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章 無介於懷

“夫地勢水東流,人必事焉,然後水潦得谷行。”————————【淮南子·修務訓】

溫室殿中,那隻炭火烘着的茶壺所冒出的熱汽忽然急促了些,空氣裡隱隱出現哨聲。

殿內的溫度高了些,皇帝又穿得厚實,一張臉被熱的發紅。此時他坐正了些,抖了抖袖子,使喚穆順將窗子開條縫,放些風進來。穆順怕皇帝吹了着涼,又趕緊喚人搬了架屏風立着圍着,宮人來來去去,有這麼一個插曲,剛纔的驚人之語倒像個丟入泥水中的石子,悄無聲息的消失了。

“文教之事,非一時之功,當計於長遠。眼下仍需權衡緩急應需,尤以關東爲重。”荀攸謹慎的提醒道,加大對醫學生的培養以及對醫術的研究,實在是一樁有利於天下百姓的好事。作爲一個有抱負的士人,在拋去私利與立場後,荀攸心裡也是很支持皇帝的。

只是在什麼時候就做什麼事,統編醫術的事情在荀攸看來並不是當下急務,皇帝或許是一開始料錯了脂習與華佗的應對,低估了那幫太醫因私忘公、泥古不化的程度。

皇帝輕笑一聲,從榻上站起身,抖落肩頭大氅,露出內裡的深衣皁緣。他微微挺起胸膛,修長身軀繞過桌案,在殿內漫無目的的走着。

“關東自然是當務之急。”皇帝在殿內走走看看,一隻手藏在袖子裡,放在腰部:“只是此事若無個措置,只怕會助長此風,日後愈加難辦!”

“太醫署積弊已久,光憑脂令一人,恐難遂陛下之意。何況這次三輔寒症雖卻,焉知以後不會再現?”荀攸忽然想起一事,試探着說道:“臣淺見,正如當年外詔華佗等醫,從外入內,分太醫署而立太醫院的故事。不妨下詔再徵求民間醫術精深者,徵入醫署,也好引活水衝淤潭,換一片清白澄潔。”

皇帝眼前一亮,拊掌稱是:“善,這次脈案中據說有不少是民間醫者所撰,若是有一顆無私醫心,大可如彼等所願,或入太醫署奉職、或入太醫院教授。”

荀攸則順勢說道:“臣倒是想起一人,陛下可記得張機?”

“南陽張仲景?”皇帝大有印象,他當年徵辟華佗的同時也曾下詔搜尋過此人,只是張機沒有華佗那麼對功名官爵的熱衷,只一門心思的隱居長沙、一邊治人一邊編書。朝廷使者沒有在南陽尋到張機,而劉表當時將其視爲朝廷對地方的一次試探,也不願開這個由朝廷任意徵辟的口子,幾番推脫之下,便將此事糊弄過去了。

荀攸此時是早接到了荊州的消息,勢要出手暫時緩和荊州劍拔弩張的局面,所以纔有了這麼個主意:“聽說此人託庇於長沙太守張羨府下,彼等互爲南陽同宗同親。張機爲人清正,據說又善治傷寒,正是適於陛下所需。”

皇帝驀地停下腳步,若有所思的看了荀攸一眼,忽然笑道:“張仲景於我而言,有大用!既如此,就再遣公車去徵,這回他不會不來。”

荀攸輕輕頷首,也不接話。

說罷,皇帝又點了點地上散落的脈案:“脂習進呈的這些東西,且都原樣發回去吧,批答也不給了,董承手下不是有能人麼?讓他們想去。”

“說起來,臣也沒有料到衛伯覦會入太尉幕府。”荀攸一邊說着,一邊伸手接過穆順從地上清點整理好的脈案。他說出這句話的時候,故意不將視線隨着皇帝的身形而移動,君王的表情幾乎永遠沉靜不變——有時就連語氣都有欺騙性。能讀出對方心思與情緒的,只能通過話語。

“天下之大,難道還會無路不成?”皇帝緩緩踱着步子又走了回來,他伸手提起冒着沸騰水汽的茶壺,向荀攸走了過來,一手攏着袖子,一手爲荀攸面前的空茶碗內傾倒了一注熱水。

荀攸下意識的想起身接過茶壺,表示不敢弗受。怎奈皇帝先伸手攔了一攔,旋即只見那道熱水衝進了茶碗,碗底的深綠茶葉一簇簇的被水蕩起,再次舒展開來。

“衛覬當年爲黃門侍郎時,我曾與他相處過一段時日,其人才幹是有的,也懂得變通。當初理鹽政,他也提了不少良策,如今王邑在河東施政有術,鹽榷年入鉅萬,其中不可說無他的一份功勞。”皇帝給荀攸倒完水後,仍提着茶壺站在原處,低頭看着那隻黑漆朱紋的茶碗,輕聲說道:“河東之亂後,衛氏牽連不小,我本以爲他從此會一蹶不振,息了仕途之心,沒想到……”

皇帝站在面前,荀攸也不敢安坐,推辭不了皇帝親自倒水斟茶,便伸腿要站起來回話。然而皇帝偏像沒看到一般,自顧自的又轉身走了回去,順道將茶壺擱在炭盆邊上煨着。他沒有給自己倒茶,反而站在自己的桌案邊,彎腰將先前拿在手上的書拾了起來。

這時候皇帝正好就瞧見剛站起來的荀攸了,他訝然的看了荀攸一眼,伸手輕輕壓了一下,示意他不必拘禮。於是荀攸又坐了回去,皇帝接着剛纔的話說道:“他的眼光一向不錯,不用人支招就明白該拉着誰。在太尉屬下任事也好,屯曹掾雖沒有曾經的黃門侍郎尊貴,但最爲實際,也適合他施展才華。只要任事勤懇,把軍屯辦好了,以前的事,誰還會揪住不放呢?”

荀攸心中一動,董承向來輕慢士人,得罪過不少關中豪強高門,其麾下親信大都是豪強末流、鄙陋小人之輩。以衛覬的家世,在以往幾乎是不可能看得上董承的,可如今……衛覬闖入董承門下似乎不是無的放矢,背後恐怕關西士人做了把推手,想拉董承下水。想到這裡,荀攸下意識的看了眼皇帝,不動聲色的揣摩着對方剛纔這番話,那不以爲忤、反而盡隨其意的態度讓荀攸纔有些緊張的心,又再度平復了下去。

“陛下寬厚,用人唯才,不拘一格,是臣等幸事。”荀攸有些幸災樂禍,有些人恐怕永遠也想不到,皇帝一開始需要扶持的,不代表會一直扶持;而一開始難以割棄的,不代表會一直不會割棄。正如皇帝這回對董承闢衛覬爲掾的態度一樣,越是平淡、不放在心上,對董承來說就越危險——因爲皇帝已經開始不將他放在心上了。

第四百一十三章 悉分兵柄第二十一章丨暫緩急難第三百六十七章 家國兩泰第一百五十一章 公不見吏第一百一十二章 保以尊貴第六十七章 民戶委輸第七十四章 生民之本第二十八章 謀夫是與第七十章 率循人事第四百零二章 後悔無及第三百三十章 人眠庭晝第四十六章丨騎虎難下第五百八十七章 轍亂旂靡第三百六十四章 迎難而上第七十三章丨時候未到第二百三十八章 懸軍深入第九十七章 絲恩髮怨第一章丨雨夜新生第八十七章丨豈能脫禍第四百七十八章 且有大覺第十四章丨風雨前夕第三百七十六章 計出無聊第五十七章 淡乎不阿第二百一十二章 草枯水涓第五百一十一章 樓船燈火第八十五章 陳情講武第三十四章 百年樹人第二百八十七章 預作打算第二百九十一章 振乏懲惡第六章 吳牛喘月第三十九章 薦璧朝覲第二十九章 垂意經綸第五十六章 周密溫樹第一百七十九章 逋竄悔過第一百四十三章 怨望而返第七章丨中黃太乙第五百五十五章 柄刃互持第六十三章丨賊勢甫定第一百六十一章 心瘁難爲第四百一十八章 慨然大方第三十三章 疑竇叢生第一百零九章 自取棄捐第二百九十三章 勞人草草第二百二十三章 情難當對第三十四章 百年樹人第二章丨亂由治郅第五十二章丨不勝憤慨第一百零一章丨蕭牆刀兵第三百四十九章 此言可味第十一章 毋爲啓釁第一百二十五章 另闢蹊徑第八十八章 錢文旋讀第十章 主人戒賓第二百八十八章 頗生事端第十四章 憂鬱生疾第七十七章 雅歌投壺第三十九章丨無猜心事第五十五章 誰說意氣第八章 怨憤所積第三百四十四章 雲來深遠第四章丨太師歸朝第三百六十一章 屈指成昔第二十七章 暫息於事第一百五十二章 尺椽片瓦第一百四十一章 邊城鳴鏑第四百一十九章 照本其時第三百二十四章 不預則廢第五十三章 控馭撫綏第五百七十四章 慮敵不周第五百三十四章 道路猶遲第四百五十二章 合力堅持第三百一十九章 捕蝗之術第三百二十七章 自成困獸第五十九章丨其深次骨第二十七章 責有攸歸第一百九十七章 欲造逆亂第三百八十三章 伏兵齊發第二百六十五章 同爲貴姓第八十四章 事終有定第一百二十五章 另闢蹊徑第五百一十三章 江船星火第三十八章丨柏梁臺上第八十二章 連騎擊鞠第三十章 良工苦心第三十四章 遭慈親憂第七十八章 監觀民瘼第八十章丨軒波撼嶽第一百七十一章 用兵進取第一百七十三章 夜議軍謀第十九章 鼓吹煥生第四百二十五章 面分意和第五百一十七章 弩箭離弦第九十四章 錢穀本末第六十七章丨意見相左第三百四十六章 雲行雨施第五十九章丨其深次骨第九十章 挾銅鉦束第一百四十三章 怨望而返第一百三十五章 幽贊微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