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第929章 正統十四年

第929章 正統十四年

大漢宣武四年,也就是朱瞻壑登基的第四個年頭,按照大明的年號,應該是正統十四年,也就是在這一年,歷史上那場大名鼎鼎的土木堡之變正式上演。

朱瞻壑一直在等着這一天,所以在年初時,就不斷督促錦衣衛,讓他們加大力度,監視着大明與瓦剌的一舉一動,任何風吹草動,都要向他稟報。

雖然朱瞻壑記得很清楚,土木堡之變發生在八月份,但他還是不敢掉以輕心,畢竟歷史因他改變的太多,他也不知道這場影響巨大的事件,會不會在時間上發生改變。

不過朱瞻壑有八成把握,斷定這場變故肯定會出現,因爲朱祁鎮和王振的所做所爲,與歷史上幾乎沒什麼兩樣,瓦剌也在大明的放任下,在草原上強大起來,並且不時南下侵擾大明的邊界。

最爲重要的是,大明在王振、喜寧這些宦官的亂政下,不但朝堂上亂成一團遭,連軍隊也被他們插手。

更倒黴的是,大明的軍戶制也已經走到了盡頭,以前的軍戶擁有自己的田地,出則爲兵入則爲民,對朝廷的需求很小。

但現在大明的軍戶制,卻因爲軍隊中上層的侵吞,導致軍戶失去了手中的田地,自己則淪爲軍官的佃戶,累死累活幹一年,卻連溫飽都無法保證,更別說操練了。

甚至有些人吃兵肉、喝兵血,導致下層的將士連活都活不下去了,只能冒險外出逃亡,特別是邊疆一帶的軍戶,本來生活就困苦,又要受到外敵的侵擾,有時候甚至只能餓着肚子上戰場,立了功也得不到升遷,反而被上層把功勞搶走了。

因此邊疆的軍戶甚至出現了成批逃亡的現象,如果有官府阻攔的話,這些逃亡的軍戶甚至拔刀反抗,成爲流民或盜賊,這些軍戶可都是經驗豐富的老兵,當他們拿起刀子反抗時,可比普通的百姓危害大多了。

這也導致了軍戶的逃亡雖然十分常見,但地方上只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生怕把矛盾激化,到時戰火燒到自己的地盤上,沒辦法向上頭交待。

而軍戶們的逃亡,再次削弱了大明軍隊的實力,甚至有人斷言,現在的明軍,早就不是當初朱棣在位時的明軍了,如果朱棣率領現在的明軍北征草原,恐怕只會有去無回。

“殿下,瓦剌急報,王驥再次奉命征討思機發,這次出兵依然十分順利,攻破其柵寨,得積穀四十餘萬石,此後明軍勢如破竹,一路殺敵無數,思機發再次兵敗逃亡,到現在都沒有抓到!”

這天劉苛來到武英殿,鄭重的向朱瞻壑稟報着大明的軍事動向。

大明的麓川之戰,果然像朱瞻壑之前預料的那樣,幾次征討雖然戰果輝煌,卻一直沒能抓住思機發父子,最終導致這場戰爭一打近十年,雖然打打停停,但也讓大明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軍隊也被牽制到南方。

“瓦剌呢,他們有沒有出兵的動向?”

朱瞻壑聽完後再次追問道,雖然現在才三月,距離土木堡之變還有五個月,但他必須提前做準備,而且他也擔心這場變故可能會推遲或提前,因此必須時刻盯着大明與瓦剌。

“啓稟殿下,今年剛過年,草原上就遇到一場大凍災,幾乎波及草原上的所有部落,牛羊牲畜凍死無數,有些小部落甚至直接滅族。”

劉苛說到這裡深吸口氣,隨後繼承說道。

“按照以往的經驗,草原上受到這麼大的災害,等到開春之後,肯定會大舉南下搶掠,否則他們根本活不過下個冬天,只是直到現在,瓦剌那邊還沒有任何動靜,我們懷疑,瓦剌很可能是想搞一次大動作,只是我們暫時還沒能查到!”

“加派人手,全力調查瓦剌的一舉一動,不惜任何代價,也搞清楚他們出兵的計劃!”

朱瞻壑當即命令道。“屬下明白!”

劉苛答應一聲,隨後轉身離去。

看着劉苛離去的背影,朱瞻壑也陷入到沉思之中,除了瓦剌的情報外,大明的情報也是他關注的重點。

託朱祁鎮和王振等人胡作非爲的福,大明的文武百官已經與他們離心離德,光是暗中與大漢接觸的高官,就不在少數,特別是那些勳貴們,更是直言要迎朱瞻壑回大明。

這也不怪勳貴們,因爲王振當政之後,對勳貴們視若奴僕,有些公侯見到王振,都要跪下行大禮,稍有不從就會招來滅門之禍。

東廠和錦衣衛也徹底成爲王振等宦官的爪牙,現在的廠衛之名,比之朱棣時還要讓人膽寒,只是王振並不知道,錦衣衛和東廠這些爪牙之中,同樣混入了不少大漢的探子,有些甚至做到了廠衛的高層,所以朱瞻壑纔會對大明的情況瞭若指掌。

就在朱瞻壑沉思之時,忽然只見一個女官飛奔而來稟報道:“啓稟陛下,李齊李尚書求見!”

“召他進來!”

朱瞻壑對女官吩咐道。

吸取了王振和喜寧這些宦官專權的教訓,朱瞻壑已經下旨,大漢宮中不再招收宦官,原本的宦官出宮後,集中到城外的一處皇莊中,朝廷會派人爲他們養老。

至於宮中所需要的人手,外皇城可用男子,內皇城則只用女官,畢竟女官的制度已經十分成熟,而且還可以隨時出宮嫁人,完全可以滿足宮中的需求。

女官答應一聲,邁着小碎步飛奔而去,不一會的功夫,就見鬚髮花白的李齊走了進來稟報道:“陛下,大明派出使團,不日就將抵達我們大漢!”

託當初張太后在世時打下的基礎,大明與大漢兩國互派使團,使得兩國的邦交大爲改善,各方面的交流也更加的緊密,哪怕張太后已經去世多年,但每隔幾年就會派出使團這個傳統,卻還是保留下來。

“照例接待吧,這次率領使團的人是誰?”

朱瞻壑有些心不在焉的問道。

“大明派的使節由禮部左侍郎楊善擔任!”

李齊立刻回答道。

“竟然是他!”

朱瞻壑聽到楊善的名字也是一愣,他對這個名字還是很有印象的。

第184章 時運不濟664.第664章 作坊(下)985.第985章 草原之變第256章 一封信608.第608章 殺進京城(上)第121章 抓捕紀綱(上)第24章 寧津促織783.第783章 待遇第203章 朱瞻圻的身世(下)585.第585章 不要命的李時勉第23章 常家兄妹821.第821章 生靈塗炭第31章 拍賣(新書求推薦收藏)第93章 朱瞻壑來“奪權”了第235章 狗屁不通支運法898.第898章 戰後362.第362章 一休和尚(上)第597章 對質朱高燧(下)604.第604章 朱高煦歸來(下)第134章 用謊言維持的臉面821.第821章 生靈塗炭580.第580章 遷回南京405.第405章 山東災情931.第931章 使團到來818.第818章 開平衛內遷(上)539.第539章 藏傳佛教357.第357章 真正的以夷治夷第42章 秋興大賽第47章 計劃順利第241章 京官(上)第185章 招攬張興第123章 紀綱死了437.第437章 移民(中)610.第610章 張太后出面852.第852章 趕出地中海916.第916章 救人552.第552章 喇嘛在草原(上)450.第450章 安置新移民(下)第164章 一對苦命人482.第482章 搞平衡?第255章 “忠臣”宋禮第124章 真兇浮出水面第51章 好人沒好報745.第745章 寧安公主第160章 胡濙870.第870章 軍事與經濟463.第463章 輸送人才(上)556.第556章 夏元吉入詔獄(上)517.第517章 報紙引發的風波(下)583.第583章 朱瞻基來告別第241章 京官(上)527.第527章 是忠是奸?438.第438章 移民(下)970.第970章 土木堡之敗(下)第197章 遷都之議(下)799.第799章 大漢與威尼斯第94章 中年危機449.第449章 安置新移民(上)538.第538章 餘百戶的毒計(下)782.第782章 草原移民745.第745章 寧安公主790.第790章 穆法斯的羨慕599.第599章 驛站遇刺第194章 張興來也696.第696章 蒸汽機(中)526.第526章 再次北征第60章 慣偷朱瞻圻585.第585章 不要命的李時勉939.第939章 戰前489.第489章 興和之戰(下)506.第506章 新聞報(下)630.第630章 荒島面談(下)961.第961章 大軍出發765.第765章 自行車(上)426.第426章 堆滿火藥的倉庫830.第830章 魔幻的戰局892.第892章 修鐵路331.第331章 愚蠢655.第655章 私塾關門475.第475章 父與子(下)420.第420章 三天第242章 京官(下)959.第959章 我爲拯救大明而來第38章 木秀於林第272章 準備禮物928.第928章 廢除殉葬601.第601章 朱瞻基登基847.第847章 移民安置(下)436.第436章 移民(上)386.第386章 全面開海631.第631章 皇子朱祁鎮394.第394章 涉案官員665.第665章 進軍中亞498.第498章 朱棣的苦衷364.第364章 歸程663.第663章 作坊(上)607.第607章 冒險321.第321章 禁止販賣武器628.第628章 朱瞻基的要求第87章 長頸麒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