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6.第676章 邀請

朱瞻壑不像兀魯伯那樣,對帖木兒帝國的情況瞭若指掌,但他卻知道帖木兒帝國的大趨勢。

現在的帖木兒帝國,一直在走下坡路,根本分不出太多的精力對抗大漢,所以朱瞻壑對於兀魯伯放低姿態求和,也並不感到意外。

當然了,朱瞻壑也不想和帖木兒帝國一直交戰,畢竟大漢纔剛剛建立,別的不說,人口方面就太過薄弱,現在能擴張到白沙瓦已經是極限了,至於吞併整個中亞甚至是西亞,幾乎不可能。

所以朱瞻壑也對兀魯伯表達了善意,雙方雖然各懷心思,卻是一拍即合。

兀魯伯也是個聰明人,聽到朱瞻壑話中的意思後,也立刻欣喜的說道:“太子殿下,既然你們大漢與我們彼此都沒有敵意,不如化干戈爲玉帛,我願意代表我父親,與大漢正式談一談,到時達成一個雙方都可以接受的條件如何?”

朱瞻壑聽後卻似笑非笑的看了兀魯伯一眼,這位蘇丹皇子雖然喜歡讀書,但絕不是個書呆子,在這種時候竟然還在耍心眼,如果自己答應與他談判,那兀魯伯的身份就要從人質變成使節了。

有道是兩國交兵不斬來使,兀魯伯若是成爲談判的使節,至少保證了自身的安全,大漢再拿他做談判的籌碼,從道理上可就有點說不過去了。

“談判的事先不急,畢竟戰爭纔剛結束,雙方都需要時間休整,皇子殿下你就安心在大漢這邊休養,等日後有了消息再談這件事也不遲。”

朱瞻壑微微一笑回答道。

看到朱瞻壑沒有上當,兀魯伯也有些失望,不過他也知道眼前這位太子殿下不好對付,於是轉換話題,和朱瞻壑聊起當初出使大明時的所見所聞。

朱瞻壑也頗有談興,與兀魯伯不但聊了關於大明的話題,同時也聊了一些關於大漢和帖木兒兩國的風土人情,最後更是聊到了歷史、地理甚至是天文。

兀魯伯最感興趣的就是天文,他每到一地,都會收集當地的天文著作,比如他出使大明時,就與大明司天監的官員討論過兩國的天文學,從中吸取了不少有用的東西。

甚至兀魯伯還收藏了一個朱瞻壑製作的地球儀,這東西本來只在大明的權貴間流傳,但兀魯伯面見朱棣時,曾經在朱棣的書案上見到地球儀,也因此十分喜愛,於是事後花重金收購了一個,現在就擺放在撒馬爾罕他的臥室裡。

兀魯伯在天文學方面的造詣很深,他吸取東西方天文學的精華,對許多天文現象也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

比如兀魯伯在撒馬爾罕建造的天文臺,裝有一座半徑達四十米的象限儀,並且組織了大批的天文學家,對天文進行觀測和研究,甚至還記錄了太陽與行星的運動記錄表,包括許多恆星的位置標註等等。

如果只論在天文學的深度研究,朱瞻壑肯定不如兀魯伯,但他勝在見多識廣,而且兀魯伯受時代的限制,對許多天文現象的理解並不準確,朱瞻壑剛好可以幫對方糾正。

因此兩人最後越聊越投機,甚至兀魯伯對朱瞻壑都有種相見恨晚之感,如果自己能早一點遇到對方,說不定他們真的可以成爲無話不談的好朋友。

最後朱瞻壑與兀魯伯一直聊到天黑,又共同吃了頓晚飯,他這才告辭離開,兀魯伯也一直將他送到院門外。

“太子殿下,今日與您的一番交談,實在讓我受益匪淺,正應了你們漢人的一句古語,叫“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希望您日後若有時間,再來找我詳談!”兀魯伯在告別之時,也依依不捨的再次道。

“殿下之博學,也讓我感到驚歎,可惜我不能在白沙瓦久留,不過殿下你現在剛好無事,不如隨我回西京如何,到時我也可以順便帶你參觀一下我大漢的風土人情?”

朱瞻壑這時也向兀魯伯發出邀請道。

他的確不能在白沙瓦久留,畢竟身爲監國太子,大漢那邊還有一堆的事情需要他處理,因此他本來是打算犒賞過三軍後就立刻離開的。

至於邀請兀魯伯,也是他臨時起意,雖然對方是俘虜,但在朱瞻壑眼中,對方更像是一個博學的學者,所以纔想邀請他到大漢一遊。

“好啊,上次我出使大明,已經讓我大開眼界,對於大漢我也十分好奇,若太子能安排我去西京那就更好了!”

兀魯伯想也不想就答應道,即能和朱瞻壑繼續交流學問,又能親眼看一看大漢國內的情況,這對兀魯伯來說絕對是一舉兩得的好事。

“太好了,那我立刻就去安排,到時咱們一起回大漢!”

朱瞻壑哈哈一笑,說完這才拱手告辭離開。

“太子,兀魯伯不是人質嗎,你怎麼忽然又邀請他去國內參觀了,難道是有什麼其它的打算?”

回去的路上,常威十分不解的向朱瞻壑問道,甚至他懷疑朱瞻壑這麼做,是不是有什麼深意?

“別想太多了,我只是感覺和兀魯伯聊的很投機,這個人博學多才,卻註定不會是一個合格的帝王,就像歷史上的宋徽宗趙佶一樣,如果他不是皇子,我倒真的很想邀請他去司天監任職。”

朱瞻壑說到最後也露出感慨的神色。

上天是公平的,一個人的精力也是有限的,像兀魯伯這樣的人,把大半精力都投入到學識上,就註定會忽略對國家的治理,也難怪歷史上他僅僅做了兩年蘇丹,就被人從國都中趕了出去,最後更是死於宮廷政變之中,據說還是他兒子下令處死的他,想想也真是悲慘。

“博學倒是真的,剛纔你們聊了那麼多,我在旁邊都聽傻了,沒想到大明之外竟然也有這麼博學的人。”

常威聞言深以爲然的點頭道。

剛纔他全程陪在朱瞻壑身邊,除了剛開始的談話能聽懂外,後面朱瞻壑和兀魯伯討論起天文時,常威就完全聽不懂了,真的和聽“天書”一樣。

611.第611章 張氏兄弟第9章 相逢即是有緣第185章 招攬張興787.第787章 硝酸第276章 壽宴(下)941.第941章 脫脫不花(上)617.第617章 轉移人質359.第359章 風雲突變791.第791章 威尼斯商人第274章 香水是我的了第277章 朱高熾進宮327.第327章 對馬宗氏(上)780.第780章 奔赴大漢第169章 三方合作第7章 大蒜加酒(上)682.第682章 買人質726.第726章 交趾國書873.第873章 攻陷羅德島287.第287章 別羅裡之戰(上)592.第592章 撐起大局的張皇后第125章 中山王之子699.第699章 又是柳升972.第972章 身陷絕地983.第983章 三年778.第778章 黑火藥的侷限性573.第573章 苦悶的夏元吉562.第562章 漢王妃賜刀第150章 拜訪侯府419.第419章 被動的局面922.第922章 擴張304.第304章 交換人質(上)936.第936章 救人(上)328.第328章 對馬宗氏(下)737.第737章 內奸(下)968.第968章 土木堡之敗(上)第88章 相依爲命的兄妹759.第759章 好大喜功第1章 千古奇冤徐野驢921.第921章 中興之主?第215章 朱元璋留下的秘道第94章 中年危機第64章 朱棣有召814.第814章 威尼斯總督(上)第159章 進京告御狀934.第934章 兀魯伯來信610.第610章 張太后出面第59章 重錄永樂大典382.第382章 天津開海(上)709.第709章 劃分利益第181章 打消懷疑第95章 謹慎多疑的紀綱第75章 似無實有的內閣640.第640章 朱高燧也不容易第165章 谷王與建文帝965.第965章 進攻開始第226章 穹隆山普渡寺第83章 紀綱有問題(上)第32章 朱瞻基回來了477.第477章 眼線682.第682章 買人質757.第757章 朱瞻基巡邊(上)935.第935章 阿伊麗299.第299章 解決倭寇的方法301.第301章 保命底牌581.第581章 兩京制(上)686.第686章 鏡子(下)690.第690章 交趾人李鬆856.第856章 朱瞻壑要去歐洲第264章 財要露白705.第705章 大漢商品的代銷權386.第386章 全面開海701.第701章 蒸汽機的應用720.第720章 七絃琴與荷馬史詩388.第388章 抵達寧波355.第355章 大內氏(下)492.第492章 分配俘虜895.第895章 民間參股604.第604章 朱高煦歸來(下)642.第642章 兩頭下注494.第494章 問罪690.第690章 交趾人李鬆342.第342章 九州大名第77章 朱高煦中毒(上)985.第985章 草原之變617.第617章 轉移人質968.第968章 土木堡之敗(上)730.第730章 錦衣衛謝鋒(下)377.第377章 利益衝突第229章 舊港求援404.第404章 遭遇風暴860.第860章 穿過運河456.第456章 兩位布政使849.第849章 奧斯曼船隊406.第406章 佛母(上)612.第612章 朱瞻基逃了844.第844章 廣州港631.第631章 皇子朱祁鎮830.第830章 魔幻的戰局473.第473章 一個教訓(下)558.第558章 漢王妃去天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