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未晡八刻

“日者陽精,守實不虧,君之象也。”————————【後漢書·丁鴻傳】

初平四年春,正月甲寅朔,歲旦。

擺在承明殿一邊的更漏正一滴一滴的計着時間的流逝,上至三公,下至九卿、博士都聚集在這座承明殿中。他們依次坐下,每個人的面上都保持着莊重嚴肅的神色,場面安靜的彷彿只聽得見更漏的滴水聲。

所有人都在偷偷關注着更漏上顯示的時間刻度。

因爲今天是太史令王立預測的日食來臨的日子,按照王立以及手下熟悉天文的官吏們計算,今天的日食會在未晡八刻都時候發生,換算成後世時間大概就是下午一點二十四分。

早在原始時期古代人就開始通過占卜來預測日食,直到東漢,王充才摸索發現了日食的週期規律,四十二月日一食,五十六月月亦一食。

雖然這個規律還是很粗糙,存在着誤差,但每每太史令做出預測之後,皇帝都要採取一定的措施。比如現在的這個時候,皇帝身着素服,避於正殿。

太常主持割羊以祠社,用救日變,大臣這一次還特使身着赤幘,帶劍入侍以助純陽。

時間一點點的過去,在此期間,太尉皇甫嵩、司徒馬日磾雖然因爲日食這場災異,而在心底有所驚懼,但總的來說還算是神色自若。至於以正直不亢著稱的司空黃琬,卻是少有的皺眉深思,一副凝重的樣子。

坐於下首的光祿勳楊彪,這時忍不住擡眼看向了黃琬,這一次黃琬對王邑的攻訐根本就不在楊氏等人的意料之中。就好像是黃琬一個人的臨時起意,甚至是關東士人的獨自行動,將作爲盟友的楊氏、趙溫等人丟在了一邊。

黃琬以及那些關東士人對楊氏有意無意的疏遠,這是自打朝廷與關東重新建立聯繫,大量關東名士、儒生來朝的時候就逐漸體現出來了。

楊彪有些摸不透黃琬的意思,但相比之下,他更摸不透的還是皇帝的意思。黃琬的態度可以在這次風波過後再去尋對方面談,而皇帝的態度卻只能靠他現在的言行來揣測。

按照正常的儀制,凡是遇見日食這樣的災異,皇帝都要罷免朝會,着素服御坐門闥,靜躬殿堂,不聽政事。趙岐也爲此上疏,結果被皇帝給拒絕了,給出的理由也很充分,是《禮記》裡頭的一句話‘諸侯旅見天子,入門不得終禮而廢者四:太廟火,日蝕,後之喪,雨沾服失容’。

記得在府中,衆人對皇帝的這個做法各持己見,其中楊懿如此說道:“三辰有災,莫大於日食。聽聞太史令上告天譴時,陛下卻毫無懼容,不僅不修豫防之禮、消救之術,而且還要在上午繼續舉辦歲旦大朝,大饗華夷,君臣相慶。這豈是將處天災罪於己身的態度?”

楊彪當時是這麼回覆的:“禮之四事確實如此,入門不得終禮而廢。歲旦大朝籌辦了這麼久,太史令又言日食發生在下午,的確不宜因此而寢廢。”

“上古災異起生,不爲變豫廢朝禮,要麼是明天子在朝,自然災消異伏,要麼就是太史令推術謬誤。”楊衆的這番話徹底點醒了所有人。

在他們的理解思維中,皇帝不可能對日食這樣的大災異無所畏懼,而對方依然我行我素的舉辦歲旦大朝,一定是有所憑恃。

難不成皇帝對太史令的推算結果產生質疑、或是心存僥倖,所以才敕大朝照常舉辦,不豫廢朝禮?

那皇帝在舉辦大朝之後緊接着又擺出這幅架勢來,又是要針對誰?亦或是,在嚇唬誰?

正在楊彪陷入回憶與沉思,深感疑慮重重的時候。只聽到——

“咔。”

更漏突然發出一聲微不可查的輕響,將楊彪從思緒裡喚回,他看到標有刻度的木箭往上擡了半分,顯露出一刻的時間來。

未晡八刻,到了。

所有人不由自主的將視線移向殿外的天空,此時的天空湛藍一片,冬日的陽光雖然暗淡,但卻是無比顯眼的掛在天穹之上。

沒有日食!

太史令王立算錯了!

有些沉不住氣的大臣挺起半身,在席上保持着半坐半站的姿勢,就連黃琬等人都是目瞪口呆的看着天空中那明晃晃的太陽,驚詫萬分。

黃琬更是面色沉重,在座衆人鮮有人知他爲了這次日食向皇帝做出了怎樣的退讓,沒想到最後竟是這樣的結果!

“災消異伏,此事——”馬日磾面帶微笑,好整以暇的環顧衆人一眼,最後將目光落在黃琬的身上:“當進殿爲陛下賀。”

黃琬面色有些難看的點了點頭,話不多說,便起身與馬日磾率百官入未央宮前殿慶賀吉兆。

皇帝一身素服,正襟危坐於殿上,左右各自坐着侍中楊琦、荀攸,甚至是本不該出現在這裡的平準令賈詡也坐在末位。

馬日磾帶衆人向皇帝稽首拜伏,說道:“災未出即弭,幸事也,臣等謹爲陛下賀。”

皇帝不以爲意,輕揮衣袖,道:“興許是太史令推算時辰有誤,慶賀一事先不急,謹慎起見,再等等無妨。”

馬日磾一愣,不由擡眼看向皇帝,只見皇帝視線盯着殿外的天空,面色沉靜如常。

黃琬認爲皇帝這是在虛張聲勢,藉故戲耍於他,心中不悅,口中再次提請慶賀,想早早了結眼下這段糗事。

哪知皇帝固辭不可,態度堅決,衆人無法,只好靜靜地跟着候立在殿。

直到這個時候有些人才覺出不對勁了,按道理說,無論出現日食與否,皇帝的目的都已經達到了,黃琬已經服軟,王邑也得以保全。

可事情卻好像並沒有因此而結束,約莫過了幾刻鐘後,天空突然一暗,只見原本還是晴朗明亮的天空立即開始變得猶如黃昏。

衆人無不驚駭的看着天色逐漸黯淡下去,這時候殿外忽然響起陣陣鑼鼓聲,這是代表祈禳儀制正式開始。

過了好一會,當日食過去後,自始至終都面色如常的皇帝看着底下惶然失措的臣子們輕聲笑道:“向若使百官慶賀完畢,便即生日食,如此豈不爲天下笑!”

就在衆人驚疑不定的時候,平準令賈詡發聲了,他離席奏道:“太史令王立伺候不明,疑誤上下;三公職所典掌,理應罷免,請皆治罪!”

本以爲這是結束,沒想到纔剛剛開始。

光是東漢以來,朝廷便經歷了上百次災異,因此而罷免的三公不計其數,撤換的頻率之高已經漸漸地讓所有人都習慣了。而王立推算失誤,差點鬧出笑話,這也的確是難以推卸的責任。

故而人們並未對賈詡的奏陳感到好奇,反而是皇帝會讓哪個三公“引咎離職”,這纔是衆人關注的焦點。

皇帝緩緩說道:“天降異象,是朕無德……”

他有意說的很慢,語調拉的很長,就是爲了給底下衆人施加壓力,便於他更好的掌握議事的節奏。

前殿裡靜謐無聲,所有的人都屏住了呼吸,只有皇帝的聲音響徹嘹亮——

“陛下!”

黃琬突然朗聲喚道,旋即不慌不忙的拜伏在地,聲音穩定有力:“陛下乃命世之主,睿鑑聰慧。有功於社稷,無過於天下,如今日有食之,是臣未盡匡弼之責,是臣之過。”

說完,他便雙手將頭上的冠冕摘下,無聲無息的放在地上。

簡單的幾個動作,沉穩堅決的語氣,乾脆利落的態度,讓衆人無不驚訝。

正在鴉雀無聲的時候,種劭突然站起身來爲黃琬辯解道:“正所謂;‘司馬主天,司徒主人,司空主土,是爲三公’。日食,乃天異,往前數代皆是罷免太尉,從無以司空代罪受過的先例,望陛下睿鑑三才之德,裁決從宜。”

御史中丞桓典也跟着下拜附和,衆人紛紛跪伏。

皇帝臉上泛起一絲若有若無的笑意,日食雖小,在眼下看來卻是皇帝的天賜良機。他自然是不會有錯的聖明天子,所以這種尚不能被解釋的天生異象,必定要有一個替罪羊。

種劭說的確實是實情,日食向來只免太尉,不免司空,黃琬也正是看準了這點,所以才以退爲進,不想讓皇帝繼續揪着不放。

身爲太尉的皇甫嵩深知會遇到這個結果,此時見羣臣隱隱將矛頭指向他,他也不再裝聾作啞,緊跟着脫冠請辭。

“天降災異,示之臣民,太尉引咎辭職,豈朕本意?”皇帝假意說道。

皇甫嵩就算一力承擔所有的罪過,皇帝也不能迫不及待的將天譴歸咎於他,這樣會顯得太過寡恩。於是君臣之間你來我往了幾回,皇帝方纔無不惋惜地罷免了皇甫嵩。

黃琬雖然躲過了這次追究,但因推算失誤的太史令王立卻未能逃脫罪責,緊接着皇帝下詔,廢王立爲庶人,連帶着太宰丞孫篤等若干王允舊黨,也因矇蔽聖德,以至天譴的罪名被賈詡一一彈劾落馬。

這是皇帝對黃琬以及某人的敲打,以及賈詡爲王邑以及自己蒙受攻訐而進行的報復。

在此之後不久,正式的太尉任免詔書很快就定下來了:“策免太尉皇甫嵩,降爲光祿大夫;詔拜車騎將軍董承爲太尉,錄尚書事。”

我承認我寫的確實短小,畢竟我每天要看書背書,實在沒有足夠的時間去碼字,所以一天八千上萬什麼的對我來說有些強人所難……但是我至少會保證質量,可也不知道你們對水文的定義是什麼……最近老有些負面評論,搞得我都有點喪……

第五百七十三章 旋至輒興第一百八十九章 香草藏衣第二百八十九章 難自爲謀第三百四十六章 雲行雨施第二百六十一章 望安不得第六十一章丨羣虜寇攻第三百六十一章 屈指成昔第七章 淤塞難免第九十一章 聲色顯露第八章 今卻非是第二百六十一章 望安不得第九十六章 蔭任子弟第一百九十八章 棄猶用疑第三十一章丨急擊勿疑第四百四十四章 暗流方滋第五十一章 分醪之惠第一百九十六章 兄弟既翕第四十三章 矜能負才第五百七十五章 抱殘守孤第二十二章 常寧之區第十二章丨奉先吾兒第三百四十九章 此言可味第五百八十四章 彼竭我盈第七十四章 人無常滿第二百一十六章 重定庠序第四百七十一章 擬將撻伐第四百七十七章 兢惕在心第九章 合縱連橫第四百七十二章 如丘至壑第三十七章 皆贊所見第四百七十四章 逢君導帝第五百六十章 聲東擊西第一百八十八章 澡濯難遂第三十四章丨冒功邀賞第五百九十五章 急於催攻第四十六章 磁石引針第一百五十五章 萍水相逢第十二章 兵勢難料第十五章 少年英雄第五章 薊縣郊迎第四十八章丨筮短龜長第七十九章 禍福同門第一百六十四章 陰雨之期第八十一章 當防隳壞第三百六十九章 懷瑾握瑜第二十五章 窺圖訊鼎第四百八十七章 勸懲勉進第四百四十四章 暗流方滋第三百四十六章 雲行雨施第一百一十二章 保以尊貴第三百六十四章 迎難而上第一百六十二章 衣冠梟獍第四百三十章 且行且止第二百八十五章 時尤未晚第一百零二章 德澤恩被第十一章丨墾闢上林第二百二十五章 塵埃落定第二十二章丨治國治民第十三章丨相見恨晚第一百六十章 老病將死第五十章 以忠事王第一百三十六章 機不可失第五百八十八章 難濟於事第二十三章 應答如響第二百三十章 真相大白第一百七十四章 山霧迷茫第六十三章 未過其譽第二百一十八章第七十九章丨事不可爲第一百六十一章 心瘁難爲第五百一十九章 利霈弊雨第三百七十二章 嚴合雙卯第五百五十八章 巧敵應戰第三十三章丨御臨中臺第二百二十一章 深信如初第六章 國之干城第五十九章 未晡八刻第四百四十八章 魯殿靈光第五十五章 誰說意氣第七十章 釣颱風涼第七十三章 憑几細語第五百七十三章 旋至輒興第一百零九章 糧谷居奇第十四章 相爲建計第八十七章 萍水相逢第四百九十三章 毫釐千里第四十一章丨開達理幹第二十二章丨孤臣忠直第四百八十九章 斬將卻敵第二十二章丨治國治民第一百一十四章 層疊欺壓第四百八十八章 井管拘墟第四百七十二章 如丘至壑第二百九十二章 下邳之煙第二百五十五章 興平倉米第一百零七章 道破廟算第五十八章 乘勢拏下第一百一十五章 措置剩員第四十七章丨分說事理第六章 先屈義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