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一六章 文化與經濟

“此島足有一府之地,雖山多地少,但是西部也有大片平原,足以養活數百萬人。如此荒廢,實在太可惜了。”

來自第三艦隊的參將陳武點頭應道:“自洪武二十年,太祖皇帝遷民到泉州府,漳州府,那裡這些年因此引發的民間糾紛數不勝數。若殿下允許百姓遷回,也算是做了一件大好事。只是,這是太祖皇帝的旨意,怕是皇上也無法違逆。”

朱棣因爲是從朱允炆的手裡搶回了皇帝寶座,爲了標榜自己的正統,對朱元璋當初確定的各項法規都循規蹈矩。

如今海禁雖然形同虛設,但是朝廷從來都沒有說過要取消海禁。

想讓他推翻朱瞻基的規定,移民東番,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不過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朱瞻基對此早有考慮,跟陳武說道:“太祖的規矩,自然是不能破的。不過如此大島,上有萬頃良田,還有漫山遍野的樟樹,自然不能放棄。海軍既然要在此地興建水寨,我特許你可在漳州,泉州一帶募兵。凡是家有參加海軍者,皆可攜全家移民東番,爲水寨種糧。”

陳武本來就是泉州同安人,也就是後世的廈門人,當兵又在泉州,對當地的情況非常瞭解。

聽到朱瞻基這個不是辦法的辦法,眼中一亮,輕聲道:“殿下,陛下那邊會不會同意?何況水寨建設,新兵募集,都需要大量錢財……”

朱瞻基扭頭看了朱真一眼,笑道:“這件事你就不必擔心了,朱總兵自會安排下來。”

陳武也看了看自己的上司,見他笑着點了點頭,就知道上層已經都協商好了,他這邊照辦就好了。

能夠幫家鄉人民解決實際困難,他自認義不容辭,立即躬身抱拳道:“小臣定當全力以赴!”

朱真這個時候接話說道:“陳參將負責在泉州募集一萬兩千人,許參將負責在漳州募集一萬兩千人,每人發放十兩銀子安家費,並且由海軍提供船隻,負責轉運家屬到東番,可有難度?”

許韶光的參將抱拳問道:“總兵大人,這家屬可有限額?”

朱瞻基搖了搖頭說道:“只要不超過十人皆可,另外要記得,不可影響泉州和漳州當地父母官的不滿。”

如今的官府,除了按照土地收稅,同樣也按照人頭收稅。人口多了,稅自然就多,這都是政績。

如果因爲徵兵就拉了幾十萬人走,當地的父母官自然是不能同意的。

所以朱瞻基預想中的,藉助家屬原因,從兩地各遷移十萬人,暫時也夠用了。

有兩萬五千人的海軍,就能保證東番的航線安全,二十萬人,在島南安排十萬人,島北安排十萬人,先把土地墾荒工作做好。

等這裡慢慢發展起來了,以後自然能吸引更多的商人,更多的移民。

陳武大喜,忍不住雙膝跪拜道:“小臣就是泉州人,自然清楚移民與本地人之間的矛盾。如今遷移十萬人,民間矛盾自然會少上許多。殿下此舉,乃仁政也!”

衆人都忍不住笑了起來,這個陳武不過是一個粗通文墨的武官,現在學着文臣來拍馬屁,自然有些生硬。

但是正因爲這種生硬,讓他的態度顯得非常真誠,倒是不讓人討厭。

朱瞻基笑着說道:“好了,出發去澎湖,即便水師要在東番設置兩水師,但是澎湖巡檢司也不能荒廢,這裡可是扼守我大明東南的咽喉。”

兩個水師大寨,一個設置在如今的淡水,也是以後的臺北淡水河出海口。

颱風過後,從雞籠灣出來,朱瞻基就獨自決定將水師大寨設在這裡。

雖然這裡距離平原地區有一點距離,但是這裡有淡水河,方便島上的物資轉運。

至於另一個水師大寨,在朱瞻基的計劃裡,則設置在南部的安平,也就是後世的臺南市。

那裡現在有島上最大的城市,也是漢族與島上少數民族融合最密切的地方。

從臺中到高雄的廣袤平原,也能開拓大量的良田。在小冰河時期到來之即,糧食將是這個龐大帝國最重要的根基。

不僅僅在東番,包括暹羅,真臘,占城,交趾,還有南洋的各大羣島,都將成爲大明的糧食基地。

只要大明的手裡有了吃不完的糧食,有了不被撤銷的艦隊,龐大的運輸船隊。以後的農民起義,朱瞻基就不會過於擔心。

只是這一點,朱瞻基根本找不到一個知音。

許多人還認爲,如今大明國內的荒地就有很多,根本不需要到境外開荒,也不需要那麼多的糧食,包括朱棣都是這個意思。

朱瞻基無奈,只能用釀酒來應付朱棣。

雖然現在大明的糧食已經能夠自給自足,但是並不寬裕。遇到天災人禍,吃不上飯的大有人在。

朱瞻基一面提醒朱棣糧食儲備的重要性,一面以釀酒的暴利來吸引朱棣,這才勉強讓他同意了朱瞻基的東番開發計劃。

而且開發東番除了樟腦,糧食之外,還有一大特產,那就是甘蔗。

中國的蔗糖提煉技術已經發展了一千多年,從漢代的粗製蔗糖,唐代時期,中國從印度摩伽陀帶回了大量的蔗糖工人,從此以後,蔗糖技術領先全球。

但是到了宋代,阿拉伯人學會了提煉白砂糖,他們從宋朝買回蔗糖,經過加工,提煉成白砂糖,然後賣到歐洲,賺的盆滿鉢滿。

因爲歐洲並沒有甘蔗,他們只能從甜菜裡面提取糖,還是甜度不高的紅糖。不僅數量少,質量差,價格還非常昂貴。

忽必烈征服中亞,才把提煉白砂糖的技術帶回了元朝。然後元朝的工人利用阿拉伯人的方法,結合自己的技術,發明了黃泥水琳脫色法。

自此,中國的白糖製造纔開始領先世界,並且開始輸出國外。

如今的大明,對外貿易中,這趟所佔的比例雖然不大,卻一直非常穩定,並且是供不應求。

而東番非常適合種植甘蔗,這也能給大明帶來巨大的收益。

要知道,西域人,除了茶,就是糖的需求量最大。

阿拉伯人雖然是白糖提煉的鼻祖,但是他們也沒有甘蔗,在白糖出口這一塊,根本沒有任何競爭力。

只要以後大明遏制他們的原材料進口,他們就只能乖乖地從大明手裡買糖。

因爲颱風耽擱了幾天,朱瞻基能夠留在東番的時間並不多,他必須在八月十五之前,回返京師。

所以,在安平確定下來了建造水師的位置,八月初九,大軍就開始返航。

永樂十四年的夏季已經過去,在南風的推送下,艦隊返回的速度要快了許多,只用了兩天的時間,艦隊就抵達了寧波府。

第二艦隊的大軍再次分開,只剩下了第一艦隊和三萬神機營的大軍,回返京師。

八月十三的晚間,艦隊終於抵達了新江口第一艦隊的基地,而朝廷也早已得到了通知,在閱江樓碼頭籌備了一場盛大的歡迎儀式。

這一次,來新江口迎接的人除了海軍都督劉江,禮部左尚書呂震,還有翰林院,詹士府的首要官員。

而朱瞻基也在這一日得到了消息,太孫妃孫嫺,爲自己生下了長子,除此之外,自己一下子多了三個孩子,還有四個即將臨盆。

皇室得到了第四代的長子,還是太孫妃生下來的,沒有名分之爭,整個大明都歡呼不已。

只是,朱棣按照朱元璋立下的族譜,給這個孩子起名叫做朱祁鎮,讓朱瞻基的心裡有點不是滋味。

難不成,再養出一個導致了土木堡之變的敗家子皇帝。

他已經決定,留意一下內監,如果遇到一個叫王振的太監,管他有沒有犯事,先把他殺了再說。

他盡心盡力地改造大明,可不想再經歷一次土木堡之變。

雖然現在漠北幾乎已經在大明的控制之中,韃靼部勇士幾乎成爲了大明開發北明山的礦工,但是,誰知道歷史的糾錯能力有多強大呢!

不過再給自己十年時間,將漠北變成內地,應該問題也不大。

雖然蒙人野蠻,但是有了八十多年的統治,如今的蒙人實際上已經被漢族同化的差不多了。

沒有了文化的隔閡,只要再把他們打服,同化只是時間問題。

中華民族最厲害的永遠不是武力,而是文化。不管是現在的蒙元,還是以後的滿清,他們的統治固然折斷了漢人的脊樑。但是在文化上面,他們最後都被漢人同化。

舉一個簡單地例子,女真原本並沒有文字,他們爲了區別漢人,創造了滿文,但是到清朝滅亡的時候,絕大多數的滿人也只能說幾句滿文,連寫都不會了。

從倉頡造字,到河洛圖書,再到春秋時期的諸子百家。當華夏文化成熟之後,就開始了一直以來的擴張,永不停頓。

不管是朝代更迭,還是異族入侵,華夏不僅沒有縮小,反而一直在擴大。

這是因爲華夏文化從來都不是以血緣來區分的民族。

三皇五帝時期,華夏只是中原一小塊部落。春秋戰國時期,華夏也只是原本週朝的疆域。但是一次次擴張,一次次分裂,華夏變成了一個融合了多民族,不同血脈的超級國家。

這裡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華夏的文化影響。

從這一點上來看,也間接解釋了歷史上爲什麼會有那麼多的漢奸文人。因爲他們根本不在乎是誰統治這個國家,統治這片土地,他們只知道,不管是誰,都會受到文化的影響,最終變成自己人。

如果不是科技的發展,戰爭的升級,最後西方國家人爲地以國家取代了民族,以土地劃分了界限,華夏又剛好陷入歷史的最低谷階段,華夏文化的影響力,遠遠不止表現出來的那麼小。

就像朱瞻基親眼看到過哪些韓國人,東瀛人,他們身穿民族服裝,虔誠地在孔府祭拜。

不是一個國家,不是一個民族,他們爲什麼有那麼虔誠的信仰?這就是文化的力量。

再比如非洲的那些國家,西方國家人爲地劃分出來了界限,把一個部落的分成兩個國家,把不同的部落又劃分成一個國家。

這就導致了非洲的那些部落,因爲信仰的不同,連年征戰,大屠殺層出不絕。

但是朱瞻基雖然明白這一點,卻也接受不了自己的民族,自己的國家任由異族宰割。

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

他幾輩子都不是一個讀書人,就是一個快意恩仇的屠狗輩。所以他只想宰割別人,不想被別人宰割。

哪怕最後的結果殊途同歸。

朱瞻墉他們這一次依舊隨了衆大臣來迎接,已經十二歲的他變的懂事了一些,看到如同海上城市的艦隊,一個個羨慕不已,纏着朱瞻基想要到船上玩。

跟隨玄真練功也有半年了,他們在玄真的調理下,一個個身體也都不錯,朱瞻基也就放了他們四處遊逛,只是讓人盯着他們不要落水。

請了諸位大臣進了自己的會議室,衆人都以大禮參拜,朱瞻基也沒有謙虛,受了他們的大禮。

這個時候,他不是太孫,而是凱旋而歸的大帥,受得起他們的大禮。

但是,當他聽到明日朱棣要親自到碼頭迎接,他再也坐不住了。“這如何使得,諸位就沒有勸過陛下嗎?”

呂震苦笑說道:“如何沒勸,要不是滿朝文武大臣反對,陛下還要親臨新江口水師來迎接你。”

朱瞻基心中激盪,面上反而更加平靜,嘆了口氣說道:“這古往今來,哪有爺爺迎接孫兒的道理!”

呂震哈哈笑道:“大軍燒燬倭國王宮,生擒倭國國王一系的消息傳來,陛下喜不自禁。這倭國自古以來就沒有被異族侵佔,蒙元兩次征伐,都無功而返,殿下此次立下如此大功,陛下當然耐不住自己的興致了。”

遇到朱棣這個不喜歡受約束的皇帝,現在這些大臣們也都習慣了,想以禮法來約束他,幾乎是不可能的。

商討了一番明日的接待程序,朱瞻基讓人將他們安排到水寨裡休息,讓人叫過來了楊章德。

他如今進了錦衣衛擔任指揮僉事,雖然資歷不深。但是因爲是朱瞻基親自提拔,朱棣也沒有反對,所以如今的右指揮使塞哈智對他的工作倒是非常支持。

如今他還在熟悉工作階段,朱瞻基不指望他能瞭解全盤。但是目前京師的情況他一概不知,所以必須要問一下他。

在楊章德到來之前,朱瞻基先見了自己興慶宮的總管太監金闊和女官薛尚宮。

如今的皇宮內情況比較簡單,徐皇后死後,後宮以兩個張氏爲主。

她們一個是朱棣的貴妃,張輔的妹妹,朱瞻基的盟友。另一個是太子妃張氏,朱瞻基的母親。

兩女都不是囂張跋扈之人,與朱瞻基的利息休慼相關,所以幫着朱瞻基穩定後宮。

如果他的孩子一個個的生,可能還會引起一些宮鬥。

但是這些女孩子都是剛進宮,在宮中的勢力都很小。

她們也都才十幾歲,年齡最大的胡良娣也纔跟朱瞻基同歲,剛滿十八週歲,還不到爲母則強的年紀。

加上朱瞻基這一下子就生下來了四個孩子,還有四個在母親肚子裡。一下子添了這麼多的孩子,也讓嬪妃們連嫉妒哪一個都不知道。

所以,朱瞻基的後宮還算比較祥和。

只是太子夏天的時候又病了一場,不過生病加上消夏,朱高熾一下子受了二十多斤,反而顯得他的身體好了許多。

另外還有一件大喜事,那就是漢王朱高煦又遭囚禁了。

他在就藩青州以後,私募三千勇士,並且劫掠四周州縣,弄得民生四怨。

兵馬指揮徐野驢奉命前往青州代朱棣問罪,並派兵包圍漢王府,抓住了這三千勇士。

可是朱高煦竟然手持鐵瓜,擊殺了徐野驢。

朱棣聞訊大怒,着御史查其不法行爲數十事,奪其冠服,囚禁於漢王府內。

隨後,在朱瞻基大勝的消息傳回來以後,朱棣革削其左右二護衛,將其所募軍士全部調往居庸關北,立保安左右二護衛。

就在朱瞻基班師回朝之前,徙封漢王朱高煦於樂安州(後世山東惠民縣),並剝奪其爵位,削爲平民。

不過朱棣還是憐惜幾個孫子,幾個孫子的低等爵位都沒有剝奪,讓他一家仍然能享受富裕的生活。

但是即便是這樣,朱高煦也承受不了,據說已經自殺了一次,只是被人救下。

而朱棣下一步的處罰還沒有出來,這也是如今應天府比較關注的大事之一。

另一件大事,就是戶部與內監最近因爲爭奪銀行的管理權,兩方各不相讓鬧出的嘴官司。

這銀行還沒有開辦起來,就已經受到了大明百姓的關注。

所以對朱瞻基來說,這又是一件好事。

另外還有如今的大明商戶一個個都在給工人增加工資,加班加點趕製各種商品。

勘合貿易改成了自由貿易,不少人都想要直接到東瀛去做生意。

但是內監堅持不肯放權,如今也是在跟各界打嘴官司。

聽到這些事,朱瞻基感到由衷的開心,資本社會與封建社會在政治上差別不大,但是在體制上卻是天差地別。

資本社會優越於封建社會的最大區別,就是對資源的應用和對生產力的利用。這一點,是小農經濟的封建社會無論如何也比不上的。

只要這樣繼續發展下去,不加以限制。用不了多少年,大明人只是用經濟,就能控制全世界。

當然,該有的限制還是要有的。

資本逐利,這會影響整個國家的意識形態。

其次,身爲集權社會的掌門人,朱瞻基當然要限制資本的力量,不能讓資本失去控制。

不過,這都是需要發展到一定階段纔會出現的問題,現在的大明,距離這一步還早的很呢!

雖然朱瞻基期待貿易的開放,工業的發展,帶動經濟發展。但是能源,經濟,軍工,關稅這些方面是絕對不會放開的,這些都必須控制在自己的手中,一點口子都不能開。

楊章德到來之後,朱瞻基又詳細地詢問了京城目前各方面的情況,特別是他的夾江工業區和研究院,這些地方的保護工作,要增加防護級別。

將這些事情安排了下去,天色也晚了下來。

朱棣和太子妃張氏派來的御廚,爲朱瞻基他們準備了一桌豐盛的晚宴。

的確稱得上豐盛,因爲光是菜品就有將近百種,讓許久都是清湯寡水的朱瞻基他們,一個個吃的心滿意足。

晚飯後,朱瞻基先是送了藍煙到艙房,她跟劉承徽享受了朱瞻基四個月的恩澤,她也懷上了朱瞻基的孩子。

不過劉承徽一直沒有懷孕,朱瞻基猜測,她可能還想跟自己一起下西洋,所以故意不懷孕。

但是這個女人身體強壯,自己又懂醫術,出門帶上她,倒是省了朱瞻基許多事。所以哪怕是下西洋,朱瞻基也不介意帶上她。

安撫了藍煙一番,朱瞻基來到了四個東瀛少女的房間。

兩個公主年歲都不大,一個比十五歲的稱光大了一歲多,今年剛滿十六歲,一個比稱光還要小兩歲,剛來月事。

不過她們這輩子註定不可能要孩子了,這不是朱瞻基心狠,而是皇室的血脈不能混雜,省得以後異族會以此攪風攪雨。

就好比他要是跟東瀛的公主生下了孩子,以後長大了,東瀛人會不會利用這種關係來求他辦事呢?

甚至遇到奪嫡這樣的大事,東瀛人恐怕也會不遺餘力地成爲他們的後盾。

所以因爲這個原因,就只能犧牲她們。

她們兩個年歲不大,另兩個將軍府的貴女也不大,一般過了十六歲,差不多就嫁人了,能夠被送到朱瞻基的面前,自然是不滿這個年齡。

朱瞻基身材高大,超過一米八五,她們一個個身高一米五左右,身材相差巨大。

這種差異,讓朱瞻基總有一種褻玩幼女的感覺,雖然有些邊臺,但是卻很讓朱瞻基來勁兒。

她們單獨都是伺候不了朱瞻基的,哪怕四個加起來,也才能跟朱瞻基旗鼓相當。

而她們雖然年幼,在牀上的開放程度卻一點也不差,伺候起人來,別提多讓人愜意了。

這一路,享受着她們的貼心伺候,還讓朱瞻基真的有些喜歡上了她們。

不過,也僅限於這一路,回到京城,還有那麼多的女人要雨露均沾。一直迷戀她們,只會害了她們。

(還沒有調整好,寫的不算盡如人意,請見諒)

感謝北京三環扛霸子,額吐你哦,超慫的毛球,YCY19930908,的打賞,謝謝大家的支持

第十六章 隕石第一四四章 疫情第一二九章 歸天第二零八章 家祚(二合一大章節)第九十一章 專利第二十九章 大明的變化第三十章 勝利的威懾第二一八章 戰爭暴徒(八千字大章)第九十四章 社會(求推薦)第三章 美女與制約第一一二章 順利第八章 控制手段 解開心結第一六四章 凱旋第三十六章 環境第七十四章 相見第一零六章 水泥第一三七章 改造和改進(搖搖搖頭盟主加更4)第一五四章 天何不公?第五十章 老人第三十九章 趙王(求推,求收)第二章 勳爵第二十四章 表白心跡第一零七章 戰爭的紅利第一八七章 頓悟第三十五章 真相大白第五十章 交戰第二十四章 表白心跡第六十四章 從歐洲到大明第一二七章 拜祭第二十章 曙光第八十三章 滅口第二二九章 分婆娘第二零一章 成本第七十五章 探尋東洲第八十三章 交易第一章 穿越第一三五章 接連震撼第六十一章 問計第七十一章 目的第二零四章 船(兩章合一大章節)第二一三章 刺殺與條約(搖搖搖頭兄弟盟主加更總十更)第一二三章 鄭和要回來了第二零六章 火燒大阪第一四五章 安排第三十六章 質問第四十三章 目的第三十三章 兩種待遇第一零五章 纏腳禁令第三十四章 理清脈絡第七章 蒙特第一三九章 處置第八章 傳統與打破第一一一章 消息第三十九章 銘記歷史第八十章 父子第三十章 勝利的威懾第二十二章 殺雞駭猴第九十一章 專利第二零九章 正道邪道第一一五章 二狗子(求訂閱,求保底月票)第八十三章 交易第二零一章 成本第九十三章 幼軍(加更完成)第一三九章 東南不同第三十八章 處政與安排第二零五章 戰第七章 遷都第五十一章 絕不後退第四十五章 打秋風第十章 學與道第二一七章 心思第一零二章 傻妞第七十一章 反轉第八章 鄭家第二三四章 家宴第一一五章 戰第一二六章 第三支使團(求訂閱)第一二一章 火車第十章 學與道第二十一章 各有打算第一三五章 接連震撼第三十七章 機遇第二十五章 大案第一二七章 自作第十六章 兼愛天下第二零八章 家祚(二合一大章節)第五十七章 撥動歷史第七十一章 反轉第四十七章 繞行第二三零章 忌諱與機會第三十八章 抵達北平第十四章 改變的策略第五十一章 絕不後退第四十九章 大勢第十七章 師弟第十七章 備戰第二一六章 文化與經濟第六十二章 抓捕第一零九章 驚訝第二十七章 白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