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八章 發現

易信不知道,自己因緣巧合下的登陸,將會揭開一段被歷史掩蓋住的秘密。

在後世,各國科學家已經從DNA,從人種,從血緣上證實了不少印第安人與東方亞洲人屬於同一人種。

世界人類學家普遍認爲,印第安人主要是一萬五千年至兩萬年前從亞洲經白令海峽遷入美洲的。

從直觀上看去,很多印第安人活脫脫就像一箇中國人。

阿拉斯加的因紐特兒童照片,那留着垂髻的男孩,與華北小兒毫無二致。

還有從一些畫報上看到的中、南美洲叢林中的印第安人,你會以爲他們是中國南方的少數民族。

毫無疑問,大多數印第安人(包括愛斯基摩人)都具備黃種人的特點:頭髮色黑且直,黃皮膚,鏟形門齒,以及白種人和黑色人種所不具備的嬰兒出生時臀部的青色胎記。

整個美洲大陸,從北方的加拿大,阿拉斯加,一直到南方的秘魯,智利,都有不少部落有着東方人的顯著特徵,包括文化。

美洲文明之母,位於墨西哥的“奧爾梅克文明”就和中國商代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關聯。

商紂王的兒子武庚(史記中稱作祿父)等王室成員在周初和武王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發動“三監之亂”失敗後,逃亡到了美洲大陸繁衍生息留下文化遺存。

懷疑者認爲,既然如此,爲什麼除了少數的甲骨文,美洲大陸爲什麼沒有更多的象形文字,甚至連車輪都沒有呢?

整體來說,人們從來沒有否認過曾經有亞洲人踏足美洲,因爲在加拿大的西北,墨西哥,包括南美的秘魯,都有一些部落留下的記載證實,這裡的人們祖先來自亞洲。

但是,如果說所有印第安人都是源自亞洲,就有些牽強附會。

這一切都因爲白人對美洲印第安人的種族滅絕,被掩蓋在歷史之中。

在白人踏足美洲之前,美洲有超過三千萬印第安人,超過五百個部落。

但是到了後世,這些部落幾乎全部消失,沒人能夠還原歷史的真相。

而現在,整個美洲還沒有白人的侵入,這片大陸上的人們,還在自由自在地野蠻生長。

易信一開始的注意力並沒有放在找人上,而是先派出了艦隊在不同的方向的巡航,期望找到同伴。

艦隊在出發之前,就已經制定了各種預防措施,遇到這樣的情況,首先要做的就是收攏艦隊,尋找同伴。

他們只用了五天的時間,就找到了所有失散的同伴,但是因爲各自有不少船隻損壞,想要全部匯合,卻還要等待一段時間。

因爲發現了蒙元時代的船隻,他們隨即決定改變航向,以易信登陸的地點爲臨時據點,尋找當地的土人。

手持美洲地圖的他們,在出發之際,就被朱瞻基吩咐,他們的登陸地點應該在後世的溫哥華和西雅圖一帶。

因爲只有這裡,纔有貫穿美洲大陸的安第斯山脈的缺口,從這裡進入北美洲的中部,甚至是東部。

除開這裡,整個北美一直到南方的墨西哥,都有無盡的山脈,高原,沙漠,擋住了去路。

而北美中部的五大湖地區,那裡是無盡的平原,還有無數的河流,是最適宜耕種的土地。

但是在這裡,卻不是印第安人主要聚居地,因爲美洲的印第安人中心,是南部的墨西哥和南美的智利。

爲什麼會有這樣的情況,主要還是天氣原因。

大部分印第安人並沒有完善的紡織技術,北方的因紐特人,他們用獸皮做衣服,但是到了寒冷的季節,依舊死傷無數。

對他們來說,寒冷的天氣是最大的敵人。

所以,大部分人都居住在熱帶地區,哪怕那裡的土地不適宜耕種。

沒有車輪的印第安人,他們的活動範圍本就小的可憐,需求也少的可憐,對他們來說,溫暖的天氣遠比肥沃的農田更重要。

但是現在他們被吹到了更北方的羣島之中,卻沒有想到能遇到東渡的蒙元后裔。

楊道這次出海,雖然只是一個千總,但是他身爲羽林衛學出來的學員兵,是這個時代最受重視知識將領。

所以這次出海有二十艘蒸汽帆船,他就被分配到了五艘。包括一艘一級戰艦,三艘二級戰艦,還有一艘運煤船。

這種蒸汽帆船除了風帆,還需要大量的士兵,他手下的一千士兵承擔着比其他船上士兵更多的工作。

當暴風雨來領的時候,其他的船隻只能降下風帆,隨波逐流,但是蒸汽船不同,依舊能夠迎着風雨前行。

這也讓二十艘蒸汽帆船都沒有遭受太大的破壞,只是斷了幾根桅杆。

這也讓候顯看到了這種蒸汽帆船的優越性,只是能夠抵抗狂風暴雨這一點,就顯得這樣的船隻的優越性了。

這幾日,他一直忙着四處聯絡艦隊,然後將那些船隻需要的補給品運到每個需要的地方。

這也讓他並沒有時間上岸,跟那些陸軍士兵一起去尋找土人。

這一日風和日麗,他們需要向南方四百里外一座大島上運送修船的桅杆和烘乾的木板。一共有十艘船被困在了那座島上,不把船修好,就無法重新起航。

正午的日頭有些猛,但是氣溫並不高,楊道坐在甲板的遮陽棚下,還在研究着美洲的整個地圖。

他聽殿下說過,因爲是匆忙繪製,所以這份地圖的比例並不規範,只能作爲參考。

一座十萬裡大山,還有沙漠擋住了東進的道路,想要前往東方,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他們是海軍,這一次的任務運送陸軍進行登錄作戰,然後繪製海圖和陸基圖。

楊道已經接到了任務,他們這二十艘蒸汽帆船將要作爲主要兵力,去繪製東海岸的海圖。

所以他現在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研究如何繞過東洲南部的海角,然後抵達東洲的東北部。

桅杆上的瞭望員突然叫道:“千總大人,發現炊煙。”

楊道一開始並沒有在意,因爲島上流落的也有大明士兵,他們升起一堆火,也不足爲奇。

從甲板上望去,遠處的大陸就是一片陰影,看不清是哪裡有炊煙。

楊道用鎮紙壓住了地圖,說道:“是不是有船隻在那裡維修?”

桅杆上的瞭望員像個猴子一樣,快速地從桅杆上爬了下來。“大人,那裡並沒有我軍的船隻,要不是一艘失散的船,要不就是這裡的土著……”

楊道這纔來了興趣,接過了他手中的望遠鏡,掛在了自己脖子上,然後向桅杆上攀爬了上去。

這連續多日,失散的船隻大部分都已經找到,而在視線之內,並沒有發現船隻。

楊道很快就搜尋到了一股向上的濃煙,雖然因爲距離太遠看不清楚,但是卻能發現濃煙並不是海邊升起,而是從山上冒出。

他立即大呼道:“左轉舵二十度,降低航速。立即派出快艇,查探水深,礁石。”

船員們聽見他的呼喊,立即將他的命令傳達下去,有條不紊地忙碌了起來。

甲板上的水手降低,調整船帆,調整蒸汽機的動力,而船首的領航員,則把他的命令一個接一個,傳到船尾下面掌握船舵的船員那裡。

兩地的距離差不多十里,雖然船速降了下來,但是兩刻鐘的時間,船隻就已經靠近了岸邊。

船隻所經之處,並沒有發現有破損的船隻,也沒有發現有碎裂的木板。這也就意味着,這裡並沒有遭遇風暴沉沒的船隻和被困的士兵。

楊道的心裡越發激盪了起來,真的是土人,到底是原生的土人,還是像殿下所說,蒙元或者是南宋的遺民呢?

他們還會不會說華夏語言?認不認他們這祖宗之地來的同袍?

五艘船尋找了大半個時辰,才找尋到了一處適宜駐船的港灣,還沒有下船,楊道的心裡已經激動了起來。

因爲他看到了幾艘新的小船,這些小船雖然都像是小舢板,但是樣式的的確確是中原的船隻樣式。

這也就意味着,這裡的百姓與他們有着密切的關聯。

兩艘傳令船在港口測試了許久,因爲水太淺,不要說一級戰艦,就連二級戰艦也無法靠岸。

楊道已經等不及了,直接用旗語,吩咐將四艘傳令船全部派了出來,先送了三百火槍手抵達岸邊,然後自己親自登上了這裡的土地。

他的名下滿編人員是1120人,分乘了五艘船,原本船上載的還有近千陸軍士兵,但是因爲他們正在協助修復受損船隻,船上沒有外人。

他留下大約一半的人員守船,抽調了六百士兵登陸。

在這個港口,楊道不敢有絲毫麻痹大意,雖然他看到了這裡有人類生活的痕跡,但是到了一個陌生的區域,首先要注意的就是各類病菌和瘴氣的滋生。

他們在此前出海就已經體驗過了,當地人習慣的環境,大明人去了之後就有可能患病,而大明人也給不少土人帶去了滅頂之災。

在西洲,因爲他們到來,就有不少部落的人莫名其妙地死去。

直到後來,中和子道長才查出來,原來是大明人身上帶的病毒,對大明人習以爲常,沒有影響,但是對那些土著卻是劇毒。

就在港口,士兵立即支起了幾口大鍋,尋來乾柴,將配好的藥材放進了鍋裡煮了起來。

煮了幾鍋藥湯,每個士兵喝了一碗,又將薄荷油,樟腦丸製作的香包放在鼻子下面,按照楊道的安排,分成了五個百人隊,開始分成不同的方向搜尋。

每個百人隊有十個刀手,負責開路,二十個盾手,負責掩護和運輸,五個聯絡員,剩下的六十五個火槍手負責搜尋和戰鬥。

楊道親自率領一個百人隊,直接向着當初發現炊煙的方向摸去。

這裡到現在爲止,依舊不知道是島嶼還是大陸,山多地少,叢林雖然不密,樹木卻相當高大,大部分都是松樹。

對於這種環境,楊道還是比較安心的。雖然現在是夏天,可能會有蛇蟲鼠蟻,但是因爲地方偏北,不會像熱帶雨林那樣危險。

在南洋的時候,他經歷過那裡溼熱的原始雨林。那裡不僅有着讓人寸步難行的藤蔓生物,而且裡面的毒蟲更多,簡直是步步危機。

但是,搜尋工作還沒有開始就已經結束了,因爲當地土人早就發現了他們,他們剛準備出發,就發現了密密麻麻的人羣手持木棒,從樹林裡出來。

這些土人的身上,披着粗麻縫製的衣裳,大部分人的手裡都是削尖的木棒,但是也有少數人的手裡拿着鐵製的武器,甚至還有幾個人的手裡握着精美的短弓和粗糙的長弓。

那些短弓的樣式一看就是蒙元人的樣式,但是長弓只是用柔韌的樹枝和煮制的動物皮製作,跟短弓完全無法比。

看到對方手裡的弓箭,盾手立即擠到了隊伍的前方,將同袍掩護了住。

楊道一開始被突然出現的人羣給驚到了,但是很快就鎮定了下來。

在觀察了好一會兒之後,粗麻衣裳,說明對方沒有先進的紡織技術,只是學會了從泡麻抽絲。

沒有鐵器,說明對方的鋼鐵冶煉技術非常落後,也可能是當地沒有鐵礦。

至於他們手裡的鐵器,很有可能是先輩留下來的。

只是不知道,他們還懂不懂大明話。

見對方沒有直接攻擊的陣勢,他從士兵的方陣之中走到了前方。面對這些膚色跟自己差不多的土人,他沒有多少親切感,但是也沒有多少敵視的感覺。

他雙手抱拳。然後躬身一拜。這種姿勢雖然不見得是土人的禮節,但是不管是在南洲,還是在西洲,這種躬身的姿勢,往往代表着和善。

那些土人哪怕不懂這些禮節,但是也能知道這是不具備攻擊性的。

相比楊道,士兵們反倒是緊張的多,他們手裡的火槍一個個瞄準了那些弓箭手,生怕他們手中的箭就射了出來。

楊道站直了身體,用大明官話一字一句地說道:“可否懂我說的話?”

對方的人羣有些迷糊,但是也有一些騷動,一個明顯像是首領,脖子上還戴着一串動物骨頭的壯漢出了人羣,用帶着一點山西,陝西一帶口音的話,生硬問道:“南宋?蒙元?”

楊道大喜,立即轉身大叫:“曹富貴,快上前來。”

曹富貴是他們來的時候,就特意挑選的了通事之一,他是山西人,說話口音與對方差不多。

同樣欣喜的曹富貴從人羣裡鑽了出來,他向着那個首領施了一禮,用山西話說道:“我們來自中原,今日……”

他的話還沒有說完,對方大叫了一聲,飛快地撲了過來。“中原……親人……”

那些土人紛紛放下了手中的武器,一個個的臉上都露出了激動的神色,有一些人甚至哭了起來。

曹富貴被那個大漢嚇了一條,想着身後的同袍都在看着,這纔沒有閃躲。

對方毫無敵意,直接張開了手臂,抱住了他有些瘦小的身體,一雙大手輕拍着他的後背。

兩個男人抱在一起,對方身上的體味有些大,讓他有些莫名其妙的彆扭。

楊道的心裡滿是激動,對方既然是那時候華夏的後裔,又能簡單溝通,那麼他們到東洲來的第一步,進展的還是相當順利。

大漢鬆開了曹富貴,這才又結結巴巴地自我介紹道:“我……朮赤兒。千戶。”

楊道一聽就明白了過來,朮赤兒,千戶,這都說明對方是蒙元后裔。

他心裡暗自慶幸,還好只是個千戶,跟自己這個千總部分上下,要是對方是個萬戶長,自己這個千總就有些尷尬了。

他站直了身體,慢慢地說道:“楊道。大明海軍千總。”

“大明?海軍?”

這種溝通有些緩慢,但是在相互之間的溝通中,還是爲對方相互介紹清楚了自己的身份。

這個朮赤兒跟南宋沒有絲毫關係,他們是至元十八年(1281年),元朝第二次東征東瀛的時候,因爲遇到颱風,而被吹到了北方,然後被洋流帶到了美洲東北部的蒙元人後裔。

當初他們這一支艦隊迷失了方向,只能聽天由命,卻因爲運氣好,被吹到了這裡來。

船隊靠岸的時候,上面還有一千多蒙元士兵,而這座島上大約生活了三千土著。這些土著都是以打漁和採摘野果爲生。

蒙元人全部都是壯漢,他們殺死了這些土著人的男人,留下了女人,然後就在島上生存了下來。

如今一百四十年過去了,所有的土著都有蒙元人的血統,但是他們本來識字的就不多,到了這裡,沒有筆墨紙硯,只能跟大自然作鬥爭。

所以如今的島上將近五千民衆,大部分都已經不會說華夏語,但是一些簡單的溝通還是沒有問題。

這個時候,楊道也才知道,原來這裡並不是大陸,只是幾座大島連接成的島嶼。

因爲船隻損壞,他們也不懂造船的技術,只會做一些小船,與大陸雖然有一些聯繫,卻並不密切。

而且,因爲羣山的阻隔,即使是這裡的其他土著,也很少與其他地方有聯繫。

聽到這裡,楊道有些失望,因爲他們跟大陸並沒有溝通,也就意味着他們也根本無法跟東洲大陸上的土著溝通。

他們找到了這些人,不能充當嚮導,最多隻能充當打手。

不,連打手都算不上,因爲大明士兵根本不需要他們的武力,只需要他們當苦力。

在他們的熱情邀請下,楊道安排了一百士兵守着港口的傳令船,讓一艘二級戰艦去向總兵候顯和易信報信,自己率領五百士兵前往朮赤兒他們的部落。

在他們的部落裡,還有幾位老人的漢語說的更好,而且對歷史瞭解的更多。

跟在他們這些人的身後,楊道他們翻過了兩座不高的山嶺,來到了一處山谷。

這裡的房子造型大多有些像蒙古包,但是都是用泥土和草根固定成型。

但是也有一些木屋,都是用原木搭建起來,因爲缺少釘子,這樣的房子並不多。

但是不論什麼樣的房子,房子的佈局都跟中原地區沒有什麼區別。

他們不僅在島上開墾了農田,還養了一些野豬和牛。但是這裡的野豬和野牛與大明不同,與西洋也不同,顯然更加兇猛,難以馴服。

大部分時候,耕種依舊要依靠人力。

島上的條件有限,這裡的民衆生活的並不算好,這從他們的衣着上就能看出。

爲了生活,人們不得不分散居住。島上總共也就只有四五千人,沒有一個閒人,朮赤兒帶領的這些一千多壯漢,已經是島上最大的力量。

當見到衣衫整齊的楊道他們,一羣老人都激動地痛哭了起來,他們小的時候,還聽長輩們說過在中土的繁榮,可是那一切,都只是遙遠的夢。

沒有造船技術,沒有工具,他們只能看着原本損壞的船腐朽。

見到楊道他們,雖然知道已經改朝換代,但是他們沒有民族的仇恨,只有同根同祖的親切。

當知道他們也能隨着船隊回返大明,也可以選擇跟隨艦隊去徵略東洲,他們立刻就興奮了起來。

這些島民殺豬宰牛,熱情款待遠方的“親人”。

楊道他們不知道,這座後世被稱作格雷厄姆島的島嶼上,生活着一萬蒙元人人的後裔,經過幾百年的演化,他們大多已經不懂漢話。

但是在他們住房,他們的習俗,他們的圖騰崇拜上,依舊是真正的蒙元風格。

包括後世記載的歷史,他們也一直認爲是比土著更高級一些的文明人。

只是因爲當初得罪了周邊的土著,他們一直沒有能向大陸發展,只是一個民族慢慢發展,最後發展到了一萬人左右之後,因爲資源的缺乏,人口就再也上不去了。

可是,如果這些人都去到了大陸上呢?有了更多的資源,五千人,最後能變成五萬人,五十萬人,甚至更多。

而在島嶼北方的候顯與易信,得到了這個消息,也對徵略東洲有了更足的信心。

更先進的技術,更幸福的生活,或許不用殺戮,就能讓大部分土著緊緊跟在大明的身後。

(卡文了,不知道該不該把這段故事寫出來。想寫細,篇幅太多。只能先簡單寫一下,後面再按時間段用幾章篇幅,將探尋東洲的過程寫出來。)

第四十四章 聯絡第二一七章 心思第九十九章 初入第五十八章 經濟控制第一六六章 矛盾第一零六章 見聞(八千字大章)第一五五章 一邊倒第一四八章 小題大做第九章 手段與目的第七十五章 任務第五十四章 壽宴第六十五章 激動第五章 碰撞第三章 克太子第一六七章 產學研一體化第二十八章 格物學第五十章 交戰第一四二章 大婚(搖搖搖頭盟主加更5)第九十六章 中秋第一六七章 產學研一體化第二三零章 忌諱與機會第十九章 思想第二十七章 計劃書第一二八章 西域使團第一九二章 萬事俱備第三十八章 抵達北平第六十一章 問計第四十章 遠行第六章 大明朝政議事法則第二十六章 什麼是皇帝第八章 傳統與打破第十一章 各國第十三章 震撼第二十五章 階級論第二二四章 實力與裝比第二十九章 大明的變化第一二一章 紡織引發革命第六十一章 問計第七十五章 探尋東洲第十三章 態度的轉變第二十一章 白蓮教第二00章 分功第五十五章 希望第二零三章 安排第一一九章 官司(第五更)第一零五章 纏腳禁令第一三九章 東南不同第五十二章 開始貿易第五十八章 經濟控制第一一四章 計劃第三十章 心態第一四九章 登基第二十三章 安排與送行第一八一章 一觸即發第十九章 厚賞第一零七章 戰爭的紅利第六十二章 控制第一一二章 順利第二三六章 太孫下西洋第十五章 太子又死了第三十七章 對策與覲見第一三八章 金融和經濟(求訂閱)第三十四章 出征第三十二章 墳第九十五章 八股第五十八章 壓力第一八二章 備戰第七章 呂宋第十九章 名與器第四十六章 教誨第三十五章 接觸土人(八千字大章)第六十六章 安排第二二九章 分婆娘第四十章 遠行第十章 林家第二零二章 報仇第一二六章 第三支使團(求訂閱)第四十六章 海權論第一三九章 東南不同第二十四章 誘之以利(大隋章德公宗師加更)第一六二章 變天第六十三章 選妃第二十三章 我們的世界第一四零章 金錢與軍權第五十五章 區別對待第八十八章 發現第二十二章 糧食哪去了(汐牧羊人宗師加更)第四十章 遠行第十章 輿論控制第二一八章 戰爭暴徒(八千字大章)第一三九章 東南不同第六十三章 選妃第一二一章 火車第九十八章 劉江抵京第三十章 選擇第五十八章 壓力第五十二章 開始貿易第二章 勳爵第一一二章 捱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