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3)

距保安鎮十五華里的五屯上下莊有300多戶人家,他們採取抗拒辦法,以砂袋堵砌莊門,灌水凍結,以槍100餘支防守。馬仲英下令攻開,進莊即揮刀亂砍,大部男性慘死,許多婦女被姦污。而隆務寺由於系回民聚居經商之處,他們推代表前來保安,獻上大馬4匹,馬掌2000多副。馬仲英即多方安慰,表示決不相犯。(以上引文及此段據趙燮:馬仲英部洗劫保安鎮目睹記)

1929年2月初,馬仲英部經貴德渡黃河北進,指向西寧附近。時孫連仲已任青海省主席,率部進駐西寧,馬麒被疑尚未解除,處境艱難,派其弟馬麟(勳臣)馳往勸阻。馬麟在拉雞山溝與馬仲英相遇。開始,馬仲英對馬麟還以“阿爸”相稱,繼而變臉,開槍狙擊,馬麟勒馬回奔,匆忙間將腳上鞋子丟失一隻(一說坐騎一條腿被打中),狼狽之極。其實,馬仲英無傷馬麟之意亦甚明,不過作態而已。馬仲英率部推進至魯沙爾(今湟中縣治),直到距西寧5華里的南川享堂溝,消滅了孫連仲部魯崇義旅的1個連,終因西寧系孫部屯集重地,未敢進犯。轉而圍攻湟中塔爾寺,掠其財物。又西行,於15日攻入湟源縣城。孫連仲派旅長安樹德和旅長魯崇義率兩個團尾追,安等唯恐中伏,姍姍而行,當晚宿營於距湟源50華里的鎮海堡,遂使湟源遭劫。

湟源守軍爲馬麒親侄馬步元所率寧海軍混成旅,人數有1000多人。馬步元原爲管帶,1925年曾被馮玉祥調往山西作戰,乘隙逃回,對馮進據西北不滿。馬仲英進入湟源,他的部分騎兵即與馬仲英部會合。時國民軍派任湟源縣長張克德和縣內紳商,邀請馬步元會商城防,馬當衆宣稱武力防守。紳商人衆即組織武裝守城。15日清晨,馬仲英部攻城,馬步元部裡應外合,打開城門,馬仲英部一擁而入,先是亂殺亂砍,繼而**擄掠,最後放火焚燒。精壯男子,幾乎被殺光。西城一個水池旁,僅二三歲嬰兒的屍體即有四五十具。事後有姓可查的,死難者即達2400餘人。財產損失估計約有銀元200萬元。縣長和公安局長藏於懸匾中,才得幸免。馬仲英部屠城後,遠颺大通。國民軍始遲遲進城。馬步元本已逃跑,後因戀其豪華之公館及財物,又折回,並叮囑部屬推卸血腥罪行。國民軍包圍其公館,逼令其交出兇手,馬步元自知難免,以手槍自殺。

馬仲英又由大通經扁都口,進入河西走廊。馬仲英部離開青海後,國民軍又組織幾路清鄉。在清鄉中,有的又對回民進行無辜屠殺。如九十二旅副旅長趙樸任大通清鄉司令,一次捉來三四十個回民,大多已五六十歲,即命令把每人割下一個耳朵,然後悉數斬首。原來回、漢間的仇殺,多是官府如此胡作非爲所釀成。

七、河西殘殺

甘州鎮守使馬璘(玉清)對國民軍一貫表示服從。此次河州、涼州事變發生,他仍堅持平素態度。部下官兵爲響應馬仲英、馬廷勷,屢謀譁變,均以他痛哭勸解而未釀成事實。1928年8月,他奉劉鬱芬電調赴河州,與馬鴻賓一起作宣慰工作。臨行時,部下又謀譁變,馬玉清又涕泣勸導,並補發欠餉,才勉強成行。但馬玉清剛到永昌,所部終於譁變,一部竄向洪水鎮搶掠屠殺,一部擁馬玉清入湟源,投奔馬麒,直到孫連仲率部入青海,他才恢復自由,投向蘭州。當時馬玉清部譁變,甘州空虛。涼州亦僅有孫連仲部一個營(營長施積樞),不能西顧。劉鬱芬派肅州鎮守使裴建準爲甘涼衛戍司令,率部東下甘州防守。裴建準到甘州後,收編了馬玉清一部分新兵,部署尚未就緒,馬仲英即於2月下旬進入河西。馬仲英在洪水鎮收編了馬玉清的叛兵,對裴建準不願啓釁,雙方即互不侵犯,馬仲英部進駐山丹。2月26日到達永昌。

永昌城內駐有裴建準步兵1營,配合民團防守。營長徐勉,系循化人,馬仲英以同鄉之誼,商妥借路城外,略求糧草供應,並不攻城。不料民團團長楊介臣少年好事,見馬仲英部旅長馬彥海坐於城壕,坦然無備,即隱身城頭,以手槍擊之,馬彥海中彈殞命,激怒馬應彪,立即督隊攻城,不半日即破垣而進,徐勉等巷戰力屈,與楊介臣同時被俘。馬仲英磔殺楊介臣,勸徐勉投降,徐不屈,亦被磔殺。並令屠城,男子被殺2299人,婦女被污者甚多。戰後人稱永昌城爲寡婦城。馬仲英稽留一日,即經寧遠堡走民勤。民勤南鄉馬蓮泉鹽池有緝私隊40人,裝備齊全,隊長蘇聯升聞警,將全隊集中固守一墩。馬仲英部到來,索要供給和槍支,蘇不答應,憑高射擊,擊斃馬部20餘人。馬仲英大怒,命其弟馬仲傑攀登距墩稍近的白楊樹上發槍射擊,彈無虛發,守墩者紛紛墜地。馬仲英揮衆搶登,將墩奪下,蘇聯升等皆死,槍支物品,均爲馬部所得。

民勤縣剛接任的縣長雷尚志聞聽馬仲英將來,慌令將3個城門關閉,強迫全城青壯年上城守禦。但城中僅有警察三四十人,破槍二三十支,且北門已被沙漠堵塞,沙漠與城牆一樣高,此無異以卵擊石。但劉鬱芬有令:凡土匪攻城,3天內城被陷者,縣長處死刑。故只好孤注一擲。3月11日下午,馬仲英派馬維俊爲代表,率兩個隨員馳至民勤城南門外交涉,要求開城,讓馬部進城休息,雷答以請在城外休息,給以供應糧草。不料一警察開槍打死馬維俊一個隨員,馬維俊即率另一隨員逃走。次日中午,馬仲英率大隊人馬圍城,城上無抵抗力,馬部一擁而上,在城頭砍死雷尚志,隨即進行屠殺。茲引民勤人郭致英的一段記述:“這夥殺人放火的土匪,先逐街逐巷槍打刀劈地追殺參加守城的百姓,接着又挨家挨戶翻地挖牆搜殺男性中青年。許多老人和少年,也因救護親人被殺害。……縣北街完全小學的幾十名學生,在老師帶領下離校,不幸在燈山樓旁遇匪,全部被亂刀砍死。已繳槍投降的二十名自衛隊員,被集體屠殺在縣衙門兩旁。在大關廟內,匪徒們從神像後供桌下搜出四十多名百姓,被帶到院內跪成一排,由兩名匪徒揮刀砍殺,殺一陣刀刃鈍了停下磨,磨利了繼續殺……直到全部斬盡殺絕。正在東嶽廟、白衣寺叩頭祈求的老弱婦幼,被匪徒衝進揮刀亂砍,屍體堆滿了神佛地。幾個六七歲的小孩,被腰斬爲兩段。……又放火點燃了大什字口的商店多處。……烈火中透出陣陣燒烤屍體的臭味。……還瘋狂地掠奪財物,四街的富裕人家,大小店鋪皆被洗劫一空。……把婦女糟蹋得不像樣子,有的婦女被強姦致死,狀極悽慘。馬仲英部在民勤城內駐的十七天內,幾乎天天時時燒殺奸掠。當時民勤城內共有九千多人,慘遭殺害的就有四千六百多人。”(原載《民勤文史資料選輯一》)

劉鬱芬得知馬仲英佔據民勤,急令駐天水的第三十師吉鴻昌部馳至民勤追剿。吉部以急行軍於3月30日到達香家灣,馬仲英沿紅河佈置抵抗,雙方隔河炮戰,馬仲英稍事抵抗即後退。3月31日,吉部進至十里墩,次日晨,馬仲英撤出民勤城,向東北阿拉善旗方向逃走。吉師劉兆祥旅奉命追擊,在紅柳墩雙方展開白刃戰,互有殺傷。劉旋捉回馬仲英騎探3人,交百姓處死。百姓將3人綁在城南大橋上,挖眼割鼻,抽腸搗肚,以暴易暴,其狀至慘。民勤縣仍委前已卸任的縣長王同錫爲縣長,辦兵站,救難民,埋死人。城內大街小巷,到處是屍體,文廟中最多,且都是老弱婦孺,他們本擬躲進廟中託神靈保佑,不意遭此毒手。

八、兩攻銀川

馬仲英部民勤屠城後,東入騰格裡沙漠,4月17日到達阿拉善旗政府所在地定遠營,與寧夏省城銀川隔一條賀蘭山,僅有百里之遙。

門致中以國民軍第二集團軍第七軍軍長,被任命爲寧夏省政府委員兼主席。但寧夏城防空虛,僅有1個手槍營和第七軍留守官兵300多人(大部分徒手)。且門致中以爲馬仲英主力已被擊潰,不相信尚有兩萬之衆的報告,準備不積極,援軍行動遲緩。馬仲英大隊人馬通過蘇峪口,直入寧朔縣(時該縣設於新城,距銀川10華里)。新城僅有二三十支槍,未作抵抗,縣長崔魯坡被俘獲。時清朝將軍常連駐在新城,韓進祿將其誤認爲長庚,以禮相待(因長庚有恩於韓的先輩)。次日攻下銀川城,門致中率護衛數人從南門逃跑,秘書長趙雪田縱火。馬仲英住在城內馬福祥大公館“將軍第”。其部下入城後大肆搜殺,“凡穿軍衣、制服或穿灰色衣服以及留分頭的人,尤其操直魯豫等省口音者,一旦遇上,絕難倖免”。時馬福祥在南京任國府委員,有管家在看家,管家以阿拉伯語向馬仲英問好,乘機進言,希望制止殺人。馬仲英“即令白師爺拿出幾板白洋布,扯成一尺見方的小白旗,中間寫‘保護’兩個大字,一邊寫上‘西北邊防聯軍總司令’的官銜,蓋上一顆鮮紅大印,分插於各街道”,果然搜殺頓減。馬仲英還貼安民佈告,宣佈門致中十大罪狀,宣稱爲救民於水火之中,反對國民軍,並非反對國民黨。給黨部所在地插上一面較大“保護”白旗。還將寧朔黨部委員馬三級(鹽池人、伊斯蘭教徒,留日學生)請來,給以大洋200元。

馬仲英撤離民勤後,吉鴻昌部並未尾追,繞道蘭州,北過中衛,向寧夏追擊,到達廣武。門致中的馮安邦旅也同時趕到。時接馮玉祥電令,限3日內,在不糜爛地方的前提下,收復寧夏。而馬仲英爲先發制人,令其副司令馬謙指揮,猛撲大壩。5月6日,雙方交戰,開始門、吉配合不當,吉部牛團被殲滅,團長孟憲德陣亡,大壩爲馬部佔領。馬仲英部損失亦重,旅長普照明、團長馬有德陣亡,“扎毛眼”旅長重傷致死。門致中主張退守中衛,吉鴻昌重新配屬兵力,以所部三十師爲正面主力,左右兩側由門致中的馮安邦、吳鵬舉兩個旅分擔,發動反擊,鏖戰5個小時,吉鴻昌赤膊提大刀上陣,部隊人人奮勇,馬部不支,節節後退。吉鴻昌爲免地方糜爛,親率快速部隊猛追,90華里的距離,僅用5小時,即逼近寧夏南門。馬仲英臨撤退之前,向商會會長要20桶煤油、一擔棉花,準備放火。商會會長叩頭哀求,馬仲英一拍桌子說:“我馬仲英兒子娃是哩。好!我不放火了。但是大公館的火我要放哩,因爲公館后里有馬福祥存的彈藥,我要點燒呢,不能叫門致中拿上再來打我。”遂將馬福祥的“將軍第”放火燒燬。

馬仲英退出銀川城,北駐黃渠橋。吉鴻昌率部入城,門致中也趕到。馮玉祥升吉鴻昌爲三十軍軍長。旋以門致中“另有任用”,由吉鴻昌代理寧夏省政府主席。吉除了重新編制部隊、部署防務,還召開全省回漢代表大會,消除民族間的隔閡。

馬仲英在黃渠橋,收編了楊自福(楊老二)部,所屬原有五個旅,加上馬廷賢的韓進祿、馬從良兩個旅,共有八個旅,步、騎合計六七千人。時馬廷勷的參謀長馬培清銜蔣介石的北平行轅主任何成濬之命,來到黃渠橋,協助馬仲英反國民軍。其時,馬仲英及其部屬正欲二次攻銀川。馬培清後來回憶當時情況寫道:

我們一行到黃渠橋,馬仲英興高采烈地來迎我們。馬仲英已長大成人,大非我十年前所見之“索非有”(馬仲英經名)矣。他一派矯健粗豪之氣,見面就高聲說“呼達!這一下好了,我們有了後靠了,再去打寧夏吧!”他的左右,全是二十上下的年輕小夥子,如鷹似隼,顧盼自雄,有一種說不出來的剽悍勁兒。我過了多年的軍隊生活,還從沒見過這樣一羣雄赳赳的硬漢子。他們把打仗視同兒戲,馬仲英一說再去打寧夏,就立刻激動起來,齊聲叫好。好像攻取寧夏易如反掌。

於是,先向駐平羅的蘇雨生部商洽,約定互不侵犯,取得通道,決定再攻銀川,具體部署是:以馬培清爲總指揮,韓進祿部攻東城,楊自福部攻北城,馬仲英親率主力攻城西北,以馬謙、馬從良部爲預備隊。出發前還舉行宗教儀式:

全體官兵集聚在黃渠橋的兩個禮拜寺中念“討白”(伊斯蘭教徒臨死時祈求歸於真主的禱詞)。……齊聲高呼,聲聞於天,悲壯激烈,觸目驚心。與此同時,他們又把自己所有的衣物用品,盡數歸於禮拜寺中,室內室外,堆集如山,表示此身已無衣物,一心一意只爲宗教、爲民族而死。

5月28日戰爭開始。上午10點,寧夏城陷入一片火海之中。馬仲英一到西北城,就架起雲梯撲城,一連多次,都被國民軍打了下來。國民軍爲解除撲城威脅,一部從西門衝出,與馬部展開肉搏,被馬部趕回去。如此反覆三次。國民軍都是訓練有素的官兵,馬仲英所率爲其衝鋒陷陣的精銳,堪稱棋逢對手,各不相讓,一時人頭滾落,血肉橫飛,目擊者稱之爲“最瘋狂的戰鬥”。與此同時,馬培清下令各路加緊進攻,楊自福部兩次攻入北關,都被國民軍擊退。國民軍鄭大章部騎兵乘勢攻佔北塔,馬培清親率隨從數十人上陣爭奪。後國民軍第4次從西門衝出,雙方正激戰間,國民軍馮安邦部自新城掩至,兩下夾擊,馬仲英不支,只好撤退,損失很大,傷亡600餘人,他賴以衝鋒陷陣的奮勇隊300餘人幾無一生還,毛毛師長(即馬儀)戰死,“二司令”馬仲傑也帶了傷。國民軍傷亡也大,事後在陣亡將士紀念碑上列名的,就在700人以上。

馬仲英當日退到李剛堡,次日回到黃渠橋,謀後退之路,與閻錫山聯繫,閻答以“可駐寧夏境內,不得進入綏遠”。此時,馬廷勷已到北平,9月,蔣介石任馬廷勷爲討逆軍第十五路總指揮,在北平豐盛衚衕設立總指揮部。任馬廷賢爲第一縱隊司令,馬仲英爲第二縱隊司令。馬仲英以自己屈居“二馬”之後,對此任命不滿。旋將部隊從黃渠橋撤至後套,駐在磴口縣屬大灘、三盛公一帶。

馬仲英經包頭到北平。馬廷勷總指揮部政治處主任定喜臣以馬廷勷平庸無能,久懷輕視之心。此時一見馬仲英年輕有爲,乃乘機拉攏挑撥,使馬仲英與馬廷勷日漸疏遠,終至互不見面。在馬廷勷催造人馬槍支統計表時,定喜臣給馬仲英出主意,馬仲英部編列兩個步兵師、兩個騎兵師並一個炮兵團,馬廷賢部也編列三個師,實際馬仲英僅有3000多人,馬廷賢還不到3000人,無法上報。正擬重新編造時,忽奉蔣介石命令,討逆軍第十五路總指揮部撤銷,馬廷勷調爲總司令部上將參議。但馬仲英等如何安排,沒有下文。馬仲英進退兩難,即派馬福堂(馬鴻賓部團長,時在北平)爲代表,前往徐州,與蔣介石的第十一軍軍長馬鴻逵聯絡,另謀出路。後經馬福祥出面向蔣介石活動,同意將馬仲英部調往徐州,歸馬鴻逵收編。馬鴻逵派馬如龍等來到北平,與馬仲英接洽。馬仲英即回到後套,向部屬傳達此一決定,部屬尚無異言。年底,馬仲英率部由大灘出發,前往包頭,準備搭火車南下徐州。行抵頭道橋時,部隊突然變卦,轉身回走,馬仲英制止不住,只有100多人隨他到了包頭。路經大同時,又被閻錫山部騎兵司令趙承綬扣留1個月,經馬福祥交涉,才放出來,到了北平。一個曾經統率數萬大兵攻城略地、叱吒風雲的“尕司令”,此時遂成光桿。

此後,馬仲英部被吉鴻昌改編爲3個騎兵旅,馬謙爲第一旅旅長,駐中衛縣;韓進祿爲第二旅旅長,駐靈武縣;馬爲良爲第三旅旅長,駐金積縣。不久,蔣、馮、閻中原大戰爆發,馮部劉鬱芬、孫連仲、吉鴻昌等率部離開甘、寧、青東下,寧夏只有蘇雨生和馬謙部隊。

第6章 馬福祥南京供職(2)第7章 馬福祥南京供職(3)第53章 打內戰出兵助蔣(3)第22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9)第23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10)第49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4)第26章 馬麒雄踞青海(3)第3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3)第30章 馬麟繼承兄業(3)第11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4)第45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4)第44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3)第8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1)第43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2)第41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0)第11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4)第8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1)第6章 馬福祥南京供職(2)第59章 馬鴻逵先走後敗(2)第48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3)第54章 爭權利聯合告吹第46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1)第59章 馬鴻逵先走後敗(2)第32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第45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4)第50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5)第47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2)第41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0)第5章 馬福祥南京供職(1)第1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1)第9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2)第1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1)第51章 打內戰出兵助蔣(1)第16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3)第18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5)第51章 打內戰出兵助蔣(1)第45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4)第32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第51章 打內戰出兵助蔣(1)第48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3)第32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第2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2)第16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3)第44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3)第36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5)第17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4)第20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7)第52章 打內戰出兵助蔣(2)第58章 馬鴻逵先走後敗(1)第14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1)第18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5)第33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2)第41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0)第11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4)第55章 馬繼援慘敗出走(1)第42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1)第13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6)第32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第59章 馬鴻逵先走後敗(2)第57章 馬鴻賓光榮起義第32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第39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8)第33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2)第3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3)第53章 打內戰出兵助蔣(3)第20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7)第22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9)第55章 馬繼援慘敗出走(1)第48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3)第43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2)第54章 爭權利聯合告吹第10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3)第36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5)第4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4)第4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4)第11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4)第21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8)第41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0)第58章 馬鴻逵先走後敗(1)第23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10)第9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2)第30章 馬麟繼承兄業(3)第29章 馬麟繼承兄業(2)第40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9)第10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3)第31章 馬步青由官而富第8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1)第37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6)第52章 打內戰出兵助蔣(2)第24章 馬麒雄踞青海(1)第51章 打內戰出兵助蔣(1)第11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4)第17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4)第14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1)第14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1)第47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2)第40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9)第16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