文明只能有資格葡伏於它的腳下,古老的朝貢體系在石越看來,本就有修正之必要——正視你的競爭對手,什麼時候都不會錯。而宋朝本來就視遼國爲平等的";大國";,朝貢體系在這裡已經開了一道縫,因此石越便想巧妙的加以利用。

但是,很快,宋廷就發現了其中的不便:當時與宋朝交往的國家,僅僅只有遼國是宋朝認爲可以平等相處的國家,其餘諸國,連注輦國這樣的天竺強國,都被習慣性的納入了朝貢體系之內,雖然對海外更加了解的宋廷心知肚明那並非大宋的藩屬,但是傳統思維的慣性卻讓宋廷理所當然的將之納入朝貢體系。至於在石越的影響以及對世界的瞭解日益增深之下,被宋朝許多士大夫承認可以與遼國相提並論的近西及泰西諸國(石越《地理初步》之地理概念,大抵西夏以西至中亞,稱爲西域,西亞至東羅馬帝國稱爲近西,東羅馬帝國以西,則爲泰西),卻並未與宋廷發生直接的官方交往,因此自然也被選擇性的忽略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禮部主客司就顯得特別的清閒,也特別的刺眼,朝野上下,幾乎一致同意這是一個";冗司";,終於,這個機構在熙寧十二年走到了它的盡頭,宋廷首先決定將其事務全部併入鴻臚寺,在一個月後,就正式宣佈裁撤主客司。

雖然石越始終堅持認爲,國內之";蠻夷";亦是宋朝之臣民,將其與遼國通聘並屬於一個機構不倫不類,但是他也無法阻止這種歷史的巨大慣性。在宋廷看來,成爲國家編戶的";蠻夷";自然可以歸入戶部管轄,但是那些羈縻州與不向國家納稅服役的";蠻夷";,卻只能歸入朝貢體系之內,其與藩屬不過是程度不同的區別而已。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句話,從來都不是歷史的事實,但是這一點也不妨礙它深入人心,並由此爲文化核心,形成了古老的朝貢體系。石越一方面沉迷於朝貢體系帶來的既得利益——它使得宋朝對南海地區的經營名正言順,在將高麗與南海諸國納入華夏圈之時更加順理成章——因爲華夏文明掌握了整個地區的話語權,使得那些當事國都承認朝貢體系是天經地義的,在宋朝擁有足夠實力的時候,這種觀念帶來的優勢是不可想象的,因爲它能從心理上解除敵人的武裝。但另一方面,石越卻清醒地知道,哪怕華夏文明一直保持着自己的優勢,也不意味着其餘的文明便沒有自己的尊嚴。人類文明並非是一座山峰,而是由羣山組成,每個稱得上";文明";程度的人類社會,都可以有自己的山峰存在。你可以保持高高在上的姿態,但是在心理上,你永遠需要去正視你的競爭對手,否則,哪怕是再強盛的文明,總有一天,也會在高傲中迷失、墮落,被別人超越而毫不自覺,到那時候,便難免要付出慘重的代價。

古老的朝貢體系,在這方面是有缺陷的。但是石越既想享受其帶來的好處,又試圖保持其完整性,在其之外生硬地另立一個系統,就不會是這麼容易的事情了。禮部的主客司,甚至連禮部尚書王珪都覺得極其彆扭,而且在實際事務上,也造成了相當大的不便與職權重疊,其被裁撤,事實上反映了宋廷效率的提高與務實。所以,連石越也對此哭笑不得,不知道這件事究竟是好是壞。

除此之外,在宋朝各地,也發生了一些值得一提的事情。

在南方,熙寧十一年以前,廣南東路與廣南西路的稅收,其總和甚至都比不上荊湖南路一個大一點的州,而且因爲運輸與市場的原因,海外貿易的交易點,海商人們往往也更願意選擇泉州與杭州等城市,而並非廣州。這件事情在熙寧十一年終於發生變化,廣州一州的商稅,在這一年正式超過潭州之全部稅收。在廣南東路的移民數量雖然有限,但是卻帶來了更先進的生產工具與生產方式,也使得廣南東路的農業有了一定程度的起色。前三司使曾布因此政績而受到朝廷的表彰,本來其高升指日可待,但是另一件事卻影響了這件大人的仕途——爲了溝通與荊湖南路、江南西路的交通,增加廣州對商人的吸引力,這位曾大人與薛奕將軍、蔡確大人合謀,竟然從南海諸島至注輦國控制的小島上,擄掠了三千餘土人爲勞工,用於修葺道路,溝通河道,其中有一半以上客死他鄉。這件事情被一位派往廣南東路辦案的監察御史發覺,一本奏章,讓曾布與蔡確各降一級,薛奕削侯爵,成爲熙寧十一年下半年震動天下的大案。宋廷因此也着手海外第一次人事調動,將狄諮調任廣州,曾布調任凌牙門,蔡確調任歸義城,而三地的監察虞侯、常駐凌牙門與歸義城的監察御史,則是因爲失職,全部罷職換上新人——這種程度的調動,既是考慮到南海地區在早期需要倚重熟悉情況的官員,又可防止了他們在某地經營過久,形成尾大不掉之勢。不過由此次調動,也知道了三地在宋廷心目中的地位:廣州最重,其次凌牙門,其次歸義城。

而在西北,熙寧十二年的春節,石越與劉庠正興高采烈看着地圖上的驛政網慢慢的延伸,眼見就要遍佈陝西一路大部分地區,這絕對是讓人歡欣鼓舞的。

而更讓人高興的是,重修三白渠等水利工程,也進展得十分順利。不過,這種表象的背後,卻同樣有着殘酷的現實。石越將留在陝西路的衆多西夏俘虜分成了三部分,一部分下級軍官和勇武的戰士,被石越打散整編入宋朝的禁軍——按當時的慣例甚至可以獨立成軍,這些俘虜會毫猶豫的向昔日的袍澤揮刀——向朝廷獻俘的那一部分,就被皇帝編成了一個營的完整編制,派往河北。但爲了謹慎,石越還是按自己的習慣,將這些人全部打散整編;一部分老幼與隨軍工匠,石越將老幼着派往馬監,將工匠編入作坊;而最大一部分普通士兵,則成爲了石越的免費勞力——當然,名義上不是免費的。這些人被告知,西夏拒絕了對等交換俘虜的建議,更不會出錢贖買他們,他們已經不可能回到故鄉。

唯一的出路,就是在陝西路的道路與水利工程完成之後,他們可以按自己工作量的多少,在宋朝的南方得到一塊大小不等的免徵賦稅五年的土地。

這些俘虜們對宋朝南方的土地並不感興趣,但是這不是他們感不感興趣的問題,因爲他們沒有別的選擇。石越不過是爲了避免御史的彈劾,減少道義上的阻力,用";南方的土地";爲此來披上一塊稍稍溫情的面紗而已。

陝西路的百姓爲了戰爭付出沉重的代價,他們得到戰爭帶來的這一丁點好處自然是理所當然的。如果爲了所謂的道義,讓這些戰俘編成吃白飯的軍隊,或者便宜各級官僚,成爲他們的私傭,卻還要徵發陝西的百姓來修路通渠,在石越看來,這毫無疑問是一種僞善。

一開始還心存疑慮的劉庠等人,也很快接受石越的解釋:這些戰俘,不過就是沒有正式的名號,將薪俸折成了土地兌現的廂軍,如此而已。

宋朝的法律與道德,都不允許野蠻的役使百姓,哪怕是他國的百姓。在宋朝,一個蕃商如果在宋朝病死,他完全不用擔心自己的身後事,宋朝市舶司會保留他的財產,想方設法派人通知他的家屬,讓他們來繼承這筆遺產。如果是爲了通商而遭遇到海難死亡的水手與商人,也可以從市舶司得到一筆撫卹金——哪怕他根本不是宋朝的臣民。壟斷海路,對蕃商徵收高稅是一回事,但這種溫情脈脈的人情味卻是宋朝所獨有的。你當然可以把他當成一種招徠海商的手段,但是你卻不可以違背這種道德習慣。石越是深知這一點的,至少他比曾布要理解得深刻——役使俘虜其實並不是問題的關鍵,關鍵是事情要做得好看。

如果他果真嚴酷地對待那些俘虜,不給他們任何報酬,他必然會面臨朝野上下鋪天蓋地的譴責聲。但是如果他付了報酬,哪怕僅僅是名義上的,或者是畫餅充飢,事情的實質立即就會變樣,人人都覺得這是理所當然。

有時候,藉口也是很重要的。

而在西夏,也有他們自己值得全神貫注的事情。

當";大安改制";得到地方,特別實力派的支持之後,樑乙埋便更加不敢輕易發難了。但這並不是說樑乙埋會全然不知還手。老奸巨滑的樑乙埋,一方面繼續稱病隱忍,一方面卻指揮黨羽,在朝中不斷的找出種種藉口來阻撓改制。

並且,從大安四年的臘月開始,在興慶府的街頭,便有各種各樣不利於改制的謠言開始流傳。這些謠言從興慶府傳到各地之後,就更加走樣得厲害了。

但是對於夏主秉常來說,地方的明確支持,無論是自願還是被迫,都是可以讓他信心大增的。在大安四年的十一月,秉常就再次派出使者,向宋朝與遼國拜賀正旦,不折不撓地執行他";睦鄰邦";的政策。

除此之外,西夏君臣便在緊鑼密鼓地籌劃着創建講武學堂與國子監,並且計劃在大安五年三月舉行第一次科舉考試。以培養、網羅改制需要的人材。

在大安五年的二月,秉常又向全國頒佈了一份詔令。在這份詔令中,秉常宣佈要裁減宮府用度,並且免徵全國半年之稅,保證在大安五年,不再徵召男子服兵役,使百姓得到休息。

";真是大言不慚啊!";在興慶府的某座宅院內,史十三讀着抄錄來的詔書,禁不住感嘆道。

";的確是如此。";回答史十三的,是一個女子。";不再徵召男子服兵役,對於處於弱勢一方面的夏國來說,未免也太……";她笑了笑,沒有再說下去。

站在史十三身後的黑衣童子撇了撇嘴,譏道:";秉常倒也罷了,李清和禹藏花麻,便只爾爾麼?";";倒也未必如此。";女子笑道:";我聽說這一代的夏主,有時候懦弱少斷,有時候卻是剛愎自用得很。這份詔書,李清與禹藏花麻,未必做得了主。";";是麼?";童子又撇了撇嘴,不太相信地反問了一句。

史十三擺了擺手,打斷二人,沉聲道:";現在不必說這些,且先看看石子明要如何做吧。";二人立即收口,恭謹地應道:";是。";";李清給了我三千貫,託我陰蓄死士,說是要效仿當年司馬懿對付曹爽的法子,在民間散養死士,要緊之時,便可以有大用。";史十三低聲說着,語氣中卻有一絲戲謔之意,又似乎還有一點不忍之意。

";何不便按他說的去做?";女子笑道:";要緊之時,說不定真有大用。";史十三一怔之下,立時明悟,哈哈大笑,道:";說得不錯。櫟陽縣君名不虛傳,真稱得上是女中豪傑!";";一女子爾,哪裡比得上史十三的英名。";女子謙道。

史十三笑道:";初聽到是個女子,亦不免有幾分輕視之意。現在卻是不敢了。";";史爺說笑了。";史十三凝視這個女子,想起她的種種傳說,忽然生出好奇之心,笑道:";不知縣君怎麼會來這虎穴之地?";女子淡然一笑,回道:";俚語不是說,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麼?";頓了頓,又笑道:";其實這裡有史爺主持大局,我來不來也無干緊要。且一個生人,到了這裡,也未必有用。我來這裡,實是給史爺打個下手的,一切都聽史爺差遣。";史十三似笑非笑地望了女子一眼,也不點破,笑道:";豈敢。";對於坐在他對面的這個奇女子,史十三是很尊重的,這種尊重足夠讓他按捺下自己的好奇心了。雖然明明知道這個女子來這裡,絕非給他";打下手";,多少還帶點監視之意,但是他卻生不出一點厭惡、排斥之意。

數日之後,西夏靜塞軍司,韋州。

仁多澣也在讀着秉常的這份詔書。";不再徵發兵役麼?";仁多澣苦笑着,忍不住自言自語地說出聲來。秉常一廂情願的想法是好的,一面可以收買民心,也可以休養生息,一面又是向宋朝示好,顯示西夏無擾邊之意。

可是,時勢已經變了。這份詔書若是李元昊頒佈的,那麼宋朝一定會朝野上下,頷手稱慶。但是他李秉常頒佈的,卻只能招人發笑。

是戰是和,還是由夏國來決定麼?

徵不徵發兵役,現在根本輪不到秉常來做主。

";報——";中軍官打斷了仁多澣的思緒,他擡起頭,望了這個新任的中軍官一眼,他曾經幾乎要斬了這個傢伙滅口,但是最後他發現這個傢伙非常的識時務,而且有能力,雖然他也知道這樣充滿野心的人很危險,但也許是看在他獻上來的鉅額贖金的份上,也許是一種類似於想要馴服野馬的心理,仁多澣留下了慕澤的性命——雖然在必要時,他會毫不猶豫地再殺了他,並且任命他做自己的中軍官。畢竟在西夏,好的人材,始終是缺乏的。宋朝人材衆多,浪費起來一點也不心疼,但在西夏,無論是國家還是各部落,都很珍惜難得的人材,因爲這幾乎直接關係到國家或者部落的生死。

";何事?";仁多澣的目光只是掃過慕澤。一個念頭卻一閃而過:這個人,若是不能爲自己效命的時候,就一定要除去。

";宋朝張守約派人送來石越的書信。";慕澤低下頭,恭謹地稟報道。

";這個時候?";仁多澣心中一陣不安,忙道:";請他進來。";";是。";同一天,在宋朝陝西路的熙河地區與綏德地區,開始了宋朝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軍事演習。

第7節 拗相公中(02)第4章 書生名利浹肌骨(二)第6節 白水潭之獄下(02)第12節第12章 三朝元老心方壯(二)第5節 學術與政治上(2)第七章第15章 天機雲錦用在我(三)第5章 東風未肯入東門(五)第二章第26章 真剛不作繞指柔第5節 學術與政治(中)第7章 江上潮來浪薄天(三)第十章第二十一章第十五章第16節 十字(三)第22章 君王有意誅驕虜第六章第2章 廟堂無策可平戎第8節 離間計上(01)第13章 一夜大雪風喧豗(四)第24章 天下自古無能才第31章 與昔一何殊勇怯第十節第9章 下第2章 上第12節 再度交鋒(中)第3節 上第六節第1節 熙寧二年下(01)第32章 雪壓飛狐城第16章 莫嗟身世渾無事(三)第6章 面如田字非吾相(三)第4節 上第6節 白水潭之獄上(02)第一章第34章 誰其當罪誰其賢第七章第33章 山河百戰變陵谷第7章 上第15章第十節第34章 誰其當罪誰其賢第5章 上第8節 下第5章 東風未肯入東門(四)第34章 誰其當罪誰其賢第31章 與昔一何殊勇怯第28章 聖主如天萬物春第14章 兩河百郡宋山川第14節 匪斧不克(中)第二十四節第三章第4節 集英殿風波中(01)15 汴京杭州3第四節第3節 終南捷徑上(03)第六章第十二節第8章 中流以北即天涯(二)第十一節第17章 安漢當年一觸龍第21章 雲重陰山雪滿郊第2節 下第15章第31章 與昔一何殊勇怯第七章第22章 君王有意誅驕虜第9節 汴京新聞(下)第8章 中流以北即天涯(一)第11節第四章第31章 與昔一何殊勇怯第16節 十字(一)第9節 汴京新聞(中)第8章 中流以北即天涯(二)第29章 誰知快意舉世無第21章 雲重陰山雪滿郊第26章 真剛不作繞指柔第7章 下第16章 莫嗟身世渾無事(一)第5章 上第26章 真剛不作繞指柔第2節 下第一節第12章 三朝元老心方壯(五)第12節 再度交鋒(上)第7節 上第14章 兩河百郡宋山川(一)第3章 誰持白羽靜風塵(一)第30章 自古和親誚儒者第二十五節第二章第七節第25章 河潼形勝寧終棄第1節 上第7章 上第十六章第11節 天下才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