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賢士未名

?趙信以趙雲總督兗州兵事,付以重任.得趙信如此看重,趙雲自然更加不敢稍有懈怠,生怕負了趙信相待之意.所謂士爲知己者死,趙信以國士相待,趙雲自然誓死以報.領兵以來,事必躬親,全力而爲,操練兵馬,佈置防務,剿滅匪患,雖然有于禁等人幫忙,依舊忙的不可開交.還好政事有專人幫忙處理,這些人都是荀彧等人一手培養出來的,乃是個中能手.這幾年,趙信早先培養的各種人才都已經派上用場了,尤其是這些掌握一方政務的,不比其他人才,趙信對他們尤其重視,不僅讓他們學習了系統的知識,在忠心、廉潔方面,趙信等人也花了不少功夫.?

戰亂年代,凡事自然以兵事爲先,此時駐守各地的將領都身兼着一地之長.趙信治下也是一樣,只不過他們的政務相對來說輕了許,沒有那麼多瑣事纏身.?

趙雲德才兼備,能文能武,視事以來,上能善體趙信之意,下能收百姓、士人之心,久經戰亂的兗州,在趙雲的打理下日漸安定,百姓衣食無憂,在這等亂世,也可稱得上是安居樂業了,當然,跟汝南這些地方還是沒法相比的.?

自收到趙信決定再次北征的密令後,趙雲就按趙信吩咐,秘密的開始準備起來.兗州處於前沿,對戰局有着至關重要的影響,兵馬、糧草都要途經兗州,戰事一起,兗州就成爲大軍補給重地,所以趙雲不得不分外經心.?

一日,趙雲前往察看出徵事宜的準備情況,衆親衛簇擁着趙雲,從長街而過.路人有識得趙雲之人,紛紛避讓,更有感戴趙雲恩義的,伏路而拜.這樣的事趙雲也經歷不少了,也不以爲意,朝衆人含笑點頭示意.行到城門附近,只見一人布衣赤足,黥面散發,穿城而過,高歌道:"鳳翔於九天兮,偶落塵埃,龍騰於九霄兮,困斯淺灘,明珠暗投兮,蔽室生塵,賢士其隱乎,誰人知之!"?

趙雲聽了,深異其人,便令人請來一敘.那人跚然來到趙雲跟前,傲然而立,仰頭向天.和趙雲之間隔着數人,趙雲如今身份非同一般,不得不妥加防備,免生意外.趙雲見那人到來,翻身下馬,便欲排開衆人,走近細審那人.身旁親衛攔住道:"將軍千金之軀,宜自珍重!"趙雲一笑道:"無妨!"讓親衛讓開道路,走到那人跟前道:"先生適才所歌大有深意,敢問先生高興大名."?

適才的一番動靜,那人好似有點知覺,聽聞趙雲之言,那人收回目光,平視趙雲,深深看了趙雲一眼道:"不敢,不才長沙龍充,遊學至此,偶作此歌,聊以遣懷而已."?

聞知此人從長沙而來,趙雲心中一動,莫非是劉表細作,便出言試探道:"先生從長沙而來,一路可知近日荊州有什麼動靜?"?

龍充一笑道:"充雖爲長沙之人,奈何多年遊學在外,已久不知鄉里音訊,更不用說荊州了,將軍卻是問錯人了."?

趙雲哦了一聲,接着道:"那先生此次從何而來?"?

龍充道:"充向在北地遊學,近日偶動思鄉之意,故欲南歸一探."?

聽聞龍充從北而來,趙雲不由意動,此人怕是會知道一些袁紹境內的動靜,欲待相問,卻又不敢造次,趙雲乃是謹慎之人,豈會如此輕易就相信一個陌生人.趙雲原先與龍充相見之意是因爲龍充獨特的言行和歌中暗寓之志,怕其人多少有些才幹,意欲引爲己用.撇開探聽消息之意,趙雲和龍充就地談了起來,趙雲多以言語試其才學,那龍充對答如流,揮灑自若,彷彿天下事盡在其掌中似的.趙雲大奇,因有事纏身,便邀龍充並轡而行,二人就在馬上暢談起來.?

和龍充談的越多,越發現其人才學淵博,遠非趙雲所能測度的.趙雲雖說是文武全才,可畢竟是以武事爲主,說到才學,比起龍充來簡直是小巫見大巫.二人相談甚歡,不知不覺就來到了目的地.發現了這樣一個大才,眼下之事又不是緊急之事,放一放也無關緊要.二人下馬後,席地而坐,繼續談論.見火候差不多了,趙雲便以言語相探龍充是否有意留下相助.依趙雲的意思,此人若是拒絕,也決不能就此放此人離開,若爲他人所用,日後必會阻礙趙信大業.?

龍充知趙雲之意,搖頭遺憾的道:"多謝將軍美意,奈何思鄉情切,恐怕要辜負將軍一番盛意了."?

聞言,趙雲慷慨激昂的道:"大丈夫當以身事天下,先生身懷濟世安邦之才,豈能就此空老山林之中,今我主大將軍趙信,賢明通達,仁厚睿智,坐擁中原之地,正需先生這樣的大才輔佐,若先生肯爲我主效力,我主必會重用先生."不管這龍充的來歷,先把此人留下,其他的日後慢慢再說.?

龍充頗爲意動,思量片刻道:"如此,可否容我先回長沙一趟,再來相投."?

見龍充終於答應,趙雲鬆了口氣,若是他執意不肯,說不得要把他軟禁在此.既然事情已經定下了,趙雲如何還會放他輕易離開,免得徒生意外.就對龍充道:"先生思鄉之心,我亦深有體會,可如今長沙乃是劉表治下,劉表與我主多有嫌隙,先生此去恐怕會生事端,依我之見,先生還是不要回去爲是,若是先生思念家人,我可派人前往接來與先生相聚,豈不兩全其美."?

看趙雲是不大放心自己離去,龍充微微一笑道:"那倒不是,充幼年失牯,自我離開長沙起,家已非家."?

這樣一來,省得趙雲麻煩,也替龍充傷感了一會道:"既然先生如今只孤身一人,回去只會徒惹傷感,不回也罷."?

龍充就這樣留了下來,趙雲以爲以龍充之才非趙信不能用.雖然此人的出身尚沒有查清,但趙雲知道趙信用人一向不計出身,除非是別有用心之人,觀龍充此人,也不像心懷叵測之人.即便如此,還是謹慎一些爲上,趙雲欲待派人去查一查這龍充,奈何在這亂世要查一個人的出身來歷只能用一個"難"字來形容,尤其像龍充這樣沒親沒戚的,又多年在外的,更不知從何查起,只得作罷,只有把這頭痛事交給趙信他自己了.?

趙雲一封薦書先送往趙信處,龍充在數百人的扈從下,前往汝南去見趙信.趙雲對龍充可謂重視已極,就龍充這樣一個默默無名之人,竟派出數百人扈從,令龍充暗暗驚異不已.?

趙雲的爲人趙信清楚的很,在這將要出兵的要緊關頭,趙雲遣人大張旗鼓的把龍充送來,又有薦書上達,可知這龍充定然非同一般.秉着一貫的禮賢下士的作風,龍充等人剛到汝南城外,趙信遣許褚領人出城相迎.得趙信吩咐,許褚執禮甚恭,龍充一面和許褚見禮,一面暗暗觀察許褚帶來的人,只見兩旁軍士肅然而立,盡皆剽悍矯健,面顯煞氣,龍充暗自心驚.?

來到趙信官衙,許褚延其進入正堂.趙信正在處理公務,見許褚引人至,便知是趙雲推崇備至的龍充,忙下堂相迎.若非趙信深信趙雲的眼光,憑他今日的地位,一般的人才,想見趙信一面都難如登天,更不用說得趙信親自相迎了.?

只見龍充其人身量矮小,雖然黥面,可絲毫沒有影響其人的神采,一雙充滿智慧的眼睛,一張一翕間,彷彿無比深邃的夜空,包羅萬象.趙信上前一步,跟龍充見禮道:"先生遠來辛苦,先生不以趙信鄙陋,屈身相投,令人感佩!"對龍充這個名不見經傳的人物說出這樣的話來,可見趙信對趙雲信任程度.?

面對跺一跺腳就能令天下震動的人物,龍充也不由爲其氣勢所懾,還好定力夠強,略一失神,轉即恢復.按理說如今龍充已經成了趙信屬下,見到趙信自然得大禮參拜,可龍充欲待再觀一觀趙信的氣度,便只長揖不拜.殊不知這一套對趙信卻全無用處,趙信是來自二十一世紀的人,自不會像別人一樣對禮節斤斤計較.不過,這些年來趙信多少已經習慣這裡的禮節了,見龍充如此,微微一愕,也不以爲意.?

雖有趙雲的薦書,也得試一試龍充的才學,趙信親自上陣,幾番相試,這龍充卻應付自如,進退有度,胸有丘壑,滿腹經綸.趙信越來越心驚,這龍充的才學實在令趙信吃驚,此人之才恐怕只有郭嘉纔可與敵.更讓趙信驚異的是此人兵法、智謀皆屬上乘,又精通政務,天文地理無所不知,直可稱得上是一個全才.可這樣一個人才,在三國裡卻根本提都沒有提到,連名字也沒有聽過,趙信百思不得其解,難道因他的到來,造成了太多的變數不成.既然想不通,趙信也就懶得去想了.?

雖然得到龍充這樣一個大才可喜可賀,可對怎生安排他卻令趙信頗有點猶豫.趙雲在信中提及此人來路未曾查明,也就是說這龍充來歷不明,這本來也沒什麼,趙信知道三國人物畢竟有限,有不知道的也很正常,可偏偏這龍充才學非凡,原先又根本沒有聽說過,趙信也不由有點疑慮.把龍充引見給郭嘉等人,龍充身處汝南衆文武之間,有如如魚得水,遊刃有餘.之後,趙信問及郭嘉等人對龍充的看法.彼時郭嘉、荀彧、荀攸等人都在,郭嘉道:"主公,補之先生非百里之才,主公可以任以大事."荀攸、荀彧二人也都深表贊同.龍充字補之,郭嘉說的補之先生指的就是龍充.?

郭嘉等人是深知趙信的顧慮的,如今他們也這麼說,趙信也就不再猶豫,便以龍充爲郭嘉之副.雖說如此,趙信和郭嘉等人也不是省油的燈,一邊派人南下長沙,北上幽燕去查龍充,一邊也沒一開始就盡以大事相付,況且龍充新來,趙信這邊的軍政事務和他處不同,有許多東西還有待龍充去熟悉.?

等陳宮趕回,得知公孫瓚將如約發兵,衆皆大喜,加緊準備出兵之事.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等糧草一準備好,興兵三十萬之衆,北征袁紹.大軍分爲三隊,趙雲一隊,兵馬十萬,居右,徐庶爲軍中參謀,于禁副之,張郃一隊,兵馬十萬,居左,荀攸爲軍中參謀,周泰副之,趙信自領十萬兵馬,呂布領兵三千先行,典韋、許褚、華雄、郭嘉、龍充、于吉相隨.鐵甲連環馬已成,也隨軍出征,趙信令許褚統之.?

消息傳到冀州,袁紹急聚衆文武商議退敵之策.前次雖然退了趙軍,可兵馬折損太多,過後袁紹不得不加緊徵召兵馬,此時也不比先前少,可戰力卻大不如前.袁紹窮兵黷武,弄得百姓怨聲載道,有的地方青壯被徵召一空,只餘下老弱婦孺.?

又聞公孫瓚在幽州蠢蠢欲動,有引兵南範之勢,便以鞠義爲將,荀諶佐之,領軍北拒公孫瓚.?

對上趙信,有了上次的教訓之後,不約而同,衆人一致認爲應該堅守.袁紹手下衆文武還從來沒在什麼事上意見如此相同過,這不能不說是趙信的功勞.袁紹盡起三州兵馬,將及三十餘萬,令長子袁譚鎮青州,外甥高幹鎮幷州.在沮授的建議下,袁紹便採用堅壁清野之策,趁趙信大軍未到時,派兵把邊界之地擄掠一空,百姓全都遷走,一黍一麥也不留給趙軍.攜衆文武自領大軍堅守黎陽,欲憑堅城退敵.有了上次疲於奔命的經驗之後,這次袁紹學乖了,兵馬未動,探子四散派出,佈於各地,以防趙信又分兵去取青、並兩州時被弄得措手不及.?

三隊兵馬趕到黎陽,在離城十餘里西南處下寨,三寨呈倒三角而立,趙雲一軍居前右,張郃一軍居前左,趙信自領中軍居後.整軍完畢,三路兵馬齊發,遮天蔽地趕至黎陽城外.列陣已畢,趙信遣典韋出馬到城門下搦戰.正合典韋心意,提戟上馬,引三千兵馬趕至城下叫陣.?

袁紹此次有備而來,重兵屯於黎陽,堅守之心十足,倒也不懼趙軍之威,只是擔心北路的情況.顏良、文丑二人見典韋前來挑戰,便向袁紹請命出城應戰,先措動趙軍銳氣,然後纔可堅守.袁紹聽了也頗爲意動.但沮授深知恐怕到時趙軍的銳氣不會措動,倒是自家兵馬有可能會士氣大跌,勸止袁紹.謂曰:"此時不可輕出,若顏、文二位將軍真有此意,可等趙軍勢疲之時再出戰不遲,到時大王再安排兵馬接應,必可萬無一失."?

一聽之下,袁紹深覺有理,便按兵不動.任典韋在城下喊破嗓子,城中也無一兵一卒出來.所謂一而再,再而三,三而衰,典韋這三千兵馬在城下吶喊了半日,士氣漸衰,兵馬漸疲.趙信見了,不等沮授用計,便令呂布領軍替上.?

眼見天色將晚,看來袁軍是死活不肯出戰的了,趙信便下令退兵,大軍退回大寨.顏良、文丑二人慾趁趙軍退兵之際出城掩殺,又爲沮授所阻.?

依今日這等情勢,袁紹是決不會出戰的了,黎陽城城高壕深,城中兼又屯有袁紹大軍,強攻勢必不可行.看來只有想辦法引袁軍出來了,否則遷延日久,又是個相持不下之局.雖然有公孫瓚在北面遙相呼應,可也不能坐等公孫瓚擊破袁軍再趁機而動,況且,公孫瓚能不能勝還是個問題.?

次日,趙信令趙雲和于禁領軍輪流到城下搦戰.雖然看情形袁軍是不敢出城的了,可也不得不防,趙信又派典韋領兵伏在城外,倘若城中出擊,便引兵殺出接應.?

如此過了兩日,趙軍每日在黎陽城外耀武揚威,謾罵嘲諷,袁軍只堅守不出.趙信和郭嘉、龍充等人一商議,定下計謀,便派趙雲領軍向東,去取青州,令張郃領軍去襲幷州.?

這裡趙信親自領軍拖住袁紹大軍,依舊令呂布、典韋、許褚等人輪流挑戰,不使城中起疑.?

第31章 誅殺董卓第103章 獻美議和第129章 防不勝防(上)第121章 倭人該殺(上)第68章 狡詐小人第109章 江夏之失(下)第134章 選將用事(下)第117章 叔侄反目(下)第129章 防不勝防(下)第129章 防不勝防(上)第113章 疑鬼暗生(下)第8章 進兵汝南第110章 大戰黃忠(下)第137章 稱王建制第108章 荊州換主(上)第169章 與虎謀皮第49章 周瑜相投第122章 一網打盡(上)關於vip第11章 汝南練兵第133章 海軍之議(下)第47章 詐敗取城第165章 山雨欲來第66章 喜得臧霸第92章 鐵甲顯威第133章 海軍之議(上)第132章 左右逢源(上)第27章 袁術奔逃第117章 叔侄反目(下)第63章 見義勇爲關於vip投胎機會第182章 平夷之策第173章 將星隕落第144章 或守或攻第169章 與虎謀皮第86章 平越之策第105章 攻心之戰上第113章 疑鬼暗生(下)第80章 初戰袁紹第182章 平夷之策第33章 孫堅舊部第129章 防不勝防(上)第159章 廬山面目第10章 外出訪賢第24章 幕後黑手第163章 破城之戰第51章 救援徐州第87章 鳳雛初出第141章 戰火又起第85章 斬草除根第49章 周瑜相投第18章 重逢佳人第21章 智放文聘第153章 城裡城外第113章 疑鬼暗生(上)第56章 二破曹軍第146章 疑雲重重第113章 疑鬼暗生(上)第133章 海軍之議(上)第88章 事難求全第103章 獻美議和第54章 子龍之威第70章 一戰全功第1章 誤回三國第110章 大戰黃忠(上)第116章 人主之勇(下)第117章 叔侄反目(下)第116章 人主之勇(上)第64章 絕世美人第110章 大戰黃忠(下)第169章 與虎謀皮第148章 烏雲蓋日第52章 一破曹軍第13章 大戰虎牢第54章 子龍之威關於vip第113章 疑鬼暗生(上)第1章 誤回三國第47章 詐敗取城第175章 又折一股第36章 多多益善第184章 各展其謀第7章 得見才女第108章 荊州換主(下)第76章 人算天算第131章 戰亂之後(下)第173章 將星隕落第39章 爲官廬江第87章 鳳雛初出第113章 疑鬼暗生(下)關於vip第123章 殺人之法(上)第128章 小別重逢(下)第5章 謀劃出仕第114章 名花傾國(下)第45章 兵發九江第112章 霸主隕命(上)第2章 北海結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