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七章 思患豫防

“善於治家者,尚其防患於未然哉。”————————【此中人語·成衣匠】

漫天晚霞中隱約傳來歸鳥啁啾,只見幾團黑影振開雙翅從檐角處飛過,驚動了幾隻銅鈴,在風中呼應而出聲。皇帝緩步前行,另一手扶着欄杆,擡眼眺望上林四野,那壯麗遼闊的景色沒能紓解他蹙起的眉頭:“韓文約野心勃勃,不服王制,一心想割據雍涼,自成一國,還籠絡了一批羌族爲他起鬨造勢。朝廷在臥榻之側,當務之急,豈能容此患做大?”

“可韓遂向來譎詐,每年朝貢上計,從無錯處,朝廷不能師出無名。”荀攸側身走在皇帝左手處,身後悄然錯開一衆侍臣,他低聲說道:“此外,朝廷明年將要出兵關東,更無暇、也無力去征討涼州。當年朝廷兵強馬壯,府庫充盈,尚且幾番征討叛羌,死傷將士百姓無數,整個西北因戰而殘破荒廢。如今雖雍涼諸羌不如從前,但朝廷也不算強大。如若在雍涼境內陷入苦戰,不得一時脫身,徒損耗國力、精力不說,又會讓關東袁氏趁機作亂。臣以爲,袁氏是當前心膂之憂,而韓遂則是癬疥之疾,只有除去大患,才能回頭收拾小疾。”

見皇帝面色猶豫不決,荀攸知道對方是在思考徵討袁紹之前,派兵擊破韓遂的可能性。其實荀攸也不能容忍自己後方存在着一個不安定因素,那樣會讓自己做事束手束腳,時刻防備,可眼下的局勢:袁紹聲望大跌,只能在短期內勉力制御冀州;袁譚治下的青州殘破不堪,不足爲慮;袁術在揚州看似實力尚存,但其背後卻存在着孫策、魏桀一明一暗兩個支持朝廷的勢力。再觀朝廷這一方,曹操、劉備、劉艾等人互通聲氣,只等朝廷振臂一呼,便能各自進兵,一舉蕩平敵寇。

若在這個時候去攻打韓遂,消耗實力不說,又會白白的給袁氏恢復實力、突破僵局的時間。曹操、劉備等人本就未有徹底歸順朝廷,並不值得託付,至於前將軍朱儁與驃騎將軍皇甫嵩這兩員老將……荀攸忍不住偷看了皇帝一眼,除非皇帝願意讓他二人主持關東戰事——可皇帝會願意麼?

當年就算是光武皇帝,也要幾次親征,從河北移師雒陽,就是爲了不願假他人之手來光復漢室江山。如此大功,只有皇帝才能擔,所以荀攸幾乎可以肯定,皇帝若是選擇先攻韓遂,那麼關東諸軍將只會採取保地自守。

“雍涼古來貧瘠,是天所不厚,韓遂偏居此處,就算給他十年修養,也不過爾爾。但河北、淮南卻向來富庶,如今只因戰亂而土地荒棄,若是任其休息……恐怕,到時會愈發難制。”身爲皇帝最親信的謀臣,漢家朝廷的輔弼,荀攸自覺有義務對皇帝進行必要的匡正和諫阻:“陛下常言‘爲人行事,當有輕重緩急’,如今關中是重中之急,雍涼是輕中之緩,俗有‘機不可失,時不再來’之語,臣言之及此,還望陛下深思。”

皇帝揚了揚眉,正要張口說話,卻聽身後有人說道——

“陛下,荀君所言在理,涼州韓遂不過徒逞一時之強,若要伐之,在光復天下以後,只消一將足矣。而關東袁氏,非得以陛下天子之尊,調六師移之。”法正、射援等人在皇帝二人身後聽了半天,衆人心裡皆有話講,但皇帝未曾垂詢,他們懾於威嚴,又不敢貿然插嘴。只有法正仗着皇帝對他素來親信,加之年輕氣盛,敢說敢做,這才無所顧忌的出聲道:“若是陛下憂心在東征之時,涼州不安,此時倒不妨詔韓遂入朝,或是早做預備,以防不測。”

荀攸微微訝然的側頭看了法正一眼,皇帝驀地停下腳步,慢慢轉過身來。

身後跟着的幾個黃門侍郎,除了法正與種輯以外,餘者如射援、毌丘興等人皆惶恐拜謝。皇帝看了衆人一眼,笑着說道:“我豈是見事不明之人?爾等都起來吧,率性直言,言之有物,我豈會怨怒?難道我的心胸,在爾等的眼中比門縫還要狹窄麼?”

“臣等不敢。”射援帶頭應了一聲,跟着與旁人站了起來,他不曉軍事,在此插不上話,而身邊的毌丘興似乎有些躍躍欲試。

然而皇帝的目光此時恰好一收,未曾留意到這些細節,他對穆順吩咐道:“去傳駙馬都尉。”

皇帝身邊的侍中、黃門侍郎本來是沒有定額的,直到董卓專權的時候,爲了限制士人佔據侍臣位置,削弱其影響力,這才初步定下了侍中、黃門侍郎各六人的規矩。王允誅董後,又沒來得及着手恢復,直到皇帝親政,其本人更覺得沒有改回去的必要,這才保持着身邊親侍的名額。

如今這些侍中、黃門侍郎在皇帝身邊幾乎是換了一批人,原來的那些人,有的調任地方郡守,如射援的兄長漢陽太守射堅、雁門太守金尚;有的轉拜九卿,如大司農劉和、少府張昶。就連留下的荀攸、楊琦也是另有權職,參預機務。這次皇帝又簡拔了侍中鄧昌爲兵部尚書,身邊的侍中頓時只剩下荀攸、楊琦、崔烈等三人,黃門侍郎還缺一人,看來是時候要重新簡拔人才,調到身邊耳濡目染,接受皇帝治國理念的灌輸了。

駙馬都尉有好幾名,但出現在皇帝口中的永遠只有一個,穆順心知肚明,匆匆走下樓去,不多時便將經常伴駕的駙馬都尉周瑜喚了上來。

“韓遂乃金城名士,常年與叛羌爲伍,聚兵斂衆,施以威信,無人臣之象。如今朝廷東征在即,而身側又有此患未除,我心着實不安。荀君與法孝直皆勸我一力東征,暫且安撫韓遂,以待他日再談徵伐。”皇帝揮手免去了周瑜尚未做完的大禮,隨口說道:“你曾與羽林騎巡邊雍涼,還斬獲逆賊宋建首級,與韓遂遙相一見,其人、其衆如何,公瑾曾經也見過。這次傳詔,就是要問一問你的意下。”

站在射援身邊的毌丘興身體驟然緊張了起來,眼睜睜的看着周瑜昂然卓立於身前,而自己卻一句話也說不得,白淨的臉龐因爲心中的一股憋屈而漲紅,射援不經意間察覺到了,暗自生奇。

第二百八十五章 時尤未晚第一百四十五章 天有不測第八十三章 謀應外放第三十五章 務以政寬第四百五十章 勢成難輟第二十八章 試策伊始第一百七十四章 山霧迷茫第九章丨青牛先生第六十三章 去來有定第六十八章 臨歧片言第三十八章丨柏梁臺上第二十四章 調和鼎鼐第四章 坐而論道第十二章 算我師旅第二百六十章 枹鼓相應第三十三章丨日出星逃第四百零二章 後悔無及第九十三章 零打碎敲第四百四十八章 魯殿靈光第四十九章丨見利忘義第七十五章 跋胡疐尾第八十三章丨連根拔起第九十七章丨董氏外家第二十章 遺策何算第四百二十六章 阻隔難敘第四百四十七章 瞻前顧後第三百五十五章 漫漫林道第九章 焉用彼相第三百四十五章 念不欲生第二十章 獸爐爝火第五十章 抽弦促柱第二十八章 試策伊始第六十八章 響我明德第二百八十七章 預作打算第五百六十八章 非戰之敗第二百八十八章 頗生事端第五百六十章 聲東擊西第一百章 碗轉麴塵第二百章 喪將失恃第五百一十二章 浮光躍影第三十八章 宗社攸賴第五百四十章 融融聲中第八十三章 謀應外放第二十章丨有道而輔第四百八十一章 權智有餘第一零六章 成人之美第二十八章 欲知今雨第六十章 短兵相接第三百零四章 淺藏輒止第四百三十九章 攻敵之虛第一百一十章 自取其叛第一百三十八章 山險難料第五十一章 緣定珠結第三百五十八章 驕矜不恤第三百一十三章 難得閒適第一百七十八章 鹿遊南鄭第八十八章丨先事慮事第六十一章 臨陣語舊第一零七章丨灞橋折柳第二百二十二章 諸事之由第二十章丨詔旨相違第五十九章 夏陽扶荔第三百八十六章 自知者明第五百九十二章 朽株有蠹第九章丨未雨綢繆第六章 吳牛喘月第五百一十五章 鳴金暗鼓第二十章丨詔旨相違第十九章 制勝之策第三百五十章 量定準繩第七十二章 頭會箕斂第三百章 款兵竄伏第七十九章 太學野駒第四百九十二章 急轉直下第四十八章丨豎子與謀第九十七章 杖履相從第二十七章 決機省闥第三百五十一章 冀以清肅第二百六十四章 局勢突然第二百九十一章 振乏懲惡第二十一章 雞鶩爭食第九十六章丨名爵作誘第二百三十一章 雨客衣溼第四百零三章 風勢不利第十三章 剖符寧境第八十七章 御書錢範第四百六十四章 病臥待時第四百七十二章 如丘至壑第九章丨青牛先生第五百七十二章 南冠驕豪第二十一章丨暫緩急難第九十七章 杖履相從第五百三十九章 讞不得實第五百七十四章 慮敵不周第五百二十三章 假以調和第三十一章 誰謂不庸第一章丨雨夜新生第五章丨昃晷忘餐第三百零五章 兄弟鬩牆第一百零四章 青徐播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