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夭下郡縣書·陝西路》(熙寧九年刊,桑氏書局)

……綏德以南曰淮寧河,沿河距綏德四十里,有懷寧寨,又四十里,有新築綏平寨;淮寧河以南曰吐水,蕃人謂之“灌筋水”,過延川縣北入黃河。有支流名清澗水。清澗水入吐延水處,有青澗城,至懷寧寨七十里,至綏德城一百一十里。此皆邊防要寨,延州之險扼處。

……延川縣城北九十里,井出石油,亦名脂水、石液,遇火輒燃。或謂六月取之,塗瘡疾即愈……

《西夏紀事本末長編·綏德之戰》……初,用劉舜卿謀,伏軍於吐延水以北,淮寧河之南。使張約節制八千長安兵及蕃兵四千,出懷寧寨,張聲勢。而以姚兜領振武軍、沿邊弓箭手、未整編禁軍及教閱廂軍計三萬五千衆,僵旗息鼓,伏於守約之後。又命種愕領龍衛軍九千與蕃騎三千,皆馬軍,伏於綏平寨以南,吐延水之北。

樑永能聞守約來,以黨名大王領馬軍兩萬,步軍一萬五千餘人,擊之。每與戰,大宋兵皆不利,少卻然守約典兵日久,威名甚著,其兵部伍嚴整,雖退不亂,西夏諸將皆憚其威名,又慮懷寧寨與之特角,亦不敢迫。兩軍僵持有日。

及是夜,種古燃煙花以召援軍。守約醜正造飯,寅正即舉兵大出,簡八百精銳敢死之士於陣前,皆執強弩,而使蕃兵護兩翼,守約挺身陣前,自節金鼓,與夏軍戰。

黨名大王亦西夏名將,善知兵,爲將謹慎,遂自領步軍以當守約,張馬軍爲兩翼,夾擊守約。守約素得蕃人敬畏,又遺以強弩硬弓,撫之如漢兵,沿邊蕃部皆駿勇,至是,莫不死戰。夏軍竟不能克。

兩軍激戰,自寅至午。大宋兵以寡敵衆,弓矢皆盡,守約親冒矢石,左臂中箭,斷箭怒吼,奮戰不己。

衆皆感奮,莫不效死,將士死者二三,傷者四五。夏軍雖得勢,然自寅正出戰,未暇得食,苦戰半日,既飢且渴,人困馬疲,·準懼於軍法,猶不敢稍退。

至午正,守約度形勢,遂舉大旗,姚兜盡起伏兵,皆執振武軍旗,出守約軍後。夏軍莫不驚懼徘徊,黨名大王親斬兩酋長,縣頭於陣前。其知不能免,竟親率五千衆斷後,令其子黨名多磨領餘衆退至綏德。

然其弩末之兵,不能當一鼓之擊。姚兜兵至,夏軍稍觸即潰,自相蹈籍,姚兜縱兵擊之,殺傷無算。黨名大王知大勢己去,三呼“亡矣”,竟自自刎於陣前。

姚兜遂合張守約兵,窮追黨名大王餘部,會遇大風,風沙迷眼,方止。

姚兜、守約遂整兵北行,一日便至綏德。其軍容鼎盛,秉常以下,盡皆驚怖。

熙寧十一年,正月。

沛京城裡,張燈結綵,喜氣洋洋,一派節日的氣氛。自熙寧十年十一月以來,帝國的北方地區,連續下了幾場大雪,至正月二日,沛京又是普降大雪,自今尚未消融,殘雪掛在樹枝上,竟顯得十分的嬌憨可愛。

在沛京城最熱鬧最繁華的大相國寺前,此時聚集了密密麻麻的人羣。其左牆邊臨河第三棵柳樹下面,有人在那裡搭了個小小的茶棚,擺了幾張桌椅,煮上一壺茶,儼然便成了一個簡陋的茶館。許多的市民遊玩累了,便會到這裡來,掏上幾文錢,買一杯茶坐下歇腳,一面聽一個五十多歲的李秀才,口沫橫飛的說着一本署名爲“衛輝張氏”的《上古神仙評話》的新話本。

不過這一夭,李秀才拿起驚堂木重重一拍,卻沒有如往常一樣開講他的神仙故事。

“衆位看官,今日要說的是,卻是本朝前不久發生的一樁大事……”

這一句話,頓時將茶客們的注意力全部吸引過來。

“話說去年十月,西夏國秉常興無名之兵,來犯我大宋邊境。想那秉常不過是天狗星干犯天條轉世,又如何能敵得過我大宋有左輔星君石學士坐陣……”

其時西夏三路入侵的危機早己化解,捷報傳至京師非止一日,但是具體的詳情、戰況,民間卻無人知曉。之前兩軍激戰正酣之時,因爲情報傳送滯後,連皇帝與樞密院都是一夕三驚,京師曾經謠傳了十餘日,道是石越己被西夏人俘虜,絕食殉國,西夏兵鋒直抵長安。皇帝趙項坐立不安,一夜之間,三次召文彥博入宮。好在文彥博畢竟是三朝老臣,知道皇帝的心思,竟是安臥家中酣睡,對皇帝的詔書,只是讓人輕輕回一聲“斷無此事”便不再理會。最後還是皇帝親自去文府,見到文彥博果然正在呼呼大睡,這才安下心來,放心回宮。皇帝尚且如此,民間雖然新聞管制,但是卻阻止不了謠言的傳播,京師之中,莫不人心·隆崖,有人甚至打點行裝,準備去杭州避難。直到文彥博拒赴皇帝詔的消息傳出,人心這才漸漸安定下來。果然,幾天之後,便傳來慶州兵退的消息。再後來,宋軍大捷的消息,也被送至京師。在京師中等待祝賀正旦的各國使節,紛紛上表拜賀;皇帝下詔京師放花燈十五日,普天同慶。老百姓到這時,才鐵了心相信宋軍的的確確是打了大勝仗。於是對石越這個文臣的懷疑,立時轉變成一種神秘主義的信任。

這個時候,坊間自然也流傳出關於宋軍大勝的無數版本。而老百姓們無論信不與信,都同樣津津有味的聽着每一種流言。

“……那姚、張二將軍破了黨名大王,便兵合一處,計有大軍二十萬,直驅綏德城。見着西夏人,也不喊話,揮兵便殺將過去,小隱君見援軍到來,也從城中殺出。那西夏人攻了幾十日的城,人馬疲憊,士氣低落,哪裡能當住我大宋精兵,一個個以一當百,如虎入羊羣,竟將西夏兵殺得落花流水,哭爹喊娘。幸得還有數十萬大軍護着夏主,狼狽而逃,列位想想,那姚、張二將軍都是步兵,如何又趕得上,眼見着夏主就要逃脫,便在這時……”

說到此處,李秀才便嘎然止住,注視衆人,微笑不語。

衆人正聽到緊要處,見李秀才猛然停住,不由不停地催促道:“便在這時,又如何了?可曾捉住了夏主?”

“是啊,你快說啊,可曾捉住了夏主?”

那老闆見衆人如此,忙走將過來,笑道:“衆位可知爲何這李秀才如何知道這般清楚?”

衆人見老闆如此相問,都是一嚼,不由大笑,現在謠言紛紛,其實衆人心中,也都是將信將疑而己。卻聽那老闆說道:“這次回京捷報的,有一個兵漢恰好是李秀才的親戚,李秀才下了本錢,買到一瓶甘露酒,方纔探得這點真情。我說衆位,亦不能白聽這一回,有錢的捧個錢場,沒錢的捧個人場,這纔是正理。”

衆人這才明白,有幾人便掏出幾文錢來,放到李秀才桌前一個盆子裡。李秀才眯着眼睛,偷偷拿眼瞅那盆中,見錢己差不多,這才拱拱手,做了一個團圓揖,繼續說道:“便在此時,便聽一聲炮響,種愕將軍率十萬馬軍殺到,原來石學士早就伏下這一路人馬。便聽夏主大叫一聲‘我命休矣!’眼見着便要在劫難逃。”

“難道竟將那秉常給活捉了?”座中有人詫異地問道。

“哎!可恨便可恨在此處,那西夏軍中殺出三名降將,竟生生將大宋兵擋住了,護得那夏主逃出生夭。”李秀才長嘆一聲,咬牙切齒的說道。

“哎喲?!”在場衆人盡皆折腕,有人恨聲問道:“那些降將卻是什麼?”

“一個蕃將禹藏花麻,一個漢將李清,還有一個,便是文煥那狗賊!”李秀才又抓起驚堂木,彷彿將那案子當成了文煥本人,狠狠地拍下,罵道:“這三個降將救出夏主,大宋兵輕騎直進,兀自窮追不捨,整整追了兩日,那夏主本是天狗星轉世,還會點妖術,便在晚上祭起妖法,次日便下起大雪。種將軍無奈,只得退兵。”

“啊?”衆人盡皆聽呆了,有人問道:“那夏主會妖術,這又當如何是好?”

“這不用怕。”李秀才搖手安慰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他夏主會妖術,我大宋皇帝卻是紫徽星君下凡,石學士更是左輔星轉世,若是當時石學士在綏德,那秉常便逃脫不了。衆位想想—那西夏人傾國而來,何以石學士便知道要伏兵綏德呢?可見他確是能掐會算無疑……”

李秀才滔滔不絕地說着種種傳說,衆茶客也被他哄得一愣一愣的。衆人絲毫沒有注意,在這個簡陋茶棚的角落中,有兩個俊雅的男子正在低頭喝茶,只是時不時拿眼睛掃上這邊一眼,全不似一般人那麼興致盎然。

“大宋這次真的大勝了麼?相公。”如果有人聽到“他”的聲音,一定會驚訝的跳起來,原來竟是一個女子的聲音。不過她的聲音極低,茶棚中衆人誰也沒有留意。

被她稱爲“相公”的男子,卻只是神不守舍地唔了一聲。若有認識的人見着他的樣子,必然大吃一驚,原來他竟然是白水潭學院的山長桑充國。叫他“相公”的人,自然是他的夫人王倩無疑。

王倩似乎有點惱怒,慎道:“相公?”

“嗯?”桑充國猛地一驚,這纔回過神來,道:“我方纔想事情去了。”

“在想什麼?”

桑充國口中說出來的話,讓王倩大吃一驚。“我在想,這次無論勝與不勝,其實於大宋都不是好事。真正有好處的,可能只有子明而己。”

“若能大勝,怎麼於大宋不是好事?這是我爹爹夢寐以求的事情。若是我大哥未死,縱然他與石越有隙,心裡也會高興。”王倩不解中帶着幾分慎怪。

桑充國皺了皺眉,他的表情突然嚴肅起來,端正了一下身子,沉聲說道:“這些日子以來,我一直在想一個問題。朝廷—夭子與百官,按照經書所說,天子是奉行上天的旨意,來治理天下的,而百官,則是協助夭子牧守萬民的。而夭意,其實便是民意。唯有民意能直達上夭……”

“是啊?這有何不對麼?”王倩疑感地眨着眼睛,習·賡險地托腮問道。

“而子明卻曾經說過,天子不是受命於天,而受命於民。兩位程先生與岳父大人也說,天下非天子之私產,夭下是祖宗之夭下,是夭下人之夭下。”

“這自是正理。”王倩笑道:“本朝立國以來,士大夫莫不奉行。縱是天子亦不敢以天下爲私產。這些道理,其實不待石子明來說明。石子明不過是集前賢之大成而己。”她說的卻是事實,宋朝本是中國歷史上民本思想最濃厚的時代,·準後人無知,將宋朝中央集權的加強等同於所謂“封建專制”的加強,將一個明明是中國歷史上宰相與外朝之權最重的時代,硬生生地說成是皇權加強的時代。

卻聽桑充國沉聲問道:“既是如此,那麼,究竟什麼樣的朝廷纔是一個好朝廷呢?無論天子是受命於天還是受命於民,歸根結底,天子都應當順應民意。那麼,是不是應當得出這樣的結論,惟有順應民意的朝廷,纔是好的朝廷呢?”

“那是自然。但是庶民有無知之時。”王倩沉吟了一下,說道:“所以,應當如聖人所言,施行仁政的朝廷纔是好的朝廷。”此時二人早己忘記身處的環境,更是將說書人與他的聽客拋置腦後,全心全意地討論起來。

桑充國怔了一下,笑問道:“那娘子以爲,何爲仁政?”

“大抵輕搖薄賦,簡刑寬政,可稱仁政。”

“我以爲不然。”

“啊?”王倩聽到夫君這樣的回答,幾乎是驚呆了。不可思議地望着桑充國,卻見桑充國的眼中,閃爍着思想的光芒。

“我反覆翻閱石子明的著迷,又與二程先生、邵先生幾經討論,方纔得出這樣的結論—”桑充國雖然壓低着聲音,卻掩飾不住情緒的激動,“所謂的仁政,應當便是一個好的朝廷應負的責任。一個好的朝其責任,不止於輕搖薄賦,簡刑寬政。後人評價諸篡孔明說,爲政之要,在於寬猛相濟,一律簡刑寬並非好事。至於輕搖薄賦,自古皆被人所稱讚,但是我卻以爲,重要的並不是是否輕謠薄賦,而是朝廷徵收的稅收,用到什麼地方?!”

王倩出神地聽着。

桑充國略有幾分得意,道:“此事我曾與岳父大人寫信請教,岳父大人亦以爲然。”

王倩點點頭,她自然可以想見,自己的父親並不會反對這樣的觀點。實際上,王安石一向便持有這樣的觀點,只不過沒有明確的陳敘出來罷了。

“百姓交稅服役,供養天子及百官,此爲理所當然。然則,這交上去的稅,所服的役,卻必須所用得當。否則,是使天下奉一人,而非是使一人治天下。凡天下財賦,出自百姓,亦當用於百姓,方爲天下之大道所在。一國之內,有天子,有百官,有軍隊,此皆坐食傣祿者。百姓之所以供養天子、百官、軍隊,是爲天子與百官能牧守天下,使天下無盜賊;軍隊能夠抵制外侮,使邊疆無烽火。然後方能使百姓安居樂業。以此觀之,則朝廷之責,是能使百姓安居樂業。換言之,則可說能使百姓安居樂業之政事,方是仁政;不能使百姓安居樂業之政事,皆是惡政。何爲仁政?由此可知。仁政者,非止輕謠薄賦,簡刑寬政。

但凡訓練軍隊、興修水利、販濟災民、鼓勵生產、辦學校、建藥局,凡民之所急者,民之所需者,皆爲仁政。而最要緊處,則是仁政並非是朝廷之施捨,而應當是朝廷理所應當要做的事情!若其不爲,便是失職。”

桑充國的觀點表面上看來平平無奇,但是細一思之,卻是發聾振嘖.王倩忍不住喃喃說道:“理所應當要做的事情?!”她委實是震驚了,開始桑充國反對以簡單清靜少爲思想作爲“仁政”的標準,這一點身爲王安石的女兒,她並不覺得如何新鮮,但是當桑充國說出原來“仁政”竟然是朝廷必須要做的事情之時,她卻是震驚了!

原來百姓們完全可以不必爲朝廷的“仁政”而感恩戴德,那其實只不過是朝廷的職責所在而己!

“兩位程先生如何說?”

“大程先生與小程先生皆以爲是。”桑充國的語氣中,顯得非常的自信。他的觀點,是連石越也不曾提及的。他並不知道,甚至連石越本人也沒有意識到,因爲石越是帶着“救世主”的心態去進行他的著敘,叨民舊石越本人身上有再多的平等意識,再誠惶誠恐,但是他在心態上,卻不可避免的居高臨下了—於是他雖然在書中告訴士大夫們,治理國家應當如何如何,但是卻表現得循循善誘,他不敢大膽地指責統治者—這是你們應當做的!他只是告訴他們,上古的聖王是這樣做的,然後暗示他們,這樣做就符合聖人的標準,會有好的結果,在歷史得到好的評價。

這是石越的侷限。不能說石越不知道這些東西,但是不管是出於謹慎也好,還是出於別的什麼原因也好,總之,最初喊出這一聲“這是你們理所應當要做的事情!”的人,是桑充國。所以,他的確有理由感到驕傲的。

不過桑充國沒有意識到的是,在熙寧三年說出這些話,與在熙不相同的。在石越的著作經過八年的傳播之後,他喊出這些話來寧十一年說出這些話,還是很

才顯得那麼理所當然。

王倩凝視桑充國一會,心中也爲他感到驕傲。同時卻又一點不滿,她在心裡微微慎怪爲何桑充國之前沒有和她討論這些事情。顯然,桑充國有這樣的想法,己經很久了。她忽又想起桑充國最先所說的話,不由奇道:“那方纔相公說,無論勝與不勝,其實於大宋都不是好事。有好處的只有石子明。與此事又有何相千?打敗西夏,使邊藕無烽火,不正是相公所說的‘朝廷的職責’麼?”

“可我現在卻認爲,這並非是當今的急務。”沉吟了許久,桑充國方說道:“打一場大戰,敗了不必說它,便是勝了,也是累得無數的百姓轉運於道,不得安寧。而花費的錢糧,更是不可勝計—若肯將這些錢財用來辦小學校,便是讓天下的童子都讀書亦不是難事。朝廷養着成千上萬的冗兵冗官有錢,打仗有錢,·準獨要來建小學校時,卻立刻沒錢,只是騙得老百姓出錢義學!”桑充國提及此事,不由憤·質不平。

“肉食者鄙,古來如此。不能很快見利之事,朝中也難以通過。”

“除此以外,去歲災民,以十萬計,皆在等待朝廷販濟。去年有幾名學生分赴各路統計,發現各州棄嬰,有增無減,而慈幼局卻往往力有不逮,數以百計的嬰兒因此夭亡。各地又有許多村夫愚婦,有病不治,反信巫術,若朝廷能多開醫藥局,豈非能多活許多人?朝廷官員,若誤判一死刑,其罪不小,可這些人死去,難道便不是朝廷之過?爲何卻可以熟視無睹?軍隊雖然是國家所必需,抵禦敵寇也是理所當然,但是我觀子明所爲,卻似有開疆拓土之志。此次若能擒着秉常,一舉滅了西夏,倒也罷了。現在聽各處傳聞,只怕秉常有驚無險。朝中諸公聞此大捷,必有人鼓惑聖聽,盼着今年一舉滅夏。大兵一興,成敗未知,而勞動百姓,耗空國努,卻是不可避免……此於國家,是喜是患?此於百姓,是福是禍?”

王倩一時默然。從小她就讀過許多征戰別離的詩歌,自是知道普通百姓而言,並不樂見輕開戰端。但是收復西夏之地,卻是她父兄的理想之一,她自幼秉承廷訓,耳濡目染,豈能不受影響?故此一時之間,竟是不知道誰對誰錯。若說桑充國對,似乎又嫌遷腐;若說他不對,但那百姓的困苦,卻是實實在在擺在眼前的!桑充國所說之話,一句也難批駁得。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桑充國低聲長嘆道:“子明作的好詞。只恐自己卻忘記了……大敗西夏,他自然是聲名日盛,炙手可熱,但是奈百姓何?如今只願趁着這次大捷,息兵數年,使國家百姓,皆稍得休息。”

“只恐難以如意。”

二人說到此處,再無談興,不約而同都將目光移向那些還在興高采烈聽李秀才說書的茶客。桑充國見那些人臉上一個個都洋溢着興奮之色,猛然間又想到,這些人似乎是樂見軍隊開藕拓土的,這些人的心意,應當也是民意,那麼,究竟應當先考慮哪個民意呢?爲什麼某些人的民意,就可以重過另一些人的民意呢?想到之處,桑充國只覺得原本清晰的腦中如同一團亂麻,糾纏不清,竟是完全呆住了。

桑充國沒有猜中石越的情況,也沒能猜中石越的想法,但是卻猜中了朝中諸臣的心態。

慈壽殿。

太皇太后曹氏的居所,這一天顯得十分的熱鬧。殿外雖然依舊銀裝素裹,殿中卻是爐火通明。曹太后微微斜靠在一張椅子上,含笑望着殿中衆人:自高太后以降,向皇后、朱妃、王妃,後宮所有封號在“妃”

以上,以及生有子女的殯妃,全部到齊了,皇帝也自然親臨。除此之外,昌王趙穎,嘉王趙額與他們的王妃、王子、郡主,也被恩詔入慈壽殿請安。

此時由皇帝趙項與高太后、向皇后陪侍曹太后左右,餘人依序而坐,將慈壽殿坐得滿滿的,衆人盡皆笑容滿面,不時低聲私語歡笑,儼然是一副三代同堂共享夭倫的景象。

坐得一會兒,趙頸看見趙顛含笑與趙額交首接耳,趙額頻頻點頭。不由笑問道:“二弟與四弟卻在說何事?”

趙穎含笑不語,趙額紅了一會兒臉,又看了趙穎一眼,方說道:“臣弟與二哥方纔在說,今年這般景象,實是歡喜,只可惜卻少了兩個人……”他說到此處,擡眼看趙項,卻見趙項原本滿面笑容的臉,己是如蒙上烏雲一般黑了下來,心中打了個突,竟是不敢再說。但他這話聲音甚大,滿殿皆聞,原本歡聲笑語的慈壽殿,在一瞬間,便己安靜得連根針都落地都聽見。連小孩子都嚇得不敢出聲。

趙穎見趙額不敢再說,他知道自己這個四弟,一向醉心於醫學與仙術、文學,素來不聞外務,對大哥趙穎是既敬且懼,這時被嚇得不敢說話,倒也並不意外。當下他緩緩起身,接過趙額的話,從容說道:“此事原是臣弟聽說狄詠戰死環州,可憐十一娘孤兒寡母在長安,因想向太皇太后、太后、皇兄、皇后求個情,復了十一孃的封號,把她接到京師,也好有個照應。”他說到此處,動了真情,眼睛竟是紅了,又低聲道:“十一娘與十九娘,都是與臣弟一起長大的,骨肉相連,如今她們觸犯天成,本是不該,惟盼太皇太后、太后、皇兄、皇后恩澤……”說罷,揮起衣袂,撲通跪了下來。

他這麼着一跪,趙額原是個本份老實之人,想起從小到大的感情,也是站不住了,緊跟着跪了下來。二王一跪,兩個王妃自也不敢再站,拉着身邊的孩子,也一併跪了。

趙頸的臉上陰晴不定。

他此時並不知道狄詠是怎麼死的,整個宋朝,都還沒有人知道狄詠是怎麼死的。大戰過後,石越要處理的事情非常多,環州城中活着的人口,仁多淤雖然屢約沒有殺他們,但是卻全部擄入西夏。趙項己經詔令石越,無論如何要將這些人贖回來—實際上,石越早就在做這件事情了,但是到現在爲止,似乎還沒有進展。

不過,無論狄詠是怎樣死的,他戰死是事實。趙項對狄詠的怒氣,隨着他的戰死,早己煙消雲散。清河隴復封號,其實只是遲早的事情。

但是,雖然趙項早己決定要恢復清河的封號,可是他心中卻希望這件事情,是由他親自提出來的,而不應當是其他人,更不應當是趙顛!

但趙穎偏偏就提出來了。雖然他假意讓趙額先說,以顯示自己並不是想借爲清河求情之名,對博取天下軍民的好感,但是趙頸又豈能看出來這等伎倆?

趙項心中十分惱怒,卻又不便發作。他無法拒絕這個請求,總不能讓天下臣民以爲自己是無情無義的君主口驢

忠臣的遺霜、懷着遺腹子的寡婦、與皇帝親若兄妹的郡主……狠心的皇帝拒絕賢王的請求?也許自己並不懼怕這些,但是趙頸卻明白,這隻會讓趙顛“賢王”的名義更加深入人心。

努力控制住自己的情緒,趙項終於冷靜下來,他嘴角擠出一絲微笑,笑道:“聯豈不心疼這個妹子?前番懲戒,不過是顧惜天家的面子,不得不爾。既有二弟與四弟求情,聯明日便下詔,復清河郡主封號。至於柔嘉,她若願意在西京多留些時日,便由她留幾日罷。”

“皇兄聖明。”

“官家聖明。”

趙頸露出了笑顏,頓時殿中響起一片頌揚之聲。死寂的慈壽殿,又變得熱鬧起來。

趙頸又陪着曹太后說笑幾句,趙顛又湊上前講了幾個笑話,引得曹太后哈哈大笑。一直在逗着自己兒子信國公趙矣的王賢妃悄悄瞅了一下殿中座鐘,又見曹太后己露出疲色,雖則她與兒子難得見面,頗有幾分戀戀不捨,卻終是忍心將兒子交還給尚皇后的宮女,輕輕走到尚皇后耳邊,耳語數句。

尚皇后微微點頭,忙放下正在自己懷中鬧騰的淑壽公主,起身請求散了宴。

衆人免不得一一告退。趙頸眼見趙顛夫婦也起身告退,心中一動,忙喚了聲:“二弟稍等。”

趙穎聽到皇帝吩咐,忙站在一旁等候。待到衆人散去,趙項先將曹太后送至寢宮,又送走高太后,這才走到趙穎身邊,拉着他的手笑道:“今日自家兄弟且敘敘家常。”一面便出了慈壽殿,徑往御花園走去。

一千內侍,’隱得緊緊跟隨,只見趙頸與趙顛言笑晏晏,倒似是兄慈弟憚、友受非常。

趙頸與趙顛聊了幾句,忽然笑道:“二弟的四女,是熙寧九年五月丙辰出生的吧?”

趙穎見皇帝忽然問起此事,心中不由一驚,忙笑道:“皇兄朝政繁忙,竟還記得這等小事。臣弟……”

竟是硬嚥得說不出話來。

趙項微微一笑,不去理會,只是屈指算了一下,笑道:“那現在是一歲七個月了。不過天家體制,向來是十七歲出嫁,二弟現在就替她尋婆家,實是太早。”

趙穎不料自己這個皇兄,竟然連這點事情都盯得清清楚楚,當真是嚇出一身冷汗。忙小心解釋道:“雖是年齒尚幼,然則爲人父母者,莫不盼着子女能安享富貴。祖宗立下法制,宗室不得結交外臣。朝中品官之家,臣弟自是不敢結交。然終不甘心將自己女兒,似那不成器的宗室一般,許入那商賈之家。若是如此,天家也沒有體面。因此臣弟與衛氏商量,只盼着能許個讀書人家,不求顯達,於願己足。皇兄在九重之內,或不知當今之風氣,但凡嫁女,都願嫁進士。連朝中公卿,凡家中有女者,每到進士揭榜之日,莫不驅車於榜前,若見着未娶的進士,便強行拉回家,結以婚姻,可見擇個乘龍快婿,實是一大難事。臣弟這心思,實與那公卿無二,不過臣弟不敢違祖宗家法,故此只盼着早找個讀書人家約下婚姻……”

趙項似笑非笑地望着趙穎,淡淡笑道:“聯竟不知如今進士竟如此稀奇。不過想那桑充國家的兒子,王介甫的外甥,石越的侄子,如此名門之後,自然是他日註定的進士。二弟的算盤打得真不錯……”

趙顛聽皇帝如此說,千脆裝糊塗,苦笑道:“雖是如此,卻畢竟是被桑充國蜿拒了。”

“哦?”趙頸奇道:“桑充國連郡主媳婦都不稀罕麼?難道還指望着聯許個公主給他家不成?”他語氣神情,倒似是他從來不知道此事一般。

“此事非臣所能知。”趙顛雖然被桑充國拒絕,可是卻看不出什麼惱怒之色。

趙項斜晚趙穎一眼,笑道:“其實二弟不必爲兒女如此操心,聯這個侄女到了十七歲,聯給她許婚便是。包你是個好人家。”

“多謝皇兄。”趙顛連忙欠身答應,同時不由在心裡暗暗嘆了口氣。不過他畢竟是拿得起放得下的人,馬上說道:“有件事,臣弟還要冒死懇請皇兄恩准。”

“二弟但說。

“臣弟長子孝鴦,現在宗學就讀。臣弟想請皇兄恩准,讓他去白水潭就讀。”

“這是爲何?”

“君子之澤,五世而斬。臣弟希望臣這一支太宗血脈,能夠早立規律,知道平民之生活,待到他日爵位漸削,亦不至措手無策,坐困窮途。只是深懼讒言……”

趙頸卻是知道這是趙顛在向自己表明姿態,說明自己無問鼎之意,所以子孫們遲早會變成平民。只不過宗室與士子一同讀書,卻也頗可疑懼,他亦不礁好,聯讓有司議之,着宗學仿白水潭開科便是。

旨不防微杜漸,當下笑道:“不必如此。若是覺白水潭教得顛不敢再說,忙恭身應道。

與趙顛說過話後,趙頸沒有前往崇政殿,也沒有回睿思殿,竟是又折回了慈壽殿。

他阻止了內侍宮女們的通報,輕輕走進曹太后寢宮,在榻前找了張椅子坐了,靜靜等待曹太后醒來。

這個時刻,趙項恍惚感覺回到了自己的少年時代,那還是仁宗皇帝在位的時候,他也曾經這樣在曹後的牀邊坐着,吃着桌上的貢桔。想着往事,趙頸不覺將手伸向桌上,一模之下,卻模了個空。

他自覺好笑,見內侍宮女都在簾外,便很沒有威嚴的捏了捏鼻子。

雖然己經過了三十歲,早己不是繼位之初的年青皇帝,但是他卻依然保留了一些看起來幼稚的小習慣。

比如在沒人看見的時候,稍稍破壞一下自己夭子威嚴的形象。

自從西夏入寇的消息傳到京師之後,趙項的壓力就非常之大。他經常半夜驚醒,一會兒夢見西夏那個年青的國王率着騎兵殺入沛京,拿劍逼着自己禪位;一會兒夢見因爲軍費不足,士兵譁變,宋軍大敗,自己跪在太廟之前,被烈日暴曬;一會兒又夢見災民做亂,不可收拾,趙穎指着自己的鼻子大聲數落……他承受着難以想象的精神壓力。爲了緩解這種情緒,趙項不得不經常通宵處理朝政,迫使自己不去想那些事情。

那日趙頸夜訪文府,見到文彥博酣睡,他就非常的羨慕文彥博的從容。

“真有古人遺風啊。”趙項常常不自覺地這樣的想着,但是他自己卻始終無法做到那份從容。哪怕是在夜裡批閱奏章,他都反覆的在明明知道沒有軍情的奏摺中,一遍遍尋找,生怕有遺落的軍情奏摺沒有看到。這種強迫症折磨得趙頸幾乎崩潰,但是在臣子們面前,他依然還要是胸有成竹的皇帝。

整個禁中,沒有人能給他安寧的感覺。

他是皇帝,富有四海,卻找不到一個可以在心慌意亂之時躲避的地方。

曹太后是可以信任的,但自從他十六歲受封穎王以後,那奶奶般的慈祥後面,卻始終保持着一份禮貌的距離。

王安石他原本也認爲是可以信任的,但是王安石卻辜負了他的信任。雖然他對王安石,依然存着一種類似於師生的情誼,但是熙寧二年、熙寧三年之時的那種信任,早己不再。

石越曾經也是可以信任的,這或者是世界上唯一曾經讓他有朋友之誼的感覺的臣子,但是時間也這種關係變質。石越變成了他能千的大臣,但是因爲太能千,卻不能不被猜忌。

除此以外,如韓維、文彥博,都可以信任,但那只是君王對忠臣的信任而己!

惟趙項自己知道,貴爲天子的他,在身心疲憊之時,卻找不到一個真正可以傾吐的對象,找不到一個靠背的地方。

想到這些,趙頸不由有點索然。

好在一切都己經過去,石越在陝西畢竟是打了大勝仗。

不過,打贏了戰爭,並不意味着一切問題迎刃而解。實際上,戰爭的時候,許多事情,他可以暫時擱置,不去理會,但是戰爭結束之後,這些問題卻都必須一一面對。

現在,趙頸便擱了一肚子的問題,等待曹太后醒來。

讓趙頸擔心的是,曹太后的身體越來越差,絕非是壽年還長的景象。

“官家?”曹太后略帶驚訝的呼喚,打斷了趙頸的思緒。趙頸忙轉過頭去,卻見曹太后己經醒來,正吃驚的望着自己。

第一章第20章 關河迢遞繞黃沙第15章 天機雲錦用在我第六節第11章 錯料一帆超十程第9章 國須柱石扶丕構(三)第一節·十字後記第29章 誰知快意舉世無第4節 集英殿風波下(1)第34章 誰其當罪誰其賢第5節 上第二章第3節 終南捷徑中(02)第14節 匪斧不克(中)第12章 三朝元老心方壯(四)第14章 兩河百郡宋山川(三)第24章 天下自古無能才第2節 下第7章 上第3章 誰持白羽靜風塵(一)第8節 下第4章 書生名利浹肌骨(三)第九章第9節 汴京新聞(中)第9章 國須柱石扶丕構第14章 兩河百郡宋山川(一)第2節 聲名鵲起下(02)第10節 呂氏復出(下)第7章 下第七章第二十六節第16章 莫嗟身世渾無事(一)第三章第6章 上第13章 一夜大雪風喧豗第7章 江上潮來浪薄天(四)第4節 集英殿風波中(01)第8章 中流以北即天涯(三)第2章 下第五章第19章 黃金錯刀白玉裝第12節 再度交鋒(下)15 汴京杭州3第4章 下第28章 聖主如天萬物春第16節第十九節第一章第10章 當年師友盡豪英第十六章第7節 ?拗相公(下)第二 卷尾聲第28章 聖主如天萬物春第14章 兩河百郡宋山川(一)第25章 河潼形勝寧終棄第四節第16章 莫嗟身世渾無事第8章 上第二章第6章 下第21章 雲重陰山雪滿郊第6節 白水潭之獄上(02)第三章第31章 與昔一何殊勇怯第1章 下第七節第19章 黃金錯刀白玉裝第11章 錯料一帆超十程第27章 臣憂顧不在邊陲第14節 匪斧不克(下)第4節 集英殿風波中(2)第12節第二十八節第25章 河潼形勝寧終棄第1節 熙寧二年下(01)第三節第31章 與昔一何殊勇怯第11章 錯料一帆超十程第2章 上第28章 聖主如天萬物春第14章 兩河百郡宋山川第二十七節第7節 拗相公中(01)第8節 離間計上(02)第5章 東風未肯入東門(五)第2節 聲名鵲起上(02)第二十二章第8節 下第14章 兩河百郡宋山川(三)第九章第十四章第三章第6節 白水潭之獄下(02)第10節 上第2章 上第3章 誰持白羽靜風塵(三)第29章 誰知快意舉世無第16章 莫嗟身世渾無事(四)第30章 自古和親誚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