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五章 蟻可測水

“心應萬事,匪言曷宜。言而中節,可以免悔。”————————【內訓·慎言】

帳外連綿不斷的雨似乎還下個不夠,猛然劃過一道蒼白的閃電,爆炸一樣的雷聲緊隨而至。此時已是九月暮秋,雨水無論多麼滂沱,都很少像夏日那般伴有霹靂驚雷,但近年的天候總是屢見異常,連司候氣象的靈臺都沒摸着規律,所有人都習以爲常,可這恍如耳邊炸響的雷聲仍是嚇得人心頭一跳。

雖然外間下着大雨,皇帝卻沒有繼續留着荀攸等人逗留,命人撐着竹簦送回各處休息去了,臨走前吩咐,等雨停了,再召集衆將會議。

諸葛亮從驚雷中回過神來,剛纔他好像只記到了皇帝最後說什麼‘統制一方兵事,應先有名,方能副其實。今拜徐晃爲橫野將軍,仍領護軍職,盡統豫、揚諸軍兵馬。’

以及什麼‘孫策奉義反正,合該嘉之,以示朝廷開誠寬宥之心。特拜其爲討逆中郎將、封都亭侯’、‘甘寧入荊招徠諸將有功,拜樓船中郎將’、‘孫、甘二人,及江夏太守黃祖、南郡太守蔡瑁、長沙太守張羨等入揚諸軍,皆聽徐晃調度節制’之類的部署調令。

而後荀攸等人也沒有異議,便起身告退了。諸葛亮記力非凡,不說過目不忘,單是剛纔發生的事情他應該記得根深蒂固纔對。可他全神貫注的聞聽時,突然被炸雷嚇了一跳,整個人像是暈了一樣,恍然分不清剛纔是現實還是自己的臆想了。

像是皇帝只是對冀州、揚州、徐州三處戰事分別作了進一步的指示,而完全沒有涉及到更深一層的隱秘。

“你今日聽到的,較之於常人要更多更深。”賈詡與諸葛亮恰巧順路,兩人索性共處同一傘下:“你本來就比旁人要善於多思,爲人沉穩有度,我其實也不用特意叮囑你什麼。”

看着諸葛亮皺着眉頭,欲言又止的模樣,賈詡彷彿看透了對方的想法,又說道:“聽到就聽到了,你如此聰明,國家既然命你今後旁聽,便只管去想,這裡有另一份深意在——總比騙自己不信的要好。”

諸葛亮猶疑了許久,不知道賈詡說得是朝廷在大戰背後所做的陰私伎倆,還是皇帝與荀攸之間親中有疏的關係。他沉默良久,謹慎的性格讓他不肯輕易表露心跡,直到雨水浸溼了鞋襪,諸葛亮這才反應過來,匆匆挑了個不算敷衍、又能表現的話題反問道:“這另一份深意,是與司馬仲達有關?”

司馬懿突然罹病,導致錯失了這一次東征良機,這段時間裡,王粲、士孫萌等秘書郎們每提到這個都爲司馬懿感到可惜。司馬懿憑藉着還算入流的家世,對人情世故的過分熟練,在秘書監幾乎左右逢源,就連常被人無形孤立的王輔都視之如手足。

可他偏偏與諸葛亮感情淡漠,畢竟雙方都是聰明人,誰是以誠相交,誰是有利可圖的接近,一目瞭然,並不需要過什麼花招。所以兩人只是關係平平,這次一聽到對方稱病留京,諸葛亮就猜到不對,他是堂堂正正的人,這種旁門左道他看不上,也不會做。

賈詡揚了揚眉,凝目看了對方一會,先是點了點頭,然後又搖了搖頭,既不肯定也不否定:“這不僅是你們兩個後輩的事。”

“運籌帷幄,料事綢繆,我實在不如賈公、荀君多矣。”諸葛亮不禁仰頭嘆了一聲。

“青史之上,先有明天子,而後纔有名臣事蹟。”賈詡有意提點道:“若非高皇帝,良平終不過一縣掾。”

諸葛亮心底澄澈,賈詡也不急着讓他說什麼保證、表什麼態度,他一如既往的相信皇帝識人的眼力,時間長了,諸葛亮一定會展露出他的才華。

待將諸葛亮送至秘書郎們待的營帳中後,賈詡轉身走了幾步,靜靜地站在茫茫雨幕之中。直到冷風將他打溼的衣襬吹起貼在小腿上,冰冰的透着寒意,賈詡這才擡腳往回走去。

他知道皇帝仍有話講,所以又折返了回來。

軍中一時尋不到足夠的炭,皇帝也不講究,任穆順擺上一隻熊熊燃燒的火盆,幾塊小腿粗細松木在銅盆內燃着橘色的火焰,冒着屢屢白煙。

賈詡進去時正聽見皇帝笑着對穆順說:“聞着煙味也好,心裡更暖些,這松香比檀香更是別有一番滋味。”見賈詡進來,皇帝又吩咐道:“去把窗帳揭開,透些氣,免得薰着。”

哪怕知道皇帝這不是爲他說的,賈詡也仍是衝皇帝笑了笑,很領情的拜了一拜。

皇帝讓穆順將賈詡扶到自己對面空着的席榻上,待穆順開窗後再度退出帳外,這才問道:“與他說了?”

賈詡惜字如金:“說了。”

“怎麼說的?”皇帝接着問道。

賈詡簡單的重複了一遍,這時外間雨聲漸消,冷風從窗外吹進,松木燃起的火焰只是抖了一抖,白煙少了些,火燒得愈加旺盛了。

“賈公果然沒有好好說他。”皇帝輕輕搖頭,有些失望,卻又不以爲意。

賈詡泰然自若的說道:“此人聰明多思,也無須着意點撥。”

“我就怕他太聰明。”皇帝忽然說道,隨後擺了擺手,不欲再提此事,伸手從袖中拿出一份奏疏,丟在案上:“不只是他,所有人都聰明。”

賈詡低眸略掃了幾眼,大致看清上面寫着‘奉義校尉周瑜書信遣送江東,不日孫策舉兵,響應王命’,然後看開頭頓首,卻是徐晃對此事的密報。其中還隱隱流露着他對周瑜與孫策關係緊密的擔憂,認爲孫策並不是爲了對朝廷的‘忠’而起兵,只是爲了迴應周瑜的‘義’。

這意味着皇帝等人一番施爲,最後只在他二人之間埋下一根刺,並未造成太深的隔閡。

“周瑜如此,太史慈也如此。”皇帝輕嘆一聲,帶着現代人的思維費解道:“這‘義’到底是什麼,竟讓千萬人往矣,我有生之年,實在聞所未見。幸而呂布死了,不然我又得多一個難題。”

“這算不得什麼大事。”賈詡輕輕笑道:“孫策究竟是懾服朝廷威勢,還是悔改於周瑜之義,至少眼下還是要用他的。”

“不用提他們了。”皇帝略爲煩躁的站了起來,負手說道:“前日朱儁去沛縣後,就立即有人坐不住了——這雨何時有個頭!”

第十章 推刃之道第一百三十三章 涇渭之流第二章 堅車載重第三百一十四章 圓體修頸第三十七章 王也乘興第一百零二章 謀主諮諏第十七章 暖殿溫室第五百六十三章 相逢難得第五百七十四章 慮敵不周第三百九十七章 試議權衡第一百三十八章 山險難料第一百三十九章 當務之急第五十一章 分醪之惠第一百二十八章 汾曲之陽第七十七章 履險如夷第六十四章 匈奴騎蹤第七十七章丨鴻門倒戈第四百二十一章 敢有異心第四百八十九章 斬將卻敵第十九章 鼓吹煥生第三百七十七章 衆議從安第四百五十四章 江洲棲隱第一百二十七章 輕車介士第六十四章 策名就列第九十六章丨名爵作誘第二百四十一章 將功折過第八十九章 披堅執銳第四百四十三章 炭撥還無第八十三章丨連根拔起第七十三章丨時候未到第二百六十三章 黃雀在後第一百三十九章 當務之急第十七章|萬年公主第九十二章 絲繭瓜蔓第三十二章丨覆車悟真第十二章丨自謀出路第三百五十四章 少年心事第五百七十七章 盡忠任事第四百二十章 倨忽如此第五百七十一章 登進異途第五百六十五章 失謀身隕第三百一十四章 圓體修頸第三章丨御戎之方第五百二十七章 聲催黃葉第一百九十九章 參分天下第四百零八章 風止雲起第一百三十二章 蝶使義形第一百零二章丨兇頑授首第三百四十一章 承負厄會第四十四章丨兵以攻弱第二百三十三章 形影相隨第一百二十四章 用人疑人第三百七十三章 議論流泉第二章 海內儒宗第二百章 喪將失恃第三十一章 誰謂不庸第九十五章 萍水相逢第三百四十四章 雲來深遠第六十二章 議論不一第一百七十四章 山霧迷茫第五百七十九章 勢危實安第一百六十三章 謀望成着第三百七十九章 自量其力第五百九十九章 擒虎拿蛟第三十八章 陟罰臧否第二百二十五章 塵埃落定第五百三十三章 失望得福第二百三十章 真相大白第六章 先屈義聲第三百二十八章 己欲施人第六章丨母之昆弟第二十章 得此失彼第五百二十七章 聲催黃葉第五百五十六章 捨身取義第二十三章 裁心延算第五百七十五章 抱殘守孤第二百四十四章 益州克成第二十一章 雞鶩爭食第十章丨仕宦郎署第一百零一章 臺閣生風第四十九章丨見利忘義第二百九十七章 鷸蚌相危第四百五十章 勢成難輟第二十六章丨仗義抗辯第一百六十八章 興勢雲雷第一百八十二章 犬牙相入第一百三十章 殉身守義第七十章丨圖窺朝政第四章丨太師歸朝第五百九十一章 興替所存第二十七章 決機省闥第二十六章 繩以記事第六十九章 水波紋動第二百四十章 夜縋還降第八十四章 深謀勿疑第一百零六章 頑囂不友第三十六章丨蕭索宮道第五百九十二章 朽株有蠹第二百四十一章 將功折過第五十章 以夏變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