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一八章 實幹型內閣

這宗親新規,有人覺得這是官家早就醞釀好的,有人覺得這是官家在提前爲收復燕雲做準備,畢竟,不管是向東、向西,還是向北,都很難脫開與北遼的接觸。

至於遠洋,那就是個添頭······

甚至有人認爲官家所謀者大······國朝有這樣的實力。之所以讓宗室出頭,都是趙家人嘛。真的跟太子患病這事聯繫的有沒有?或許有,很少,即便有,也是擦着邊的想。

所以,這個議題通過的很順利,甚至有人還添油加醋的建議,朝廷應該放開退役軍卒的使用,採取自願和安置兩種方式,最大限度的給宗親經略外族之地支持。

趙曦準了,這樣的結果說不清是不是自己想看到的,有點哭笑不得。

本來只是想告誡一下皇子們,也爲自己處置二皇子的行爲背書。沒想到,朝臣們真的給自己補全了,把所有的一切都認爲是謀劃了。

可不就是,老二在招攬了不少那些不知情,退役了卻熱衷戰事的軍卒,已經將安南的郎頌和高邦一帶連成片了。

趙曦都覺得這時候自己有這個念頭,真的是有很大的圖謀了。

官家新添加的宗親新規,並沒有影響大朝會的議程。大換屆的朝會本就事務繁多,根本不在意多這一項。

不過,終歸還是會結束。

只是直到大朝會結束,也沒見那個親王,那個宗親自薦要做哪看上去任重道遠的事。

都是些慫貨!

其實,有這心的這時候也不敢出這個頭。誰知道官家到底想幹什麼?

……

國朝現在已經基本上進入一個良性的發展通道,所有事務都可以定義爲有序發展。

所以,新一屆內閣與上一屆內閣不同。

上一屆內閣,趙曦還是在繼承先帝的政治遺產,所有的內閣、朝廷重臣,都基本上是在先帝時就浸淫朝堂許多年的人物。

這類人或許有才能,但心思都集中在臣工之間鬥法,跟皇權鬥法,甚至憂慮國朝外部環境而終日不得心安。

那時候,趙曦爲大宋國朝謀劃的諸多事務,還沒有完全顯現效果,還不能讓朝臣明確正確的發展方向。

那時候,即便趙曦屬於攜帶着十幾年聲望即位,臣工們都一樣敢於隨時隨地的駁斥官家……因爲朝廷事務不多,就靠嘴在朝堂立足。而能懟官家,似乎是博名聲最好的辦法。

那時候的臣工,都是以旁徵博引引經據典爲榮,都是以在朝會上侃侃而談爲榮。

做不做事不重要,能不能做好事不重要。重要的是就是耍滑溜嘴,多嗶嗶就代表着爲大宋盡心盡責了。

即便是趙曦挾征戰西夏的大勝即位,臨朝時,一樣需要面對嘈雜混亂的朝堂。

一次次的甩臉子,發脾氣,甚至過激的不言語離開,都無法根本上解決朝堂議事的混亂。

最終,趙曦借用王安石那執拗的性子,利用了大宋國朝釋義經典的分歧,幾番騰挪,才慢慢掌控朝堂。

同時,趙曦用權衡之法組閣,在內閣大臣各有所求的間隙中,慢慢的引導着朝政向自己所期望的方向推進。

各項改革的實行,因對遼夏聯軍作戰大勝,而被朝堂認可。

再經歷了平滅西夏和收復大理後,趙曦在大宋的威信,應該達到了連太祖都無法相比的程度。

也是因爲這樣的形勢,纔有了可以更換內閣大臣的契機,趙曦纔可以依照自己意志組閣。

因爲,已經沒有任何臣工去忤逆自己了。

這一屆內閣,完全是一個實幹型的內閣。

從連任的王安石,到新進的所有閣老,從某種程度上,都是屬於做事的人才。

最合理的權力結構,就應該是讓不同才能的人,處於適合他的位置。

當然,要說這一屆內閣就是完全的凝聚一體…~那樣的話,就是趙曦也不放心。

比如,呂惠卿、章惇、王韶,都屬於曾經受過王安石提攜的。

然而,呂惠卿在市易方面的能力,在當今的國朝,也就薛向可堪一比。

並且,呂惠卿是一個最能讀懂形勢的人,也最善於揣摩人心。

這就註定,他在內閣,不會也不敢,甚至說不屑於與王安石同氣。

至於說章惇,那是一個心中自我意識最堅固的個性。跟王安石的關係,他更傾向於是特定時期的特定情況。

沒有一點什麼感恩的因素存在。

王韶的軍功最甚,本來應該唯王安石馬首是瞻,但是,有了呂惠卿和章惇在前面,王韶也就那樣了。

誰就想一直謙恭着做小弟樣?

本來孤立的蘇轍,卻因爲講武堂的經歷,跟章惇成了莫逆。

至於剩下的,趙曦潛邸的舊臣不必說了。

這樣的內閣,趙曦應該是最放心了。

平衡,各司其職,官家決斷,是這一屆內閣最明顯的特徵。

趙曦也並沒有在對待內閣首相上與上一屆有多大差別,一樣支持內閣首相的統籌地位。

還好,王安石的拗勁,在面對敢於擔事做事的臣工時,他倒還不太執拗。

所以,在初始的磨合階段,內閣顯得相當和諧,即便是爭端,也都控制在合理的範圍,不至於將問題放大。

“王相,從具體事務中脫離出來可還適應?”

趙曦確實有點擔心王安石的脾性,擔心他因爲剛直的個性,不能發揮首相調停的作用。

“官家,老臣自知本性不適合協調,但是,既然擔其任,任其職,老臣便懂得折中。”

“臣以爲,這一屆內閣,官家以幹實事爲宗旨,臣便圍繞這一宗旨行爲。處理內閣紛爭,臣對事不對人……”

不得不說,趙曦還是低估了王安石的政治智慧,也小看了人家能成爲名相的能力。

王安石跟富弼最大的區別,是他懂得因勢而爲,不拘泥,懂得變通,接受和適應能力很強。

當然,這也是因爲兩屆內閣所面臨的國朝形勢大不同,所面臨的內閣成員也不同造成的。

國朝是怎樣的狀況,內閣是怎樣的形勢,他王安石都清楚。

“王相能這樣想,朕很放心!朕希望,這一屆內閣,能讓大宋真正走上一個前所未有的強盛!”

“能鑄就一個不同於漢唐,文武和諧,君臣一致,士族和黎民均受益並衷心擁護的大宋。”

“讓我們君臣一心,共鑄盛世!以待千年以後,後輩世人,均以我等的時代爲榮!”

第六五八章 侮辱般的讓他死去第六二二章 又捎帶其他目的第二七零章 熱鬧了第七五五章 太子遇襲第二一五章 熱鬧了第六零五章 三級遴選第五六一章 往好處想 往壞處準備第七九一章 微服私訪(五)第八八零章 說辭第六三六章 都看着呢第四八三章 這是責任第八三三章 天馬行空的思路第一六二章 一次小勝第二百章 就那麼回事(第四更)第八五五章 南瓜的疑惑第六四二章 佔地增稅第九四八章 評估第四五五章 情況很嚴重第五一七章 借聖人手打臉第一六三章 避重就輕第八七五章 幌子第一六二章 一次小勝第五零一章 把疏奏帶回去吧第四八三章 這是責任第二零二章 知我者彥國也(第一更)第四二章 宮牆外的世界第一九四章 管城李誡(第三更)第六章 繩之錯非人之過第二七八章 憋着氣呢第七七二章 汴梁的漕運之議第八三一章第八一七章 宗親新規第七二零章 各方的反應第五六零章 談判以外的事第六九六章 董氈跪了第七七一章 趙曦教子第七一三章 借道還是借刀(感謝書友不吃齋的蚊子萬賞,必須得加更。)第八五九章 一言定人生死的感覺不好第六一六章 權利架構第八零一章 微服私訪(十五)第五三二章 枉作小人了第二七七章 姑且的做法第五三八章 戰略部署(上)第八六七章 想的挺好第七一六章 有克敵之法方能制勝第六二八章 初步成型的模式第六七八章 人選第一零二章 謝謝第九三九章 醫療點還是安置點第三八八章 陛下大行了第一六八章 意外的戰機(二更)第七八五章 章惇奏對第五一八章 文壇盛事第三六一章 爹是兒子背後的山第八二九章 出行第八零八章 君王需要腹黑第六六八章 這也是姑且第六零三章 官制(下)第二三一章 試探第九五六章 誰做冤大頭第一七五章 詭異的邊境迎接(第四更)第七零九章 詭異的場面第八二九章 出行第五零二章 幌子第四四一章 想一出是一出第六八七章 唯一的辦法第九五一章 意圖第二九七章 躲貓貓第五百章 面授機宜第五六四章 白登山第六三六章 都看着呢第七六零章 換個角度第三三章 第一彈 軍糧第一三一章 狄青的疑惑第六五零章 巡壩第八章 甲子桃第二十章 惹了天火的宿衛第一八五章 徒木立信(第四更)第四零九章 我要見上國皇帝陛下第二七三章 全方位展示第九五四章 突破防線的意外第七五九章 陷入死局的調查第四五七章 這又何必呢第一四七章 歸仁鋪第三零四章 歡喜和憂第五七八章 狠辣第二七七章 姑且的做法第二九五章 約鬥第七三七章 來不及了第四八六章 釜底抽薪第五六四章 白登山第五零六章 借力借勢第二一五章 熱鬧了第三九章 徐才人自縊了第六六九章 另一個目的第四七八章 這青苗法呀第一八四章 一網打盡(第三更)第七九四章 微服私訪(八)第二五三章 貪婪是要付出代價的第五三零章 防患於未然