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章 另一種推演

前線的隊伍沒危險,這是趙曦敢放權讓前方便宜行事的基礎。

軍心宜鼓不宜泄。這一趟,對於河北道的大軍而言,相當於溜一圈腿。

雖然回撤的建議是前方將領提出來的,可趙曦可以確定,前方將士們肯定憋着氣。

哪怕是回撤,也需要摟草打兔子……隨便劃拉些戰果,否則傷軍心。

至於北遼,在內亂不平息以前,是不會跟國朝正面交戰的。人家能充分認識到優勢在哪。

當然,也不能排除北遼等着大軍深入後,對進入北遼境地過深的隊伍來個夾擊什麼的。

畢竟不足二十萬,對於北遼常備精銳三十萬,各種斡魯朵、林牙等近百萬,戰事可召集二百萬可戰之士的北遼而言,真要深入北遼境內,還是有危險的。

北遼像配合着跟大宋在演戲一般,在宋軍後撤之時,北遼的騎兵也避開遭遇戰,在大宋撤軍的間隙,一樣的化整爲零,摸着北撤了。

真正戰鬥的,也只有斥候之間有些戰事。而斥候,本來就是雙方的精銳中的精銳,相比之下,斥候之間的戰鬥是互有勝負。

很幸運,折克行逮到了一位斥候······

“這次北遼出動的沒有皮室軍?”

朝廷在接到折克行審訊斥候的奏報時,着實有點沮喪。整個內閣都沮喪了。

國朝這樣大張旗鼓的北上,挺進近百里,一直以爲北遼的躲避,是因爲國朝的戰力讓北遼忌憚了。然而,結果卻是如此。

“看來是如此了。也可能跟折克行對面的這一路如此,其他未必如此。”

這話有點自欺欺人了。

“據奏報,還是有一些斡魯多的。北遼貴族,凡沒有參與到內戰者,都或多或少的遣斡魯多南下了······也就是前方奏報所提到的後面支援的那些騎兵。”

事實上,這一次出兵,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戰鬥,除了剛開始有一些對戰,被國朝軍伍如狂風掃落葉一般擊潰了。

一擊即潰,戰果還來不及擴大,北遼的騎兵已經逃竄了······最起碼奏報時這樣的。

也是因爲這樣的奏報,讓朝廷認爲這一次出征時可以獲得驚人戰果的。

結果······

“北遼既定的策略,恐怕就是暫避鋒芒吧?”

“內亂不靖,北遼無心與國朝一戰。”

“看來,面對北遼內亂這樣大好的時機,國朝也只能做旁觀者了。”

做個旁觀者挺好······趙曦就這樣認爲。如果趙曦處於北遼皇帝的境況,他也會做這樣的選擇。

上京道、西北招討司以及中京道,各地勤王的隊伍已經在南京道集結,平亂之日可待。這時候實在沒必要分出兵力與大宋作戰。

關鍵是,北遼朝堂的貴族,都在等着內亂的結果,讓他們派兵阻攔大宋隊伍,很難有人盡心的。

如其自己分兵抵抗宋軍,倒不如放宋軍進入遼境,甚至說放任宋軍在大遼境內禍害······當戰禍傷及到各貴族利益時,也就激起了貴族部落的怒火。

到那時,逆臣的謀反或許就有個結果了,也就有可能將北上侵入大遼境內的宋軍圍殲了。

希望是好的,可惜結果都挺沒勁的。這一次,不管是北遼還是大宋,都有些意猶未盡的感覺。

一方是大張旗鼓的出兵,在感覺不妙時,直接,乾淨利索的撤軍了。

而一方則是示敵以弱,準備玩一次大的。以自己的內亂爲誘餌,隱藏着真是的實力,希望能讓對方設計進一個大的包圍圈。

“徒耗錢糧,無用之爲呀!”

章惇倒不是譏諷誰,這本來就是內閣集體決定的,他甚至是最爲積極的一員。他就是感慨,這樣的情況讓他有些摸不着頭腦,想不明白戰事怎麼就這樣結束了。

“或許這並不算徒耗錢糧。”

蘇轍接了一句,章惇那話,誰也沒法接,都有點燙臉。蘇轍無所謂,這些年對於章惇的性子還是熟悉的。

“諸位閣老,這次出兵如此之久,可曾見北遼有遣使?”

蘇轍這麼一說,大家猜想起這樣回事。確實,上一次因爲調集軍伍北上,僅僅挺進幾十裡,有一次接觸,北遼就遣使南下了。

而這一次,直到戰事已經結束了,北遼居然無動於衷。

“或許是北遼朝廷無暇顧及呢?”

雖然大體認同蘇轍話裡話外的可能,韓縝還是提出了疑問。

“不會。諸位請看······種建中自保州北上抵達易州;王舜臣兵臨新城;周侗抵達永清;而折克行已經接近武清。”

“而北遼內戰的區域基本在薊州、景州、檀州一帶。若我方軍伍繼續北上,析津府大軍未動,涿州大軍未動,一旦折克行部越過武清之後。析津府、涿州等地的北遼大軍東南插進,阻斷四路大軍的關聯······”

“國朝幾次對遼的勝利,乃至平滅西夏,都是在區域範圍內形成以多打少的局面,以戰車之優勢纔有了大勝的戰果。”

“若真的折克行部陷入重圍······”

當年的河東之戰,國朝並沒有打下蔚州,也就是說,雖然北遼的西京道有大部已經被國朝收復,但是諸如飛狐嶺、紫荊嶺一帶,北遼佈防這相當數量的精兵。

種建中可以拿下易州,可必然需要防備蔚州的北遼隊伍。即便是雲州的大軍東行,有飛狐嶺、紫荊嶺的險峻,短時間也很難與種建中部會師。

而固安、永清、涿州等地,是大面積的平原開闊地,是騎兵發揮優勢的地形。當折克行陷入重圍後,王舜臣、周侗部都會受到牽制,甚至說各路都存在脫困的問題······

戰車對戰騎兵有剋制作用,並不是說戰車對騎兵就是無敵了。

戰車是列陣以後,形成城池形狀後,讓騎兵的進攻無效而已。而利用戰車追擊,也可以避免早期國朝步卒追擊精疲力盡的弊端。

戰車最大的弊端,就是在銜接、裝配時的時間過長,哪怕是最熟悉的軍卒,也需要近半個時辰才能完成。

這半個時辰,對於騎兵而言,或許就是三五十里的奔襲。

這也是斥候放出五十里的原因······一旦騎兵逼近,戰車來不及組裝銜接,很容易被騎兵衝進來······

若真的出現北遼將前方思路大軍分割,並以優勢兵力主攻一路······結果真的不好判斷。

第八九三章 番騎隊第一九三章 猜不透(第二更)第二零六章 這不能隨便說(第五更)第九章 和一手好稀泥第六六六章 稚圭,別執迷了第四三零章 萬馬齊喑究可哀第一零九章 此話當真第七九三章 微服私訪(七)第四六五章 鄉野遺賢第四九章 高下立判第八九九章 回撤第一五四章 統一戰線第四一二章 典籍背後第五四七章 今夜 汴梁不眠第四九一章 各懷心事第二八九章 戴帽子唬人第一四十九章 都不是傻子第四八八章 其實是錢的事第四四七章 故技重演第九四一章 找不到主力第九一二章 吉甫所言極是第六八四章 難度在哪第九零七章 耶律乙辛的無恥第三四六章 時態和態勢第四六三章第六八零章 終於等來危險了第八六零章 宗澤的見解第三二章 推進第六一六章 權利架構第九一三章 事情本來就該這樣第六三一章 役兵之議第二六六章 早朝議第八三章 釋迦衰落 彌勒持世第八五章 後續第三八七章第三零七章 等着西夏寇邊第二四九章 意有所指第三八六章 未來的名帥名將第六七八章 人選第五一四章 這算屁的大捷(上)第二六二章第四五一章 餘波第四零七章 有些意外第六五零章 巡壩第四七八章 這青苗法呀第九零六章 邊境亂事第一六六章 一而再再而三第一五零章 多用用腦子第七一三章 借道還是借刀(感謝書友不吃齋的蚊子萬賞,必須得加更。)第四九九章 大討論第八四零章 呂惠卿的才華第六一七章 又一個驚人之舉第七一六章 有克敵之法方能制勝第六一一章 閒話第七七八章 官家囑咐第六九四章 不得已的選擇第三六三章 當陰謀對上實力第七五七章 挺直的大宋腰桿第五四二章 詭異的軍情第六四零章 怎麼會是這樣第三四七章 戰前最後一次會議第一零八章 一場蹊蹺的大火第七四三章 真這樣殺乾淨第二五一章 此事蹊蹺第五一八章 文壇盛事第七四八章 小事件之外的指向(感謝盟主財叔寧打賞,今日第一更)第一四一章 坑人和哄人第三六九章 對外強硬之聲第八六五章 北遼來使第六二四章 完美的作秀第八八五章 利益第八七五章 幌子第二三八章 明日再議?第一三零章 適可而止第七一九章 高遵裕部危險了第五六九章 河東第五三八章 戰略部署(上)第六三七章 很難說第五六七章 條款第八六零章 宗澤的見解第二二二章 交易第五三七章 乾淨利落第一三七章 標準的自縊格式第三六三章 當陰謀對上實力第八八五章 利益第六四零章 怎麼會是這樣第四八九章 到底在建什麼第八零四章 因爲朕也想知道第二二一章 都賺錢了第一零四章 誰在喊殿下第二五章 童英宴 (四)第四七八章 這青苗法呀第七九六章 微服私訪(十)第四五一章 餘波第九六七章 大定亂了第一四零章 太子祈天第八八九章 夾生第一八八章 另起爐竈(第二更)第九六四章 大喇叭攻勢第四八九章 到底在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