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淵造反是兒子逼的嗎
隋末天下大亂,再加上隋煬帝猜忌,李淵終於在太原起兵造反了。李淵起兵,給了隋煬帝沉重一擊,加速了隋朝滅亡。
由於受某些文學作品的影響,許多人認爲,李淵是一個平庸之人,有些膽小怕事和無能,年齡已經五十二歲了,他本來不想造反,但被次子李世民等人逼迫,纔不得已起兵。太原起兵的策劃者和主謀,是雄才大略的李世民,而不是李淵。事實果真是這樣的嗎?
兩唐書記載,李淵,是甘肅隴西人,出身於關隴貴族集團。李淵的祖父叫李虎,漢族,是西魏八大柱國之一,被封爲唐國公。李淵和他的父親李昞,先後承襲了唐國公的爵位。李淵的外祖父叫孤獨信,鮮卑族,也是西魏八大柱國之一,被封爲衛國公。
孤獨信有七個女兒,其中長女嫁給了北周皇帝宇文毓,諡號明敬皇后;四女是李淵的母親,被追封爲元貞皇后;七女叫孤獨伽羅,是隋文帝楊堅的皇后。三個女兒都當了皇后,而且是不同的朝代,這在歷史上絕無僅有。因此,孤獨信被人戲稱爲“天下第一老丈人”。
李淵七歲的時候,父親去世。姨媽孤獨伽羅憐憫他,經常把他接進宮中,悉心照顧。李淵比表弟楊廣大三歲,兩人從小一塊長大,關係親密。楊廣稱帝以後,李淵對他畢恭畢敬。
楊廣對李淵很信任,先任命他爲地方太守,後又讓他入朝擔任高官。楊廣攻打高句麗時,命楊玄感督運軍糧,不料楊玄感藉機造反,致使第二次東征失敗。平定楊玄感叛亂之後,楊廣就把督運軍糧的重任交給了他所信任的表哥李淵。如果沒有“李氏當爲天子”的讖語,楊廣與李淵的關係,是相當不錯的。
隋煬帝三次東征,引發天下大亂,各地起義蜂起,社會上也流傳起“李氏當爲天子”的讖語。楊廣恐慌,無故將李敏家族誅滅,同時也懷疑李淵。李淵正在山西鎮壓農民起義軍,楊廣召他入朝,李淵十分驚恐,藉口有病不敢去。
有一天,楊廣在宮中看見一個姓王的嬪妃,王嬪妃是李淵的外甥女。楊廣問她:“你舅舅爲何不來?”王嬪妃回答:“舅舅病了”。楊廣冷笑一聲,不懷好意地說:“那會不會病死呢?”李淵知道以後,更加提心吊膽,只好自污名節,整天吃喝玩樂,以求自保。
楊廣還沒來得及除掉李淵,局面就變得不可收拾了。李密的瓦崗軍、河北的竇建德、江淮的杜伏威,從東、北、南三個方向威脅洛陽。隋煬帝見勢不妙,趕緊跑到江都避難去了。
楊廣臨行前,留下孫子楊侗鎮守洛陽,另一個孫子楊侑鎮守長安。同時,命李淵鎮守太原,既剿滅起義軍,又抵禦突厥。楊廣對李淵仍不放心,任命親信王威、高君雅爲李淵的副手,對李淵進行監視和掣肘。
隋煬帝到了江都以後,感到千秋大業的夢想已經破滅,於是性情大變,一心追求享樂。他懶於政務,驕奢淫逸,整日沉湎於酒色之中,醉生夢死。
隋煬帝走後,北方更加混亂不堪。李密率瓦崗軍包圍了洛陽,奮力攻打;竇建德在河北建立了農民政權,公開與隋朝決裂;大大小小的起義軍遍佈各地,北方几乎不再歸隋朝所有了。
在這種形勢下,公元617年5月,李淵在太原起兵造反了。對太原起兵的策劃者和主導者,究竟是李淵,還是李世民,人們歷來有不同的看法。《舊唐書》和《新唐書》,對李淵和李世民在起兵中的作用,都有記載,但卻有着兩種截然不同的說法。
李淵太原起兵的時候,他的成年兒子有三個:長子李建成,二十九歲;次子李世民,二十歲;四子李元吉,十五歲。李淵的三子李玄霸,已經在三年前病死了。李淵的這三個成年兒子都很優秀,尤其是次子李世民,胸懷大志,見識超羣,有勇有謀,處事果斷,喜歡結交豪傑,在諸子中尤爲突出。
李世民看到天下混亂,隋朝氣數已盡,覺得正是英雄用武之時,特別是聽到“李氏當爲天子”的讖語以後,心潮澎湃,摩拳擦掌,很想大幹一場。當時,李建成、李元吉在河東郡,只有李世民在父親身邊。李世民奉勸父親,請求起兵造反,開創帝業。李淵一聽,大驚失色,堅決不答應,甚至聲稱要告發李世民。
李世民見父親不答應,雖然無奈,但並不甘心,就自己策劃起來。當時太原有個名士,叫劉文靜,擔任晉陽縣令。劉文靜與李密有姻親關係,因此被關在太原的監獄裡。李世民與劉文靜是朋友,知道他胸有謀略,便想與他商議。
兩唐書在《劉文靜傳》中說,在一天深夜,李世民一個人悄悄來到獄中。劉文靜見李世民來看他,十分高興。李世民卻小聲對他說:“今夜來此,並不是爲了私情,而是要與您共商天下大事”。
劉文靜知道李世民素有大志,曾經對朋友裴寂說過:“唐公次子不是平庸之輩,而是漢高帝劉邦、魏太祖曹操一類的人物”。如今,劉文靜聽李世民說要商議天下大事,自然心裡就明白了。
劉文靜故意說:“當今天下,喪亡離亂,非得有商湯、周武王、漢高帝一類的人物,才能平定。”李世民微微一笑,說:“您怎麼知道沒有呢?”言外之意是說,我就是這一類的英雄人物啊!
劉文靜不再諱忌,向李世民和盤托出了起兵奪取天下的計策。劉文靜說:“如今皇帝遠避江南,北方無主。你李家世代貴族,名望甚高,又有讖語吉言,登高一呼,十萬之衆唾手可得。起兵之後,迅速攻取長安,佔據關中作爲基業,然後伺機平定中原,帝業可成。”
李世民大喜,很是贊同,心中熱血沸騰,起兵大計就這樣定了下來。可是,父親李淵不願意造反,該怎麼辦呢?劉文靜出了個主意,讓李世民去找裴寂謀劃計策。
兩唐書在《裴寂傳》中說,裴寂是李淵的好朋友,當時擔任晉陽宮監。晉陽宮是隋煬帝楊廣的行宮,由裴寂負責管理。早在幾年前,李世民就拿出私錢數百萬,以賭博的方式送給裴寂,用心與裴寂結交,逐漸與他結成了同黨。
裴寂與李世民經過密謀,設下了一計。有一天,裴寂請李淵在晉陽宮喝酒,把他灌得爛醉,讓兩個宮女陪他過夜。李淵酒醒以後,嚇了個半死。宮女是皇帝的人,姦污宮女,那可是十惡不赦的大罪。
裴寂趁機勸道:“如今天下動盪,四方起兵,隋朝就要完了。您二兒子世民欲舉義旗,開創大業。您已經犯下大罪,沒有活路了,不如一塊舉事。”
李淵長嘆一聲,無奈地說:“既然我兒早有此意,也只好從之”。李淵還悻悻對李世民說:“今日之事,族滅人亡由你,化家爲國也由你,你就好自爲之吧。”
從兩唐書這些記載來看,李淵起兵確實像是被兒子逼的,完全處於被動和無奈,李世民則是太原起兵的策劃者和主導者。在這些記載中,李淵被寫成膽小怕事,昏庸無能,甚至有些窩囊;李世民則是胸懷天下,有膽有識,扭轉乾坤,是大唐王朝的真正開創者。李世民的形象高大完美,而李淵則是黯淡無光。不過,對這些記載的真實性,許多學者存在質疑。
兩唐書是在唐朝原始資料基礎上寫成的,這些記載,原始資料上都有,可原始資料是不是被人篡改過,就很難說了。另外,原始資料浩如煙海,沒有人能夠把它們全都篡改完。因此,兩唐書又根據其他原始資料,記載了李淵截然不同的另一面,太原起兵也就有了另一種版本。
同樣是兩唐書,在一些傳記中,說李淵是個平庸膽小之人,而在其他傳記中,卻說李淵是個英雄人物,早就有當皇帝的野心,而且對太原起兵蓄謀已久,是太原起兵真正的策劃者和主導者。從兩唐書記載來看,李淵具有幾個鮮明的特點。
第一,李淵是位少有的英雄人物,決不是平庸無能之輩。
兩唐書在《竇皇后傳》中說,李淵在年輕的時候,娶了竇氏爲妻。竇氏可不是一般人,她出身高貴,是北周皇帝宇文邕的外甥女,才貌雙全,自然要精心挑選女婿。可是,選了很多人,都不滿意。後來,乾脆在屏風上畫了兩隻孔雀,讓前來求婚的青年才俊比賽射箭,誰射中了孔雀的眼睛,竇氏就娶給誰。
消息傳開,羣情沸騰。許多青年才俊躍躍欲試,有百餘人前來射箭,可孔雀眼睛實在太小了,幾天下來,沒有一人能夠射中。李淵來了,彎弓射了兩箭,全都射中了孔雀的眼睛,於是抱得美人歸。這就是成語“雀屏中選”的來歷。李淵箭術神妙,曾經在戰場上大展神威,一口氣射死了幾十個敵人,十分英雄了得。
竇氏與李淵感情深厚,先後生了李建成、李世民、李玄霸、李元吉四個兒子和女兒平陽公主,兒女們皆不是平凡之輩。楊堅篡周建隋以後,竇氏痛心疾首,用頭撞牀,恨自己不是男兒,無法爲北周報仇。竇氏具有強烈的反隋意識,這不能不對丈夫和兒女們產生影響。可惜,竇氏在李淵起兵之前就病死了。
第二,李淵胸懷大志,在年輕時候就有當皇帝的想法。
《舊唐書》記載說,李淵年輕時,胸懷坦蕩,寬厚仁愛,文武雙全,英俊瀟灑,聲望甚高。有個叫史世良的術士,善於給人相面,對李淵說:“您的骨骼異常,日後必當帝王”。李淵聽了,不僅很高興,而且很自負,認爲自己確實有當皇帝的才能。《新唐書》卻把這個記載刪掉了。
兩唐書都記載說,李世民小的時候,有個術士對李淵說:“此兒有天子之相,日後必能濟世安民。”李淵大喜,唯恐術士泄密,想把他殺了,但沒有成功。所以,李淵爲兒子取名叫李世民。
第三,李淵具有遠見卓識,他其實早就做着起兵反隋的準備。
李淵是位沉穩老練的政治家,他見隋煬帝好大喜功,急功近利,大興土木,窮兵黷武,耗盡國力民力,感到隋朝必不能長久,便暗中開始做着反隋的準備。早在隋煬帝尚未東征,政局表面上還比較平穩的時候,李淵就在汲郡、汾陰宮等地,多次與好友宇文士及密謀造反之事。宇文士及是權臣宇文述的第三子、隋煬帝的女婿,他與李淵是發小,關係親密,無話不說。
後來,隋煬帝三次東征失敗,引發天下震盪。楊玄感造反時,李淵的妻兄竇抗,知道李淵素有大志,建議他起兵響應。李淵覺得時機尚不成熟,沒有同意。
在“李氏當爲天子”讖語流行、隋煬帝冤殺李敏家族的時候,李淵正在山西圍剿起義軍。他的副手夏侯端勸他造反,並說皇帝已經無故誅滅了李敏家族,下一個恐怕就要輪到他了。李淵默然不語,一句話也沒有說。
李淵雖然不說話,卻有行動。他私自收留了隋朝叛將劉弘基、長孫順德等人,又派李建成、李元吉去河東,招攬英雄豪傑,暗地裡做着各種準備。
在李世民、劉文靜、裴寂等人心急火燎、謀劃起兵大計的時候,李淵實際上已經盤算好了,正在做着準備,胸有成竹,只是什麼也不說,裝糊塗罷了。李淵這樣做,一是爲了保密,因爲隋煬帝的眼線王威、高君雅就在他的身邊,不能露出一點蛛絲馬跡;二是爲了鍛鍊李世民,讓他放手去幹好了,反正目標是一致的。
兩唐書在《宇文士及傳》中,都記載了一個很有趣的事情,明確地證明,李淵早在多年之前,就密謀造反了。
李淵起兵攻佔長安以後,宇文士及前來投奔,十分內疚地說:“我來晚了,但看在從前在涿郡、汾陰宮與您密謀大事的情分上,請您收留我”。
李淵一聽,哈哈大笑,回頭對劉文靜、裴寂等人說:“這個人可不簡單,早在六七年之前,就與我商議過造反的事情,你們都在他之後。”劉文靜等人一聽,恍然大悟,原來都被李淵蒙在了鼓裡。宇文士及後來當了唐朝宰相。
有部史書,叫《大唐創業起居注》,對太原起兵記載得就更明確了。李淵被任命爲太原留守,成爲山西最高軍政長官之後,非常高興,對李世民說:“我身爲唐國公,唐國就在晉陽一帶,如今管轄這一地區,豈不是天意嗎?”李淵決定起兵時,又對李世民說:“天意讓我取天下,如果不取,違背天意,必有禍端,到那時家破身亡,徒爲天下英雄所笑。”這充分表明,李淵早就有了起兵造反之意。
《大唐創業起居注》,是李淵身邊近臣溫大雅所寫,記錄了自李淵起兵到建唐稱帝三百五十七天的史事,可信度是比較高的。
從以上記載來看,李淵起兵造反,根本不是被兒子逼的,而是蓄謀已久,早有準備。太原起兵的主導者和大唐王朝的開創者,不是李世民,而是深藏不露的李淵。
李淵不僅不是窩囊廢,反而是心機很重,城府很深,老謀深算,甚至有點老奸巨滑,是一個胸懷大志、老練成熟的政治家和謀略家。當然,在起兵過程中,李世民、劉文靜、裴寂等人的貢獻,也不容抹殺。
《舊唐書》和《新唐書》,都是比較嚴肅的正史,卻記載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說法,其實並不奇怪。在史籍當中,記載不一致的地方很多,這不是作者疏忽或者粗糙,而是作者有意爲之。因爲作者在撰寫史書的過程中 ,面對大量不同的原始資料,有時候難辯真假,作者如果覺得都有可能,會把不同的說法都記載下來,留給後人辨別和研究。寫史的人這樣做,正是體現了史學家客觀公正的治學態度。
史書的這個特點告訴人們,我們今天在閱讀史書的時候,一定要全面閱讀,最好多通讀幾遍全書。如果單憑史書中的某一篇記載,是很容易得出片面結論的。
李淵太原起兵,實際上是蓄謀已久、準備充分,所以起兵十分順利。那麼,李淵起兵的過程是怎樣的呢?他又採取了哪些有效的措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