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9回 有什麼不滿意

營外寒風凜冽,營內熱火朝天。雖然此時已是深夜,然而劉明聯營之內,依然燈火通明,各路歸來的將領紛紛向劉明和趙雲通報勝利的喜訊,然後又都興高采烈的回去催促勝利戰果的統計,並又在第一時間把獲得的戰果和損失彙報給劉明及趙雲得知。

特曼一戰,劉明三路兵馬圍堵步度根、軻比能的鮮卑敗兵於一處。

再次希望破滅,並又中埋伏的鮮卑兵馬,不出郭嘉和趙雲所料的把士氣降到了最低點。而且,經過大半天的奔跑、逃命,這些鮮卑軍馬的體力也降到了最低點。

一場包圍戰過後,雖然這些亡命的鮮卑部隊的數量並不比劉明的追兵少多少,然而體力、士氣全都衰竭的鮮卑兵馬,仍然理所當然的遭到了覆滅。

此一戰,步度根、軻比能召集幾十個鮮卑部落,聚集了五十萬的大兵,可在放棄了遊擊,騷擾等戰術之後,在正面決戰當中,卻被戰術正確的趙雲用了不到十萬的兵馬一舉擊潰,追殺。

最後,五十萬的鮮卑大軍,戰死者,不下三十餘萬,被俘者,不下十餘萬。倖免者,不到千餘人。就連那些部落得首領,除了步度根和軻比能因爲其護衛兵馬是最精銳的,而且他們的坐騎也是最精良的,在大量護衛不計性命的掩護下,拼死跑了出去之外,其餘各個部落的首領,不是戰死,就是被俘。就連囂張無比的呼韓單于也被劉彤生擒活捉。

而劉明的各個部隊的損失統計完了之後。

劉明的八千清道夫二號戰車,除一輛徹底損壞,需要回爐另造之外,餘者,除撞木折斷甚多之外。再無任何損傷。戰後全部回收成功。

劉明的兩萬近衛軍,除百餘人衝擊過度,不慎戰死之外,餘者輕傷。無重傷者。

劉明的十萬邊關精銳,突騎兵戰死者,兩千三百七十四人,強騎兵戰死者,一萬五千七百六十五人。突騎兵重傷者三千八百餘人,強騎兵無重傷者。餘者盡皆輕傷。只有留守的弓箭手部隊和步兵沒有任何的傷亡。

與此相對的,此次戰役,劉明共俘虜鮮卑戰俘十三萬餘人,軍馬二十五萬餘匹,奪得旌旗三百餘面,可供回爐另造的刀槍,盔甲等器械,不計數。軍糧,馬肉,那也不計其數。

對於這個戰果,劉明和郭嘉還是比較滿意的,雖然最後沒有捉到步度根和軻比能,有那麼一點點小小的瑕疵。

不過,這也非戰之過也。畢竟鮮卑的兵馬數量太多了。即使是全線潰敗,又遭到了多次追殺和埋伏。可到達特曼那裡的兵馬,那也不比劉明的追兵少。劉明的兵馬也不可能形成鐵桶一般的包圍。當這麼多敗兵,逃跑之時,如此混亂戰場之上,跑了個把人,那也是很正常的。畢竟劉明這邊的兵丁,不可能都認識哪個是步度根,哪個是軻比能,只要他們喬裝打扮成普通士兵,再有忠心的部下掩護,跑出去,那也無可厚非。

而且,以少勝多,以一擊五的大敗鮮卑兵馬,而且還幾乎是完勝,這還能苛求什麼?

此時,各路將領的彙報也差不多了。劉明遣去無關人等,連夜召開緊急軍事會議。商議針對鮮卑部落的後續軍事行動。與會者,皆是萬夫長以上的軍團長和軍團政委。

會議上,趙雲通過自己對鮮卑部族的親身感悟,向劉明進言道:“主公,末將親臨鮮卑部族,發覺鮮卑部族乃是一個強者爲尊,派系,血緣以及權力結構極爲混亂的氏族部落。這樣的部落,末將以爲,應該藉着他們如今叛亂的藉口,趁着咱們大勝之餘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一舉掃蕩整個草原。迫使他們放下武力,成爲咱們的子民。”

劉明微笑着點了點頭,讓趙雲歸座。然後目光掃向了其他的衆將。

也許是使這一戰的勝利極大的刺激了這些將官,劉明手下的這些新老衆將,紛紛表態,認爲應該出兵教訓一下這些不知好歹的鮮卑部落。

不過,劉明駐軍的那些行軍司馬,以及參謀,此時還是比較冷靜的。

鎮北軍第五軍團參謀張黔就對此反對道:“鮮卑部族,散居草原之上者,不知凡幾。遂百萬大軍,拉網剿滅,也不可滅盡。待兵馬收回。這些蠻胡又會聚攏起來,修生養息。繁衍人丁。譬如荒原野草,毀之不盡。如此,咱們再行征討,徒結人怨也。與其因此和那些蠻胡結成死仇。不如狹大勝之威,對那些蠻胡進行詔安,安撫他們。使其爲咱們所用。”

而鎮北軍第三軍團行軍司馬劉歡則從實際出發分析道:“鮮卑部族,雖遭大敗,但據情報,此不過是那些鮮卑部族當中的強梁者所爲。此戰,遂鮮卑五十萬之衆俱滅,但咱們的損傷也達十至一二。而且,此後,若咱們再次討伐,那些鮮卑部族,也決不會再如這樣一般與咱們正面對抗,他們必定以他們行動迅速,地理精熟爲優勢,對咱們加以遊擊、騷擾。咱們的討伐難度必然因此大大增加。損兵數量也會因此增加。況且,就算不計算這些額外損傷,只以如今的這個戰役爲例,如此幾次者,咱們的兵馬也會損失殆盡。此正所謂:國雖強,好戰必亡。”

而趙雲的參謀陳震則婉轉的說道:“我軍兵馬,遂戰無不勝,攻無不取。然,此草原遼闊。即使是咱們大軍走上一週,那也曠日持久。而且,草原貧瘠,牧民也無餘財。咱們徒自耗費錢糧而無所得,此無益也。不如遣使,安撫爲上。”

面對着這些或戰,或和等等的不同意見,劉明和郭嘉都在笑眯眯的聽着。對每一個發表意見者,那都是加以善意的鼓勵。

劉明如此作,那是因爲要選拔、培養人才。

對於劉明來說,人才並不難得,難就難在發掘和培養。

正所謂,千里馬常有,伯樂而不常有。就是這個道理。而且,發掘悟性比較高的人才,這也只是一點小困難。真正的困難還在於培養。

經過現代化教育的劉明深深得知道,所謂的人才高手,只是指那些人的領悟吸收能力比一般人強,對事物的反應能力比一般人而已。而這些,都是可以通過後天的教育彌補的。

再普通的人才,只要通過不斷的實戰和鍛鍊,那也能培育成爲一個非常不錯的高手。反之,什麼也沒經歷過的人才,那也不可能是絕世奇才。天生而成聖人的那種怪物,那也是不可能存在的。如果非得說一個什麼實際經驗也沒有的傢伙是絕世奇才,恐怕也只能象紙上談兵的趙括那樣被耽誤了。

所以,劉明只要一有機會,都會讓自己的手下參與和發揮一下的。而郭嘉,那也早就對劉明的這種方法習以爲常了。而且郭嘉對此也極爲認可和支持。

現在,各個發表的意見都差不多了。劉明對此也極爲滿意。於是,劉明就把目光轉移到了郭嘉的身上。

郭嘉立馬明白該自己表現了。於是郭嘉起身發言道:“蠻胡強橫而無禮,預收其心,必恩威並施。如今,咱們已然取得顯赫戰果,如再加征討,反倒會使那些蠻胡,同仇敵愾,團結到一起,使之成爲咱們的強敵。即使咱們不懼其正面攻擊,然,他們的日夜騷擾,那對咱們而言,那也是不勝其煩。從而使咱們陷在這個草原上,難以脫身。既然如今咱們已然大勝一場,那些蠻胡也知道了咱們的利害,咱們的威風也就確立了。此後,咱們也就應該施以恩惠,收服他們的民心。例如,咱們即將建成的集貿城市,那就可以大大收買他們的民心。此外,咱們還可以把那些戰敗的鮮卑部族的勢力範圍,劃分給支持咱們的那些部族,並對他們派出兵馬加以保護和扶植,使之成爲咱們的羽翼。如此,鮮卑部族,當可平順。遂經年而不反。”

要說郭嘉地這番計謀,再結合以上各個發言者的策略,那已經相當完美了。然而,劉明卻覺得始終有點美中不足。

劉明陷入深深的思索當中,到底是什麼讓自己有這個感覺呢?

劉明站起了身形,來到了簡易的沙盤之前繞行,一邊觀看這草原地形,一邊慢慢的思索着。

劉明思索的同時,郭嘉也在思索着。對於劉明要收服鮮卑部族的心願,郭嘉那是深深的瞭解的,而且劉明逐步實行的那些計劃,郭嘉也是瞭然於胸的。郭嘉深深的知道劉明的計劃,已經有相當一部分成功了,烏桓部族的融合成功,那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而鮮卑分化的計策,那也見到了一定的成效。而自己的計策,也是針對這一點出發的,那主公還有什麼不滿意的呢?

第173回 上 晉陽之戰第499回 劉明卑鄙的三封信第308回 坑不死你不姓李(四)第241回 何去何從第386回 奇襲第409回 智慧第265回 捧得高,摔得狠第71回 妙收郭嘉(下)第472回 小麻煩第362回 四項全能第627回 魯肅提案第225 青樓聯盟第624回 張昭和呂蒙第169回 玩物喪志第52回 劉明當官第80回 高人華佗第136回 小強第447回 碰壁第434回 可殺不可辱第527回 老實人第147回 談笑間第146回 噩耗第617回 諸葛餘毒第173回 上 晉陽之戰第135回 不結盟政策第477回 驚變第19回 聚英樓衆豪傑歸心第50回 重整旗鼓第528回 遍地開花敵後戰第272回 官渡之戰上第287回 請戰書第94回 人口的優勢第329回 忽悠,接着忽悠第306回 坑不死你不姓李(二)第516回 賣票第344回 看戲第588回 徐元直巧使連環計第411回 出兵挹婁第315回 九品武士第544回 偷襲第391回 冷笑的曹操第159回 神算第510回 毒蛇第255回 沒有硝煙的戰爭第105回 忘戰必危第147回 談笑間第602回 國有企業要佔主流第456回 長安阻擊戰第302回 黴運當頭第538回 龐統得對錯招第9回 虎嘯山莊第215回 世界變化快第369回 趙雲的愛慕者第587回 局第41回 神秘人之黃巾隱患第229回 鬥魚傳說第220回 中伏第477回 驚變第508回 信仰第596回 佔領合肥第526回 張飛奇襲諸葛亮第1回 無奈到三國第16回 劉明的身世第195回 水軍奇才第332回 進攻的時機第580回 酒後真言第146回 噩耗第315回 九品武士第620回 張飛怒第44回 劉備的抉擇第588回 徐元直巧使連環計第54回 拉煉第152回 輕絞之利第269回 非人類第134回 燕雀焉知鴻鵠志第575回 曹操又笑了第346回 橫衝直撞第522回 神謀諸葛亮第564回 神秘的魯肅護衛第56回 義之所在第579回 多事的羣英會第616回 黃月英生擒諸葛亮第197回 大規模集團公司第572回 慫恿第290回 傭兵(下)第562回 魯肅心虛第274回 官渡之戰(下)第53回 正名第629回 劉明和諸葛亮第364回 遭綁架的劉明第548回 二氣諸葛亮第560回 誰去第503回 變,變,變第588回 徐元直巧使連環計第130回 廢立之策第492回 巧銼左賢王第428回 孫吳第603回 瀛州試煉島第180回 涵養高第340回 五個打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