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 仁政之辯

又等了一會兒,終於捱到了學子們下學的時候。重學子三三兩兩離開,李牧便從廊下來到了學堂內。

孔穎達見了他,立刻行師禮,李牧側身以示不受,道:“老孔,一句玩笑話,你怎麼還當真了。你就這麼想當我的徒兒啊,你想當,我還不想收呢,你都多大歲數了。”

孔穎達在李牧面前,已經不生氣了,像是沒聽到他的擠兌,執拗道:“你受不受是你的事情,我孔穎達說過的話,便要說到做到。”

“行,那就隨便你。”李牧看向因他的到來而駐足的學子們,道:“今日我來,是奉了陛下之命,來給太子和越王上課的,跟你等沒關係,都回家去吧。”

沒想到衆學子聽了這話,卻更不肯走了。就連已經走到門口的人,都撤步回來了。能在崇文館陪伴太子讀書的,無一不是皇親貴胄,且與太子年齡相仿。爲的就是讓他們與太子早日接觸,等到下一代,這些人襲爵之後,可以更好地輔佐登基爲帝的太子治理國家。

用後世的話來說,這是一羣標準的太子黨。

太子今年十二歲,這些人中最大的也不過十五六的年紀,都是熱血少年人。關於李牧的種種傳說,他們早已經耳熟能詳,對於這位掛名的崇文館教授,到底有多大的能耐,他們也是好奇地緊。

孔穎達是何等的地位,竟當衆對他行師禮,更是讓這些少年人又驚訝,又覺得提氣。他們比李牧小不了多少,李牧可以做到的事情,他們也以爲自己可以做到,便更想知道如何做到的方法了。

李牧見衆人又回來了,皺眉道:“陛下吩咐本侯教授太子和越王,你等也要旁聽麼?聽倒不是不可以,但是你等要做好心理準備,這一課按理來說,可不是你們適合聽的。”

衆學子哪裡管得了什麼適合不適合,齊刷刷向李牧行了個禮,盤坐在了蒲團之上,用行動表達了意願。

孔穎達的心中不禁有些吃味,這些混賬學生,老夫上課的時候,一個個沒精打采,李牧一個月也不上一天課,瞧把你們興奮的,你們聽過他授課是怎麼地,便知道他教的一定好?

李牧看向孔穎達,孔穎達趕忙平復下心情,躬身又施禮,道:“老夫也想聆聽逐鹿侯的學問。”

“唉,隨便上一堂課而已,大家這是做什麼呀,真是令我苦惱……”李牧嘆息一聲,揉了揉肚子,忽然看到旁邊走過一個小太監,似乎是從太極殿往立政殿去的,擡手將他叫住:“那個誰!”

小太監驚訝地指了指自己,李牧點點頭,道:“對,叫你呢,你認識我吧?”

小太監也是高公公的一個乾兒子,如何不認得李牧這個風雲人物,趕緊過來行禮道:“奴婢見過逐鹿侯。”

李牧從袖子裡摸出一條‘小金魚兒’,丟給小太監,道:“煩請你去立政殿幫我捎句話,今日呢,我在崇文館加一堂課,看時候肯定是要耽誤午飯了,你去找陛下,要是你不敢,就跟高公公說,讓高公公給安排一頓飯,送到崇文館來,做得豐盛點啊,本侯無肉不歡。”

小太監懵了,這逐鹿侯是把皇宮當酒館了嗎?

李牧見小太監不動,皺眉道:“去呀!”

“哦哦哦,謝過侯爺賞賜。”在‘小金魚兒’的誘惑下,小太監顯然是沒能扛住。反正就是捎句話而已嘛,應當怪罪不到自己身上,豁出去了!

小太監快步離開,李牧轉過身來,看着諸位學子,還有不知從哪兒找了個蒲團,跪坐在旁邊的孔穎達,開口道:“剛纔我在廊檐之下,聽了一段老孔講授的‘仁政’,當真是精彩絕倫。便是我這個天縱奇才,也挑不出什麼毛病——”

孔穎達聽到這話,下巴微揚,心中暗道,老夫終是有點東西讓你刮目相看了——等等,老夫何須你刮目相看,好笑!

“本侯聽了之後,真是爲爾等——感到悲哀。”

???

孔穎達滿腦袋問號,衆學子也滿腦袋問號。這個彎兒轉得有點大,什麼意思,授課好,爲何會悲哀呢?

……

小太監匆匆趕到立政殿,剛到殿門口,就聽到陛下正在破口大罵,也不知罵誰。偷偷順着門縫往裡瞧,皇后在勸,而自己的乾爹,一聲也不敢發,肩頭像是有個鞋印,看這個鞋印的大小,必是陛下踹的無疑了。

這如何是好?此時進去傳話,不等於找死一樣麼?

可是若不傳,袖子裡的小金魚兒怎麼辦?收都收了,還能送回去麼?他可不是高公公,身爲總管太監,便是國舅爺也得給幾分面子,他不過就是宮裡稍微有點地位的太監罷了,還是因爲他抱上了高公公的大腿,做了他的乾兒子,否則他哪有面子可言?李牧若想整他,實在是太容易了。

在門口踟躕了一會兒,小太監咬了咬牙,還是進了殿。

雖然他已經把腳步放得很輕了,但是還是第一時間被發現。高公公看到是他,趕忙走過來,斥責道:“越發沒有規矩了,誰讓你進來的?趕緊滾出去!”

小太監忙跪在了地上,戰戰兢兢道:“乾爹,非是兒子不知規矩,兒子實在是沒辦法。剛剛兒子從崇文館經過,被逐鹿侯抓住,非要兒子來傳話,兒子不敢惹他啊!”

小太監心中暗想,反正你讓我傳話,我把話傳了就是。置於甩個鍋,那又怎麼了,我怕你還不許?

李世民聽到了,頓時也不怪小太監沒規矩了,罵道:“看着沒有,這小子多麼地狂妄,有事跟朕說,竟然都不當面講了,抓個人傳話,他當自己是誰?”

李世民怒瞪小太監,道:“他讓你傳什麼話,說來!”

小太監抖如篩糠,結結巴巴道:“逐鹿侯說、他說,他給崇文館的學子們加課,肯定會耽誤午飯,讓、讓給準備,還說豐盛點,他無肉不歡。”

“他去授課了?”

聽小太監這麼一說,李世民反倒不怎麼生氣了。畢竟李牧去做的是他讓做的事情,怎麼說也是聽他的話。但是李世民卻有些懷疑,李牧是不是敷衍了事,皺眉想了一會兒,道:“高幹,你去御膳房通知一聲,給學子們準備飯時,朕倒要去看看,李牧要講些什麼,會不會誤人子弟。”

高公公領命而去,拉着小太監先行一步。李世民披上衣服,對皇后道:“朕便和李牧還有孔穎達等在崇文館用膳了,皇后不必等了。”

“陛下,脾氣千萬要控制一下,李牧這孩子雖然嘴上跟陛下鬥嘴,但是陛下讓他做的事兒,他可是都做了。臣妾以爲,總比那些嘴上奉承卻不辦事的人要好得多——”

“行啦,朕看你就是被他賄賂了。”李世民沒好氣道,即便他心裡也承認,長孫皇后說得沒錯,但他是皇帝,總得要點面子。

李世民悄悄來到廊檐下,正好聽到李牧在跟孔穎達辯論。

“……敢問逐鹿侯,你既然覺得我剛剛所傳授的‘仁政’講得好,爲何又覺得是衆學子的‘悲哀’,難道說,講得好不對嗎?”

“你的課講得好,但是內容錯了,難道不悲哀麼?”

孔穎達怒不可遏,跳腳道:“你的意思是孔聖之言錯了?”

李牧輕笑了一聲,問道:“老孔,咱們不着急激動啊,我且問你,所謂仁政二字,是講給誰聽的?”

孔穎達板着臉,本不欲回答,但又覺得不說話好像墜了氣勢,便答道:“自然是給爲君者,爲臣者聽的。他們理解了仁政的道理,對百姓施仁政,方能天下歸心。”

李牧又笑:“敢問一句,孔聖一生之仕途,足以稱道乎?”

沒有人比孔穎達更瞭解自己的先祖了,孔子這一生,在仕途上確實不足以稱道。他做的第一個官叫做季氏吏,給一個姓季的貴族當倉庫管理員,後來因爲倉庫管的好,當上了司職吏,從管倉庫改爲幹養殖了。到了孔子三十五歲的時候,魯國內亂,孔子無奈奔走齊國,又找到了一份工作,高昭子家臣,簡稱幕僚。做幕僚從三十五混到了五十,期間周遊列國,政績上沒有建樹,倒是收了不少徒弟。但很可憐,他的徒弟得到重用的也沒幾個。

簡而言之,孔聖之道雖爲後世所推崇,但那都是經過幾代人不斷完善附會的結果。孔子的初始理論,那一套東西,他自己也沒用明白。只不過自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歷代中原王朝不斷強化儒家的地位,對於孔子進行‘神化’,一些不太露臉的事情就淡化甚至不提了,但是這些所謂的‘缺陷’,孔子的後代是再清楚不過了。

李牧也知道,說這些事情,作爲孔聖後人的孔穎達必然跳腳,他也不想跟孔穎達爭辯這些,便適可而止,繼續說道:“孔聖之所謂仁政,我也有研究過一二。仁政二字,非始於孔聖。孔聖所言乃是‘仁學’,他認爲統治者寬厚待民,施以恩惠,有利爭取民心。而後孟子進一步闡述,纔有仁政之說。”

李牧看向孔穎達,道:“仁政二字,若我所看的書沒有疏漏,當是始出於《孟子·梁惠王上》:‘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老孔,我說得可對?”

孔穎達雖然在生氣,但對於聖人經典,他可不敢胡言。他搜索了記憶,確如李牧所說,仁政二字,始自《孟子》,面無表情地點了點頭。

李牧又道:“《孟子·公孫丑上》又有言:‘當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如解倒懸也。’更多的例子我就不舉出來了,大家可以自己翻閱書籍來看。簡而言之,孔孟所言之仁政,需要一些必備的條件。其一,作爲統治者,要具備一定的仁愛之心,寬以待人。其二,作爲百姓,要知恩義,方能對統治者的仁政有所回報。簡單來說就是統治者用寬厚和恩惠,討好百姓,換取百姓的支持。”

孔穎達忍不住道:“這有什麼問題?難道在你眼中,這是錯的?”

“當然錯了!”李牧問道:“老孔,我來問你,即便君、臣按照孔孟所言,施仁政,百姓不識恩義怎麼辦?”

孔穎達想也沒想,脫口而出道:“當然是加以教化,我等做得不就是這樣的事情麼?

此言一出,衆學子紛紛點頭,就連在廊下的李世民也下意識點頭,因爲他們所有人,從小接受的就是這樣的意識,李世民登基之後,也是輕徭薄賦,休養生息的一套,與古來君王別無二致。

李牧卻搖頭,道:“老孔,這世上的人有千萬,你能教化幾人?你一生都在教授弟子,我冒昧地問一句,你可教了一萬人?”

孔穎達抿了下嘴,哼道:“你這是擡槓,老夫僅是一個人,能傳授多少弟子,孔聖一生也不過弟子三千,老夫迄今爲止,兩千餘人,已經算多了!”

“呵,兩千餘人。”李牧冷笑道:“若把百姓比作大海,你孔穎達一輩子教化的人,不過一滴水而已。便是有一百個孔穎達,最多也就是一瓢水而已,你教化得過來嗎?”

孔穎達啞口無言,李牧又道:“而且你有沒有想過,讀書是誰都能讀的起的麼?能讀得起書的人,哪怕所謂寒門,也是衣食無憂之人,長安郊外有很多佃戶,他們連自己的土地都沒有,如何讀得起書?”

孔穎達一言不發,李牧又道:“再退一步,算你教化得過來,你有沒有想過,這天下就有一些人,他冥頑不靈,他利慾薰心,他臭不要臉,你就使勁的教化,你把嘴皮子說破了,把自己累吐血,他也教化不了。你對他好,他覺得你應該,你施的仁政,無論多大的恩惠,他都嫌少。就算你把他當成祖宗供起來,他也安之如怡,根本就沒有恩義,遇到大事,該背叛還是會背叛,這樣的人你敢說沒有嗎?”

第53章 “奇謀”第100章 削髮明志第812章 師徒情深第158章 無招勝有招第979章 大鍊鋼第30章 驚險過關第1004章 夜襲第181章 老騙子第611章 即將遠行第872章 歸心似箭第707章 金樽共汝飲第484章 衆矢之的第105章 淪陷第295章 往事如煙第725章 佛與道第538章 真正的殺招第113章 聖心難測第453章 糧價第110章 弘文館第529章 身份查明第582章 差別待遇第468章 年根兒第332章 平衡守則第126章 真香警告(爲第四個盟主“頑主小王”加更)第636章 兩害取其輕第907章 參觀第183章 做局第74章 怒髮衝冠第25章 朝堂之上第746章 決意西行第84章 宮中隱相第21章 適度擴張第908章 金子總是要發光第1010章 戰略撤退第956章 突厥內遷第100章 酒動長安第156章 馬場開業第1188章 軟骨頭第95章 婚禮(2)第91章 大唐首富?第734章 太子的心思第1023章 復辟第381章 我委屈!第138章 必須支棱起來!第162章 閃瞎你的狗眼第974章 平穩過渡第104章 登門請罪(1)第905章 護犢子第159章 系統的基本應用第952章 安置村第708章 離去第399章 安營紮寨第569章 一勞永逸第221章 行路難第109章 凌厲手段第951章 微服私訪第768章 交鋒第662章 突然就嗝屁了第1191章 急轉直下第319章 沒有聖旨的聖旨第409章 複製工匠第127章 曲轅犁與印刷術(2)第391章 拿錢來!第175章 第二個問號技能第9章 意外相見第141章 老狐狸第688章 君臣再相見第99章 如此暴利第751章 賜服逾制第325章 料敵於先第787章 危機解除第341章 無心插柳第438章 千金娶千金第658章 不愛但不能無義第803章 你好李白第146章 馬場建成第581章 恰當第610章 血戰!第553章 新勢力第150章 錢能通神第746章 決意西行第699章 殺李牧!第128章 敲竹槓第112章 殿前激辯第377章 借力第827章 箭在弦上第418章 你想建功立業嗎?第289章 危機感第985章 婦女能頂半邊天第669章 隱情第613章 邀名第686章 八方來朝第37章 工廠由來第26章 先斬後奏第31章 定價幾何第920章 連鎖第258章 千金散盡第141章 混不吝第709章 難唸的經第98章 酒坊試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