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丨騎虎難下

“朝廷一黜陟不當,一政令未便,則正論輻湊,各效其忠。雖雷霆之威不避也。”————————【西疇常言】

張喜以爲自己鼓動同僚定能逼迫皇帝就範,沒想到皇帝三言兩語就解決了,還給王允帶來了一個好大的難題。

想做帝師,就得面對權力縮水的困境,既想做帝師,又想牢牢把握權力,就得甘心讓其餘的帝師如馬日磾等人與其平攤輔政的權力。

正當張喜左右爲難,正想辦法爲自己開脫時。

王允適時解圍道:“陛下,臣才德鄙陋,實在難以勝任帝師,還請另選名士大儒,教授聖躬。尚書令士孫瑞德才兼備,沉靜有雅量,臣昧死舉薦。”

皇帝知道王允是打算將有名無權的帝師位置給士孫瑞,好讓尚書令這個重要的位置空出來留給關東士人,他自然不能讓王允得逞:“卿等所舉之人皆有可取之處,茲事體大,我得好生參詳,仔細考慮一番才能下詔決定。今日朝會過後,諸位可上書進言,此事先暫且擱置,不要再提。”

一場由衛尉張喜引發的危機在皇帝與士孫瑞等人的配合下輕鬆化解,場面漸漸得以控制,朝會的主動權開始轉移到皇帝手中。

王斌此時起身:“稟君上,北軍中候臣斌昧死進言。”

這一聲只有皇帝親戚或元老大臣才能叫的‘君上’稱呼,讓旁觀的淳于嘉心頭一震,連道不好,知道皇帝這是要反擊了!

王斌是皇帝的舅父,此時他出聲發言,便是皇帝的語氣都溫和了不少,他沒有讓苗祀代爲垂詢,親自說道:“但講無妨。”

“臣要劾奏衛尉張喜用人不當,辦事不力。其屬下兩宮衛士令及左右都候自三天前奉詔搜捕宮中竊賊以來,查無所獲,更使宮室不安,臣請朝臣會議衛尉等失職之罪。”

此言一出,輿情大譁。

幾天前未央宮從民間新招入的一批宦官不守規矩,盜竊御物,雖然被巡視的衛士及時抓捕,但還是逃了一人,藏在宮中遲遲未被尋到。

這種消息羣臣只是有所耳聞,但具體情況卻少有人知,畢竟事涉皇室顏面,再加上時局紛亂,衛尉府便沒有過於聲張。

本以爲皇帝會拿蔡邕一案大做文章的王允,頓時手腳大亂,因爲宮中竊賊,他從張喜口中略有耳聞,但張喜只說是萬事無虞,他便不放在心上,沒料到張喜擔心事情做大,對他極盡敷衍。

這一會被王斌在朝堂上捅了出來,以馬日磾爲首的朝臣頓時羣情激憤。

“宮中出了竊賊這等大事,爲何沒有告知中臺以及三府?”尚書僕射楊瓚義正言辭道:“陛下,臣請治衛尉隱瞞不報之罪!”

很快,新任少府張昶、大司農周忠、侍中楊琦、黃門侍郎射堅等朝臣都一齊指責衛尉張喜辦事無能。

“陛下,按北軍中候所言,宮中竊賊已三日未曾捉獲,可見衛尉府上下官員辦事顢頇無用,實在是有負聖望,臣請下旨嚴議!”說話的正是侍中趙溫,他先前一直緘默不語,就是爲了等到現在,此時他的話無疑代表了前將軍趙謙的態度。

口誅之辭,接二連三的如潮水般向張喜涌來。

皇帝在簾後輕咳一聲,苗祀立即喝道:“朝堂之上不得喧譁,肅靜!”

待衆人靜了一會兒後,皇帝帶着勝利者的眼神打量着張喜良久,聲音刻意保持着平靜:“衛尉可要自辯麼?”

“陛下容稟!臣之所以隱瞞此事,完全是爲了朝廷顏面!試想,若是此事傳至民間,豈不是被百姓貽笑?臣對陛下一片赤誠,未能及時捉獲竊賊本就於心有愧,如今更是遭人譖毀,臣實在是無顏以見陛下!”張喜帶着哭腔稽首叫屈,額頭放置在交疊的手背上,遲遲沒有擡起來。

皇帝像是認可了張喜的理由:“你說的對,此事幹涉朝廷顏面,確實不宜聲張。但一個竊賊這麼多天都沒能伏法,尚匿身宮中,讓我寢食難安,這也是你不可推卸的罪過。”

“是……”張喜汗流浹背,知道自己釀成大錯,伏地說道。

這時候司隸校尉黃琬及時應對道:“捉賊一事,主要是由衛尉手下南北兩宮衛士令及左右都候負責,如今賊捉不到,多半要追究他們的罪責。衛尉雖難逃關係,但罪有可原。”

黃琬,字子琰,江夏安陸人,祖輩歷仕公府。論才學,他聰慧善辯,不輸趙岐,論正直敢言,他曾不懼權勢選拔賢能,不遜王允,論政績卓著,任豫州刺史時曾平定盜賊,威望勝於士孫瑞、馬日磾等人,可謂是朝中舉足輕重、在關東與關西士人兩方皆有聲望的名臣。

司隸校尉舊稱臥虎,監察司隸各郡,三公以下,無所不糾,又可以參與司法,被譽爲雄職。

所以黃琬的話讓皇帝不敢小覷,再加上他有意分化王允的勢力,知道王允內部也不是鐵板一塊,故而顯得特爲重視:“依黃公之見,這事該如何定論?”

“臣以爲,當下詔申飭,責令衛尉府上下限期緝捕,務求克成。”

皇帝自然不樂意就這麼放過張喜,他大費周章,借題發揮所圖的是什麼?還不是想借張喜來引出蔡邕的案子?既然張喜犯了欺君、瀆職的罪過都能得到寬宥,那蔡邕不過是同情董卓,又何至於死?他把這件事踢給了廷尉:“廷尉以爲如何?”

話說完,皇帝便朝九卿列座中的一人看去,皇帝不知道廷尉長什麼樣,但他知道廷尉穿什麼服飾。

秦漢兩代習慣用冠、佩和綬來區分官員品秩和職能,通俗的說法是文玄武緋,文官多半戴進賢冠,穿玄色朝服,以冠上樑的數目區分等級,武官則戴武弁冠,穿緋色朝服。

比較特殊的還有侍中戴貂蟬冠,在殿旁敲禮鐘的樂人頭戴建華冠,宮殿門吏、僕射戴鵲尾冠,衛士戴卻敵冠。

而御史和廷尉等負責司法和監察的執法官一律戴獬豸冠,此冠又稱法冠,高五寸,樣子類似獬角,很容易辨認。

廷尉名叫宣璠,本是朝廷不入流的一個小官,卻被董卓賞識,頂替了掛印出逃的袁紹,一躍成爲了司隸校尉。遷都長安時,在董卓的授意下,上書以災異罷免了反對遷都的司徒楊彪等人,後來改任光祿勳,持節拜董卓爲太師,深受親近。

王允誅董,宣璠不知施了什麼手段,不僅躲過了株連,而且還能參與進誅董案與蔡邕案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中。

昨日侍中趙溫持節,奉詔移送蔡邕入黃門北寺獄,宣璠擺出一副義正言辭的模樣,實則仗着王允的權勢堵住獄門,鬧得趙溫與皇帝顏面無光。此時面對皇帝的發問,他理所當然的答道:“司隸之言甚是有理,臣璠附議。”

話音剛落,趙溫便不客氣的接話道:“實在荒謬!衛尉瀆職失察,罪不容恕,僅僅是一個申飭就可了結的麼?那蔡中郎不過得聞董卓身死,發出喟嘆,便以黨羽論罪,非處以重刑不可。判決之輕重,全在廷尉一人之言,試問漢律何在?陛下,臣要彈劾廷尉宣璠包庇黨羽,公心私用,並昨日阻攔臣持節奉詔,目無朝廷之罪!”

“確是如此,衛尉張喜瀆職失察,若是僅得輕判,那蔡中郎何以至死?分明是有人藉機陷害仇敵,報解私怨。”王斌趁機附和道:“臣請君上徹查!”

眼見局勢失去掌控,朝臣正躍躍欲試,要爲蔡邕博得一線生機,王允急道:“蔡邕阿附董卓,毫無忠義之心,行爲大逆,非重罪不能伸張國法。而衛尉不過一時失策,許其戴罪立功,正可彰顯朝廷寬宥之心,兩者豈能混爲一談!”

前將軍趙謙此時說話了:“董卓在時,朝中諸卿誰不忍辱負重、委身屈節,以效越王嘗膽發憤。別說蔡中郎迫於權勢,折腰侍董,就連司徒你,當初不也是董卓府上之賓,相親相敬?司徒可有想過,若真以阿附爲由,大肆追究,那今日朝廷之上有一半人都得下獄論罪。而董卓就戮當日便有赦詔傳達京畿,衆人得赦,爲何偏不赦蔡中郎一人?”

“前將軍所言甚是!”太尉馬日磾緊跟着說道:“臣以爲王司徒夾帶私心,有悖國法,廷尉宣璠司刑毫無根據,任意妄爲,實不可讓其負責此案。理應暫時移送蔡邕入北寺獄,另選臣子持節審理。”

羣情洶洶,素來強勢的王允一時間也無話可說,此時他非常被動,在蔡邕這件事上,就連黃琬都不支持他,更遑論其他想借援救蔡邕以博出位的關東士人了。

就在皇帝等人以爲勝利在望,正當一鼓作氣解救蔡邕、順便將王允手下張喜、宣璠兩員干將打落下馬時,殿外忽傳軍情奏報,王允瞅準機會別開話題,讓人入殿。

隨呂布出兵弘農討伐牛輔的校尉魏續趨入殿中,大聲傳告捷報:“奮武將軍於陝縣擊潰牛輔、董越軍,其胡赤兒等部將率殘部千餘人投降,餘者盡皆逃散,獲金寶無數,末將攜二人首級先行一步報捷,奮武將軍領兵,午後即到長安。”

朝中一時寂靜無聲,王允猛然漲紅了臉,胸脯大起大伏,很是激動的模樣。出擊牛輔乃王允一手策劃,如今得到勝果,讓他底氣大增,有呂布手下幷州雄軍,再加上足以奠定關中局勢的戰績,王允本就洪亮的聲音此時更是平添三分底氣。

“奮武將軍立有大功,非厚賞不足以慰勞將士,還請陛下詔準臣等議論賞賜!”

第五百三十四章 道路猶遲第一百二十四章 明爭暗鬥第一百二十二章 東海喬木第五十五章 達士徇名第三百二十六章 炎德有傷第四百五十五章 詮福釋禍第四百一十九章 照本其時第八十六章丨按兵不動第八十章 翻覆靡定第一百零二章 燕處危巢第四十四章 庶官乃和第三百二十一章 視事如紋第五百八十七章 轍亂旂靡第四百五十八章 螻蟻自投第一百六十三章 謀望成着第二百一十六章 重定庠序第四百一十九章 照本其時第一百六十四章 陰雨之期第二十五章 椒房佩環第十二章 兵勢難料第三百四十五章 念不欲生第三百八十四章 語循循然第四百九十二章 急轉直下第二十九章丨嶢柳青泥第一百零一章 臺閣生風第九十二章 議論錢貨第一百一十章 數往知來第四十六章 嗟彼後人第二百一十八章第二百九十一章 振乏懲惡第七十三章 外寬內深第十章 主人戒賓第四百六十二章 欲速立名第九十一章 逮下無疾第十二章 算我師旅第一百一十四章 層疊欺壓第五百七十五章 抱殘守孤第一零五章丨將士歸順第七十九章 室家欲靜第六十一章丨茅城津渡第八十四章 事終有定第八十四章 深謀勿疑第一百八十二章 犬牙相入第五百零四章 先兵於戰第八章 今卻非是第四百七十二章 如丘至壑第一零五章丨將士歸順第五章丨往事回顧第四百五十五章 詮福釋禍第五百一十五章 鳴金暗鼓第四百二十一章 敢有異心第九章丨青牛先生第四十四章 庶官乃和第一百七十四章 山霧迷茫第三章丨御戎之方第七十九章丨事不可爲第三十八章 宗社攸賴第二百四十八章 去其螟螣第二百二十五章 塵埃落定第二百八十五章 時尤未晚第四百五十七章 輕率難知第五百零四章 先兵於戰第五十四章丨以結同好第一百五十章 知我罪我第七十七章 朝露日晞第二百五十四章 不過如是第十三章 重蹈覆轍第五百一十八章 捕叛追亡第四百七十一章 擬將撻伐第十一章 奮勇爭先第五百零九章 作計自量第三百二十章 隱水暗伏第二百五十二章 孰以顯廉第三百三十五章 故事新羹第二百六十九章 池因於澤第一百二十章 柱石之堅第二十八章丨議徵白波第七十二章 今日嘉辰第十三章丨相見恨晚第五百七十一章 登進異途第五百八十六章 僵局驟破第十八章|寸心難算第一百二十七章 輕車介士第七十一章丨承明策問第一百章 碗轉麴塵第一百三十八章 衆行賄免第十七章丨一波三折第二百六十九章 池因於澤第六十九章丨勞心治事第三十七章丨早釋猜嫌第三百六十章 義何如生第四十一章 微過細故第七十五章 啓聵振聾第二百八十三章 蔓草根植第四十九章丨傭才緣心第五百二十一章 剛而犯上第五百七十二章 南冠驕豪第五百五十七章 唯應走耳第五百八十一章 居心遠志第一百九十章 令敢不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