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向冰川的天火:分合論

動亂的年代,各種勢力起伏消長,錯綜複雜,分化組合,日新月異。韜略家們運用分合原理,改變形勢,改造社會,在大量的實踐活動中,豐富了分合思想,並進而提煉、總結出不少具體的法則。

所謂分,即分解、分散、分化、瓦解、分裂、分離、切割、分割……實質上,是改變對手的實力、威力、結合力、凝聚力,達到削弱力量、瓦解人心、消磨意志、渙散精神的作用,取得改變性能與狀態,兵不血刃,不戰而勝的最終目的。

三國韜略家們在運用分合原理時,更多地偏重於分的韜略,因爲分是將整體分解爲部分,這同三國時代競爭激烈,你死我活的特點密切有關。

運用分的韜略,可從實施客體角度,分爲三種類型:

一、對待少數民族勢力。三國時代的民族矛盾、民族鬥爭仍然存在,有時表現得比較突出。曹操集團的主要對手是匈奴與鮮卑,採用的主要辦法是以夷制夷、分裂切割、親而離之,衆而分之。

公元216年,曹操藉機扣留南單于呼廚泉,將南匈奴分爲五部,每部設立一名統帥,並派漢人作司馬,加以監督。五部分立,互不統屬,分而治之,以弱其勢,有效地遇制了南匈奴不斷壯大的勢力。

曹丕執政初期,北方的少數民族十分強盛,經常進犯邊境,曹魏政權派遣田豫出任護烏丸校尉一職,牽招、解儁同時任護鮮卑校尉。當時鮮卑族有幾十個部落,田豫設計離間,以挫敗、控制、兼併等手法使各個部落互相攻擊,成爲仇敵,從而減弱了來自北部少數民族的壓力。

公元277年,衛瓘用親而離之的韜略,破壞鮮卑各部的聯盟,使日漸強大的鮮卑力量一蹶不振,減輕了對中原王朝的威脅。

劉備死後的蜀漢政權在諸葛亮的主持下,制定了正確的民族政策。在南征中,殺掉叛亂的首惡,而不問脅從,採用攻心之法,分化敵人的意志。最後穩定南中,北上與曹魏爭鋒。

東吳對山越採用分化瓦解的韜略,既平定了叛亂,又徵集了兵員,增強了實力,可謂一舉兩得。

二、對待敵對勢力。三國時代的圖強爭霸充滿了腥風血雨,爲了有效打擊敵手,必然要運用分的韜略以削弱對方,這使得分的韜略得到廣泛的使用和長足的發展。

朱儁以圍師必闕手法,分散被圍的黃巾軍鬥志,將其擊破。王允敏銳地捕獲信息,利用董卓屬將呂布的不滿情緒,實施分化瓦解之術,使呂布殺死董卓,爲東漢朝廷除去一大禍害。呂布以步騎不足四千的兵力,承受袁術數萬大軍的進擊,呂布採納陳珪之計,對袁術聯軍實行分離切割之術,致使韓暹、楊奉部下同時倒戈,袁術大將張勳敗逃,所率大軍幾乎全部覆滅。曹操運用各個擊破的策略,攻滅袁譚、袁尚。鄭渾、夏侯淵採用以敵制敵之策,斬殺馬超部將樑雲。羊祜死後,杜預對吳國君臣實施離間計,因利間鬥,使其自相矛盾,以便取亂侮亡。

三、對待異己勢力。由於形勢發展的實際需要,對異己力量不得不讓其存在下去,但這種存在不是永久性的,一旦機會成熟,必定徹底剷除。如何利用異己勢力幫助自己渡過難關同時又能加以控制,必要時加以消滅,就成爲各個集團頗費心力的問題。對於異己勢力,原則上,韜略家們仍然採用分的稻略。

曹操對於異己力量的態度有兩種:一是保留,因爲這樣做,利大於弊;二是剷除,因爲任其發展,尾大不掉,終將形成危害自己的阻力。如攻克雍丘,張超自殺,翦除袁紹的同盟。孫權爲了對付曹操,將荊州借給劉備,爲敵樹敵。儘管有人提出劉備今後必將爲患,宜及早拔除,但孫權迫於當時形勢,不敢輕舉妄動,反而扶助劉備,保留異己力量的存在。

當一派實力還不夠強大,需要更多的力量予以支持時,決策者則採用合的韜略。

所謂合,是指聯合、組合、合併、合力,將部分組合爲整體,使分散調整爲集中,使離散轉化爲聚合,使弱小改變爲強大。在三國時代,分多合少,即便爲合,也是一種被迫的、不平等的,付出巨大代價的。被合者往往失去未合之前的權力、地位,沒有生命保障,沒有自主權。三國時代的合,是一種形勢使然,決不是所有人都心甘情願的,這對於主動與被動的雙方,均是如此。

袁紹計奪冀州之時,採用的是遠交近攻之術,這是一種合的韜略。袁紹聯合公孫瓚,讓他攻打冀州,對韓馥造成正面壓力,然後率軍壓向冀州,使韓馥走投無路,同時派出說客進行遊說,終於迫使韓馥拱手讓出冀州,但袁紹並不因此感謝公孫瓚,而將下一步的進攻目標對準了公孫瓚。與公孫瓚合的目的是爲了自己,一旦達到目的,便兵戎相向。後來,公孫瓚與袁紹打得難解難分時,以和親方式,敵爲友,不過這種合是十分短暫的,最後,公孫瓚是在袁紹強大的攻勢下死去的。

曹操精通合的韜略。張繡曾攻殺曹操愛子、猛將,陳琳曾作檄文痛罵曹操,許攸爲袁紹謀臣,逃歸曹操,張魯爲一方諸侯投降曹操,劉備爲天下英雄,受屈時投靠曹操……曹操均能剋制私忿,一概接納,封以高官,許以重祿。這不是曹操的寬宏大量,而是曹操爲了發展壯大自己的實力,塑造自身良好的形象所使然。一旦陰謀得逞,曹操就會原形畢露,趕盡殺絕,手段殘忍,毫不留情。

遠交近攻、擴大同盟、化敵爲友、網羅人才、與衆相得、招降納叛、籠絡人心、裂土分疆……都是合的韜略所演化的具體原則,這些原則在三國時代,得到極廣泛的運用,從而使得三國形勢強弱時易,複雜多變,難以預料。

分化瓦解,合縱連橫,是早在三國時代以前即被運用的韜略。分合即捭闔, “捭闔者,天地之道。”“捭闔者,道之大化。”(《鬼谷子·捭闔第一》)縱橫捭闔原爲先秦時代縱橫家韜略心法,且多用於外交,而三國時代,分合韜略的適用範圍則無所不至。

對於分合韜略的經典性論述,除了《鬼谷子》一書比較集中以外,接下來就數《孫子兵法》了。孫子強調“兵以詐立,以利動,以分合爲變者也。”(《軍爭篇》)其意是用兵作戰要靠詭詐來取得勝利和成功,要根據有沒有利益,或利益大小而採取行動。要運用兵力的分散和集中營造種種變化。孫子在《虛實篇》中講到,要使我方集中兵力,“我專爲一,敵分爲十”,只有這樣,以十擊一,以衆擊寡,才能穩操勝券,戰而必勝。這是敵我勢均力敵的狀態下,戰勝敵人的有力措施。

三國時代成功的韜略家們都緊緊把握分合韜略的內在辯證關係,這種內在辯證關係表現爲分合的相互依存、相互轉化。

面對黃巾軍強大的攻勢,東漢朝廷的有識之士建議解除黨錮,聯合一切可以聯合的力量共同鎮壓黃巾起義。事實上,東漢統治層內部由分到合的轉變,是農民起義所遇到的最大阻力,正是這一轉變,使得整個統治階級暫時將目標對準起義軍,利用其文韜武略方面的優勢,最後剿滅了這場大起義。

在三國時代的各大集團中,曹操集團是運用分合韜略最成功的一個集團,曹操挾天子而令諸侯,就是同最具潛在的、傳統的、無形的、巨大的皇權勢力聯合的高明韜略,這使曹操在掃蕩羣雄,兼併北部中國各大勢力時發揮了意想不到的有力作用。相反,袁紹則對皇權勢力採用分離的韜略,這種表面受益,實際受害的作法,在很大程度上給自己帶來了發展不利的因素。

孫劉之合,有曹操赤壁之敗,形勢鼎足之分。孫劉之分。有蜀漢猇亭之敗,劉備白帝之哀。吳蜀再合,有諸葛亮南中之徵,北伐之舉。曹魏南下攻掠,受制於這種聯合;東吳江山之固,得益於這種聯合。

三國時代,分與合的決策,演化成和與戰、強與弱的結局,其中的得失利弊,令人深思。

安慰劑效應流水無形而無不形:常變論營造絕對優勢:虛實論向虎豹借取膽魄:勇怯論安慰劑效應蘑菇定律破窗效應春風化雨:情理論春風化雨:情理論變換速度魔方:緩急論與潮流俱起伏:順逆論春風化雨:情理論藏於九地之下:真僞論安慰劑效應阿爾巴德定理和魚缸理論藏於九地之下:真僞論動於九天之上:奇正論制人而不制於人:先後論答布效應動於九天之上:奇正論突破精神防線:心力論春風化雨:情理論突破精神防線:心力論答布效應與潮流俱起伏:順逆論飛去來器效應破窗效應突破精神防線:心力論鮎魚效應成敗禍福的原點:動靜論飛去來器效應鮎魚效應藏於九地之下:真僞論生死存亡的分水嶺:利害論飛去來器效應安慰劑效應飛去來器效應撥雲見日:謀決論變換速度魔方:緩急論營造絕對優勢:虛實論變換速度魔方:緩急論破窗效應藏於九地之下:真僞論撥雲見日:謀決論牛鞭效應前程從此輝煌:有無論制人而不制於人:先後論動於九天之上:奇正論尋找捷徑:曲直論地獄之門就在腳下:進退論制人而不制於人:先後論牛鞭效應答布效應與潮流俱起伏:順逆論生死存亡的分水嶺:利害論牛鞭效應破窗效應與潮流俱起伏:順逆論地獄之門就在腳下:進退論燒向冰川的天火:分合論流水無形而無不形:常變論地獄之門就在腳下:進退論使敵手無力相搏:勞逸論答布效應前程從此輝煌:有無論地獄之門就在腳下:進退論李衛公論變換速度魔方:緩急論成敗禍福的原點:動靜論撥雲見日:謀決論安慰劑效應山外之山,天外之天:強弱論蘑菇定律變換速度魔方:緩急論向虎豹借取膽魄:勇怯論動於九天之上:奇正論牛鞭效應無敵之敵:內外論李衛公論變換速度魔方:緩急論李衛公論李衛公論變換速度魔方:緩急論成敗禍福的原點:動靜論答布效應撥雲見日:謀決論無敵之敵:內外論山外之山,天外之天:強弱論安慰劑效應飛去來器效應牛鞭效應山外之山,天外之天:強弱論答布效應答布效應燒向冰川的天火:分合論無敵之敵:內外論山外之山,天外之天:強弱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