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6章 脈絡

第1116章 脈絡

那儒生唱完了這一段“頓悟歌”之後,又說道:“咱們唱一遍鄉約歌,也需知道這天理就在人世間。”

說罷,他起了個調子,數十人齊聲常和起來。

“天地生人必有先,必有先。”

“但逢長上要卑謙,要卑謙。”

“鞠躬施禮宜從後,宜從後。”

“緩步隨行莫僭前,莫僭前。”

“……”

“都說堯舜尤萬鎰,夫子還在堯舜前。”

“帝力何有於我哉,堯舜有位方有治。

“哪及夫子翻手間,至簡至易便做成了堯舜事。”

“是故孔子是靈丹,廢瓦也能點金精。”

“君相不學這靈丹道,且往鄉間親自教。”

趙立本聽的津津有味,基本上這些東西,他都能聽懂,而且配上音樂,倒也是朗朗上口。

哪怕他都不怎麼識字,也就認得這幾年發行的紙幣上的那些字,但這裡唱的這些東西,還真就聽得懂。

若是生活在這裡,再唱幾遍,自己也能記住了。

實際上,他是聽得懂,又聽不懂。

聽得懂,是說這些平民化儒學的傳教法,把前朝的《太祖六諭》演繹了一下,也就是封建社會的道德規範,儘可能用口語的方式傳誦,確實百姓能聽得懂。

也確實,把高高在上的儒學,化成了教會一樣的道德規範,傳唱之間,叫人明白到底啥叫道德,應該怎麼做。

走路該怎麼走。

長輩要怎麼敬。

說的聽不懂,因爲這些東西,牽扯到明亡順興、泰州學派演化的諸多內核。

讀史的人,或者那些在廟堂上爲官的、有敏感的政治嗅覺的人,是很容易聽懂這裡面的一些“有趣”的東西的。

這些想法,也確實是王艮的想法,他對“堯舜萬鎰,而孔子九千鎰”的說法,頗爲不贊同。

他認爲,堯舜不過是因爲做到了那個位置上,所以做出了一些功績,是站在那個舞臺上的正常發揮。

而孔子在民間,位天地,育萬物,視天下如家常事。要是孔子在堯舜那樣的帝位上,做的肯定比堯舜要強,堯舜只是舞臺比較高而已。

孔子是師。

堯舜是聖。

爲什麼他這麼認爲,要看他的想法。

是要“出則爲帝者師,處則爲天下萬世師”。

要做師。

所以師的地位,要比聖高。

但等到王艮傳到顏鈞、再傳到羅汝芳的時候,情況就變了。

嘉靖皇帝因爲一些衆所周知的問題,對“孝”之一字,極爲重視。

畢竟涉及到親爹問題,還專門把曾子的後人找出來封爵了。

孝,再往上,就要孝到太祖那裡了。

而本來一些人就琢磨着“予以爲聖人出爲帝師,而未嘗不師天下後世;處爲天下後世師,亦未嘗不師帝”的人,爲了弘揚學派,那就肯定要引起統治者的重視,然後引以爲進身之階,從而實現王道。

這時候,嘉靖皇帝搞孝。

孝再往上追,那就是太祖皇帝。

那麼,學派到此爲止,該怎麼辦就很明顯了。

師,肯定是重要的,否則師的地位下降了,當帝師、當天下師的意義何在?

孝,肯定也是重要的。

皇帝正因爲親爹的事,提倡孝呢。

那麼,怎麼把“師”和“孝”融合起來?

顯然,以“太祖爲師”,以“太祖六諭爲本”,教化萬民,既孝、又師,絕對的政治正確。

而這時候,就不能用王艮堅持的“孔子比堯舜強”的說辭了。

因爲,“太祖直接堯舜之統”。

聚和會、萃和會的歌謠,都是“會中啓口勸勉,罔非祖訓六條”。

把太祖六諭,做成平民易懂的東西傳播。

那麼,既符合孝。

也符合師。

因爲以太祖六諭爲道,那麼,太祖就是師,即達成了孝即師、師即孝。

當然最終還是要突出師的目的。

孝,畢竟是皇帝孝。

皇帝可以換,師卻萬世師。

而到了此時,在大順的統治之下,爲何又要提孔子比堯舜要強呢?

兩點原因。

其一,就是大順開國之初,做的有點過火。

衍聖公奉祀侯、師聖一體剝離這些事,終究還是讓天下儒生不滿的。

這裡面說的是堯舜和孔子,實際上還是那句話——帝力何有於我哉,堯舜有位方有治。

其二嘛,大順對這件事也不甚在意,源於大順樹立的官方正統學問。

大順的道統,不是接的堯舜。

而是按照陳亮的學問,認爲堯舜等,在道上,得了滿分;漢唐,仍舊有道統,得了六七十分。

大順接的不像是前朝,不是直接堯舜的法統。

而是堯舜,傳給大禹,然後商湯,然後文武,然後劉漢、李唐……道統始終在,只是“做的盡與不盡”。

陳亮的這套道統說,可是大順開國之初急需的東西。

按照朱子的道統說,事兒就麻煩了,對大順很不利。

之所以大順選擇永嘉、永康派的學問,試圖爲官方正統。

一方面是因爲李過的遺澤。

另一方面,也真的是統治需求。

雖然說,這個學說是戰鬥的學說,等着逐漸穩定之後,發現其實還是朱子學更好用。

但畢竟大順開國過於艱難,有些東西傳承的時間太久,一時半會真就不好掰開。

而且和滿清極大的區別,就在於最適合大順道統合法性的學問,只有靖康恥之後的永嘉永康學派,而且是真不好用理學。

偏偏這兩個學派又是發源於商品經濟開始出現的江南地區的,裡面確實重視工商業發展。

當然,對統治者而言,道統合法性是主要需求,工商業那一套算是附加贈品。

但這些“贈品”,還是對大順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而且既是選了這個學問,即便沒立起來,可裡面的說法便多了。

按照大順開國之初推崇的意識形態學派,道統一直在。

只是一套試卷,得分不同。

那麼,堯舜等先王是帝?還是聖?還是帝聖一體?

再換句話說,帝、聖一體,那麼是不是把這套“試卷”做到滿分,帝就是聖了?

皇帝,按照這一個道統說法,是有封聖可能的。雖然只是有可能,但聖、帝一體,帝“考試”只要卷子滿分,就能升格職稱爲聖。

至於那句“君相不學這靈丹道,且往鄉間親自教”,大順統治者也只當是“做不得帝師,發發牢騷,何必去管”而已。

而這學派在鄉間宣講太祖六諭,幫助維穩,倒也沒必要進行打壓。

再者,又因爲當初有人爲了自己的官位想搞文字獄,也就是泰州學派的“武王伐紂該請薇子做天子、自己回陝西”這個事。

雖然沒搞起來,但基本上可以宣告這個學派在官方層面上,徹底廢了。

廢,指的是不可能作爲官方學問了。

既是本身廢了,正道走不通了。

其在鄉間自幹維穩,倒也挺好的。

《太祖六諭》對封建統治者可是好東西。

不只是對大順這邊好,文化圈都一樣。

幕府那邊,六諭講義是教科書;琉球那邊,也是御教條。

重點就在於“各安生理,毋作非爲”。

當然,像是趙立本這樣的大字不識幾個的百姓,也沒有居廟堂之高過,哪裡知道這幾句唱詞裡面,隱藏了這麼多東西。

反倒是那些比較通俗易懂的道德規範,他是非常容易聽懂的。

善自爲善,與人爲善。俱要勤吾耕煎,守吾門戶,愛吾身命,保吾室家。務須父慈子孝,兄愛弟敬,夫和婦隨,長惠幼順。毋以強凌弱,毋以衆暴寡,毋以奸欺良,毋輕易忿爭。小心奉官法,勤謹辦國課,恭儉以守家業,謙和以處鄉里……

見善互相勸勉,見惡互相勸誡。

永爲良善之民。

這就讓趙立本心裡有些迷糊。

他算是良善之民嗎?

想了一下,只怕自己怎麼也算不上良善之民。

當年興國公搞鹽墾改革,他的利益受損,對改革相當不滿,選的可不是去當良善之民,而是直接和一些兄弟幹了波大事。

被騙到黃龍府金礦之後,自己要是良善之民,就他媽死在那了。靠着一身本身,和當初鹽戶暴動時候的經驗,組織了礦工暴動。

熬到了大赦,終於可以返鄉了,雖然大赦之後自己的罪沒了,但自己就是良善之民了?

見善互相勸勉,見惡互相勸誡。

啥是善?

啥是惡?

自己倒是兄愛弟敬,長惠幼順。毋以強凌弱,毋以衆暴寡,毋以奸欺良,毋輕易忿爭。

可,小心奉官法,勤謹辦國課……

官法直接圈地,這也需得奉?不奉便是惡,奉了纔是善?

他雖不識許多字,但也算是走南闖北,開闊了視野——雖然是被動的。

但這種從黃淮走到黃龍府、經歷過小農經濟還未建立就直接瓦解的關東城市鄉村的人,哪裡還能是這些東西所能管束得住的?

趙立本心道,這些玩意兒,說給那些一輩子沒出過村子的人聽聽,或還有用。我這輩子,怕是悟不了嘍!

還是找到弟弟,看看老婆孩子是否還活着,離了這,自去關東好好過日子去。

他在路邊等了一陣,直到儒生引着他們把歌唱完,這才走上前去,叫了聲叨擾,詢問了一下弟弟的下落。

倒也別說,這裡的人似也確實比別處更有教化。

說話客客氣氣,指點了他弟弟的田地,告訴趙立本可能在地裡忙呢。還很熱情地詢問了趙立本從何而來,怕趙立本不知道,還仔細指引了路。

趙立本道了謝,自沿着指出的路,去找自己的弟弟。

雖然不會念詩,可那種近鄉情更怯的心情,還是充滿了心間。深吸了一口氣,帶着一種比當初在金礦暴動時候更緊張的心情,不由自主地加快了腳步。

(本章完)

第1441章 分歧(七)第83章 轉機!俄國背鍋俠來了第660章 對抗性和非對抗性矛盾(上)第342章 摸不到的理想國是最美的第417章 最後的機動兵力第1206章 太子難當(下)第1390章 凡爾賽和約(十七)第975章 猜疑鏈(上)第458章 刻舟求劍(下)第629章 西進南下,互爲信任第874章 從長計議第1121章 鄉約村社(二)第577章 缺文科生的大順第99章 酒醉多言第352章 二虎競食第98章 十六年後方爲人第97章 風波起第665章 分贓大會(二)第60章 思維差異第31章 收心第31章 收心第983章 決勝千里之外(六)第1219章 大忠臣(上)第1197章 木牛流馬(四)第472章 百思不得其解(中)第621章 大順在歐洲的第一次亮相(二)第1458章 最終的鬧劇(五)第145章 臨行瑣事第1426章 必死之局(中)第1186章 我殺我自己第1061章 堂下何人狀告本官(五)第206章 狠話第609章 最後的集權嘗試第1433章 鴆酒 解藥(下)第346章 埋雷第206章 狠話第1500章 終章 九三年(十八)第719章 下南洋到底爲了啥(中)第588章 另一條腿第540章 帶緊箍咒的好漢(下)第198章 善後考慮第403章 野心早已出現第947章 歐洲貿易區(上)第370章 翻譯優先級第236章 中介第980章 決勝千里之外(三)第819章 大事成矣(六)第495章 靖改鯨的誤解第715章 歸義軍(中)第1283章 死與復仇(四)第995章 嫺熟第1306章 死與復仇(二七)第3章 出事了第1480章 臨別告誡(六)第706章 海戰(四)第1144章 最後的佈置(五)第1311章 死與復仇(三二)第234章 打小抄第544章 皇權最可信的刀第12章 搏一搏,大不了破家跑路第816章 大事成矣(三)第771章 難以觸摸第513章 皇帝的職業病第1446章 三山合一(上)第1084章 破立之困(一)第1142章 最後的佈置(三)第663章 推諉第61章 趙括VS趙括第237章 歐洲突破口第724章 牆頭草(下)第303章 這一年,世界的軸心在京城(上)第699章 身份的轉變第1268章 攻防心理(三)第723章 牆頭草(中)第613章 兩封信(上)第117章 天誅!第54章 全員賭棍第273章 巴達維亞的必然(下)第1441章 分歧(七)第1415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六)第1375章 凡爾賽和約(二)第1080章 爭功(五)第325章 迎天使第346章 埋雷第87章 混亂 曙光第99章 酒醉多言第825章 海牙慘案(二)第1058章 堂下何人狀告本官(二)第590章 借頭一用,以平民怨第311章 滿BUFF皇子第1010章 另一種表達第1467章 最後的鬧劇(十四)第831章 海牙慘案(八)第378章 還是朝貢第1149章 多歧路,今安在(四)第1511章 終章 九三年(廿九)第764章 荷蘭災難年(四)第1102章 工業革命(十五)第1020章 心慈手軟第1367章 裡病外治(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