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丨暫緩急難

“賞有功,罰有罪,而不失其人,方在於明者也,非能生功止過者也。”————————【韓非子·說疑】

他強息怒火,正欲發話,只見黃門侍郎射堅打門外走進,看到尚書檯內王允與士孫瑞劍拔弩張的模樣,微微一愣,道:“王司徒,陛下聽說董卓就戮,甚爲喜悅,特讓你去宣室殿慶祝。”

“這事,確實值得老夫爲陛下賀。”王允盯着射堅一字一句的說完,然後轉身就出去了,與其在這裡跟士孫瑞等人浪費口舌,倒不如去宣室殿找這件事的始作俑者。

射堅好生奇怪,故意落在後面,對士孫瑞和楊瓚見了禮,皺眉道:“司徒這是怎麼了?”

尚書檯人多眼雜,士孫瑞有些不願多談,隨便說了兩句便打發射堅回宣室了。

射堅只得跟在王允車駕的後頭,緊趕慢趕的到達宣室,剛一進門,便聽到王允對皇帝的質問:“陛下既知兩道制詔裡聖意相違,不利於朝廷施政,更不利於國家威信,又何故另外使人擬詔?更何況,陛下年未及冠,此時干涉尚書檯,實在是不合體制。”

“你前一句話說得對,制詔旨意矛盾,會讓臣子們不好辦事,但這也好解決,把其中一道制詔撤銷追回就是了。”皇帝身穿玄色的燕居常服,端坐榻上,不緊不慢的回覆道;看見射堅站在門外一副想進又不敢進的樣子,皇帝衝他點了點頭,示意射堅入內就坐。

皇帝看射堅就坐後,復又說道:“至於哪道是符合聖意,哪道是不符聖意的,王司徒自己還不知道嗎?我今年十二,的確尚未及冠,可如今天下崩壞,正非常之時也,當行非常之事,何必拘泥禮法。更何況,我大漢從未有過幼君不能執政的規矩,倒是常有外戚權臣假借皇帝年幼,擅操君威,不顧王命,這本是亂政,沒料到這便成了司徒口中的體制了。”

說到這裡,射堅哪裡還不明白出了什麼事了,他本以爲董卓今早被呂布奉詔殺死已屬驚世駭俗,沒料到在誅董一事背後還有皇帝與王允兩人的爭鬥。他想起前些日子奉車都尉王斌對他的示好,並暗示日後定有提攜,那時他便覺着奇怪,如今看來,倒是一切都說得通了!

這廂皇帝與王允的爭執還在繼續,王允面帶悲憤,索性免冠叩首,道:“自董賊擅專,逼死弘農王,《禮記》曾說‘父之仇,弗與共戴天。’何況君父?臣等以此爲大恥,枕戈爲得禮,用盡心思的謀劃,乃得有如今奸賊授首的局面!臣若有私心,又何至於此?陛下今日此爲,難道就不怕讓天下人寒心嗎?”

皇帝確實怕讓天下人寒心,但歷史上王允在誅董之後十分專橫,目中無人,不僅一意孤行殺了大儒蔡邕,寒了朝臣之心,更輕視李傕、郭汜等董卓餘部,不肯赦免,最後釀成大禍。

有後世的經驗教訓,皇帝如何能放任王允在朝廷施爲?至於是否讓天下人寒心,只要皇帝力保蔡邕,那時就不是寒人心,而是得人心了。

只是現在騎虎難下,王允說的前後兩道制詔相違背卻是不爭的事實,對此皇帝早有了打算,他本就沒想着能全然收下長安附近的軍隊,在這個事情上與王允硬頂下去,只會兩敗俱傷。

能拿下徐榮的三千人已是最好的結果了,至於明知不可爲卻偏要下詔收胡軫等人六千兵馬,則是爲了在起衝突時,能抓住一張好牌來與不知情的王允演一場戲。

於是皇帝主動退了一步,他在射堅訝異的眼神中鄭重的表示了歉意;“司徒所言甚是,我本來是想着幫司徒一把,解決董卓餘部,提防有人起兵鬧事,如今看來,到是我多此一舉。”

何止是多此一舉,皇帝這一下子等若是和王允撕破了臉,任誰都能看出君臣不和,這在那些投機者看來,無疑是好事一樁。幼君和權臣,聽上去是權臣說了算,但終歸到底,皇帝纔是權力的來源。

沒有名分而掌握大權,宛如無根之萍。

王允清楚自己的劣勢,他不過是仗着誅董之威,以及皇帝未及冠不得理政的由頭在今後把持朝政。他既不是外戚又沒有遺詔,就好比暴富的土豪一夜間修起了違制的高樓,看似豪奢,其實只要一道政令就能勒使拆除。

所以他也不好逼迫太甚,見好就收,畢竟他與皇帝之間顯然不是這一下子就能分勝負的:“老臣叩謝陛下,城北兩軍對峙,時間長了,怕會惹來變故,還請陛下讓尚書檯下詔,從中解圍纔好。”

他隻字不提徐榮那三千人的歸屬,顯然是默認了被編爲羽林軍的既定事實。皇帝也順水推舟,主動放棄了掌握胡軫等六千人的意圖,虛心道:“那依司徒之見,楊衆、楊儒二人該置於何處?”

皇帝根本沒想過會得到胡軫等人的六千人,不過是拿他來做釣王允上鉤的餌。而對楊儒等人的詔命不過是張空頭支票,皇帝藉此用來得到楊氏的支持,至於能不能兌現,全在於王允,而不是皇帝。

弘農楊氏勢力龐大,誰去用它都是把雙刃劍。皇帝既想引爲助力,又不敢放心大用,處處提防。此時他巴不得王允直說詔書作廢,讓王允與楊氏徹底交惡,把楊氏推倒皇帝身邊來。

與其說是不給皇帝面子,倒不如說是替皇帝打壓弘農楊氏,給皇帝扮黑臉。

王允想通了關節,自然犯不着做這個傻事,對於他二人的去留,他在來時的路上就有了一個想法:“不然以楊儒爲護羌校尉,屯駐郿縣,謁者僕射楊衆可使其監虎賁。”

皇帝之所以要與王允作對,僅僅只是出於自己的利益訴求,以王允的強勢,在誅董之後皇帝絕不會有任何施展拳腳的機會。所以皇帝心裡哪怕再是欣賞王允,也得出手爲自己爭取一絲話語權,避免在殺了董卓之後依然是牽線木偶的命運。

“至於奉車都尉……”

皇帝立即擺手打斷了王允的話頭,堅定的說道:“王斌是我的舅父,本朝歷代先帝恩遇後族,我拜王斌爲北軍中候,是全我孝順之心,司徒切莫諫阻。”

見皇帝拿孝悌的名義來壓他,而且態度堅定,不肯讓步。王允心裡雖然不願見到外戚勢力復起,也只得咬牙暫時同意了這項任命。

第二百八十二章 輕重之擊第三十五章 綦局逞巧第七十七章 朝露日晞第九十七章 絲恩髮怨第五十七章丨造端倡始第一百四十五章 擐甲執兵第九章丨未雨綢繆第三十九章 盡釋疵咎第六十八章 響我明德第一百四十九章 內結異心第九十六章 蔭任子弟第九十七章 絲恩髮怨第三十四章丨冒功邀賞第十二章丨自謀出路第五百八十章 如鳥之集第一百零一章 兵連禍結第九十八章丨鑽營冀望第七十六章 仁至義盡第七十三章 有備無患第一百二十六章 困蹇虎穴第五百零四章 先兵於戰第一百九十七章 欲造逆亂第一百三十四章 良家法相第二百七十六章 冰山之下第四十二章丨軍容觀盛第二百二十二章 諸事之由第一百二十八章 汾曲之陽第六章丨高廟罪已第五百七十四章 慮敵不周第二十三章丨書策舒憤第二百五十三章 簡舉平當第四百三十九章 攻敵之虛第五十三章丨欽使關東第五百一十章 兵渡柴桑第一百四十九章 內結異心第一百章 度支審計第一百零二章丨兇頑授首第一百章丨開門揖盜第十一章 奮勇爭先第七十九章丨事不可爲第四章 坐而論道第三百二十四章 不預則廢第四百七十章 鴻莊相案第五十五章丨言中事隱第二百六十九章 池因於澤第二十一章 龍返其鄉第四百四十九章 取悅奸功第二百三十章 真相大白第二百六十八章 人情揆度第三百六十七章 家國兩泰第九十七章 絲恩髮怨第四十一章丨寒宵獨坐第二十九章 垂意經綸第十章丨忠義餘烈第十九章丨長安驚變第六十一章 初來乍到第一百一十七章 戎機伏莽第四十六章 苦心周詳第六十五章 假手他人第二百八十四章 牆溼乃補第七十九章 室家欲靜第九十七章 絲恩髮怨第二百三十八章 懸軍深入第六章 吳牛喘月第二百二十七章 攻城拔寨第一百五十章 知我罪我第一百二十二章 他鄉遇貴第二十五章 椒房佩環第七十章 釣颱風涼第二百零二章 視事未安第七章 置酒屬客第六十九章 私心雜念第八十六章 節慕原嘗第一百五十章 難能濟事第五百七十八章 姿貌絕倫第二章丨亂由治郅第九十五章 鑄山煮海第九十九章丨迷途知返第七十八章丨各奔東西第二百三十二章 出入自如第五百九十七章 林檎送首第二百二十章 醉翁之意第六十章 秘書執筆第一百一十一章 孰所致然第七十五章 跋胡疐尾第五十二章丨不勝憤慨第四百八十章 坐視不救第九十四章 錢穀本末第四百三十五章 才力將淹第四十章 遠近仰望第四十六章丨騎虎難下第三章丨近臣收心第四十六章 嗟彼後人第二百七十六章 冰山之下第三百九十九章 患乎難知第四百五十五章 詮福釋禍第九十章 挾銅鉦束第八十章丨軒波撼嶽第六十八章 鉤直餌鹹第四十一章丨開達理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