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1節 文治(2)

何止是接受不能啊!

有些博士,甚至已經是怒不可謁了!

兩千石《春秋》博士董仲舒首先就站了出來。

他出列奏道:“臣《春秋》博士仲舒昧死以奏陛下:臣竊聞聖人制禮樂各有由,王者定製度各有因,今陛下立太學,以諸子百家授業,興禮樂教化於天下,施大德於四海,臣謹爲天下賀……只是,這數學、地理,格物諸課,臣愚以爲,此三代所未有,列國所不用之課,陛下當三思之……”

黃老、法家等諸子巨頭,也紛紛跟進,奏道:“陛下,太學,國之重器也,禮樂教化之地,不可不慎啊,還請陛下三思!”

劉徹笑眯眯的看着這些傢伙。

若沒有重生一回,這會,劉徹的思路肯定要被這些帶到溝裡去,去考慮什麼文人相輕,吐槽不重視基礎教育,尤其是數理化了。

甚至可能跟這些傢伙撕破臉皮。

但重生一回,劉徹已然知道,在政壇上,很多事情在表達的時候,通常都會用一個很隱蔽的方式。

誠然,這些博士,不算政客。

但,誰告訴過你,學術界,就不是政壇了?

在事實上,在多數情況下,學術界比政壇還政治!

你以爲搞學問的,就全部是清心寡慾,品行高尚的賢達名士?

但在事實上,古今中外,學術,從未遠離政治,學者從來都是政治人物。甚至他們陷得比政客還要深!他們之間的鬥爭之殘酷,比政壇上的政爭,還要可怕。

政爭,只要把政敵弄下去,基本就沒人追究了。

但學術爭執,卻極可能連續數個世紀,直至將那個敵人徹底消滅,從*到精神,全面摧毀。他們纔會善罷甘休!

假如說,法律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那麼,學術思想就是統治階級的***工具。

所有的一切法律、政策和學術思想。歸根結底,最終是要給統治者服務的。

正如同不符合統治階級意志的法律,會變成一張廢紙一樣,不符合統治階級***的學術思想,最終也會消亡。

只是。學術界或者說文人,從來都比較矯情,哪怕是要出來賣,人家也會扭扭捏捏好一陣,而且會極爲糾結的努力清除一些可能太過明顯表露自己*裸的功利性目的的要求,而將這些要求隱藏在一些曖昧性的詞組裡,讓皇帝去猜——反正皇帝只要不太笨,多花點時間琢磨總能猜得到——哪怕這個皇帝實在太笨了,怎麼猜也猜不出來,那也不要緊。這個時候,會有一些謀臣啊智囊啊在旁邊提點。

這樣一來,士大夫學者們,就能將自己的現象,維護的非常好。

讓不明就裡的人,以爲他們是純潔可愛白蓮花……

哪怕是兩千年後的學術界,也依然如此。

更何況如今?

所以,劉徹根本就沒把這些人說的話當真,而是去仔細揣摩他們的言外之意。

董仲舒說:聖人制禮樂各有由,王者立制度更有因。

其他人更是口口聲聲‘禮樂教化。國之重器,不可不慎。’

什麼時候,立場南轅北轍,理念各自矛盾的諸子百家如此齊心合力起來了?

更何況。這數學跟地理,在如今的地位,可是非常非常高的。甚至是世人衡量一個人學術造詣的標準之一!

即使格物,也不算太過激進。

大學就說了格物致知,在太學安排這樣一門課程,不算過分。

那麼問題來了。這些學霸或者說學閥們,反對在太學安排這幾門課程的目的何在?

他們總不能是因爲因爲對數學跟地理、格物這三門課程本身反感而反對吧?

這樣既不合理也不科學,更加幼稚無比,更不是一個正常的人會幹出來的事情。

必然有着更深層次的原因和更高的動機。

劉徹揉了揉太陽穴,一時半會,他也想不到這些傢伙的真正目的何在。

但沒有關係,歷來,皇帝跟學閥之間的遊戲規則,就講究有來有回。

就像歷史上武帝跟董仲舒在天人感應上的對答一樣。

一方問,一方答,一方再問,一方再答。

最終,雙方的立場迅速接近,然後,交易完成,各取所需,皆大歡喜。

皇帝得到自己統一天下話語權跟思想的好處,而董仲舒則得到了自身派系獨尊的名義。

於是,劉徹想了想,然後,道:“朕聞天地不變,不施其化,陰陽不變,物不昌茂,是故易雲:通其變,使民不倦!詩曰:九變復貫,知其所選!今朕嘉唐虞而樂殷周,據舊以鑑新!乃命太常於太學,益數、地理、格物三課程,本欲令天下士大夫,率民更始,諸子不明朕意,有所疑慮,本是正常,如今,朕詳作解釋,諸子當明朕意,若有疑慮,可直奏朕前,朕將親覽之!”

這些話的意思呢,非常簡單。

首先,向博士們闡述自己這個皇帝的立場堅定不移,不因任何反對而打消自己的決定。

在皇帝闡述了自己的堅定立場後,學閥們,若有什麼不懷好意,或者打着些不現實的主意的,就該醒醒了。

然後,戲肉來了。

劉徹說‘有所疑慮,本是正常’‘朕將詳作解釋’,這兩句話的意思,再直白不過了。

意思是,你們有什麼條件,就提出來吧,別藏着掖着了。

果不其然,嗅覺異常靈敏的董仲舒,馬上就心領神會的聞出了味道。

當然,他也不確定劉徹是否知道了他的潛臺詞,所以呢,不能直接就說出自己的要求,要委婉一點。

於是,董仲舒叩首拜道:“陛下嘉天下以大惠,臣愚昧,不明聖意,伏請陛下贖罪,只是,陛下即立數、地理及格物,未知陛下屬意誰人爲此三課之師?”

然後,董仲舒跟其他諸子百家的巨頭們,就紛紛擡起頭,眨巴着一雙雙亮晶晶的眼睛,拼命的眨眼。

看到這裡,劉徹若是還不明白這些傢伙的意思是什麼,那他就實在太魚了!

“原來是這樣啊……”劉徹心裡冷笑一聲,已然清楚,這些傢伙是看上了那數學、地理跟格物三門課程的講師。

但想想也就釋然了。

太學之中儒法黃老三國爭霸,顯然,這些傢伙一點也不希望,有第四方勢力加入進來。

而這數學地理格物三門課程,卻是隨便誰都可以上去講一講。

這樣一來,萬一放進了墨家或者雜傢什麼奇奇怪怪的東西,豈非是大大不妙?

爲了避免出現新的競爭者,所以他們搶先反對,以此作爲籌碼跟劉徹談判。

而劉徹剛纔的話語則告訴他們,他並沒有讓墨家或者雜傢什麼的攙和進來的意思。

於是,他們的態度就迅速的從堵死競爭者入局,變成了——呸!對面那個渣渣,來與我大戰三百回合!

歷來道統之爭,向來都是寸土不讓,血流成河!(。)

PS:

今天卡文了,明天會多寫一點,應該會有3更~

第221節 教育之野望第67節 安排第17節 暴怒的天子第522節 滄海君的迷茫第892節 改造石家(2)第942節 濊人,不存在了第564節 司馬季主出仕第773節 匈奴的試探(2)第1206節 撕逼!(2)第383節 詔諭第369節 無題第1357節 乞和第586節 新世界(2)第496節 美好時代第617節 不負初心第928節 薄世的麻煩第654節 梟雄第1366節 第三世界第293節 挖坑(2)第960節 匈奴的狂歡第851節 影響(1)第576節 決定第978節 準備戰爭(1)第1009節 內閣(1)第1100節 歷史中的故事第1224節 觸動第1596節 戰起(3)第1389節 金融佈局第1268節 大戰開幕第1113節 你也配姓攣鞮?(1)第353節 太子之怒(2)第10節 齊王的問題第825節 腹黑第1141節 選擇第1173節 真正目的第238節 喪母第150節 劉德的提議第119節 送溫暖第848節 武夫當國(1)第1500節 我的大斧已經飢渴難耐(1)第894節 改造石家(3)第414節 匈奴公主(1)第545節 血流成河(1)第140節 睚眥必報主父偃第146節 吳國之變第1043節 匈奴對漢軍的恐懼第654節 梟雄第607節 定策(1)第19節 懲處第607節 定策(1)第908節 換俘(1)第370節 各人的遭遇第230節 劉濞的對策第930節 雁過拔毛(1)第641節 廟算(3)第145節 文明之光第1069節 反撲(1)第227節 自以爲是的劉安第138節 自作聰明第1437節 司馬遷的疑惑(1)第1197節 入場第1393節 畫大餅(2)第87節 萬石君第871節 覲見(1)第399節 悲劇的朝鮮第427節 看望第300節 調校手下第1500節 我的大斧已經飢渴難耐(1)第978節 準備戰爭(1)第80節 不作死就不會死第497節 身毒真相第112節 父親第1567節 吹響殖民號角(1)第268節 來自印度的消息第120節 過繼(1)第1096節 戰勝帶來改變第1393節 畫大餅(2)第1078節 城彼朔方!(2)第1604節 說服(1)第1288節 上谷之戰(2)第65節 前世仇第182節 狗咬狗第1170節 訛詐第1545節 不對稱的戰鬥(2)第1572節 匈奴的第三條道路(2)第89節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第244節 儲君之位在招手第1449節 爲民做主(1)第297節 學習與孝心第825節 腹黑第1071節 血戰(2)第782節 魔鬼交易(2)請假條第280節 戰鬥力爆表的御史們(2)第604節 魚海!魚海!(4)第803節 出關第687節 平律(2)第750節 南越迴歸(1)第1344節 武以止戈第三四十三節 背鍋俠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