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三十八章 修行密辛

!!!

茅山枝葉衆多,但是以上清門下爲主,至於上清門下有多少支系傳承,就沒有人去一一統計了。龍虎山乃是張氏正一教嫡傳,天下爲此一家,當真是如假包換。至於閣皁山的原始教,乃是承襲於道門靈寶道派始祖葛玄,後來的葛洪發揚光大,形成了道門有名的葛家道。

這個時代,葛家道還遠遠不如上清和正一,它所有名的倒是如今在南唐有所基業的神藥門,據說完全承襲了閣皁山道門要術。

南鋒翰對這些倒不是在意,因爲嚴格說來,他們遷居海外極樂島的這一支,當初也還是上清門下。也不知道過了多少代,早已經被排斥了在正道之外了。

倒是佛家宗派衆多,自漢傳以來至前朝唐時,已經形成了八大宗派。有三論宗(法性宗)、法相宗(瑜伽宗)、天台宗、華嚴宗(賢首宗)、禪宗、淨土宗、律宗、真言宗(密宗),這就是中土常說的性、相、臺、賢、禪、淨、律、密八大宗派。

佛法本是一味,修行者衆多,由於每個接受者的理解程度不一樣的原因,還有加上生存的時代不同,生活的環境差異的不同,自然對於佛法的看法也就因人而完全不同了。

後人有偈來慨括佛門宗派的區別:密富禪貧方便淨,唯識耐煩嘉祥空。傳統華嚴修身律,義理組織天台宗。

佛門的分派立宗南鋒翰深有所知,卻是隻有禪宗最後能夠興盛不衰。佛家雖然不礙外物,畢竟還是需要在人間傳法。倒只有南傳禪宗一門,在前朝唐末高僧輩出。

這居於韶州雲門的文偃大師,乃是當代不世出的得道高僧,據說生前曾經數求法門於天下,最後得道成爲名揚域內的羅漢,最終在嶺南韶州佈道。

因爲被南漢朝廷高祖皇帝劉巖尊爲了匡真羅漢,文偃大師和他師傅知聖羅漢如敏大師合稱禪門雙聖。也成爲自唐末以來,佛門最負盛名的大宗師之一。

這個文偃大師最初參訪睦州道蹤大師,被人尊爲陳尊宿的道蹤大師出身名門,師從南嶽馬祖道一座下黃陂希運大師,是南傳禪宗的真正衣鉢所在。

道蹤大師在禪門歷史上乃是得道高僧,佛家多有佛偈傳世。文偃大師在他手下開悟證道,被他引申爲佛門奇才。自後又推薦他去拜見雪峰義存大師,這又是一個佛門史上,值得大書特書的一位大德。

文偃大師在道蹤大師手下證道,卻是在雪峰義存大師手下得道,此後成立了雲門宗,所布也是雪峰思想,倒是在佛教史上值得人深思。因爲他後來更先後參道于越州的幹峰大師,靈樹如敏大師。

這個如敏大師也是唐末五代一位難得的大德,更是南傳禪宗的另一位法脈。他師承百丈懷海的弟子長慶大安大師,他曾經在嶺南行化四十多年,在佛門以道行孤峻著稱,是嶺南當地士儒大夫最敬重的長者,嶺南南漢朝廷尊爲知聖羅漢。

隨歸在如敏大師座下,沒有多久大師圓寂,文偃大師自然承襲了衣鉢。南漢高祖皇帝劉巖聽其大名,仰慕大師道行請大師說法,文偃大師自此大宏法教於嶺南。

禪宗歷來清貧,修行者大多數茅草爲頂,石洞棲身修佛。高祖皇帝卻做了一件大事,以皇家的名義給文偃大師修建了禪門最具規模,最爲豪華的禪院。還親自御賜匾額:“光泰禪院”,自此天下佛門學侶望風而至。

文偃大師在韶州創立了雲門宗,恢弘了禪門雪峰禪法,得到天下佛門的推崇。因爲他的弘法,不但大大修繕恢復了禪宗祖庭南華寺,還使得中原之地對嶺南刮目相看,自此對嶺南化外之地的觀念有所改變。

他精擅傳法,於南漢乾和七年坐化,以金身遂塔於光泰禪院。此時嶺南朝廷已經是中宗劉晟手裡,皇帝恍如高祖皇帝一般,格外推崇大師法脈佛理。朝廷賜其塔院爲“瑞雲”,寶塔爲“寶光”。

時大師座下弟子有上萬之衆,其中門人有機緣語錄傳世者,據說也達七十七人之多,在前後世佛門都可以引申爲傳奇。在佛門鉅著《景德錄》中,收有大師門人傳紀也有六十一人,故而此時天下間佛門,可以說對大師的尊崇達到了至高。

故而此時天下尚有語云:雲門天子,臨濟將軍。

佛家弟子出自雲門座下,這塊招牌不小,如果再是有機緣語錄者,更是被各家山門推爲尊者。修行者自然尊崇先悟者,對於達者爲師這句話,可以說發揮的淋漓盡致。

南鋒翰歸隱之時,文偃大師尚名聲初響,南鋒翰沒有什麼太大的印象。心裡雖然有所感知,也沒有太在意。後來他雖然歸隱海外,那也是出於無奈,被同屬一脈的道門所驅。

但是,這南鋒翰豈是那種甘於寂寞之人,自然也會想盡千方百計的打探中原的消息,以備自己風雲再起之時。自然陸陸續續聽到各類人物風起中原,道家佛門各有千秋。自後便也聽到不少佛門高僧大德之名,其中佛門自然以這個文偃大師爲最了。

本來以他的心思,只待自己再入中原,一定要拜訪這位名揚中原的大德高僧。可惜待得他再出江湖,被張文表請來楚地坐鎮,可是大師已然坐化,心中自然常自引以爲嘆。

不過驟然間聽到這個和尚的身份,居然是文偃大師的弟子,心中便有了幾分的詫異。看到他渾身散發出謎一般的感覺,看去整個人朦朦朧朧的不真實,心中對大師的認可便更是多了幾分。

“原來是馬祖南嶽一系座下高僧,據聞匡真羅漢道行精深,弟子遍佈中原各處。某家雖是第一次相逢大師,卻早對大師敬仰久矣。據聞大師曾侍奉羅漢近二十載,今日一見果然不虛,尊者果然也是個得道之人哩!”秦莊面色不改,目光卻仍看着面前的金四十八節,看它雖然不停的吞吐,卻也沒有什麼變化,不由也靜靜的昂首啓脣問候。

第五百九十五章 錦官城第五百二十一章 斯人如舊第八百六十章 (848重新上傳)第一千零六十七章 嚴重第三百二十九章 大勢所趨第六百五十六章 真假歲月第七百二十八章 境界爭第八百九十章 指手畫腳第八百三十七章 流匪入京第一百八十一章 夜泊石鐘山第一千零十章 生存之道第六百零三章 旁觀者第七百六十章 價值第三百七十章 追命的時光第六百一十九章 志向第六百三十一章 迷茫第九百七十九章 劍勢第三百九十章 定金陵第七百一十八章 往因在前第三百二十二章 生意人第二十六章 海上雄師第四十九章 人間正道第十章 千古一絕第九百九十九章 東南西北第一千零四十一章 不一樣第十一章 各顯心機第九百九十五章 裂空穿雲第四百三十四章 解放遂州第九百二十三章 摧毀意志第七百八十五章 謀劃第三百四十七章 善心第四百七十章 張家派系第四百二十二章 回憶殺第八百五十八章 路襲第六百四十八章 素衣進宮第八百四十四章 圍府第一百一十六章 奇緣第九百零三章 (895重新上傳)風雲變幻第七百一十八章 往因在前第二十五章 怎麼樣做官第五十八章 前進第四百九十一章 此生所向第七百八十一章 暗虧第八百九十八章 不安第五百八十章 皇宮閒聊第五百四十章 佛門禪吟第五百五十九章 因由第二百四十一章第五百二十四章 新景象第五百八十九章 黔驢技窮第六百二十一章 朝堂翻雲第八十八章 厲鬼舍魂大法第四百零六章 自家人幫自家人第四百八十七章 論忠誠第四百八十四章 宮闈間第一千零五十二章 預兆第二百七十三章 循環第四百七十五章 憂國憂主第五百二十二章 教勢發展第五百七十二章 夜撲朔第一百四十五章 這裡的黎明靜悄悄第六百二十七章 北城第八百零一章 預兆(回792)第一千零一章 冷靜襲殺第一章 千年一夢第一百六十八章 春夢無痕第一千零八十七章 老古董第三十一章 卿本佳人第八百八十六章 醍醐灌頂第五百八十二章 進退兩難第一百一十一章 一路向南第三百九十七章 危機第七百七十二章 血戰第九百四十三章 修爲第四百三十章 有人劫獄第一百九十九章 泉溪浴血第五百九十九章 京城暗流第八十一章 北伐第九百五十四章 化境高手第九百七十八章 機緣隨緣第七百零八章 命運第四百八十六章 利益和形勢第七百零六章 訪友尋道第四百二十七章 蜀中風雲第一百六十五章 光明第八百八十五章 不會忘記第五百零六章 前世今生第一千零八十六章 深意第七百九十八章 機緣(復貼789)第六百一十二章 烽火起蜀中第二百二十七章 和尚和道士第一百五十三章 黑衣人第六百二十二章 蜀中利益第七百九十五章 細語第四百一十五章 一步第八百零六章 一念之間第八百三十八章 家底第四百二十七章 蜀中風雲第七百五十一章 狼王之威第七百二十章 道門大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