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2章 突入

第422章 突入

大火飛騰起的煙塵,成爲了最好的路標。

三百多人的隊伍進入城區後,就和吳芳瑞的三十三騎匯合,朝着京都御所衝去。

奇襲看似靠的是快,實則靠的是有組織對抗混亂下的無組織,這一點吳芳瑞拿捏的很準。

京都所司代土岐賴稔直到此時,還沒明白事情的嚴重性。他也沒打過仗,之所以讓他當京都所司代,主要還是享保饑荒中,他推廣地瓜、救災體現了能力。

只是,一個種地瓜種的好的,未必就會打仗。

承平百餘年的地方,忽然遇到這種混亂,整個京都完全失去了組織。

王宮附近也被扔了兩個手雷,大門緊閉,裡面根本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

他帶人到了蛤御門的時候,城中守衛的人緊閉大門不開。

好在關白一條兼香知道出事了,想知道到底是有人作亂、還是幕府那邊要搞什麼大動作,只好先到蛤御門看看情況。

土岐賴稔將大順軍細作入城縱火的情況一說,關白一條兼香連問了三個問題,土岐賴稔的回答卻完美復刻了一問三不知的典故。

щшш☢ ttKan☢ ¢O

“敵從何而來?”

“不知。”

“敵所爲者何?”

“不知。”

“敵有多少?其全軍在此乎?其後援將至乎?”

“亦不知。”

一條兼香強忍住怒氣,感嘆道:“君子之謀也,始中終皆舉之,而後入焉。今爾三不知而入,如何定策?唐國開戰以來,飄忽不定,至今尚不知其所爲者何,今日更是被其攻入京都?”

“徵夷大將軍開府於江戶,山川相隔。你爲京都所司代,難道這不是你的責任嗎?”

若是正常時候,一條兼香不會和京都所司代說這麼重的話。

他和豐臣秀吉同樣都是官至關白,只是這倆關白的意義可完全不一樣。

正說話的時候,有武士面色驚恐地跑來,告訴土岐賴稔一個可怕的消息。在北邊,已經發現了唐國軍隊的動靜,人數不少,至少也有幾百人。

土岐賴稔聞言,希望面見天皇,他是有官位的,按照規矩,沒有官位的是不能見天皇的。所以十年前越南人送來大象的時候,還得給大象封個“從四位”的官階,才能進去。

好在土岐賴稔也有正式的朝廷官位,不只是幕府的京都所司代。

一條兼香與土岐賴稔一起,破例過了建禮門,面見昭仁之後,外面的槍聲更加的劇烈。

“陛下,唐國的軍隊已經殺了過來。御所防禦不足,還請陛下移駕到二條城。”

二條城距離御所不遠,也就百餘丈距離。但二條城的防禦功能,可比御所強得多,那裡最起碼是有城堡建構和壕溝的。

土岐賴稔不知道大順軍來了多少,但猜得到數量不會太多。

他作爲幕府的京都所司代,自然明白這種情況下,萬一被大順軍突襲了御所,抓住了天皇和一大堆的公卿,事情就麻煩了。

二條城是幕府將軍在京都的居所,若在平時,擅自進入二條城是不行的。

但情況緊急,這時候也顧不得許多,只能先以那裡爲依託進行抵抗,看看情況。

大順軍的部隊如果許多,不會這麼無聲無息,人數肯定不會太多。御所的防禦實在太差了,若是百餘人作亂,可能就會攻下,這時候這麼混亂,撤離京都是不行的,只能退而求其次。

然而昭仁一聽這話,心裡頓時有些氣憤。

他雖然支持幕府,心裡很清楚自己沒兵沒權,也沒有天皇執政的民心基礎——幕府時代,百姓是可以花錢買票去看天皇接見公卿的,很多人是當熱鬧看的——關西軍就算支持天皇,也不過是把幕府從關東軍換成了關西軍,沒什麼區別。

但是,讓他去二條城,這是他不能忍受的。

不管怎麼樣,他是天皇,只有臣子來見天皇的,卻沒有天皇去見臣子的。

二條城是德川氏在京都的居所,當年德川家光逼迫後水尾天皇去二條城見德川家光,已經被皇族視爲奇恥大辱。

如今再來一次,怎麼可能忍受這樣的屈辱?

再是個工具,也得有最後的一點尊嚴。昭仁怒道:“曲禮說:國君死社稷,大夫死衆,士死制。丹後守此時要做的,難道不該是帶領武士抵抗嗎?現在唐國的軍隊有多少還不知道、從哪裡來也不知道,只是十幾個細作衝進來放火,難道我就要離開御所?”

“如果唐國的軍隊來的不多,是否退守二條城有什麼區別?”

“如果唐國的軍隊來的很多,甚至還有大炮,難道二條城可以守住嗎?”

“高知城的陷落,難道你還認爲唐國的軍隊無法攻陷二條城嗎?”

“況且,我於御所之中堅守,你在二條城召集武士,這樣纔有獲勝的可能。”

“如果都困在了二條城,命令無法離開二條城,城中的武士不知該做什麼,這難道不是愚蠢的選擇嗎?”

昭仁也不好直接說自己去二條城,那是連天皇最後的一點尊嚴都沒了,而是用了兵法上的內容來告誡土岐賴稔,退守二條城是不智的選擇。

到時候大順軍攻二條城,內外隔絕,消息不通,幕府對天皇像是防王八蛋似的防着,除了京都所司代之外,無人能夠再集結城中武士。

訓斥了土岐賴稔一番,土岐賴稔也覺得有些道理。

大順軍的人數肯定不多,否則不可能毫無消息。

御所內城是有城牆的,雖然不如二條城那樣有壕溝護城河之類,但依託城牆也能防守一陣。

自己只要能夠集結城中足夠的武士,京都的安危是沒有問題的。自己和天皇公卿等全都退守二條城,那就等於和外部的聯繫中斷了,只怕大順幾百人就能控制京都。

當然,最重要的是那句“國君死社稷”。

既有這樣的覺悟,那就夠了。

他伏地不語,最終還是謝罪起身,決心離開御所指揮戰鬥。

離開了御所,組織起來了附近集結起來的四五百武士,遠處大順軍的部隊已經衝到了幹御門附近。

前面的武士節節抵抗,但卻毫無意義。

吳芳瑞指揮海軍的陸戰隊很順手,這些都是和青州軍一個模子裡刻出來的部隊,訓練的很嚴格,唯獨就是戰術體系和青州軍不太一樣。

前面使用米尼彈的散兵散開,沒有形成線陣,而是稀稀拉拉地站成幾列。

其實,在訓練和紀律足夠的情況下,不考慮騎兵的衝擊,哪怕是用滑膛的燧發槍,這種散兵的殺傷效率也更高,畢竟不需要忍受列陣之後身邊同袍槍支裡辣眼睛的硝煙,也可以讓對方的射擊不那麼容易擊中。

幾十名武士高聲叫喊着向前猛衝,即便身上着甲,可甲片擋不住高速射出且在旋轉的鉛彈。

前面的散兵依靠着個人技術,不斷地向前推進。

這種戰術和新槍械,還是第一次大規模使用,咚咚的鼓聲節奏下,散兵將前面的倭人武士射散之後,後面的擲彈兵就端起插好刺刀的燧發槍,衝了過去。

戰術就是這麼簡單,射散、衝擊、迫使後退,三十多名騎兵再趁勢衝擊,防止集結。

土岐賴稔高估了這些武士的戰鬥力,也錯估了武器的差距,四百多名武士很快就撐不住了,向後狂奔潰逃。

御所的大門緊閉,已經到了短兵相接的程度,這時候也沒辦法開門讓武士退入御所,以免大順軍一波衝進去。

“撤退!”

眼看巷戰不能阻擋,土岐賴稔無奈地選擇了先撤退到二條城,在那裡堅守,繼續集結兵力,或者趁着大順軍攻打御所的時候,從後襲擾。

現在這種情況,不知所措的武士或許會憑藉血氣之勇,胡亂衝擊,但無組織,那就是大順單方面的屠殺。

退入二條城,還能控制京都,發號施令,讓武士集結過來。

大順軍並沒有追擊到二條城,而是在蛤御門附近集結,向南切斷二條城和僭御所的聯繫,向東開始攻打蛤御門。

京都御所之內,並沒有多少守衛,理論上的侍從、宿衛,未必都在職在崗,更多時候只是一個官職而已。

也沒有太高大的城牆,只是一座木門,很快就被攻陷,潰退的倭人朝着內城方向奔逃。

內城還是有可以依託抵抗的城牆的,只要大順攻不下建禮門,無法進入內城,就還可以守禦。

如果大順軍人數衆多,甚至有大炮,這樣的小城當然是守不住的。京都兵力空虛,做什麼都無意義。

如果大順軍人數不多,靠着內城的城牆,或許還能堅持一段時間。只要土岐賴稔能夠集結足夠的兵力,大順軍被困在御苑之內,或許還有戰勝的可能。

攻入倭國王宮御苑的海軍士兵興奮不已,雖說有不少士兵跟着劉鈺在琉球搞過對和學派的大清洗,也去過琉球的中山王府,可畢竟琉球小國,心裡還有點勝之不武的感覺。

這一次,可是真真正正踏入了當年在朝鮮和前明交戰的日本國的王宮之中,許多人還是第一次見過這樣的庭院樓臺,着實新鮮。

蛤御門距離內城的建禮門並不遠,也就幾十丈的距離。前面的散兵已經分散開,佔據合適的位置,將在城牆上守衛的倭人,用米尼彈一個個射下來。一些人更是不知道用了多少火藥喂出來的,那是海軍培養的趴在桅杆上射殺敵艦甲板上軍官的。

城牆也並不高,更沒有京城內城的厚重,工兵們已經在拆卸一些樓臺的木料,做攻擊城牆的準備。

(本章完)

第152章 入倭第27章 臨行第68章 決心第820章 大事成矣(七)第1121章 鄉約村社(二)第780章 抓與放第1126章 自身定位(中)第939章 自覺(一)第38章 扣個人質第806章 社稷之臣第905章 羅馬和迦太基第1341章 拼命是錯的 掙錢是對的(一)第545章 難題第138章 良家子第819章 大事成矣(六)第421章 混亂第1020章 心慈手軟第1410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一)第1454章 最終的鬧劇(一)第32章 佈置第476章 日本之馬爾薩斯第163章 投機性種糧第308章 禮法還是利益第66章 認可第291章 外交部的格調過低第1252章 復辟的代價(中)第995章 嫺熟第848章 威望(上)第981章 決勝千里之外(四)第35章 府兵第772章 被盟友坑的法蘭西(上)第764章 荷蘭災難年(四)第1439章 分歧(五)第1120章 鄉約村社(一)第8章 罵人揭短第1245章 鑽石灣屠殺(一)第720章 下南洋到底爲了啥(下)第769章 真正的雪中送炭(中)第1362章 國富論(五)第1336章 恐嚇出來的費城會議(七)第1510章 終章 九三年(廿八)第543章 萌芽?萌個屁第390章 清華園第1086章 破立之困(三)第1202章 木牛流馬(九)第1172章 備戰(十一)第27章 臨行第617章 許願第553章 政策親近第507章 朝廷的厚望第38章 扣個人質第347章 君子聖徒第1346章 拼命是錯的 掙錢是對的(六)第898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九)第1409章 土豆和向心力(下)第1236章 三戰定印度(三)第213章 西學東漸來不及了第661章 對抗性和非對抗性矛盾(下)第1009章 親不親第1062章 堂下何人狀告本官(六)第1085章 破立之困(二)第957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三)第984章 決勝千里之外(七)第859章 最終還是看天意(上)第1372章 裡病外治(八)第136章 爭朝不爭夕第785章 新舊利益的衝突(二)第975章 猜疑鏈(上)第529章 服從性測試第343章 絕戶計第111章 廷議菜市場第145章 臨行瑣事第495章 靖改鯨的誤解第1228章 開戰(七)第976章 猜疑鏈(中)第1242章 三戰定印度(九)第868章 我是來監管你們的(四)第16章 震動第929章 覺醒(一)第446章 人都死了第1322章 符合現狀的上層建築第1168章 備戰(七)第733章 朋友第399章 恰合時宜第491章 前後左右 三路不通第622章 大順在歐洲的第一次亮相(三)第688章 三個人,一個印度第557章 一戰前夜 命運的交匯(三)第1202章 木牛流馬(九)第903章 英人目睹之怪現狀(四)第196章 呆若木雞第60章 思維差異第1102章 工業革命(十五)第1149章 多歧路,今安在(四)第892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三)第728章 好騙與不好騙第514章 漢時黃瓜順時槍第1504章 終章 九三年(廿二)第624章 大順在歐洲的第一次亮相(五)第811章 改革決心的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