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9章 最後的鬧劇(十六)

第1469章 最後的鬧劇(十六)

當然,是不是說,大順的問題,只需要解決了“物流成本”之後,就能達成資本主義發展的“全部條件”?

也不是這麼說。

而是說,社會意識,源於社會存在。

沒有人,可以面對着一張白紙思考。

正如亞當·斯密,親身體會過英國那近乎變態的重商主義政策,以及嚴苛到極致的商業管制,所以他才寫出了反對這一切的《國富論》。

而魁奈等人,親身體會過法國的科爾貝爾主義的種種限制,經歷過金融業崩潰的約翰·勞騙局,以及法國貴族和王權的紛爭,所以他才能提出針對法國情況的【自然秩序學說】。

反過來看大順。

文明的早熟,讓大順經歷過太多。

中央放棄鑄幣權,地方豪強自行鑄幣?所謂的貨幣去中心化?

經歷過,漢代就經歷過,並且大順的精英階層很清楚,這意味着什麼。

中央放棄對礦山和鹽的管控,由商人開發?

經歷過,並且在明末,精英階層集體反對,並且不斷懷念劉士安的鹽法,而對萬曆年間的鹽政改革頗有不滿。

放棄抑兼併政策?

這個更不用提。

中央完全無能力管控地方?

蒙元時候也經歷了,要漲工資而不得的小吏把河南的省級大員全都弄死了,封閉了黃河漕運,而中央居然數月不知情,也不是沒經歷過。

在這種情況下,和大順這羣人談什麼自由貿易,本身就是可笑的。

大順朝廷對商業的管控能力,能趕得上英國之萬一嗎?或者說,大順有《商品列舉法》、有《列舉補貼法》嗎?大順的朝廷,可曾對任何一項手工業,進行過限制或者補貼?

全沒有。

甚至於,大順的關稅,除了“徵稅”這個作用外,壓根不存在任何的“對本國產業的保護作用”。

一丁點都沒有。

你不可能指望人去理解一件從未經歷過的事。

更不可能讓大順這羣人,不去歐洲,就理解爲什麼需要“保護主義”、爲什麼需要產業保護性關稅、爲什麼會存在“貿易逆差”這個概念。

大順這羣人,“經濟學”的啓蒙,源於“廢漕改海”這件事。

正是因爲廢漕改海,使得大順的經濟格局在短短二十年內,發生了極大的變化。

這才導致了大順精英階層對“經濟學”的啓蒙思考。

而且這種啓蒙,也帶上了濃重的大順的社會存在的色彩——物流成本。

不要以爲,重商主義,管制貿易,是個非常簡單的事。

你可以說,大順朝廷不懂、或者壓根沒能力搞什麼重商主義、管制貿易。

但絕不可以說,一個連他媽的鑄幣權都沒有、連關稅都壓根沒意識到保護產業的意義、連關鍵產業補貼都壓根不存在的朝廷,居然搞什麼保護主義、重商主義。

不管是《國富論》、還是《重農自然秩序》,都是因爲“重商主義”而催生出來的。

反過來,如果沒有英國的極致重商主義,那麼就不會催生出自由貿易;如果沒有法國的科爾貝爾主義,那麼就不會催生出重農主義自然秩序論。

大順也一樣。

因爲大順對經濟管的太少、甚至可以說之前吊毛都不管——這和蒙元對於地方的控制一樣,可以認爲說,這是項技術活,想管,但是沒這能力,也管不明白。

但是,論跡的話,就是沒管。

於是才催生出了濃厚的周禮學復古、荊公新學的復興、鹽鐵論的再議。

《易·豐》言:日中則昃,月盈則食,天地盈虛,與時消息。

《呂氏春秋》言:全則必缺,極則必反,盈則必虧。

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國富論,是對英國極端重商主義的物極必反。

自然秩序論,是對法國科爾貝爾主義的全則必缺。

同樣的,大順這邊的周禮學復古、霸道復興、鹽鐵論再議,也是對明晚期開始的經濟完全放任的盈則必虧。

這是大背景。

而具體到小環境,那就是廢漕改海,導致了傳說中滄海桑田的變遷,在短短二三十年內出現。

在這種情況下,大順的所謂精英階層,怎麼可能不把問題,往“物流成本”上想?

物流成本,是不是大順繼續發展面臨的問題?

是。

那麼,物流成本,是不是大順繼續發展、資本主義繼續萌芽成長唯一要解決的問題?

不是。

那爲什麼實學派裡,不管是保守派還是激進派,都在盯着這個問題?都試圖去解決劉鈺說的“窮的去不起、資本不肯去”的問題?

因爲,這個問題,是在廢漕改海後的經濟學啓蒙運動中,最容易被注意到的問題。

沒有學問,是一蹴而就的。

亞當·斯密作爲古典政治經濟學的鼻祖,不也只是提出了“絕對優勢”,直到穀物法問題後這個問題無法解釋了,纔有李嘉圖補充發展出來了“相對優勢”?

大順這邊的經濟學啓蒙運動,也是一樣的。

殘缺的。

片面的。

需要補完的。

但,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在繼續發展、補完之前,大順終究還是要繼續塑造可以發現新問題的經濟基礎、塑造可以產生新的社會意識的社會存在。

自由貿易的思潮,產生於國與國之間的貿易。

並且,是因爲國家之間的貿易,存在關稅保護、重商主義、國內政策性保護等。

所以,可以這麼說,自由貿易理論,在大順,壓根不可能自己出現。

除非有一天,大順搞出來貿易逆差了、搞出來關稅保護了、搞出來產業扶植了。

否則,這東西,在大順壓根不可能出現。

反過來,也一樣。

亞當·斯密的自由貿易理論,在1760年,指導了英國經濟的運行嗎?

並沒有。

相反,他的學說,雖是顯學,但官方根本不用。

而同樣的。

大順搞得是他媽的自由貿易嗎?劉鈺整天喊,但他自己也汗顏,其實壓根不是。

但是,自由貿易學說,卻可以迅速在大順傳播,並且被官方所不排斥。

爲何?

因爲,基於國與國貿易搞出來的自由貿易學說,大順官方壓根不覺得有任何害處,自是任其傳播。因爲大順是個純粹的貿易順差國。

任何有影響力的學說,都是基於對現實的批判,在批判中思考的。

於是。

對英國極端重商主義的批判,在批判中思考出了自由貿易學說。

對法國的國家管控和工業替代政策的批判,在批判中思考出了自然秩序的重農學派。

同樣的。

對大順吊毛不管的經濟放任政策的批判,在批判中,大順的精英階層,開始了對《管子》、《鹽鐵》、《周禮新義》的追捧。

這羣人對大順的思考,是“不是管的太多了,而是管的太少了”。

這,與支離破碎的、保護主義盛行的、各國競爭激烈、產業同質化嚴重的歐洲思考出的“不是管的太少了,而是管的太多了”的形式,是不同的。

但起源,都是基於對現實的批判。

只不過,歐洲的現實,和大順的現實,不是一個現實而已。

千百萬勤勞的勞動人民、積累了兩千多年的手工業和農業技術,使得大順在“經濟學”的問題上,陷入了一個怪圈。

因爲沒有產業被他國衝擊的現實,所以,大順不存在產生重商主義的土壤。

又因爲這個不存在產生重商主義的土壤,所以也就不存在以批判重商主義而誕生的自由貿易的土壤。

比如說《管子》裡講了許多的經濟戰的套路。

問題是,從漢開始,這個帝國,和誰打經濟戰?

誰有資格,和這個帝國裡世界最強的小農經濟副業和手工業打經濟戰?

是朝鮮紙,逼到了宣城造紙業僱工起義了?

還是日本燒,逼到景德鎮工匠活不下去了?

意大利絲,影響到湖絲價格了?

印度棉布,威脅到鬆蘇布了?

荷蘭的陶器,威脅到宜興紫砂了?

對一些根本不存在的威脅,搞保護主義,這是腦袋有病,而不是未雨綢繆。

對根本不存在的重商主義,狂加批判,要自由貿易,這和瘋子囈語沒啥區別。

重【商】主義的“商”,和重農輕【商】的“商”,壓根不是一個商。

你不能說:

英國搞壟斷權,搞東印度公司獨家專營權,發現走私販子直接擊殺,私自過好望角的私人商船上的貨公司一半王室一半,就是高大上的【重商主義】。

大明也搞壟斷權,永樂官方壟斷下南洋的香料貿易,走私一經發現就抓、海盜逃到南洋也要抓,不準私人去搞香料貿易,就是土了吧唧的【重農輕商】。

所以,當事情發展到這一步。

當大順真正走到了大西洋,把賣貨的商業霸權握在了自己手裡,擁有了這個社會存在後。

大順的這些人,轉向反思“之前管的太少了、現在應該多用點管控手段”,也就理所當然了。

大順不是英國,精英階層的視角,要放在和法國爭霸上、打壓荷蘭的運輸業上、保護本國的紡織業上。

大順也不是法國,精英階層的視角,要放在加勒比糖對本土葡萄酒的衝擊上、要放在荷蘭走私品對本國產業的破壞上、要放在東方商品對本國手工業的衝擊上。

大順是大順。

所以,最終,還是要繞回到“地主和農民”的問題。

商業也好、工業也罷。

李欗也好、皇帝也罷。

保守派也好、激進派也罷。

最終的思索,最後還是以解決“地主和農民”的問題爲核心。

皇帝的“王謝燕、百姓家”,是如此,皇帝以爲,有了肥料,兼併可抑。

激進派的千萬大移民計劃,是如此,激進派認爲,北美和澳洲的幾十億畝土地,完全可以解決國內的矛盾。

實學派的工商業發展,是如此,他們在劉鈺的“人均糧食擁有量”的概念下,把工商業,視作一種“對糧食的再分配手段”,最終讓那些失地農民以工商業謀生。

不是他們是傻嗶。

相反,因爲他們不是傻嗶——就他媽現在的貿易情況,大順誰的腦袋長鏽了,去考慮產業保護?啥玩意需要保護?

唯一的白銀外流途徑,是東虜三寶,而人蔘實際上自己就能種,只是爲了援法和搞扶桑移民經濟循環,自己不種而已。

法屬加拿大,只是取代了朝鮮國在天下體系內的貿易地位,因爲朝鮮國之前就是養鹿種人參賣皮的。

WWW▪ттkan▪C O

最終到李欗這,李欗把問題,歸結爲“物流成本”、“基建欠缺”、“運輸問題”。

那麼,他的目的是什麼?

其實,不還是大遷民嗎?不還是解決九州內嚴峻的人地矛盾問題嗎?

只不過,他繼承的,是劉鈺“讓資本有利可圖、每個失地農民都能壓榨出幾倍遷徙成本的剩餘價值”的思路。

他又找不到金山、銀山——那是劉鈺之前做的事,他沒本事在二三十年內,把橫渡太平洋的運輸成本降到極低的程度,於是他讓資本去挖金山銀山,在運輸成本不降的情況下,使得每個遷徙者都能榨出來幾倍於船票的剩餘價值。

李欗找不到新的金山、銀山。

那麼,就只能把思路定在“降低遷徙成本、降低運輸成本”的問題上唄。

說到底,內核還是“人地矛盾”,這個最後王朝必須第一優先考慮的問題。

因爲大順的人口已經暴增到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還多,這就使得這個問題抽象之後,成爲“哪怕均田,人均也不過三五畝地”的問題。

於是,地主和佃戶的問題,在大順王朝面前,讓位於“人均糧食即將不足”的問題。

前提是,大順打贏了一戰,拿下了南洋,在阿拉巴契亞山劃了線。大順在現有的國際秩序下,真有幾十億畝可開墾的土地。

不是一億畝,不是十億畝,而是真的有幾十億畝。

當“人均糧食即將不足”的問題,成爲大順王朝統治階層認爲的第一矛盾後,動一動地主,或者說李欗琢磨着刮點地主的肉把基建和工業搞起來,也就順理成章了。

如老馬所言:【拿破崙藉助於他用刺刀開闢的新市場,藉助於對大陸的掠奪,連本帶利一併償還了他強制徵收的賦稅】。

李欗在豪賭,自己若是賭贏了,將來可以連本帶利,把“強徵地主”的這些本金,將來連本帶利還回去。

伱今天出錢建重工,我許諾二十年後,還你十倍、百倍的、有價值的、擁有搞租佃制或者農場僱工制條件的土地。我要用你的錢,來創造這個“條件”,讓那些土地擁有搞租佃制或者農場僱工制、且能壓榨剩餘價值的條件。

此時一文錢不值的一塊在伊犁河谷的土地,只需要一條可以把棉花糧食運出來的鐵路,那塊地將可具備壓榨剩餘價值的條件。

因爲,【剩餘價值究竟是怎樣產生的呢?它不是從流通中產生的,但是它在流通中實現】。

李欗,其實也是在逆練老馬的學問。

他要解決的,就是【剩餘價值在流通中實現】的流通問題。

生產……暫時不是主要問題。隨便抓幾個失地的大順農民,去扶桑、南洋種地,都不存在任何的技術障礙,種的肯定比此時世界上其餘地方的人強。

這邊的農民,其實已經把化肥時代之前的所有科技點,都點完了。

壟作、輪作、套種、起煙防霜、豆麥同種……甚至連鹽鹼地的“復草防反鹽”這種特殊地形的科技,也早在明末就點出來了。

正因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勞動效率,當初荷蘭人才會中劉鈺的木馬計,要把爪哇的華人往錫蘭運,而不是繼續抓泰米爾人去種大米修水渠。這些勞動者,纔是當初錫蘭木馬計的基石,劉鈺的武力恐嚇只是輔助促成了這件事。

而現在,李欗要解決的思路,是這麼好的勞動力,得想辦法創造出能榨出來剩餘價值的【條件】。

這,也即是聖西門主義的精髓:在認可私有制的條件下,引誘資本,投向實業。

個人愚見,可能是文言文和新時代白話文之間的轉換太迅速了,再加上翻譯問題,留了不少刺撓的地方,很容易導致望文生義,先入爲主的胡亂理解。

(本章完)

第1159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四)第685章 試試看第1172章 備戰(十一)第68章 決心第385章 駐英大使第603章 生產壟斷 市場壟斷第740章 巴達維亞新政(一)第651章 你只是枚棋子(四)第842章 拆房頂和開窗戶(四)第202章 評書梆子學歷史第826章 海牙慘案(三)第966章 前置科技都滿足的順暢第176章 十三張第124章 女無脂粉閨中態第947章 歐洲貿易區(上)第721章 因爲沒本事第659章 朋友和敵人第128章 得分點和槽點第509章 回報率第428章 精銳對精銳第470章 試錯第933章 覺醒(五)第882章 不得其時第1487章 終章 九三年(五)第1028章 割裂(六)第330章 誰的責任?第565章 制禮第686章 距離“仁政”差一年第1147章 多歧路,今安在(二)第231章 關稅問題第911章 南洋大開發(六)第1195章 木牛流馬(二)第914章 南洋大開發(九)第425章 掩耳盜鈴的新境界第826章 海牙慘案(三)第1189章 理藩學(下)第104章 浩然正氣第1184章 區別很大第790章 新舊利益的衝突(七)第820章 大事成矣(七)第552章 理想國第1001章 缺陷第1241章 三戰定印度(八)第603章 生產壟斷 市場壟斷第154章 問蛋別問雞第1222章 開戰(一)第523章 椰林之城的槍聲第308章 禮法還是利益第1133章 濟天下和利自己第1403章 遷徙路(六)第938章 笑話第1076章 爭功(一)第1302章 死與復仇(二三)第1038章 大獲成功(三)第1310章 死與復仇(三一)第380章 內外有別第1290章 死與復仇(十一)第1478章 臨別告誡(四)第1326章 有格調的小圈子(上)第984章 決勝千里之外(七)第123章 小團體第823章 大事成矣(十)第251章 壓力第1355章 英國的總崩潰(四)第313章 亂力怪神第901章 英人目睹之怪現狀(二)第480章 河豚之喻(上)第331章 雷罰第1051章 坐莊(下)第986章 止步(上)第697章 不管而管 不治而治(下)第545章 難題第1380章 凡爾賽和約(七)第790章 新舊利益的衝突(七)第1499章 終章 九三年(十七)第1208章 洋務運動式思維第704章 海戰(二)第880章 區別對待(上)第968章 鹽改的第二封奏疏第273章 巴達維亞的必然(下)第1498章 終章 九三年(十六)第549章 澳門的蝴蝶(上)第1039章 大獲成功(四)第95章 任俠士第707章 海戰(五)第1035章 修補者的絕望(下)第1153章 多歧路,今安在(八)第446章 人都死了第885章 縣令第715章 歸義軍(中)第114章 科學院的設想第1031章 顯學胚子第1244章 三戰定印度(十一)第902章 英人目睹之怪現狀(三)第1497章 終章 九三年(十五)第386章 黃道婆計劃第1078章 爭功(三)第973章 名與實第858章 一錢多花第566章 領海和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