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便起告陳

“迨天之未陰雨,徹彼桑土,綢繆牖戶。”————————【詩·豳風·鴟號】

皇帝便再也無話,他讓衆人依次退走後,唯獨留下了楊琦。

殿內一時安靜了下來,楊琦心裡有些忐忑,這並不是因爲皇帝突如其來的詔對給他帶來的感受,而是一種按捺已久的期待,像是在黑暗中隱忍多日,飽受非議,終於迎來了第一道曙光。

這是他楊氏浴火重生的契機。

“我不在的時候,朝廷有賴楊公與司徒他們費心操持。”皇帝柔和的目光打量着楊琦清癯的樣貌,還有那鬢角叢生的白髮,認真的說道:“蒼老了許多,可見真是有勞了。”

楊琦心裡不能說是感動,但起碼得做出一副樣子來:“陛下矜遇之厚,古今少比。臣雖不才,亦當勠力奮發,豈敢任意玩忽、有違恩遇?”

“能說出這番話的,都是臣子;而能做到這番話的,纔是大臣。”皇帝說道:“這兩天朝廷可有什麼新鮮事?”

皇帝有平準監作爲耳目,即便遠在河東也能對長安朝廷發生的一舉一動都瞭如指掌,他之所以這麼問,主要是想給楊琦一個主動開口的機會。

“聽說鄭公前幾日微服入太學,想窺見太學景況。”楊琦低聲說着,帶着一絲笑意:“結果被人認出來,引起了一場騷動,太學學子們不去讀書,紛紛跑來見鄭公。鄭公也從窺見太學、變成被人窺見,不得已之下,鄭公在太學講了一個時辰的經義,這才得以脫身離開。”

“鄭公名聞海內,經學鴻儒,有此聲望也是我預見之中的。”皇帝淡淡的說道,他忽然有些不耐,索性站了起來,幾步走到窗邊,親手把窗子給一把推開,這宣室殿沒種太多樹,就只有三株代表三公的槐樹間隔疏遠的長在庭院裡。他看着槐樹蒼翠的枝葉,心裡無由頭的有些奇怪——這明明已經秋天了,葉子怎麼還沒趕緊落下去呢?

楊琦悄悄起身跟在皇帝身後,他筆直的站立,也跟着將視線越過皇帝的肩膀往外望去,接着說道:“蔡公上疏稱,一人之力,編撰《漢記》有所不逮,況其年長,精力衰竭、兩眼渾濁,有時候更是難以濟世,所以想請陛下允准鄭公與他一同入天祿閣編撰。”

“這很好,鄭公與蔡公都是當世巨儒,有他們二人合作編撰,這《漢記》絕不比《太史公書》與《漢書》要差。”皇帝伸手摸着窗沿,說道:“料想馬公當年也是編撰《漢記》的大儒,若不是他擔着錄尚書事,這回少說也得讓他跟着去。”

楊琦聽懂了皇帝的意思,他也知道馬日磾不是那麼好動的,所以只把目光轉到士孫瑞的身上:“司空少傳家業,博達無所不通,彼曾爲尚書令時,臣還想薦舉他參與編史,怎料驟升三公、錄尚書事,這倒不好上疏開口了。”

想扳倒士孫瑞?皇帝不禁側目看向楊琦,見對方神色如常,又不禁將頭緩緩轉了回去,重新看着那三株槐樹。

當初爲了順利平定河東叛亂、擊退袁紹,皇帝一直在着手提防着朝廷內部的關東士人以及楊氏。不怕一萬,就怕萬一,所以皇帝寧可藉着華山崩裂一事,罷黜關東士人與楊氏的代言人司空黃琬,也要扶持關西士人的二號人物進入中樞,讓關西士人做大。這個利益交換所帶來的結果就是皇帝出征河東時,能保證後方朝廷政局穩定、同時得到關西士人對他親征、以及嚴懲河東豪強的全力支持。

如今事隨時遷,在楊氏與黃琬等人的刻意忍讓與低調的襯托下,馬日磾等關西士人在朝中幾乎是一家獨大,皇帝本來就對此心存警惕,何況隨着大儒鄭玄、名士孔融等人的到來,更是助長馬日磾的聲勢。再加上今天董承與馬日磾異口同聲的諫言也給皇帝提了醒,儘管皇帝在心裡不願承認,但他最終還是在楊氏等人的暗示下,將矛頭轉移到馬日磾的身上去了。

不能再這麼縱容下去了。

這是皇帝心裡唯一的想法。

王允以死謝罪、弘農牽涉叛亂的小豪強也都因爲荀攸的諫言而被強遷到左馮翊,這些都是楊氏與關西士人因涉嫌與袁紹牽連而該有的處置,也是關東士人自願作出的交換,一個給皇帝、給朝廷的交代。

上一回合的鬥爭已隨着河東叛亂的結束而結束,如今該得的敲打都有了,也該輪到逐漸膨脹的關西士人了。

皇帝接着楊琦的話說道:“司空曾與諸公合謀誅董,多有定策,也是元功之一。我記得皇甫公、黃公等人詔拜三公的時候,他們盡皆辭讓給司空,可見其聲望隆重。如今正是國事蜩螗的時候,讓這樣一個人去編史,未免有些大材小用,傳揚出去,旁人豈不是要說朝廷不會用人?”

“可《漢記》關乎本朝二百年事務,上至先皇、下至臣子,所經事蹟、朝廷典章,都需一一敲定,以爲萬世之規。”楊琦不急不緩的進言道:“光憑蔡公一人之力,恐怕不夠。”

《漢記》記載了從光武皇帝至孝靈皇帝之間近兩百多年曆史的官方史書,著作於東觀,故而也稱《東觀漢記》,與《太史公書》、《漢書》並稱‘三史’。它的作者不是一個人,而是前後由班固、伏無忌、崔寔、馬日磾、蔡邕、楊彪、盧植等當時名儒共同編撰。代表着官方意識形態對東漢一朝歷史的態度,對以往帝王將相的蓋棺定論,一個字都馬虎不得。

可惜後來遭逢董卓作亂,大駕西遷,很多典籍經書都被廢棄散逸,《漢記》的編撰工作不僅陷入停頓,更是因此而毀壞大半。好在蔡邕重入天祿閣修史之後,憑着往日的記憶開始了慢慢的修復工作。

皇帝對此事一直都很看重,他希望能通過諸如蔡邕等權威人士的編訂,將《漢記》的正史地位確定下來,他的主見一直都是:歷代天子不能由任何人污衊誹謗,要在保證天子尊嚴的前提下,論述是非功過。

這個要求就給了蔡邕很大的編撰難度,尤其是他主要編撰的是孝靈皇帝的本紀,這就更讓他在字句上不斷斟酌,導致進度緩慢。

“不是說讓鄭公也跟着參與進去了麼?他與盧公是同門,在經學屬文上應有獨到的造詣。”皇帝點頭說道:“光祿勳曾經不是在東觀參與過編撰麼?楊公回中臺傳詔,讓光祿勳也參與編史。”

蔡邕與鄭玄到底與關西人走得近,讓他們主持編史難免會造成一定的偏袒,皇帝爲了安楊氏的心,讓楊彪也跟着參與進去。

“臣謹諾。”楊琦倒也不急,反正他已經與皇帝在對付馬日磾的事情上達成共識,之後就等事情發展就好了。

“士孫公既爲司空、錄尚書事,又是尚書令,職務繁多,難免會有不濟之處。”皇帝叫住了正準備退下的楊琦,吩咐說道:“楊公也一併傳詔,拜尚書僕射楊瓚爲尚書令,尚書吳碩遷僕射。”

楊瓚得遷倒還好說,是皇帝重新扶持楊氏的一個開始,也是向外間釋放的一個信號,表示楊氏在皇帝心中仍舊是不可或缺。至於吳碩,可以說是尚書檯的不倒翁,先是阿諛董卓、後來依附王允、王允倒了以後又趕緊去拜謁馬日磾,等到董承以外戚之尊強勢崛起,他以爲董承這個外戚壓倒馬日磾是遲早的事,故而有投靠董承。

期年之間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尚書郎爬到尚書檯二把手的位置,楊琦心裡雖然有些鄙夷,但也不得不承認此人在鑽營一道上的能耐。

更讓楊琦多想的是,皇帝這回提拔吳碩,似乎別有用意。

誒,一寫到皇帝出場的章節就很慢,什麼都要推敲==抱歉抱歉,今天還有一更,我吃個晚飯再補上!

第一百五十八章 源水渠清第八十四章 任憑自至第三百七十三章 議論流泉第五百零五章 蹈險不復第四百四十三章 炭撥還無第三百七十四章 登臺觀雲第五十一章 分醪之惠第一百零四章 渭橋踏麥第一零六章 成人之美第四百一十九章 照本其時第二百一十三章 張施帷幙第七十二章 頭會箕斂第五百二十四章 利義相伐第二百六十三章 黃雀在後第一百一十三章 市恩不受第六十七章 遭際險釁第二百五十六章 暑傷三伏第三百九十章 料度彼己第二十二章丨治國治民第四百二十五章 面分意和第二百八十章 效力傾蓋第一百二十二章 他鄉遇貴第三百七十八章 微末生非第一百零二章 謀主諮諏第一百三十五章 丰容顧景第四百四十二章 身移難率第四百三十章 且行且止第四百八十二章 多說無益第三百二十四章 不預則廢第六十六章 益增主祿第五百八十五章 軿車停輦第二百九十八章 先後失人第四十章丨曲突徙薪第五十五章丨言中事隱第一百八十九章 香草藏衣第一百四十二章 氐人攔道第一百三十七章 是職乃決第四章丨太師歸朝第三百四十章 靜聽風雷第七十九章丨事不可爲第四十七章 御臨二院第二十九章丨三河五校第一百一十五章 措置剩員第四十四章 庶官乃和第二百五十九章 吏不躬親第二十二章 常寧之區第三百四十二章 先人餘殃第三百五十七章 壅塞不通第二百四十七章 弱蜀弊益第一百零二章 謀主諮諏第三百九十四章 蒿里義行第一百零四章 青徐播亂第二百八十五章 時尤未晚第四十四章丨維王不豫第七章 淤塞難免第一百一十七章 戎機伏莽第二百五十七章 孰有斯難第五十四章 倍算其賦第四十一章 芋魁豆飯第一百一十章 數往知來第二百九十章 知止則殆第一百一十二章 保以尊貴第六十二章 馳高鶩遠第五十三章 控馭撫綏第三百零二章 如舟在水第五百三十五章 使君一何第五百三十章 言之甚殷第六十六章 戶隱田窮第五百七十九章 勢危實安第六十八章丨閭里民生第三十九章 薦璧朝覲第三百四十九章 此言可味第五十四章 倍算其賦第一零六章丨三軍聽命第十章 主人戒賓第九十一章 逮下無疾第二百三十二章 出入自如第一百四十七章 尚敢懷貳第二百九十四章 螳螂被翳第二十二章丨孤臣忠直第五十七章 淡乎不阿第二百九十三章 勞人草草第四十一章 微過細故第八十一章 振師整衆第五百一十七章 弩箭離弦第十四章 勉爲厭難第三百五十五章 漫漫林道第三十二章 燕戒與者第五百七十三章 旋至輒興第七十三章 外寬內深第一百七十五章 野麋闖營第十八章 興師問罪第二百九十九章 任其所之第二百三十三章 形影相隨第二百七十二章 巧似成真第二百二十三章 情難當對第三百九十五章 曲終人定第七十九章 太學野駒第二百七十章 器可誤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