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調和鼎鼐

“以亂,猶治絲而棼之也。”————————【左傳·隱公四年】

楊琦走後沒多久,很快便讓尚書檯送來了幾份剛寫好的草詔,皇帝看過了,方纔將其發回去,由符節令出璽用印,然後尚書檯再將其正式下發。

流程雖然繁瑣,但卻能讓皇帝牢牢把握住發號施令的大權。當然,皇帝有時也覺得麻煩,很想讓身邊人直接擬詔下發,不過這個改動容易招致整個尚書檯的不滿,還需要一個契機。

皇帝一邊想着,一邊從宣室步入更衣後閣,在房舍裡換好衣服,這纔再坐回桌案邊。在他離開朝廷的這段時間裡,即便每天都會有馬日磾等人不便決斷的奏疏乘快馬送到軍前,尚書檯裡依然積攢了很多政務亟待皇帝親裁。纔回長安沒兩天,除了批閱奏疏、接見外朝官員、還要忙着會議論事,中間夾着跟底下一幫大臣們勾心鬥角、準備收拾局面。

在場的時候尚且打起精神一一應對,尚且還不覺得如何,這時候人都走了,一靜下來,心裡就開始悵然若失,自己也不知道是什麼回事。

皇帝正在望着奏疏出神,小黃門穆順悄悄的走進來說道:“稟陛下,皇后派人來說,想與陛下一同進膳。”

“我這裡還有好些奏疏沒有批閱,讓她不要等了。”皇帝搖了搖頭,他現在一想起皇后每次與他單獨相處時那熾熱的目光,就忍不住心裡發毛。宮裡的三個女人且不說別的,漂亮是漂亮,可自己的身體還沒到那個時候,只能看着不能動,不僅解不了饞,反倒更讓人鬱悶。

皇帝親政成婚以來從未真正‘臨幸’過一個人,這在宮內宮外都不是什麼秘密。衆人也都知道皇帝身體上還沒長大,也都不急,也不敢催促,都在靜靜地等待,也正因如此,後宮也沒有出現什麼太大的爭端,保持着表面上的和諧。

“謹諾。”穆順答了一聲,復又讓人多拿了幾盞燈過來,親自佈置在角落裡,又走近前挑了挑桌案上的燈芯,好讓燈光更亮一些。

“你好像有話要說。”皇帝看着他做完這一切,忽然說道。

“唯。”穆順跪下說道:“前些個月,陛下要奴婢去查宮中是誰在背後亂傳長公主婚配的謠諑,如今已經有眉目了。”

皇帝看了眼桌上擺着的奏疏,沒有伸手動筆:“哦?”

“那些宮人最初都是從披香殿傳出來的。”

披香殿是宋貴人的居處,議論長公主婚嫁的消息居然出自宋貴人那裡,這個結果讓皇帝大爲意外。他本以爲這個消息應該來自於皇后,因爲皇后與長公主這一對姑嫂之間相處的不是很好,並且對她頗多牽制,想把她送出去、然後獨佔掖庭也在情理之中。

可偏偏是宋貴人。

皇帝覺得這事情恐怕沒那麼簡單,他不動聲色,說道:“這事到此爲止吧,你自己私底下多留意着些。”

“謹諾。”穆順心知此事重要,遂移步站在一邊,不再說話了。

皇帝這時心裡想着馬日磾的事,一時又想起楊氏,又念及王邑不知道對河東的改制有什麼成效或者建言沒有,轉念想着朱儁此時應該到河內了吧?這次他堂堂一個豫州刺史,未經請示便擅自動兵河內已經引起朝中部分人的不滿了,戰後到底該如何處置?還有那個郭嘉,這個《演義》裡的鬼才沒有投曹操反而應了朱儁的徵辟,這是讓皇帝詫異的一件事,看來他跟荀攸一樣,都不僅僅是擅長軍略。

想了一通紛擾的局勢,他看了看桌案上堆放着的奏疏,頭一次對這些政務感到索然無味,還是嘆息一聲,一手拿過一份簡牘,一手拿起筆看了起來。

連着看了幾份都是關中各郡奏報這幾個月的雨水陰晴,這是皇帝爲了預防洪澇旱災而特意命各地官員留心注意的措施,皇帝最後又看了看靈臺令劉琬彙總的晴雨表,今年除了六月時扶風出現了一次冰雹,其餘的時候還算風調雨順,今年若是順遂,秋收估計會有‘大熟’,至於最後能收上來多少,還得看大司農的統計。

皇帝有些不放心,今年是好,但明年怎麼樣卻未見得,小冰河時期不僅是氣溫驟降,旱災也是頗爲頻繁,他不能不防着這個。於是在奏疏上批了幾句話,吩咐繼續留意氣候變化。又另外寫就草詔,讓尚書檯下發各地郡縣趁秋收之後,百姓冬季無事,多組織黎庶勞役開挖溝渠。

寫完之後,又看向下一份奏疏,是琅邪國相陰德在任上最後發來的奏疏,內容說的是琅邪王劉容於今年春天病薨,由於距離遙遠、一路上盜匪叢生,導致這個消息知道秋天纔到長安。

由於事情已經過去了大半年,琅邪國內早已天翻地覆,其國相也早已不是陰德,而是陶謙署任的臧宣。此人是臧霸的親族,一夥以臧霸爲首的青徐豪強驅逐官吏,幾乎霸佔了琅邪國,而相鄰的泰山郡守應劭也因爲沒有接應好曹嵩,擔心爲曹操遷怒,是故棄官逃往河北。

這等若是在青州與兗州、徐州之間突然出現了一個勢力真空,一時都還沒有人前去填補,皇帝打算讓呂布南下,不單單是借他影響青州的局勢。

負責管理宗室事務的宗正劉鬆在後頭上奏疏請派使者前往琅邪主持葬禮、並追賜諡號,作爲琅邪王劉容的弟弟,太原太守、陽都侯劉邈也跟着上疏,請立王太子劉熙早繼王位。

皇帝自然詔準,並因爲琅邪王劉容作爲第一批在朝廷遷都後遣使貢獻的郡國,特意給了‘順’的諡號。

琅邪國讓皇帝聯繫到了陳國,那個歷史上留下好名聲的陳王如今沒有駱俊與他君臣相得,看來在袁嗣的壓力下過的不是很如意。陳王劉寵也算是漢末諸王裡少有的賢王,只可惜皇帝的位置註定了不會給這個同宗太多的發展空間,他已經打算好了,等汝南平定以後,再另外調派一位陳相過去,並讓陳國將太子送入朝廷,這樣豫州便有一半在皇帝手裡。

但這樣的話進展未必有些太快、太順利了,甚至走向有些失去了皇帝的控制,這讓皇帝心裡有些猶疑不定,畢竟用戰爭的手法摧毀關東有名有數的世家豪強,破壞他們的政治、經濟基礎。可現在發展的這麼迅速,倒是出乎皇帝的意料,也不知道是好是壞。

“陛下。”穆順忍不住說道:“要不先用膳吧?皇后還在椒房等着呢。”

“她還在等着?”皇帝有些驚訝:“不是讓她別等了麼?”

第三百三十章 人眠庭晝第一百二十九章 此起彼落第七十一章 奧援有靈第四十一章 芋魁豆飯第五百五十八章 巧敵應戰第二十七章 暫息於事第一百章 本心初試第三百六十六章 屋漏連雨第九十五章 鑄山煮海第四百九十四章 怒急攻心第三百一十七章 脅肩低首第五百零四章 先兵於戰第四十八章丨豎子與謀第八十章丨軒波撼嶽第二章丨亂由治郅第五百零六章 旋行旋滅第四百四十五章 恃其利我第五百章 取義爲公第二百一十二章 草枯水涓第七十五章丨遇赦無望第五十三章丨尊長之訓第一百七十六章 走投無路第五十五章丨言中事隱第七章 淤塞難免第五百一十九章 利霈弊雨第六百章 紛紜未盡第九十一章 殿前郎衛第六十章丨三明儷蹤第八十八章 援手之勞第一百四十五章 天有不測第二百三十九章 偏將涉巴第三百二十六章 炎德有傷第四十七章 論議深博第四十四章 昭示後昆第一百七十七章 捍蔽無存第三百四十二章 先人餘殃第一百四十三章 青泥故道第十五章丨趨於歧途第七十四章 人無常滿第二十一章丨纔不從命第四十二章 才易其然第四十二章丨軍容觀盛第一百四十三章 青泥故道第五十三章 控馭撫綏第七十一章 可煩傳語第四百一十三章 悉分兵柄第一百四十一章 烽舉燧燔第三十四章 百年樹人第一百三十八章 山險難料第三百八十六章 自知者明第十六章 玉汝於成第二百二十章 醉翁之意第三百六十四章 迎難而上第十四章丨風雨前夕第一百六十五章 搴幃賓迎第四百七十一章 擬將撻伐第九十三章丨夤夜造訪第五百七十二章 南冠驕豪第三百六十三章 因機決勝第二百五十九章 吏不躬親第三十九章 盡釋疵咎第二十六章 繩以記事第四十三章丨檢校談兵第五百六十三章 相逢難得第三百九十章 料度彼己第四百二十五章 面分意和第十七章|萬年公主第五十八章 塘水漸漫第八十四章 任憑自至第六十一章 臨陣語舊第二百七十四章 音聲同矣第二百五十三章 簡舉平當第二百九十八章 先後失人第一百二十四章 明爭暗鬥第九十六章丨名爵作誘第四十四章 欲薦州郡第二百八十八章 頗生事端第三十章 臺閣生風第四百零二章 後悔無及第二十四章 難得寵渥第三百七十六章 計出無聊第四十四章 庶官乃和第九章 想君小時第三十八章 陟罰臧否第三百四十五章 念不欲生第三十八章 陟罰臧否第七十六章 務期實用第四十七章 論議深博第五百九十八章 君難不死第三百二十八章 己欲施人第五百五十章 介冑之間第五十一章丨風起微末第八十九章 披堅執銳第八十四章丨預先安內第十一章 毋爲啓釁第三十一章 端策拂茵第三百二十四章 不預則廢第二百九十一章 振乏懲惡第二十六章 襄王有夢第三百八十章 參決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