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吃絕戶

第163章 吃絕戶

“蘭兒,我那本《楊文貞公尺牘正字》呢?”

方若蘭一進書房,就看到方知府正在書架上找書。

“我拿去臨摹了。”

方若蘭面不改色的說道。

“你一個女孩子家,天天臨摹字帖幹嘛,速速拿回來,爲父要臨摹。”

方若蘭立刻說道:“爹,您在書法之道上真的沒什麼天賦,還不如給女兒臨摹呢。”

方知府氣的鼻子都要歪了,他想要斥責女兒,可是好像自己的字還真的不如女兒。

方知府無能狂怒,方若蘭看到父親不再索要字帖,立馬又給了一個甜棗。

“爹,女兒上次說的丈量田畝的法子,您驗證過了嗎?”

方知府鬱悶了一會兒,說到了正事後,將話題叉開。

“這個法子好啊,我讓戶房和渠房的老吏驗證過了,比魚鱗切削法好用多了,算出來的面積也更準!”

方若蘭立刻說道:“那可以丈田了?”

方知府嘆了一口氣說道:“丈田的事情可不能操之過急,要是引起大戶的反彈,那就難辦了。”

方若蘭原本躍躍欲試的表情立刻變了,不過她低頭沉思了一會兒說道:

“鄉紳勢大,這隱匿田畝的鄉紳太多了。”

方知府點頭說道:“就拿咱麼延平府來說,國朝初年統計的官民田地園塘合計九千七百傾,可是如今整個延平府在冊的田卻還不足九千傾,國朝百年竟然土地越來越少,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方若蘭也說道:“閩江、建溪邊上多是奪河開墾的私田,田冊上的土地還少了?”

方知府搖頭說道:“大家族隱匿土地,這已經是本朝頑疾了,最誇張的還是松江府那邊,在冊田比國朝初年還少了三成!松江府這些年圍圩開田都知道開出來多少土地了,竟然在冊田地數量都在減少。”

大明朝的稅收難問題,不僅僅體現在抗稅上,還有隱匿田產這種手段。

大明朝的田稅從洪武年開始,一直到了宣宗時期達到了高峰,之後就不停的下滑。

原因就是各地應該徵稅的土地數量反而隨着經濟發展日漸減少!

可這樣荒唐的事情,卻是明廷最大的頑疾。

你說士紳隱匿土地,可是要證明這一點,大明朝根本沒有人手去從重新丈田。

別說是丈田了,就連在冊土地買賣的真實性都無法保證準確。

方若蘭思考了一下說道:“既然在冊田地沒辦法丈量,那先抓住交易的土地呢?”

方若蘭說道:“爹可以先抓交易的土地,日後買賣的土地必須要經過府衙丈量才能發紅契,避免這些大戶在買賣中隱匿土地!”

方知府搖頭說道:“難啊!蘭兒你不知道吏治之難,伱可以知道本朝的官契?”

方若蘭點頭知道:“當然知道,本朝土地買賣,曾經用過官府雕版印刷的官契,可是因爲官契爲民所不便,所以才逐漸改爲民間自擬契約,由衙門蓋章過戶土地買賣土地。”

官契,就等於現在買房子住建局規定的格式合同,在宣德年間曾經在全國推廣過,但是很快就廢棄不用。

官方的理由就是方若蘭說的,官契使用不方便,老百姓不愛用。

方知府摸着鬍子說道:“官府的買賣土地契約,由官府印刷條款,買賣土地不會被大戶在契書上下套,老百姓怎麼可能不歡迎呢?”

方若蘭想了想,似乎父親說的有道理。

官契就等於是官方背書的合同,老百姓又不懂得大明律,更不可能簽訂合同的時候都請訟師來看有沒有陷阱,肯定更信任官方的制式合同啊。

這麼好的事情,又是怎麼執行不下去的呢?

方知府也是做過一段時間官員了,對於官場的陋習很瞭解,他說道:

“問題就在這最後一步,那些狡詐胥吏將官契藏匿起來,百姓去官府領官契,就推說雕版壞了或者印坊出事,反正就是拿不出官契來,不給百姓買賣的田產過戶。”

“等到催的急了,再拿出自己藏起來的官契,讓百姓高價購買。”

“不給錢的這些胥吏就不給過戶,拖的很多急着賣田的百姓不得不借貸高價購買官契,後來科道上書言承官契的弊病,最後放棄了使用官契。”

方若蘭目瞪口呆,竟然是這樣的原因?

方知府又說道:“要丈田,就要戶房那些吏員幫書去丈,這土地買賣多了一個環節,豈不是又讓這些胥吏有了盤剝的手段?”

方若蘭低頭沉思,她現在才明白要做一個好官的難處。

府縣中能寫能算的讀書人,再差也是寒門子弟,所謂寒門也是門,好歹也是林清材這種大家族的弟子,或者幾代的書香門第。

讓他們去清丈土地?怎麼可能將豪門大戶隱匿的田產查出來啊。

而這些胥吏平日裡只要有機會,都會想盡辦法盤剝百姓,要是讓他們去丈田,那肯定老百姓被刮的更慘。

而且官員往往三五年一任,有些地方官要是有人提攜,一兩年就可以升遷。

又何必要自己生事端,非要將隱匿的田地查出來呢?

就在方家父女討論的時候,蘇澤也上完了縣學的課程,海瑞沒有直接散學,而是將三人留了下來。

海瑞看着蘇澤問道:“汝霖,熊嶽的事情我也是第一時間就知道了,熊父在縣衙告狀也是我幫他請的狀師,可是衙門甘結已簽了,爲何你還要橫生枝節?”

“唆使他人爭訟,這可不是讀書人該做的事情。”

蘇澤挨着訓,此時的海瑞還是一個剛剛進入官場的新人,也是一個將《大明律》封爲圭臬的迂人。

海瑞自然沒有脫離這個時代傳統士人的思維。

那就是訴訟是不好的,民間的訴訟多是因爲教化不好,要勸解百姓不要告狀。

只不過海瑞的出發點倒是和白知縣這種不同。

白知縣不喜歡百姓到衙門告狀,是不想因爲爭訟多了,影響自己的考成升遷,也不想捲入這些案子,讓自己得罪地方鄉紳。

海瑞不喜歡百姓到衙門告狀,就是傳統的儒家觀念,以爲教化百姓就能解決一切問題,老百姓就應該溫順的接受綱常倫理的統治,而不是用律法來鑽空子。

說白了,就是一種樸素的儒家道德,他的想法是能不訴訟就不要訴訟,有了糾紛那就儘量保證弱者的利益。

他試圖用道德代替法律的作用。

對於熊嶽的死,海瑞自然也是很心痛的,但是在心痛之餘,海瑞蘇澤這種挑起訴訟的方法不光彩,不是讀書人應該做的事情。

海瑞接着說道:“熊嶽之死中的冤屈,我也有所耳聞,但是死者已逝。既然已經簽下了甘結,此事已經了結,不該再生事端的。”

“若是壞了南平民風,人人皆事事爭訟,父母官還要如何教化百姓?”

說完這些,海瑞的眼眶也有些發紅,熊嶽是他的弟子,就如今就這樣死了,他自然也是非常悲痛的。

不過他依然不支持蘇澤這種行爲。

蘇澤合上課本問道:

“老師,律法是什麼?”

海瑞愣了一下,給出這個時代的標準答案:“那自然是正綱常,懲奸惡。”

蘇澤就知道是會這樣的答案。

封建時代的律法,本質上還是治人術,就是維護皇權統治的一套系統。

讀書人自然都將綱常放在第一要位上。

蘇澤說道:“既然是正綱常,一方官員就是一方百姓的父母,父母爲何要用如此酷烈的刑罰,來懲罰自己的孩子呢?”

海瑞變了臉色。

蘇澤提出來的,其實就是封建君臣父子體系下的一個思維漏洞。

既然是百姓的好慈父,那爲什麼要給犯錯的孩子進行這麼殘酷的刑罰,還要當衆實行這些殘酷的懲罰呢?

這顯然無法用儒家那套脈脈溫情的道德學說來解釋了。

海瑞啞口無言。

蘇澤繼續說道:

“秦制人人都罵,但是前朝歷代哪裡有不學秦制的。”

“但是我朝不學!洪武帝制《大誥》,讓百姓人人學習,就是要學漢高祖的‘約法三章’,律法就是朝廷和百姓的契約!”

“法是什麼?就是天下萬民和和朝廷的契書,官吏犯法,則誅官吏!豪紳犯法,則誅豪紳!”

蘇澤說完之後,心中還有一句“天子犯法,則誅天子”沒有說出口。

但是這兩句話,已經讓海瑞愣住了。

他是舉人,自然也是知道明初朱元璋制定《大誥》,並且允許百姓將殘害百姓的官吏綁到京師告御狀的事情。

不過這項制度在洪武年實行過一陣子就名存實亡了,大明官員審案子也依靠大明律,而不是什麼《大誥》。

總之,《大誥》也屬於那種掃入垃圾桶的薛定諤的組訓。

蘇澤高高舉出洪武爺的旗幟,說明洪武爺是支持訴訟的,甚至是支持民告官的,這讓海瑞無法辯駁。

蘇澤說完之後,對海瑞拱手說道:“老師,這案子還沒結,我一定要還熊兄一個公道!”

海瑞沉默了一會兒,從袖子裡掏出一枚銀子。

“汝霖,你前程遠大,莫要行鬼蜮手段,熊嶽的案子你自己看着辦吧。”

“這銀子交給熊嶽的母親吧,你們和熊嶽有同門之誼,日後多去看看他母親。”

蘇澤和陳林三人連忙拱手,蘇澤知道海瑞的俸祿是多少,這對他來說可是大一筆銀子。

海瑞揮手說道:“爲人師者,不能護住自己的弟子,是我的失職。”

“你剛剛說的那些,莫要外傳,要是被人曲解了,日後對你入官場不利。”

海瑞也聽出來,蘇澤這一套律法契約論,隱去了最重要的一段關係。

律法既然是契約,那是誰和天下萬民簽訂的契約呢?

若是皇帝簽訂的契約,那皇帝有錯要怎麼辦?

那是不是意味着天下萬民就可以背棄這份契約,揭竿而起推翻皇帝?

不能這麼想下去了,海瑞越是想越是覺得不對。

蘇澤起身告辭,他知道海瑞精通律法,並不是死讀書的迂腐讀書人。

這段話當然無法扭轉他讀了幾十年書的三綱五常觀念。

但是蘇澤相信這一定能成爲一顆種子,在日後某個時候生根發芽。

而只要自己在大明播撒下更多的這樣的種子,那自然就能在大明這棵老書上長出新的芽來。

不過讓蘇澤沒想到的是,他還是低估了蔡員外的道德底線。

或者說蘇澤對於這個年代士紳的心黑程度還缺乏瞭解。

十月十六日,熊母遣人給蘇澤報信,熊母被人給告了。

原來前幾天,一名熊父的遠房侄子,拿着族譜來找到了熊母,說熊家沒有後人,願意侍奉熊母養老,要求將茶園過給他。

熊母對於這個從沒見過的遠房親戚自然是充滿了警惕,趕走了他之後,卻沒想到很快就收到了縣衙的消息。

這個熊家的遠房侄子狀告熊母,說熊家的茶園應該由他繼承。

而幫助這個遠房侄子寫狀紙的,正是一直給蔡家打官司的方鏡。

吃絕戶。

蘇澤腦海中第一個跳出的就是這個詞。

不用說,這個熊家的遠房侄子,肯定是蔡員外找來的。

蔡家之所以這麼着急出手,也是因爲長寧衛的藍染布賣的實在是太好了。

因爲普魯士藍的布料不容易褪色,還要比靛藍鮮亮,在加大了供應之後,蔡家的染坊很快就沒了生意。

染坊沒了生意,茶園要春季以後纔有新茶,蔡員外再次瞄上了熊家的茶園。

這個熊家的遠房侄子自然是蔡員外指使的,他本來是一個街頭霸王社的會社成員,蔡員外承諾他官司贏了之後,可以給他一筆錢購買茶園。

反正是無本的買賣,這個混混自然是一口答應下來。

陳朝源的族兄,本地狀師陳朝餘也趕來編輯部。

他看完方鏡寫的狀紙,嘆息一聲說道:“難啊!”

“這茶園是熊家的產業,如今熊氏父子皆亡,茶園確實是族產。”

“對方以保全族產爲由,熊母不過是一普通婦人,這官司恐怕難贏。”

蘇澤問道:“官府會怎麼判?”

“頂多劃撥一塊土地給熊母養老,茶園很有可能判給熊家近支。”

衆人臉色都變了,陳朝餘說道:“若非朝廷立牌坊表彰的節婦,敕封的誥命,官府很少會站在婦人這邊的。”

“節婦?誥命?”蘇澤突然問道。

這些章節主要是鋪墊,鋪墊鄉紳這個階層的難纏。

大家可以看馬親王的顯微鏡下的大明,其中每一個案子都難纏之極,這些鄉紳巧取豪奪往往不是依靠暴力,而是他們精通的各種規則。

這纔是大明最讓人絕望的地方。

當然,主角不可能一直在規則範圍內和蔡家鬥法,那就不是爽文小說了。

說白了,肥鳥認爲封建社會之所以反動,就是因爲整個規則都是反動的。

而不是一兩個貪官污吏,或者一兩個昏君奸臣。

從來都沒有什麼神仙皇帝,這種歷史觀是肥鳥堅持的。

所以這也是肥鳥認爲自上而下的改革是無法成功的,因爲體系已經扭曲了。

這裡還是向給我投票的讀者表示感謝。

能在大神雲集的月票榜上這麼靠前,都是大家的捧場和支持。

我知道這篇文不夠爽,有時候劇情也拖沓,我的戰爭場面寫的也是一坨屎。

不過還是三江說的,我準備了這麼多資料,就是要儘量還原一個大明風貌,而不是寫一些大道理。

如果非要說這本小說的定位,那就是微觀層面的大明社會吧。

求追定,求月票。

(本章完)

第386章 父慈子孝第041章 螳螂和黃雀第148章 雞肋的紫色被動第065章 購糖(週末三江,加更,晚上還有)第225章 諸夏夷狄論第529章 電磁第140章 用人之道第306章 不問蒼生問鬼神第420章 張居正變法第673章 定草原第208章 瘋狂的龍涎香第677章 毫無誠意第531章 歌舞團第669章 張居正的地域黑第541章 行人司夫人會第607章 投資鬼才於公子第374章 “與民同樂”的鰲山燈會第103章 束水衝沙第673章 定草原第451章 僭主第438章 出兵藉口第206章 書生意氣第581章 貨幣和財政政策第056章 脫毒難第322章 震驚!第485章 道德批判和批判道德第657章 拼命第033章 曬鹽第305章 禮樂征伐自何處?第669章 張居正的地域黑第433章 絕知此事要躬行第484章 狂熱和剋制第160章 掀桌子第四卷總結第663章 神聖感第443章 “固若金湯”第657章 拼命第445章 致進步者的演講第449章 威權主義第451章 僭主第561章 崇明島度假村第281章 講武堂第576章 李成樑的抉擇第485章 道德批判和批判道德第282章 使用國策改稻爲桑第570章 黑船來襲第617章 打老虎第655章 意料之外第256章 掌家娘子第96章 救困方,惠民事第414章 常山之蛇第584章 備戰睢陽第342章 汝最類父第399章 改道黃河之志第173章 案首第568章 炮兵理論第368章 新思想,新學說第500章 馬尼拉總督人選第585章 彈幕徐行戰術第339章 瘋狂的冬衣第638章 籌碼第010章 趕海第019章 科舉技能第265章 歸有光第388章 印花稅第635章 軍功章第525章 分產令第002章 家廟第153章 何謂正義?天降正義第289章 水師新軍和火器坊第017章 衛學第368章 新思想,新學說第470章 唯有一爭第352章 大明馬嵬坡第335章 火器製造技能,突破(恢復更新,求第621章 世界是個草臺班子第164章 誰是絕戶?第253章 籌辦婚禮第356章 北歸和南歸第666章 棄遼第607章 投資鬼才於公子第633章 你的想法有些極端了第95章 中華茶道,醫局第560章 播州問題第111章 衛所事忙,科舉升級第657章 拼命第113章 金色被動,六經注我第253章 籌辦婚禮第579章 燃眉之急第593章 女王的決斷第557章 鋼材期貨第252章 淳安海瑞第683章 蘇澤之問(大結局上)第247章 講學泰州第421章 水晶宮制憲會議廳第96章 救困方,惠民事第117章 辦報打擂臺第174章 府試前的集市第654章 朝鮮的變化第607章 投資鬼才於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