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節 下

司馬夢求此時已是迫不得己,職方館事務之煩,一日重過一日,本來他也無暇離京,但是這件事情,要真想查明文煥是不是別有隱衷,又豈是旁人可以查清的?文煥如若是假意降敵,若非司馬夢求親至,他又豈會信任旁人?

當然,本來區區一個文煥,哪怕他是武狀元,司馬夢求也沒多放在心上,大宋的八品武官多的是,哪值得他來一一操心。但是此事不知道爲何,石越卻非常不明智的插了進來,雖然石越的觀點,司馬夢求無法苟同,但是事已至此,在司馬夢求看來,如果能證明文煥不是真心降敵,那麼石越至少還可以消除此事的負面影響,甚至得到一個“知人之明”的美譽,並且在大宋朝的武官心中,留下一個不錯的印象。易地而處,司馬夢求卻是知道,大部分武官,是並不想戰死的,那些慷慨死節者,有一部分固然是爲了道德理想而心甘情願就死,但另一部分,卻是被道德所逼。相比起投降、被俘要受到的污辱與歧視,甚至累及到家族的聲譽,自然還不如戰死的好。畢竟,在當時來說,大部分人都很重視自己的家族。這次文煥被傳降敵,事情尚未得到證實,整個文家都已經擡不起頭來,許多的親朋戚友,以前以有一個武狀元的親友而驕傲,現在卻是羞於提起。

但是從另一個方面來說,這種社會力量是如此的強大,深入人心,石越卻公開上奏章表示質疑,請求朝廷寬容對待那些力戰被俘後降敵的將士,卻是觸犯了整個社會的忌諱。這件事若是在五代十國時期,也許是平常之事,但是這是整個社會的精英階層大談氣節、大講華夷之防的時代,也是一個統一國家建國一百年以後的時代,一個深受國恩的武狀元,向夷狄投降,大宋朝只怕難以寬容地對待他!

而且司馬夢求也是從心底裡認爲:這樣的人,只是貪生怕死的敗類而已!

司馬夢求跟隨石越幾年,素知石越行事,一向謹慎而目光長遠,這時候忽然知道石越爲文煥辯護,立時就想到石越必然另有極深的政治意味,雖然自己並不認同石越的這一觀點,但是自己與石越,不僅有知遇之恩,更是休慼與共,石越亦是自己實現抱負的寄託者,所以,他也只有站在石越一邊的立場,來替石越滅火。

但是這一次,他卻沒料到,石越只不過是在堅持自己的價值觀而已。

因爲石越認爲,政治雖然主要看成敗,但是政治也需要講是非的。哪怕某些堅持在政治上會顯得幼稚,但是也必須堅持。

癸丑科武狀元文煥降夏的流言早就以不可思議的速度傳遍了汴京,而石越的奏章雖然沒有明發邸報,但是因爲這是一份普通的奏章,並沒有刻意保密,竟然也不知怎麼便流傳了出來。

頓時,初入夏季的汴京城,一片譁然。

這份奏章似乎從一個側面,證實了武狀元文煥降夏的謠言,而《皇宋新義報》刊登了對陝西安撫使石越罰俸一年的處分,又從側面證實了這份奏章的真實性……

引起爭議的,不是文煥的投降——儘管這件事情未經證實,各大報紙的編撰們本着謹慎的態度,沒有進行正面的攻擊,但是字裡行間,已是顯露出極度的輕蔑與譴責。這一點上,除了《海事商報》尚未得到消息,尚無反應外,《新義報》、《汴京新聞》、《西京評論》的態度,都是出奇的一致。真正有爭議的,是石越的奏章!

整個汴京城,上至禁中政事堂,中至士紳學子,下至酒樓街頭,都在議論石越這篇驚世駭俗的奏摺——後世稱爲《論宣節副尉文煥無罪札子》。

沒有人想到石越會爲區區一個宣節副尉辯護,更沒有人石越會提出如此“不可思議”的主張——“若力戰而竭,被俘亦可謂之英勇;苟無所害於社稷,困於窮途,不得已降敵,亦不必視爲叛臣!此輩雖少節義,然已無負於國家。”

難以接受!

這是整個汴京的第一反應。

但是上這篇奏摺的,卻是石越!幾乎已取代王安石,被稱爲“孔孟之後第一賢人”的石越。是學貫古今又能推陳出新,言人不能言,道人所不及道的石越;是在大宋士林中舉足輕重的石越!

你可以不同意他的觀點,但是你無法不重視他的觀點。

這就是石越在熙寧十年,在大宋思想界真正的地位。

“子明這是什麼意思!”桑府後園中,桑充國望着眼前扔得亂七八糟的報紙,百思不得其解。王倩挺着大肚子,由幾個婢女扶持着,站在一旁,聽丈夫大發牢騷。她在這五月份,便要臨盆。

“真是不通之極!投降敵國,還能是無害於社稷?忠君報國,是大丈夫的本份,若然不幸被俘,自當死節,又有什麼不得己而降敵的?分明便是貪生畏死!子明這時候說這樣的話,不怕打擊軍中士氣麼?誰還會願意奮勇殺敵啊?而且這明明就是在授人以柄!朝中的政敵,正愁找不到機會攻擊他呢……”桑充國一肚子的怨氣,連珠價的發泄出來,“建忠烈祠的是他,鼓吹氣節,明華夷之防的是他,說降敵無罪的也是他!朝野之中,有多少人對他嫉妒、不滿、怨恨,以前是找不到半點機會來攻擊他,如今倒好,自己把機會送上門去,這兩日,報館收到的指責子明的文章,堆積如山!你說要我怎麼辦?”

王倩靜靜的望着桑充國,眼睛眨動,柔聲道:“桑郎以前從不猶疑,如今爲何卻遲疑起來?”

“夫人有所不知,你看《新義報》,三個狀元郎各有高升,陸佃也被排擠出局,眼下主筆的,全是呂惠卿的門生,此番已然是夾槍帶棒,不過因爲《新義報》是朝廷所辦,言辭多少有所顧忌;《西京評論》完全無法接受子明的觀點,但是富弼與子明的關係,實在是非比尋常,因此《西京評論》雖然批評,卻也是極盡委婉之能事。我們報館內部,卻已分成兩派,一派主張和《西京評論》一樣,委婉批評;另一派,卻是不滿大家的態度,主張直言無忌的批評……”

“這一派佔到多數?”王倩立時就想到了問題的癥結所在。

“正是。”桑充國皺緊了眉毛,“你知道我妹子下個月就要臨盆,她一向讀報紙的,眼下這個情勢,定然已讓她十分擔心,若是我們《汴京新聞》更加激烈的火上加油,她的性子,不會來指責我,卻不免抑鬱成病,若有個意外,我要如何是好?而且我聽說子明最近的情況並不好,平夏城戰局僵持不下,朝中大臣、言官也已經開始上書指責子明的觀點,皇上下詔斥責,各大報紙紛紛批評……這個時候,這個時候……”桑充國不斷的重複着,心中爲難之極。

“關鍵是時機,對吧?”王倩沉吟了一下,淡淡一笑,娓娓說道:“妾不知道石子明爲何要發出這種謬論,但是妾相信他顯然沒有料到這樣的後果——幾乎整個天下都不同意他的觀點,相信既便是契丹人與黨項人,也不會同意他說的。他居然會出這樣的昏招來自掘墳墓,還真是讓人失望……但是桑郎你不可以在這個時候火上加油。”

“但是報社內部的壓力,不可小視。”

“批評的語氣是輕是重,不涉及是非問題。只要你和程先生、歐陽公子善加引導、解釋,便可以解決。必要時,不妨強制,畢竟報社最終決策,由你和程先生來定。”王倩眉毛一挑,用斷然的語氣說道,“桑郎,你要知道,此時朝中政敵正在攻擊石越,萬一石越果真被罷官,無論是呂惠卿還是司馬光柄政,第一個要拔的刺,便是《汴京新聞》,眼下他們不敢動手,無非是投鼠忌器而已。《汴京新聞》不能幫助石越也就罷了,若還要火上加油,豈不也是在自掘墳墓嗎?須知,《汴京新聞》雖然極有聲望,但是平素議論朝政,真要羅織罪名,又豈是難事?呂惠卿擅於弄權,司馬光剛愎自用,單單是士林清議的聲援,卻難以對付這二人。就算勉強保住了,最終也會元氣大傷,再無今日之規模氣象。”

“這……”

王倩把手輕輕搭在桑充國的肩膀上,凝視桑充國,“其實,這篇奏摺雖然會對石子明的聲望造成影響,但是眼下石子明真正的問題,不是他的這篇奏摺,而是平夏城的戰爭——只要平夏城大捷,天大的問題,皇上都會原諒他!而如果平夏城失敗,這篇奏摺,便一定會成爲失敗的原因之一。本來朝廷一直在向石子明施壓,一直在討論平夏城的僵局,但是現在的爭議,卻讓朝廷暫時忘記了平夏城的僵局。石越一向狡猾多智,焉知這不是他的詭計?桑郎你又何必摻和進去?這等權術伎倆,桑郎你是謙謙君子,自然所知不多,但是似石越與呂惠卿,卻是用得爐火純青。依我說,這些事情,咱們還是能避開就避開——自然,若是大是大非,咱們也要有擔當,不怕得罪人,但是這等小事,又何必在意?石子明固然寫了那篇奏章,可是大宋朝又有誰會認爲他對?這又有何爭辯的意義?還不是因爲他是石子明,若是旁人說了,便當成瘋言瘋語,誰也不會當真。”

桑充國默默想了一會兒,終於緩緩點頭,舒眉道:“確是如此。”

王倩見桑充國想通,嫣然一笑,道:“既是如此,不妨再賣石越一個人情。石越不是說力戰之後,困於窮途,不得己而降敵麼?桑郎豈不知《太史公書》有《李陵傳》?《汴京新聞》不如就從《李陵傳》入手,闢出專門版面來,來討論李陵該不該降匈奴。這件事情,既與石越的奏摺有關,又不點名道姓,聲討石越,比起乾巴巴的引經據典,也要有意思得多,最要緊的,是可以給石越緩解一些壓力——千載之後,不知多少人同情李陵的遭遇,若從這裡看來,石越說的,未嘗就沒有一絲半點兒道理。只需先把水攪渾了,哪怕最後得出結論,石越的觀點全然錯了,也不要緊——如若把水攪渾一兩個月,石越還不能擺脫困境,那便是他命該如此,我們也不必管了。”

桑充國聽到此策,不禁擊掌讚歎,笑道:“夫人真是女中諸葛亮。”

“官人謬讚了。”王倩裝腔作勢,玩笑道。她此時的心中,想的卻是更深遠的事情。她幾乎是出於一種直覺,便意識到石越此時還沒有達到他的頂點,在這個時候,桑充國向石越提供一些方便,日後能收到的回報,必然十倍百倍於此。這種有百利而無一害的事情,王倩是不能不爲桑充國考慮到的。至於一個人在力戰後是不是可以投降,這件事情與她王倩又有什麼關係?也許她也會看不起那些貪生怕死的人,她會欣賞文死諫、武戰死,但是這些東西,絕對稱不上是她王倩的“大是大非”。

桑充國不知道,王倩心中,此時的“大是大非”,便是他桑充國與王倩腹中即將出世的孩子。

如是而已。

石越絲毫不知道自己的奏摺在汴京城掀起了怎樣的軒然大波。

他還在考慮應當怎麼樣讓人們接受不得己的投降並不是犯罪。但是他真有無限的茫然,找不到任何支撐點。他翻查了《唐六典》與大宋朝的法令,一遍一遍的去讀《論語》、《春秋》、《孟子》,試圖尋找理論上的支撐點,但是卻一無所獲。

生命的價值,在“仁義”這樣的道德準則之後。

華夏諸族人民,自有史記載以來,一直到大宋熙寧十年,都普通相信,世間有高於生命的意義存在。

對於家族、對於君主、對於國家、對於種族、對於文明的忠誠,毫無疑問,都在自己的生命之上。

憑心而論,石越並不排斥這種說法。

他從心裡就厭惡那些背叛自己的民族,背叛自己的國家的人。他對於君主可以缺少忠誠,但是石越對民族與國家,卻有着極深的忠誠觀念。“漢人學得胡兒語,反向城頭咒漢人”,這世間還有比這更卑劣的人嗎?

一個人如果肯爲自己的國家、族類、文明而犧牲,石越會從心裡尊重他,並且也認爲這樣的人,理所當然要受到全種族的尊重。

但關鍵是,石越認爲這種犧牲,應當出於個人的自由選擇。

選擇犧牲的人是君子,不選擇犧牲的人就是小人麼?

選擇犧牲的人值得尊重,不選擇犧牲的人就罪該萬死麼?

只要沒有反過來去危害自己的國家與族類,那麼選擇保全自己的性命,難道不可以理解麼?如果他還是曾經爲國家與族類奮勇戰鬥過,只不過迫不得己而降敵,難道就不值得同情麼?

但是身邊沒有人支持石越的看法。

每個人,包括受石越影響最深的侍劍,石越相信唐康也會一樣,他們會認爲,五代十國時期那種朝秦暮楚的臣子,是小人;他們篤定的相信,身爲社會的精英——包括士大夫以及一切食朝廷俸祿者,有義務在關鍵的時候,爲社稷而死。能不能做到是一回事,但是應不應該去做,在他們看來,卻是毫無疑問的。

這可以說是宋朝古文運動的巨大成就。

也可以說是中國傳統的巨大力量。

石越心裡也知道這些宋朝人是玩真的,雖然宋朝出過中國歷史上最臭名昭著的漢奸,但是宋朝滅亡時,也是中國歷史上士大夫死節者最多的朝代。石越從不嘲笑他們,一個能夠爲了自己忠誠的對象去死的人,無論他的能力是多少的微不足道,石越都是尊重的。宋朝的滅亡,那些死節的士大夫有錯,但是主要的過錯不在他們,那不過是歷史的悲劇。

石越也知道,就是在熙寧年間,就是在這個時代,宋朝的中高級軍官,在與西夏的戰爭中,也極少有被俘的,一旦失敗,大多數人都揮劍自刎了。

在這樣的時代,無論多數人在實際上能不能做到寧死不降敵寇,在道德上,要說服天下人,說如文煥這樣的情況,即便是投降也是可以原諒的,石越完全可以理解,沒有幾個人會同意自己。

在大宋的臣民看來,以文煥的身份,甚至沒有被俘的權力!如果被俘,他就應當自殺。

武狀元,不僅僅是榮譽,也是一種責任。

但是石越同情文煥。

正如石越同情歷史上的李陵一樣。

“我原本可以袖手不理,但是如果我明明認爲他並不是漢奸叛臣,我真的可能坐視不理麼?如果我嘗試了,失敗了我對得起自己的良心;成功了,我救的就不止是文煥一人。”石越這樣說服自己。

“但是我真的是對的麼?”石越也有自己的疑惑。

也許他身上本來就有這樣的矛盾,他既欣賞中國傳統的重義輕生,卻又受到西方的影響,認爲人之是否重義輕生,完全應當取決於自己的選擇。

石越知道,如果僅僅是理論上的辯論,石越絕對不會冒天下之大不韙,來做這種逆向而行的事情。但是涉及具體的一條人命,還是一個自己看好的有才華的年輕人,石越有時候就無法把握自己理智與情感的天平。

因爲這條人命,很可能就取決於石越心中的天平,向哪邊傾斜一點點。

想了良久,石越忽然喟然嘆了一口氣,雖然這花園鬧中取靜,十分清幽,然而,從幾年前開始,石越就已經很難找到一個讓自己心境安靜下來的地方了。他看了擺在自己面前的古琴一眼,雙手不自覺的在古琴上亂划起來,陝西路安撫使司衙門的後花園,響起了一陣紊亂急促的琴聲。

匆匆忙忙走到後花園門口的李丁文與*聽到這陣琴聲,不由相顧一愣,停住了腳步。李丁文的嘴角帶着一絲微笑,讓人分不清是理解還是嘲弄,或者那只是一種無意義的笑容。而*的臉上,卻只有困惑。

石越自從到陝西后,也許是因爲許多事情都可以自己作主決定,而且權力也更大,也許只是因爲長期身居高位而養成了一種習性,*感覺到石越身上發生了一種不易覺察的變化。他很難說清楚這種變化,只是他發現,石越雖然一如既往的全面聽取下屬與幕僚們的意見,但是在決策之時,卻越來越少顧忌。

比如這次的奏摺,石越就沒有聽取李丁文與*的意見,而是堅持要上書,並且用的是最快的急遞。

這種變化,究竟是好是壞,*一時也說不清楚。

正在他出神的時候,忽聽李丁文“咳”了一聲,琴聲戛然而止。一襲白袍的石越回過頭,望着二人,淡淡說道:“潛光兄,子柔,你們來了。”

第21章 雲重陰山雪滿郊第28章 聖主如天萬物春第13章 一夜大雪風喧豗(四)第7章 上第7章 下第4節 集英殿風波(上)第28章 聖主如天萬物春第35章 平昔壯心今在否第25章 河潼形勝寧終棄第23章 熊羆百萬臨危堞第27章 臣憂顧不在邊陲第28章 聖主如天萬物春第8章 下第9章 國須柱石扶丕構(二)第23章 熊羆百萬臨危堞第23章 熊羆百萬臨危堞第6節 下第31章 與昔一何殊勇怯第二十九節第10節第七章第3章 誰持白羽靜風塵(三)第2節 上第9章 國須柱石扶丕構第34章 誰其當罪誰其賢第9節 汴京新聞(下)第3節 上第30章 自古和親誚儒者第一節第9章 國須柱石扶丕構第6節 白水潭之獄(中)第2節 聲名鵲起下(01)第6章 面如田字非吾相(三)第24章 天下自古無能才第10節第七節第17章 安漢當年一觸龍第二章第25章 河潼形勝寧終棄第11節 天下才俊(上)第2節 聲名鵲起下(02)第五節第10節 呂氏復出(下)第9章 國須柱石扶丕構第九章第21章 雲重陰山雪滿郊第16節 十字(三)第10節 呂氏復出(中)第9章 國須柱石扶丕構(一)第二 卷尾聲第二章第24章 天下自古無能才第10章 當年師友盡豪英第二 卷尾聲第10節 下第9節 上第五節第1節 熙寧二年(上)第八章第2節 聲名鵲起上(02)第5節 學術與政治上(2)第11章 錯料一帆超十程第12章 三朝元老心方壯(二)第18節第16章 莫嗟身世渾無事(三)第21章 雲重陰山雪滿郊第7章 下第13章 一夜大雪風喧豗第26章 真剛不作繞指柔第11章 錯料一帆超十程第10章 下第19章 黃金錯刀白玉裝第21章 雲重陰山雪滿郊第五節第12節 再度交鋒(中)第4節 集英殿風波(上)第4節 上第13章 一夜大雪風喧豗(三)第8節 離間計上(01)第34章 誰其當罪誰其賢第1節 熙寧二年下(01)第五節第9章 國須柱石扶丕構(一)第6節 白水潭之獄上(02)第13節 婚姻大事(上)第2章 下第七章第18節第13章 一夜大雪風喧豗(四)第3節 終南捷徑(下)第10節 下第11節 天下才俊(上)第17章 安漢當年一觸龍第3章 誰持白羽靜風塵(四)第1節 熙寧二年下(01)第16章 莫嗟身世渾無事(一)第10章 當年師友盡豪英第五章第13章 一夜大雪風喧豗(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