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 秋闈

“宣,呂宋府知府許柴佬見駕……”

隨着內監的一聲聲傳喚,許柴佬帶着自己的兩子一女,戰戰兢兢地跟在內侍的身後,踏進了這個龐大帝國的中樞之地。

三十年前,當他因家貧不得不出海討生活的時候,根本沒有想到,自己有一天能夠站在這裡。

如今水泥在應天府已經普遍存在了,外面的大街小巷都換成了水泥地,但是在皇宮中,除了太監宮女們走的是水泥地,大部分路面依舊是專門燒製的金磚。

走在這樣的路面上,看着眼前巍峨的宮城,許柴佬的眼睛忍不住有些溼潤了。

他仰起頭看了看天,卻想起這是逾規的表現,連忙又低下頭來。

不過這一下他注意到兩子一女都渾身發抖,顯得神情緊張。他連忙低聲斥道:“輕鬆一點,殿下你們又不是沒有見過。”

這兩子一女是許柴佬最器重的後代,除了留在呂宋的長子,他對這兩個兒子的期望最高。

這兩個兒子不僅是嫡子,從小請了秀才教育,也是七個兒子裡面最聰明的。

而這個女兒,雖然是小妾生的,卻是他的女兒裡面長的最漂亮的。

三年前,這個女兒才十一歲,自然不能送到朱瞻基的面前。但是現在她已經滿了十四歲,他帶進皇宮,就是想要看看朱瞻基會不會對這個女兒有意思。

反正對他來說,沒有那些讀書人的虛榮,早年爲了搶生意,搶地盤,他也幹過不少黑活。

要不是遇到滇國公,給了他一個身份,他還在當海盜。

如果能成爲皇親國戚,丟一點面子,落一個賣女求榮的名聲算什麼。

他已經老了,兩個兒子再能幹,也只是在商業上。也不可能像他一樣,能繼承知府的位置。

許家要是不想衰落,必須現在就開始想辦法。

他這次帶兩個兒子來京,就是想要把兩個兒子安排進羽林衛學去,只要能在那裡進讀三年,以後許家就不用擔心了。

進入謹身殿的偏殿,許柴佬驚訝地發現這裡不像早朝時候的大殿,朱瞻基高高坐在上面,連臉都看不清。

現在的朱瞻基已經換了一身明黃的常服,這身龍袍除了只有四爪之外,跟皇上身上穿的一模一樣。

不過,他現在翹着二郎腿坐在沙發上,像一個公子哥,而不是威嚴的帝國繼承人了。

一進門,許柴佬不敢怠慢,向前只走了一步,給三個孩子留下了下跪了位置,就跪了下去。“微臣許柴佬攜子女叩見殿下。”

朱瞻基擺了擺手,說道:“這裡不是大殿,不需要大禮,過來坐……”

許柴佬還在猶豫,跟他相識的解縉知道他不懂規矩,笑着說道:“到這裡可以自在一點,按殿下的吩咐……坐。”

今日只有六個顧命大臣在座,分別坐在朱瞻基身後的兩邊。但是加上站立的內侍和錦衣衛,依舊形成了強大的氣場。

許柴佬戰戰兢兢地順着李亮的安排,坐在了朱瞻基右手下位的第一個位置,目光有些好奇地盯在了上方朱瞻基面前的大茶臺邊,一個美麗的身影身上。

這國之重地,怎地有女子出現?

不過看到她姿態優美地用一套紫砂茶具,泡好了一壺香濃的鐵觀音,他有些明白了過來。

茶泡好了,女子率先給朱瞻基端了一杯,其他幾杯被端給了幾位顧命大臣,還剩下了一杯,被一個內侍端給了許柴佬。

朱瞻基笑道:“許知府出身晉江,想必現在也知道福建成了浙江之後最大的茶葉產地了吧?”

許柴佬恭維說道:“微臣早些年一直嫌福建茶濃,不如龍井,毛尖這些名茶。但是在殿下的推廣之下,如今的鐵觀音價格大漲,實乃百姓之福。”

朱瞻基問道:“據聞你早些年一直在移植茶葉到呂宋,如今可有收穫?”

許柴佬有些不好意思地說道:“呂宋多風,多雨,一年只有兩季,茶葉遠遠比不上本土。”

在朱瞻基出海之時,南洲被發現,得到消息的朱棣就讓大臣們爲各地重新命名。

南洲(澳洲),南洋(東南亞),西洋(南亞),西洲(非洲),歐羅巴,這都是被大明官方確定下來的名稱。

而這些地方的大明人稱大明,則必須稱本土。

這個本土的面積有點大,北到北冰洋,西北到烏拉爾山脈,正西以大清湖(巴爾喀什湖)爲界,西南以喜馬拉雅山脈爲界。

雖然目前是以大清湖爲界,那裡暫時還是奕力把裡和帖木兒國的地界,但是從朱棣將烏拉爾山脈都劃入大明,也能知道大明的野心遠不止此。

要不是歐洲實在太遠,人又太混雜,朱棣恨不得把整個地球都包圓了。

他執意要打帖木兒國,目的也是想把大明的西邊地界一直打到裡海去。他可是一直想要重現大唐榮光。

至於打下來之後如何管理,他纔不會管。

與許柴佬閒聊了幾句,讓他顯得不那麼緊張後,朱瞻基詢問起了呂宋如今的情況。

呂宋的發展,實際上是出乎朱瞻基的預料的,在他想來,納吉即使以後成爲大明的糧倉,也需要十幾年的時間。

但是許柴佬從永樂三年,被鄭和兒戲般地封爲呂宋總督之後,那裡其實就也已經進入了良性的發展。

以前的時候,許柴佬是依靠自己的能力對當地進行開發。雖然他教會了當地的土人開墾荒地,種糧種茶,造船製陶。

但是他個人的力量太弱了,根本滿足不了整個呂宋的需要。

而且,呂宋的土人也太懶了,樹上的水果摘下來就能填飽肚子,爲什麼要去辛辛苦苦幹活?

好看的衣服那麼貴,穿一段時間就壞了,我何苦要穿衣服?何況,呂宋根本不需要穿衣服!

所以,許柴佬雖然在當地發展了十幾年,卻一直沒有帶動整個呂宋的發展。

但是從朱瞻基發現南洲,在上面發現了大片金礦,消息傳回了大明,一切就不一樣了。

何況,在呂宋島上也有大片的金礦。

呂宋距離應天府的距離,實際上比到交趾還要近,只是沒有大陸相連而已。

現在,呂宋已經成了大明開發南洲的橋頭堡,受到的重視自然不一樣了。

原本福建的海禁,在東番島重新設立水寨的時候,就已經名存實亡。

如今,在官府的宣傳下,大批沒有土地的農民,在海軍和內監船隊的運載下,一批批地送到呂宋。

他們從南洋拉回糧食,從福建,江浙一帶人多地少的地方拉人過去,這樣船就來回都不放空。

官府的動員跟私人偷偷摸摸地開發是完全不同的,大批的百姓被運到了呂宋,那裡的土地就能隨便開發。

官府不僅可以借貸種子,工具,還能五年免稅。更重要的是,吃不完的糧食還能賣給官府。

雖然生活略有不便,但是內監的貿易船隊每隔一段時間,都能送來食鹽,布料,工具,甚至還有從西洋(印度)拉回來的牛。

從古至今,印度都是世界最大的養牛場,在後世,他們有三億頭牛,在現在雖然沒有統計,但是數量也不會低於一億。

這是個非常驚人的數字,關鍵的原因就是在印度牛是神物,不能被殺。

印度教的歷史有兩千年,兩千年來,印度的牛除了自然老死,被殺的寥寥無幾。

這樣繁殖下來,才造成了印度牛的泛濫。

內監跟印度人做生意,眼過去布料,瓷器,茶葉,運回來的除了金銀,就是牛的數量最多。

這些牛被平價賣給農戶,只要哪能活過三年,還官府一頭小牛,就能少出一半的錢。

這也讓民間老百姓們的養牛激情都被調動了起來,如今大明不僅馬匹衆多,牛的數量也增加的很快。

呂宋就是在這種環境下,進入了迅猛的發展期。三年多時間,呂宋就增加了三十萬漢人,開發的土地超過兩百萬畝,再加上原有的三百多萬畝土地,如今的糧食產量能達到兩千萬石以上。

一畝地能出四石糧食,不是因爲土地肥沃,完全是因爲那裡一年三熟。

實際上,那裡的老百姓比大明的老百姓輕鬆多了,他們完全不需要精耕細作,除了除草,幾乎沒有任何投入。

當呂宋那裡的消息逐漸傳回了大明,引得大明的老百姓移民的心思更強了。

也因爲呂宋增加了那麼多人,所以在朱棣抵達呂宋的時候,許柴佬就提出了在呂宋設置布政司,因爲一個知府管不了這麼多的一塊地盤,這麼多人。

但是朱棣卻把責任推給了朱瞻基,他現在一門心思跟帖木兒國打仗,哪裡有心思管呂宋的事情。

許柴佬本就有心來京城向朱瞻基效忠,自然是開心無比。伺候走了朱棣,他就將一切準備妥當,來到了應天府。

朱瞻基對呂宋的情況比較瞭解,也知道光靠一個知府,很難管理好一個十一萬平方公里的海島。

在呂宋設立布政司是勢在必行的,不過布政使的安排,就是一件麻煩事了。

按照道理,應該是讓許柴佬繼續擔任布政使的,畢竟呂宋就是在他的帶領下發展起來,而且誰也沒有他在那裡的威信高。

可是,他不僅不是科班出身,至今爲止連四書五經都讀不通順。也就是他發達了以後,纔跟着秀才學認字,現在勉強能看懂朝廷公文。

一個偏遠地區的知府不算什麼,但是一個布政使,那可是後世的省級官員啊!

這樣的時候,當然大部分人都不會同意。

所以朱瞻基當着許柴佬的面,並沒有討論布政使的人選,只是贊同了他的提議,並且答應了把他的兩個小兒子安排進羽林衛學。

至於許柴佬的女兒,朱瞻基早就過了獵豔的階段,他現在的女人都都分配不均了,如何還肯招惹大臣的女兒。

這又不是“禮物”,可以玩了之後扔在一邊,想起來就去臨幸一次。

所以,許柴佬高興之餘略微有些失望,不過在走的時候,朱瞻基又給了他一個驚喜。

因爲送了兩個兒子來京城就學,朱瞻基將太平坊的一棟空宅子送給了他。

這房子原本住的是戶部一位年邁的侍郎,因告老還鄉,被空了下來。

許柴佬爲之大喜,他來京城也不是沒有置產之意,只是沒有想到,能被“分配”到這樣一套房子。

因爲這不僅僅是一套房子,更是身份的象徵。

而且,讓他一個知府住侍郎的府邸,這也表示朱瞻基本就有心讓他坐上這個布政使的位置。

這一點其他人也都看出來了,所以等許柴佬離開之後,就紛紛勸說起朱瞻基了。

他們的理由無非就是許柴佬不學無術,擔任二三品大員,實在不符合體制。

大明的知府基本上是四品,只有少數幾個地方,比如應天府府尹是三品。

但是布政使可就是最起碼三品起步,如果布政司的前面掛上承宣,那可就是從二品了。

朱瞻基說道:“我能許林三夫婦伯爵之位,能許勳貴在海外拓疆化外之國之利。這許柴佬不費我大明一兵一卒,就將江蘇大小的一塊地方變成我大明疆域,如何不能破例?”

這樣一說,其他人就登時知道朱瞻基心思已定。

其他人不敢再勸,但是解縉卻不管這麼多,開口說道:“殿下,這許柴佬也是我舊識,我並無偏頗之意。若是你封他爲伯爵,封他爲總督都可,但是唯獨布政使不可。此乃朝廷序列之官員,不可兒戲視之。”

見解縉這樣說,蹇義立刻說道:“殿下,臣身爲吏部尚書,肩負考覈百官之任。這許柴佬若是年年下等,殿下當如何自處?何況他許家在呂宋家大業大,猶如一方大豪。此等人物,還是將其列入勳貴之列更爲妥當。”

朱瞻基一想也是,這許柴佬原本是一方大豪,只是機緣巧合當了知府。但是實際上,他依舊是以大家長的方式在管理呂宋。

如今朝廷既然將呂宋納入國境,讓他當一個布政使,還不如讓他當一個伯爵,這樣爵位也能繼續往下傳,還不影響文官序列的“純潔”。

這樣把思路一換,朱瞻基也覺得封許柴佬一個爵位,比給他一個官當更合適了。

於是,朱瞻基納諫如流,點了點頭說道:“諸位愛卿所言甚是,是孤想的簡單了。不過,呂宋還是我大明海外疆域,不可事事都隨本土,這提刑按察使司的職位,卻要由一熟知南洋民情的將領擔任,而不能是文官。”

這一點上,幾位大臣也不會直接反對,直接應了下來。

反正在武將系統裡面,熟悉南洋情況的人也不少,尋找一個合適的人選就好了,人情還是他們的。

朱瞻基又坐了下來,問道:“下一位接見的是誰?”

“殿下,是襄陽知府俞士吉從固原派回的特使,如今固原救災已經告一段落,靜候殿下下一步指示。”

李亮有些羨慕地看着王彥侃侃而談,將固原那裡的情況跟朱瞻基介紹了一番。

這也是接見人員之前必須要做的準備,否則的話,朱瞻基什麼都不知道,見了人說出不該說的話,鬧出了笑話怎麼辦?

固原那邊的事已經發生了兩個月,該運的糧食運過去了,該救的人也已經救了。

雖然當地損失慘重,但是大多數時候,老百姓只能自認倒黴。

像現在朝廷能派人送去糧食,送去種子,讓當地老百姓能活下來,就已經是大恩大德了。

聽王彥介紹完畢,朱瞻基點了點頭說道:“那就把他們叫進來吧……”

一直到了快午時時分,朱瞻基接見了最後一個來自川西的巡撫,今天的工作就告一段落。

他現在其實很輕鬆,因爲大部分事務都被分配給了各部,基本上只有大事和人事問題纔會到他這裡來。

除了這些,就是軍事問題和意外突發事故的處理。就連原本的一些難以追責的刑事案件,現在也很少送到他這裡來處理。

如果連三司會審都解決不了的案件,拿到他面前來讓他拿主意,豈不是胡來。

大臣們對朱瞻基的放權也十分開心,以前的時候,不論大小事務,朱棣都喜歡插手,彷彿不這樣就顯示不出來他這個皇帝的重要。

其實這完全沒有必要。

皇帝只要抓住錢袋子,槍桿子,人事任命這三樣,其他的事務基本不需要事事操心。

何況,明初的這幫大臣們,還是比較盡心盡責的。

他放權,大臣們也開心。這就相當於每個人手裡的權力都加重了。

不過,明着放權,朱瞻基手裡的錦衣衛和諮情司依舊嚴密地監督着整個官場系統,各部事務在這兩個衙門都有備份,每十天也會做成簡報的形式彙報到朱瞻基這裡。

一些事他可以放手,但是整個朝廷的大小事務,身爲監國太孫,必須要有一個瞭解。

而且,一些不符合他處理意見的,也能拿出來彰顯一下他的存在,不要讓那些大臣就認爲他好矇騙。

不過整體說起來,他這個監國太孫還是當的比較輕鬆的。

以至於,有時候下午還會覺得無聊,想着是不是多給自己找點事情做。

但是想了想,還是算了,就這樣挺好的。

“殿下,請留步……”

朱瞻基回頭一看,是國子監祭酒,大學士胡儼。“胡愛卿還有事務?”

胡儼從袖子裡掏出了一疊奏摺說道:“臣日日見殿下,自然不會跟那些外臣來爭着見殿下。不過這秋闈的各地主考官已經挑選出來了,還想請殿下先過目,然後到朝堂上廷議。”

秋闈是中秋節之後,桂花開放的季節開考,所以又叫桂榜。

過兩天就是六月初一了,有些地方遠隔千里,這主考官也的確該選拔出來,讓他們出發了。

朱瞻基點了點頭,接過了奏摺說道:“孤下午就看,明日給愛卿意見。”

胡儼又躬身問道:“據聞殿下要在明年春闈的考題里加上夷人時政,地理,可有此事?”

朱瞻基也不掩飾,直接點了點頭說道:“孤正有此意。”

“這八股文考覈乃是太祖……”

朱瞻基打斷了他的話說道:“愛卿就不要提歷史,祖制了。此一時彼一時,當初的大明連讀書人都找不出幾個,國子監設立二十年,裡面的學生還沒有考覈就被委派各處任職。

可是如今呢?今日的讀書人十倍於當初,還能用同樣的考題嗎?何況我大明如今蒸蒸日上,日日有新變化,地域越來越大。

那些只會讀死書,寫幾篇文章,卻不懂農事,不懂外交,不懂天下各地風情的腐儒要來何用?”

胡儼被他說的臉色一陣青,一陣紅,朱瞻基很擔心他有腦血管病,一個不好就腦出血了。

所以他又轉變了語氣說道:“天下時政,地理叢書孤已經讓人刊印,發行天下。有半年多時間熟悉,到明年二月,那些依舊不看這些書的文人,就是自斷前程……”

胡儼被朱瞻基給了一個臺階,臉色纔好了一些。但是他依舊不甘心,說道:“可是這歷朝歷代,從來沒有我華夏子民學習夷人學識之先例啊……”

朱瞻基反問道:“那君子六藝,現如今又有幾個文人能全部精通?”

胡儼徹底無語了,朱瞻基的這一問可謂是直接揭了老底。

儒家從古至今其實就一直處於變化中,他們說的好聽要固守傳統,其實把老傳統拋棄的比誰都快。

要是按照周朝時期的當官標準,現如今的文官們,幾乎沒有幾個合格的。

周王朝的官學要求學生掌握的六種基本才能:禮、樂、射、御、書、數,然後才能當官。

儒家把這一套也裝進了自己的教育系統,但是如今呢?能掌握其中一半學術的大臣都不到。

你自己都把傳統丟了,現在還有臉說別人不守傳統?

朱瞻基的話當然要含蓄的多,但是意思就是這個意思。他要是敢直接說出來,胡儼恐怕都敢直接撞死在他面前了。

對這個大臣,朱瞻基沒有太多好感,因爲他不是幹才。但是也沒有多少惡感,因爲胡儼的操守,人品都還是不錯的。

聽到朱瞻基這樣說,他只能躬身再拜,嘆道:“老臣會將這個消息傳遍天下……”

(今日大封推,稍晚會加更一章。)

第六十五章 激動第四十三章 繞過非洲第九十一章 各有所圖第一三一章 劉青田後人第五十六章 各方反應第六十七章 結盟第十七章 結果並非我想象的那樣第二十六章 得與失第一零七章 戰爭的紅利第二十七章 驚喜第六十章 返回北平第一四一章 拉攏一批(求訂閱,求月票)第四十一章 各方第七十三章 處罰第四十七章 引以爲戒第三十八章 柯枝第十章 學與道第一二九章 陳誠(求訂閱,求月票)第一二三章 巨蟒第二十八章 紀綱第四十二章 試探的本意第四十五章 打秋風第一六零章 對馬島第二十九章 達芬奇的冒險(八千字大章)第一二五章 選才第三十六章 環島之行第二零二章 報仇第四十一章 緊迫第四十九章 變化第四十一章 各方第四十一章 各方第五章 天才第七十七章 科學教第一七二章 達成第五十八章 東洲計劃第七十三章 升職第七十一章 目的第五十三章 風暴第十一章 要下西洋了第一一八章 局勢第一三八章 金融和經濟(求訂閱)第八章 控制手段 解開心結第八十九章 真正的槍第四章 誰家天下第一二五章 海權(搖搖搖頭盟主第一更)第三十九章 大朝會第七十七章 科學教第九十一章 專利第五十三章 風暴第一一五章 戰第三十三章 抵達南洲第五十四章 勝利第五十九章 一場婚禮第九十一章 專利第一七三章 糧食第一零七章 戰爭的紅利第四十六章 海權論第六十二章 抓捕第四十九章 風暴第一九三章 頒旨第三十八章 有客東來第八十三章 交易第十章 學與道第三十六章 質問第一三零章 經濟控制(搖搖搖頭盟主加更第二更)第二章 處政第四十章 無所適從(一萬字大章求訂閱)第十三章 渤泥國第一七三章 糧食第七章 呂宋第一章 四權分立第二十三章 發明帶來的欣喜第八十七章 改變(一萬二更新)第二十九章 達芬奇的冒險(八千字大章)第一四五章 計劃第三十章 選擇第七十六章 坦白第一四二章 國事家事第一七五章 傳聞第八章 習武第十二章 朝議 (下)第八十三章 滅口第一章 大明之大第一八三章 父子重逢第八章 控制手段 解開心結第五十五章 區別對待第九十章 技術封存第七十四章 商議第一二一章 火車第二十四章 震撼第九十九章 構架第二十三章 我們的世界第四十七章 出兵休達第七十三章 升職第五十四章 勝利第八章 控制手段 解開心結第四十三章 繞過非洲第二00章 分功第三章 皇宮第四十一章 黃金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