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節 小小發明家

第二天一早,裴二早早便帶着楚牧去了鎮上的牲口集市,他們經過一陣仔細分辨,又協商價格後,最終買回了兩頭比較滿意,而且價格也不是很貴的耕牛。買完了耕牛,又買了全套的耕田用具,還有一些耕種需要的種子,這才趕着牛車,載着牛車上滿滿的東西回了蘭家溝。

有了耕牛,有了農具,接下來的任務就是開始種地了。

但是這新開荒的土地和那些種了很多年的熟地不盡相同。這剛挖完樹根的地方,總先要把土地泛土,一些比較大的土疙瘩也要敲成比較鬆軟的泥土,然後再用新買回來的耕犁犁一遍,最後才能將種子入土,等待生根發芽。

裴二丈量了一下開墾好的土地,大約是八畝的樣子,因爲種小麥在時間上已經來不及了,所以只好種了大豆。先種完這八畝,然後再進行伐樹,送貨,挖樹根,平整土地,犁地,耕種……這一系列的過程,總之就是抓緊時間,能開墾多少就種多少。

在種地的這幾天,裴子慧除了和楚牧送貨、記賬之外,其它事情什麼也不做,連她鍾愛的繡花大業也放棄了。每天只知道往山上跑,細心觀察裴二帶着幾個孩子種大豆的過程。

據她觀察,他們是先將平整好的土地用深耕犁犁成一壟一壟的,然後再到壟的中間用淺耕犁犁出一條溝,這小溝的中間是播種的地方。在這個時代雖然沒有播種機,但是也不能否認古代人在農耕方面的智慧,也確實讓她大開了眼界。

這裡的“播種機”其實就是一個長方形的木盒子。

盒子的一頭是沒有蓋子的,在沒有蓋子的一頭綁上一個袋子,袋子裡面裝着大豆種子。而盒子的另一端則有一個抽板,抽板拿開的時候,就可以看到幾個如大豆粒大小的洞,這樣人們將裝滿豆種的袋子背在肩上,豆種就會順勢流到木盒子裡。而播種的人則肩上揹着袋子。左手託着盒子,右手拿着棍子。一邊沿着壟溝向前走,一邊用棍子敲打着木盒子,這樣一來,那豆種就像細細的水流一樣緩緩流了下來,直接落到了犁好的淺溝裡。待前面播種的人將種子播好,後面的人再將種子用土層覆蓋上,最後再用耕犁犁一遍深溝,也就靜待生根發芽了。

這個簡易的“播種機”可謂是濃縮了幾代耕田人的智慧,節約了種子。節省了人力。但是這隻適合小面積的耕種需要。像裴家這麼大一個山頭。若是到了全都開荒成功的那一天再種地時,用這樣的“播種機”一行一行的種。而且還先要深犁,再淺犁,播種之後又要覆蓋和深犁。用這樣一系列繁瑣的程序種下來幾百畝地。那麼等將整個荒山都種好了,恐怕好多莊稼都會延誤了最佳的耕種時間吧!

所以裴子慧開始在這個簡易的“播種機”上動起了腦筋。

一開始她只是將“播種機”拿在手裡琢磨,待琢磨出了它播種的原理後,又閉着眼睛想象在現代時見過的播種機的大概樣子。然後就開始無數遍地在紙上畫草稿。

平時練字都捨不得用紙張的裴子慧,這下子卻無端地浪費了那麼多,真是讓裴子墨瞠目結舌了起來。好在裴二和段氏知道自己的女兒常常有些稀奇古怪的想法涌現出來,所以也不阻止,也不詢問,任由她自己想怎麼樣便怎麼樣。

待裴子慧將播種機的大體框架設計出來以後。便開始天天向裴二請教問題了,比如:兩條壟之間的間距離大約是多少,一百米大約需要幾斤豆種之類的事。待她將這些事問清楚了,她自己設計的“播種機”草圖也就算完成了。

然後她和楚牧便脫離了“羣衆”,兩個人日日開始單獨行動。不是出去買材料。就是往鐵匠鋪跑,簡單的木工問題楚牧雖然可以做,但是遇到精細的還要麻煩裴二。

從畫草圖,到將第一臺“播種機”做好,整整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待她將一臺嶄新的播種機擺在裴二面前時,裴二那種驚呆的表情簡直可以用見到鬼了一般來形容。

其實這個“播種機”就是一臺可以在田間行走的車子,因爲兩邊各有一個車軲轆。

用一個比較恰當的比較是類似於現代腿不方便的人坐的那種輪椅,後面都有兩個把手,人可以推,可以扶。但是與輪椅不同的是,這個“播種機”是用耕牛來拉的,而且要比輪椅寬上了許多。

“播種機”寬兩米,正是五條壟的距離,前面是五個開淺溝的犁箭,中間是五個裝種子的大箱子,後面是用來複土的六個深犁箭。這樣前面套上耕牛,拉上裝滿種子的“播種機”,後面用一個人扶着。抽掉木箱的擋板,耕牛一走,前面五個淺犁箭開溝,“播種機”自然搖動,箱子裡的種子便隨着搖動緩緩而落,後面的六個深犁箭隨之跟上覆土,所以這播種機不但一次可以種植五條壟,還一次完成了開溝、下種、和復土這三道重要的工序,且還行距一致,下種均勻,大大提高了播種的效率和質量。

接下來裴二又開墾好的六畝地種了玉米,就完全是用裴子慧研究的播種機種的,唯一不一樣的是,將木箱子的抽板型號由大豆的,換成了玉米的。六畝地只用了半天時間,就全部播完。若是放在以前,定要三到四天,而且還不算最後的深犁耕作。

裴子慧這一項小小的發明,又給整個裴家人鼓舞了開墾荒山的士氣,裴二望着妥妥播好的玉米,竟激動不已地說:“家有此女,何事不成?”

也許鼓舞這個事兒,是互相的。裴子慧一次次地鼓舞了家人,家裡人也一次次地鼓舞了她。由此她對研究農耕用具這個事兒還倒真是用上了心思。緊接着,她不但接二連三地研究出了幾樣農耕中的小用具,還改良了耕犁。

這裡的耕犁要比播種機先進了許多,雖然也是用牛拉用手扶,卻已經算是比較成熟的農業用具了。但這只是對於熟地而言,那麼對於這種新開墾起來的土地,卻發現了其中若干個不足之處。

第一就是遇到地面上乾枝雜草較多的情況下,難免就把犁箭纏住了。犁箭上一旦纏滿雜草,就失去了鋒利,不但耕牛拉起來吃力,而且耕出的地面也是七零八亂,不夠順暢和整潔,所以不得不讓耕牛停下,清理好犁箭之後再繼續耕田。

第二就是新開墾的荒山土質不夠鬆軟,犁起的土質往往都不是土面,而是土疙瘩。這樣的話長出的幼苗容易被土疙瘩壓斷,沒有長出幼苗的土地,也嚴重影響土質的鬆軟程度。

所以她根據這兩個比較明顯的缺點,又研究了耕犁的構造。這裡的耕犁並不複雜,主要有犁轅、犁梢、犁底、犁箭、犁橫等部件組成。看似什麼也不缺,而且構造也比較完善,但是用什麼辦法才能阻止那些雜草不纏到犁箭上面呢?

經過了三天的苦思琢磨,裴子慧終於想出來了。

那就是她在犁箭的前面加了兩塊重一點的鐵板,在犁箭的後面加了兩個小石滾。

鐵板是在鐵匠鋪安上去的,而且是活頁的,不用的時候還可以拿下來。有了這兩塊鐵板,再有樹枝雜草糾纏,都會被鐵板擋在了前面,而使它們無法靠近犁箭。這樣下來,既省了時間又容易清理,最後雜草還都被鐵板拖到了地頭,可謂是一次性徹底解決荒地上雜草樹枝較多的問題。

而後面那兩個二十釐米的小石滾,是針對土疙瘩的問題自己在家安上去的。當然這兩個石滾是在天氣晴好,土質乾爽的情況下才可以用。把它掛在耕犁的後面,這樣一來犁起的土疙瘩就在壟溝裡被石滾壓碎了,不但防止了土疙瘩碾壓幼苗的問題,表面土層的鬆軟度也解決了,這樣一來,可謂是一舉數得。

這樣一來,西山上入了土的種子就越來越多了。

先是大豆,再是玉米,後來又種了雲豆,待雲豆也來不及的時候,就開始種青菜。

於是裴子慧又開始琢磨:到最後什麼都來不及種的時候,只能種馬鈴薯了。因爲只有馬鈴薯差不多三個多月的時間就可以成熟,其它適合北方的農作物大多都不可以。

裴子慧知道,在這裡是有馬鈴薯的,但是在這京城附近大家種的都是紅薯,紅薯沒有馬鈴薯產量高不說,對地質的要求也高。裴子慧在後山的時候見過馬鈴薯的秧苗,但是下面卻只有幾個小小的幾個果實。所以她決定再開墾出來荒地,就買些馬鈴薯回來大量地栽種。

待馬鈴薯成熟之後,如果賣不掉就做成粉條。

不過正在一家人滿心歡喜地將一顆心都撲在開荒種地上時,小六子卻來了。

裴子慧和裴二這才恍然大悟,說好了一個月去向顧青城彙報工作,結果去鳳陽幾次送木材,也沒有去縣衙,這下時間可是大大的超過了一個月了。

第173節 意外來客第94節 籌備第116節 路遇不平第164節 時光飛逝第132節 求籤第46節 寒冬第196節 暖秀閣第150節 住店風波第246節 平靜與溫和第47節 新年第201節 我說行就行第43節 轉折第260節 謎第241節 高處不勝寒第187節 驚險第271節 取名第52節 段家第130節 人在做天在看第204節 好酸第65節 知縣第266節 胎動第219節 姑嫂施計第130節 人在做天在看第139節 路遇傷者第150節 住店風波第47節 新年第104節 圈地172節 一切安好第63節 辦法第241節 高處不勝寒第185節 真相第4節 謙讓第215節 規矩第162節 端午第88節 爭吵第65節 知縣第222節 誥命夫人第239節 再次進宮第217節 通房第236節 進宮第204節 好酸第30節 早產第216節 表嫂第197節 顧府第296節 慈父與皇帝第192節 第三個了第31節 分家第125節 一枝紅杏172節 一切安好第173節 意外來客第136節 如此巧合第18節 有客第10節 山貨第13節 妙計第132節 求籤第184節 原來是他第146節 蠢蠢欲動第4節 謙讓第296節 慈父與皇帝第65節 知縣第186節 冤家第96節 合夥第179節 新娘被綁第49節 之客第27節 趕集第173節 意外來客第203節 小丫頭第190節 備婚第229節 仁至義盡第73節 過河第171節 可否安好第135節 桃林琴聲第199節 開枝散葉第31節 分家第124節 六姑家的熱鬧第270節 團聚第257節 私會第186節 冤家第165節 離別第194節 成親第154節 又見受傷第104節 圈地第70節 受傷第236節 進宮第75節 發炎第214節 送藥第188節 賜婚第8節 養狗第168節 到底是誰不能生第225節 收禮第267節 要生啦!第289節 意外發現第154節 又見受傷第27節 趕集第132節 求籤第255節 敬茶第242節 相見恨晚第97節 風波第73節 過河第105節 動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