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 聲色顯露

“當遁跡潛形,翦蔓除根才事穩。”————————【飛丸記·園中落穽】

皇帝冷笑一聲:“不論查不查的出來,都會是這麼個結果。你應該聽到什麼閒話了吧?華山崩裂這件事一旦處理不好,所有的矛頭都將指向我。”

賈詡知道這裡所言的難題還是歸結於華山,皇帝要修整長安至華陰的道路,方便日後行軍,這個目的不便宣示於外,所以官方宣稱的是要統一修整關中所有的道路,不獨是長安到華陰這一條,只是事分先後罷了。儘管如此,修整道路的事不知怎麼被以訛傳訛,在民間被傳成了皇帝要巡幸華山,所以才預先派人征伐徭役、修建道路。

這個流言還沒有來得及查出根源,緊接着華山就驟然崩裂了,對應起當時的天人感應說,再加上士民的看法,這次上天示警明顯是衝着皇帝來的,隨時可能變成皇帝昏聵的實證,不是罷免一個司空就能了事的。

輿情與人心向來是浮動頻繁、難以掌握的,就算是皇帝目前也只能是用權力強行壓下去,不管這閒言碎語跟黃琬有沒有關係,都要按程序將其罷免,把華山崩裂的罪責引到黃琬頭上去。再是給馬日磾一派嘗些甜頭,獲得一定的支持,另外重申朝廷修整道路的本意,以冀澄清流言。

賈詡微微扯了嘴角,說話聲四平八穩,不帶任何情緒:“膽敢擅傳此等流言,放眼朝中,臣尚未尋得有這般人物,唯有關東諸侯方纔有此膽氣。不過,也僅此而已,經此一遭,他們安插在關中的底細,臣已一覽而盡。”

他的話似有魔力,一下子撫平了皇帝胸口煩悶的情緒,他放下心來,不禁擡眼緩緩地看向這個胸有溝壑、心有城府的平準令。皇帝頓了頓,皇帝先一笑開口,語氣逐漸緩和的說道:“在背地裡上躥下跳,擾亂輿情的都是些什麼人?”

“陛下可還記得吏治科的那幫人?”若說揣度人心,賈詡還是自認爲不輸任何人,即便是皇帝也在經驗、閱歷等方面不如他。見到皇帝面露沉思,賈詡極迅速地補上一句話:“太僕趙公等人當初持節出使關東,曾在關東各地徵辟士子賢良,隨行入朝。這其間,就夾雜着甘心爲人效犬馬之勞的袁氏門生。”

皇帝吸了口氣,沉聲說道:“我原本就對這些人心存防備,當初設下吏治科就是爲了有個門檻,不讓他們直接入朝授職,敗壞朝廷風氣,也好讓他們知難而退。結果吏治科沒能勸退幾個人,反倒讓他們都留了下來,雖未入朝,但還敢在暗中造勢。”

“吏治科開在太學,彼等大多又是成名已久的士子,不同一般學子。如若讓其與太學生長久相處,臣恐怕會鬧出更多的麻煩。”此時就皇帝與賈詡二人,故而賈詡像荀攸在時一樣藏匿心跡,有話直說:“甚至會影響太學浮華虛榮、好發大言以議朝政的風氣,這實在有違陛下重設太學的本意。”

皇帝的臉色這才變了變,禁軍、屯田、鹽鐵、太學是他心頭最看重的四件事,在他心裡沒有什麼比這些事還要重大,前兩者是皇帝的立身之本,鹽鐵是國家財富的源泉,而太學則是皇帝培養寒門人才、逐漸推行新式教育的基地。任何人都不能打這些事的主意,如果真讓這些混入吏治科的小人在有心人的背後唆使下,把太學的風氣搞成孝桓、孝靈皇帝以前的樣子,那皇帝撕破臉皮的心都有了。

“楊沛等人在河東清查屯戶,卻被人指責爲爭權奪利,與地方豪強勾心鬥角。我要在關中修整道路,卻被人在暗地裡組織流言,惡意中傷我是勞民傷財的昏君。這些人盡給我出些難題,我看還是得給河東添把火,不然他們還真以爲自己能翻過天去。”皇帝冷笑着說道:“給王邑傳信,河東的事讓他自己尋機處置。”

賈詡低聲應道:“謹諾,如今楊沛等人已在河東與範先等豪強積不相容、有如水火。只需一個契機,等到鮑出查到實據,或是楊沛佔據上風,便可立時突發雷霆。等河東戰後,陛下必然威震朝野,大可順勢株連,絕無人敢迎頭犯諫。”

皇帝的神色變得凝重而又威嚴,他站起身來,雙眼狠盯着案頭堆着的、論述華山崩裂的奏疏,忽然說道:“若不是非得需要一場大勝,若不是非得需要一個乾淨的河東,我又豈會忍耐至今!”

“唯!”賈詡說道:“彼等宵小無非就會玩弄這些伎倆,只知墨守成規,怎敵陛下深謀遠見,胸懷天下,乃是真正的開一代太平之正道。”

“這也是你我恪守的正道,願與君共勉之!”皇帝這時走到賈詡面前,目光閃爍着意味不明的神色,大方且磊落的說道:“三月的時候吏治科便經過策試,結果選出來的不過寥寥十數人,如今所剩的人裡頭,想必除了是在纔不堪用、名不副實的,其餘的則都是彼等派來的宵小,意圖在京中謀事。賈公大可派人入太學,逐一摸查,不僅是針對吏治科,就連整個太學的風氣如何、學生品性如何,都要一概探知,隨時上稟,不得有絲毫疏忽。”

賈詡眉頭一抖,平準監派人進駐坊市探聽輿情倒還可以說是調查市價,可平白派人進駐太學就有些說不過去了,他遲疑道:“此事,是否要與祭酒等人商榷?”

“不用商榷。”皇帝搖了搖頭,擺袖說道:“今年九月,太學要再招一批生員,你可直接從平準監中挑選年齡適中、才學尚可、家世貧寒的吏員,讓他們以太學生的身份入學讀書。”

想了想,皇帝復又提醒道:“此事不得與任何人提起,就連荀君哪裡也不要說,荀君心裡條條框框太多,謀事總有這樣那樣的顧慮,讓他知道了,反倒不美。”

賈詡平靜的面容上露出一絲微不可察的笑來,他及時移席下拜,很好的掩飾了臉上得逞的笑容:“臣謹諾。”

皇帝看着賈詡對他言聽計從、常站在他的立場上謀事坦誠的樣子,面色沉靜,右手在垂下的衣袖裡微微收攏,眼底流轉着賈詡伏身而未能得見的深沉目光:“吏治科裡的那些宵小可等不到九月,你私下去與兼管吏治科的王斌商議方略,儘量在河東亂起之前把每人的身份都摸清楚。”

我昨天好不容易寫完了準備今天更新章節,結果今早一看發現偏離了主線與劇情,所以把它刪了,從頭重寫qaq讓大家等這麼久實在是抱歉了!我會記着的,遲早會加更補償!對不起!

第四百八十章 坐視不救第六十九章 水波紋動第一百四十章 實情錯落第七十一章丨承明策問第一百零七章 天感祅災第五百五十章 介冑之間第二百八十章 效力傾蓋第三百五十一章 冀以清肅第三十二章 吉往兇歸第七十七章 朝露日晞第九十五章 鑄山煮海第一百二十章 子有良媒第一百九十五章 脊令在原第三百四十四章 雲來深遠第九十三章丨夤夜造訪第二十二章丨治國治民第九十六章 取士五科第二十三章 應答如響第九十八章 白屋寒門第七十七章丨鴻門倒戈第六十四章 策名就列第五百九十七章 林檎送首第五十一章 加以制之第四章 輕哀薄斂第一百零三章 祊亭失命第七章 公孫伯圭第一百一十四章 層疊欺壓第三百四十四章 雲來深遠第四百八十二章 多說無益第七十五章 撰集經傳第八十九章丨登城臨戰第二十三章 裁心延算第五百零七章 戰不料己第三十七章丨遊俠膽氣第一百四十二章 乘勝討逆第九十五章 鑄山煮海第二十一章 龍返其鄉第五十七章丨造端倡始第五百四十八章 莫不有私第十八章 專諸進爵第三百八十三章 伏兵齊發第七十二章 唯官山海第四十一章丨開達理幹第四百零九章 先明法令第四百四十二章 身移難率第八十五章 斗酒炙犬第二百五十章 訥而慎行第二百八十一章 狐驚兔懼第十六章 變生不測第二百零八章 互有勝負第五十一章丨風起微末第三百一十九章 捕蝗之術第二百零六章 從容任策第三十三章丨御臨中臺第五百六十六章 擇人任勢第三百五十八章 驕矜不恤第一百八十八章 澡濯難遂第三百八十二章 醒悟方遲第七十四章 生民之本第四百三十章 且行且止第二百六十九章 池因於澤第一百八十四章 發號施憲第一百五十五章 萍水相逢第五十七章 捨身相代第一百零六章 癰疽疔癤第九十一章 殿前郎衛第五章丨往事回顧第八十五章 景年不永第七十六章 仁至義盡第六十三章丨賊勢甫定第八十四章丨預先安內第八十四章 深謀勿疑第六十九章 水波紋動第四百一十二章 剖符施檄第九十三章 研桑心計第二十一章 龍返其鄉第四百四十四章 暗流方滋第一百八十四章 發號施憲第九章丨青牛先生第四百零一章 部伍嚴整第六章 國之干城第一零五章丨將士歸順第六十四章 匈奴騎蹤第二百三十一章 雨客衣溼第五百一十章 兵渡柴桑第一百五十一章 公不見吏第十三章 剖符寧境第三百六十一章 屈指成昔第三十一章 端策拂茵第三十四章 旅酬算爵第一百三十五章 幽贊微言第一百五十三章 親以身踐第四百二十一章 敢有異心第一百一十二章 帝命急宣第四十八章丨筮短龜長第一章丨雨夜新生第七十三章 月有闕時第五百零四章 先兵於戰第七十五章 啓聵振聾第三章丨近臣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