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5章 上國心態(九)

第1115章 上國心態(九)

正本清源,闡述真正的先聖之道,在大順這個有着濃厚的正統道統傳統的文化圈裡,意義極大。

原本歷史上,顏李學派就吃過這麼一次大虧。

原本歷史上,李塨和方苞是好友,雖然學術相左,但私交很好。李塨死後,是方苞給寫的墓誌銘。

但,因爲顏李學派極端反宋儒、極端反程朱。加上顏元的嘴實在太臭,不但罵儒生是娘炮,還說朱子學“如砒霜,一旦沾上就永無生機”。

而方苞篤信程朱理學。

是以,在給李塨寫墓誌銘的時候,方苞直接夾帶了私貨。

說李塨這一生,最大的德業,就是老而大覺、改過爲大,在自己的勸說、教育下,放棄了顏元的那套反程朱理學的學問,而是轉向了程朱理學。

除此之外,都稱不上德業。

方苞在墓誌銘上,言之鑿鑿地說,他勸了王源、勸了李塨,這倆人都幡然悔悟,被自己的幾句真言,噎的默然無語,所謂【以餘一言而幡然悔悟】。

顏李學派、顏李學派,有顏有李。

方苞這篇墓誌銘,等於說:

顏李學派的創始人,背叛了顏李學派。

這套路,後世可能也會經常用。

反正,王源、李塨都死了,沒法說話。

方苞的墓誌銘也就引發了顏李學派和桐城一派的徹底決裂、

顏李學派傻嗶呵呵的,腦袋純有問題。

居然各種考證,查閱資料,整理書信,擺出各種證據證明方苞在說謊。

拿出證據,說李塨直到七十的時候,還質問方苞,說程朱理學,【至聰明人盡歸無用,遂使神州陸沉】,怎麼可能會按你說的被你幾句話就“幡然悔悟”了?

桐城一派對顏李學派,則直接上了詛咒——李剛主、程綿莊,身滅嗣絕。

後世人很難理解這個時代的道統之爭。

比如李塨之前大兒子死的時候,方苞就給李塨寫信,說:你知道你兒子爲啥死嗎?因爲你不信程朱,上天降禍給你們了。【凡詆譭朱子者,多絕世不祀】。

正本清源、道統之爭,本來就是個你死我活的鬥爭。

而上層理論之爭,看起來,似乎好像只是士大夫階層、或者叫文人罵架。

但實際上,走一條什麼樣的路,涉及到千萬人的生死,枷鎖,苦難。

不提腐朽學問下的女性苦難,這涉及天下半數的人口。

只說劉鈺在江蘇走的這條路,不過一省之內。

西江五嶺的幾十萬人、漕運的百萬人、揚州淮安的一百五十萬人,還有蘇北被劉鈺往南洋種植園扔去的幾十萬人,佃戶退租後往城市生活的這羣人的命運、家庭,受盡了苦難。

從當初的錫蘭特洛伊木馬計強制遷徙開始算起,這些年,不下五十萬人直接死於這場改革。

上層學術之爭,關係到今後死的人是誰,枷鎖套在誰身上,而不只是簡單的上層學派對罵。

至於此時,正本清源、重構儒學,其意義,程廷祚倒是評價過。

說劉鈺的改革手段,可以用在一省,但卻難以平移到全國。

而劉鈺的手段,若藩屬學其精髓,則恐天下分崩。

如果是神州危亡之際,他會毫不猶豫地支持劉鈺的手段,雖然霸道太重,但可以保護神州。

但如果是想繼續做天朝,那就必須要把儒學重構,作爲一個能適應新時代的上層學問,和西洋島夷對抗,維繫“天下”這個概念。

否則一旦周邊諸國找不到路,必然會去海外尋找解決辦法。

在他看來,儒學現在就要做兩件事,以後世的語言,大約可以這樣理解。

第一件,扛起來近代化轉型的上層意識形態構建,保證文化母國的地位,維繫一種文化圈的向心力,維繫一種文化優勢,從而維繫華夷心態,使得文化圈諸國始終保持“仰視”。

第二件,就是完善各種制度設想,解決土地制度、官員制度、選拔制度、稅收制度等等,使得周邊各國再度掀起遣唐使風潮,告訴周邊同文化圈諸國,你們困惑的答案,在天朝可以找到。

這是很標準的上國盛世下,精英階層的“胸懷天下”。

至於能不能找到,那是另一回事。總歸,這時候有能力構建新體系的“真”儒生,不這麼想,纔有問題。

當然,如果是別的學派,熱衷這件事,也就罷了。

偏偏最力主搞實學的派別,在江蘇改革看似大獲成功的背景下,仍舊熱衷於搞這些東西。

實則也就證明了,他們打心眼裡認爲,劉鈺搞得這一套,沒辦法解決天下的問題,強行推廣可能會搞得天下大亂。

否則這羣認爲“陸王可也、程朱可也;不必陸王、不必程朱”的人,早全跑到實學學堂去學實學去了。

孟鬆麓在面對權哲身的時候,內心就清楚,朝鮮國現在的諸多問題,固然有朝鮮國自己的原因。

但肯定和劉鈺的改革,以及強行開埠脫不開干係。

至少,是加速了一些過程,加劇了一些問題。

孟鬆麓也能依稀感覺到,劉鈺自己也明白這一套東西,用在國內,肯定會出事。所以才盡力往外擴張,把問題轉移到外部。

甚至於,他們學派一些人懷疑,劉鈺力主要廢棄運河,只怕思考的最大顧慮,並不是海運河運。而是怕江蘇改革之後,衝擊會沿着運河快速擴散到安徽、河南、山東……

別的地方看不到,可眼前這條從阜寧到南通的運河,可就是最好的鏡子。

運河開通,蘇南、南通的模式,就沿着這條新運河快速北擴。

這讓他不禁想到了在新學農學看過的一場實驗,蒸熟的棉籽屑灌在乾淨的玻璃瓶中,蘑菇的白色菌絲,幾天就佈滿了整個玻璃瓶,把原本乾淨鬆散的棉籽屑,用肉眼看得到的白色絲線纏在了一起。

廢運河這件事,就像是在這個玻璃瓶裡,加了一層隔板,讓那些白色的菌絲不能佈滿整個瓶子,被擋在了某個區間之內。

雖然廢運河,只是這一道隔板的構成部分之一,不是全部。還有一大堆的亂七八糟的包括貨幣、兌換、稅收、航海術及海運成本等等一系列政策,共同構成的這道隔板。

通過破壞原本的國內成熟的市場狀態和運輸線,強行切割成內外兩個部分。

也雖然,朝鮮國的政策、土地制度等,都和大順不同。

但是,朝鮮國的情況,以及日本國這些年的情況,都讓這些清醒的、開眼看世界的人明白,這套東西很危險。

他們目睹了資本的力量。

也在思考,資本既然逐利,那麼資本沒有束縛,爲什麼不去臨省圈地呢?哪怕不像蘇北這樣自己種植棉花,即便延續傳統兼併土地收地租,利潤也不低。

土地作爲一項商業投資,即便江蘇的情況如此特殊,依舊還是排在最具回報率的投資前列。

對朝鮮國來說,商品經濟發展,原本的授田制被破壞,土地兼併開始出現,這是新問題。

可對大順來說,這不是新問題,但不代表和朝鮮國儒生面臨的問題是兩個不同的問題。

這是類似於陳亮說三代和漢唐都是一樣的道統,只是一個滿分,一個六七十分的問題。

而不是說這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事兒。

故而他們學派依舊堅信,均田,爲“天下”第一仁政、“天下”第一義。

是【天下】。

不是【國朝】。

整個文化圈,都必須要解決均田問題,搞土地改革。

雖然劉鈺嘲諷他們,說他們假裝天下的問題是人均五十畝土地怎麼吃飽,然後繞開地主階級土地所有制問題在淮南買了塊地搞復古演出。

但實際上這也只是兩邊因爲一些問題不對付的互相嘲諷而已。

可以確定,他們學派是堅信天下第一仁政就是均田的。

只不過,伴隨着江蘇改革的推進,以及他們的圈地空想嘗試,逐漸明白全面復古這條路實際上也走不通了。

他們要設計的未來體制和上層建築,不能是全面復古了。

而是既要包含江蘇,又要包含西南山區,還要包含陝西河南,甚至還要解決同文化圈的越南朝鮮日本的問題。

他們認爲江蘇的改革不能全面推廣,因爲制度可以平移,但運輸條件資本富集港口海運等等一系列條件不能平移。

但他們也不否認江蘇的改革效果顯著,哪怕不看生活水平,只看百姓的識字率、幼童的入學開蒙率,也比之前高了許多。

所以這反而讓他們要做的事,更加艱難。

既不能往後退,也不能全面復古,對未來的設計中要解決“天下第一仁政”的切實可行方案,又不能毀滅江蘇的改革成果和工商業發展。

他們想的確實挺高的,但問題同樣大。

而且,設想的越高,問題也就越大。

不管怎麼設計,既然均田爲天下第一仁政,那麼靠這種精英式的、明顯是爲了培養幾十萬合格的“士”階層的教育思路。

所以,指望“士”接受教育後自己把土地獻出嗎?

而在士之下的百姓,怎麼接受這麼一整套完善的儒學體系?字識得幾個呢?

真正蘊含力量的底層百姓,他們還是標準的“牧民”態度。

泰州學派的繼承者們,給出了另一種截然不同的思路。

走平民化路線。

的確,百姓聽懂了。

可在泰州學派有那個武王伐紂該請薇子上位自己回陝西類似言論的背景下,泰州學派在大順再度復燃,恰恰是因爲……

朝廷覺得,泰州學派的繼承者們,當了大順的“自幹維穩員”。

免費幫着維穩,搞他們幹啥?

一個以均田爲天下第一仁政,卻又絲毫不想走百姓路線,指望着聖君、真儒、真士。

另一個走百姓路線,卻又是直接被黃宗羲指責雖出於陽明學,但根本不是儒而是禪的;以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倫常秩序,井然無犯爲核心道德的宗教化路線。

於是兩者之間在上層學術上有摩擦。

可在他們嘗試的村社中,呈現出一種詭異的和諧。

…………

“天理人慾,誰氏做此分別?”

“咱們反身去細求,原來只在迷悟間。”

“悟了,人慾爲天理。”

“迷了,天理爲人慾。”

“以經證悟、以悟釋經,悟、悟、悟,悟出來個天理;迷、迷、迷、迷出來個人欲。”

“你們可悟了?”

從黃龍府金礦逃出來,熬到了大赦,終於返回了故鄉,多方打聽終於找到了弟弟消息的趙立本,剛剛踏入這個鄉約村社,便在田間路邊聽到了熟悉的鄉音。

一個儒生,坐在馬上上,和那些扛着鋤頭的農夫,唱誦着平民化的儒教。

趙立本沒文化,更不懂學派之別。

但總歸,這些東西,被黃宗羲堅決地開除儒籍,說這不是儒,而是禪,大抵是不怎麼冤的。

(本章完)

第244章 拱火之書第1471章 最後的鬧劇(十八)第527章 作孽則心憂第79章 以朝鮮爲跳板第524章 懷疑對象第1457章 最終的鬧劇(四)第385章 駐英大使第1228章 開戰(七)第725章 殺心第341章 朱子陽明第1355章 英國的總崩潰(四)第256章 優劣第558章 一戰前夜 命運的交匯第472章 百思不得其解(中)第1317章 人多聲音才大第636章 雞肋第421章 混亂第819章 大事成矣(六)第152章 入倭第417章 最後的機動兵力第1222章 開戰(一)第422章 突入第686章 距離“仁政”差一年第1281章 死與復仇(二)第1361章 國富論(四)第320章 榮譽第891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二)第419章 絕望第1343章 拼命是錯的 掙錢是對的(三)第78章 以商控蒙第1292章 死與復仇(十三)第541章 人性第723章 牆頭草(中)第1499章 終章 九三年(十七)第1270章 攻防心裡(五)第443章 誘降第1307章 死與復仇(二八)第1024章 割裂(二)第716章 歸義軍(下)第964章 修補匠變法開啓第454章 半殖民地第721章 因爲沒本事第1109章 上國心態(三)第801章 時代的浪漫(下)第592章 海上馬車伕的遺產第1484章 終章 九三年(二)第1087章 破立之困(四)第393章 一人可當兩萬兵第247章 海參崴第46章 哈士奇第1315章 逼着商人賺錢(下)第149章 膽子這麼小,還想當軍官?第534章 此時此刻不新鮮第544章 皇權最可信的刀第29章 雪盲第421章 混亂第1011章 錯亂的美第258章 陸軍換海軍第1075章 惡龍殘影(十)第1241章 三戰定印度(八)第1070章 惡龍殘影(五)第399章 恰合時宜第1081章 爭功(六)第213章 西學東漸來不及了第1364章 國富論(七)第1105章 工業革命(十八)第1275章 攻防心理(十)第1058章 堂下何人狀告本官(二)第526章 也不想背鍋第377章 最後一次外交(下)第1170章 備戰(九)第1330章 恐嚇出來的費城會議(一)第919章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三)第985章 決勝千里之外(八)第1055章 小麻煩第907章 南洋大開發(二)第747章 巴達維亞新政(八)第670章 伐韓?伐蜀?(上)第305章 外交無用論第911章 南洋大開發(六)第874章 從長計議第226章 節度鯨海問朝鮮第114章 科學院的設想第420章 奇襲第468章 被動變主動第29章 雪盲第165章 真真假假第316章 結善緣第1468章 最後的鬧劇(十五)第1325章 破滅的第一版山巔第821章 大事成矣(八)第546章 摸石頭過河第461章 買辦是條不歸路(上)第622章 大順在歐洲的第一次亮相(三)第859章 最終還是看天意(上)第1049章 坐莊(上)第5章 落後第1219章 大忠臣(上)第314章 綁定第574章 領導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